|
|
微风依旧:三个角度看无极
|
时间:2006/02/15 出处: |
提交者 : 微风依旧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6-02-15 19:54:09
关于无极,我有过三次态度的转变,与大家交流。看过俺博客的人,可以直接看第三段。
第一次态度: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看完无极之后的领悟)
我以为我会哭 但是我没有 我只是怔怔望着你的字幕 给你我最后的糊涂
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 让我把自己看清楚 虽然那荒诞的空虚 已整整两小时 在我灵魂最深处
我以为我会报复 但是我没有 当我看到我深爱着的电影 竟如此牵强和无趣 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 让你把自己看清楚 电影是奢侈的幸福 可惜你从来不在乎
啊!一部电影就此结束 啊!一颗心眼看要号哭 我们的期待若是错误 愿你我没有白白受苦 若曾真心真意付出 就不该如此耽误
啊!多么痛的领悟 你曾是我的全部 只是我回首这影片的每一节 都做的好恶毒 啊!多么痛的领悟 你曾是我的全部 只愿你挣脱形的枷锁 钱的束缚真诚追逐 别再为假盲目
——观众不是傻子,真的。我们才是观众的学生。再缤纷炫耀的“无极”辞令也掩盖不了底子里毫无着落的“无稽”内涵。如果说这部电影是某种逃避,某种反讽,何必如此苦苦遮掩,不伦不类?如果真是要思考命运,表现爱情,何至于如此漏洞四起,洋相百出?如果是要炫耀技术,娱乐大众,又干么要故弄玄虚,干讲道理?如果就是游戏、放纵和想象,也该有孩子游戏的真实、恣肆和自由,这里有吗?如果真善美假恶丑都有自己的道理和比喻,怎么靠几句编造的矛盾和解释就算了结?如果王家卫李安周润发国语不标准都有自己的原因,难道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中国人正常说话的理由吗?——已经有了英雄和十面埋伏,难道这条路就真的一定要走到黑?!原谅我的无知浅薄,原谅我的不耐其烦,原谅我看各种恶搞的狂笑,原谅我这狂笑里面饱含的酸楚。我们是爱电影的啊,可是出门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撞墙。三亿元钱啊,白花花的银子,可以为多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的银子啊,这轻飘飘的就在历史上滑过去了,多少人的梦想啊。大导演们啊,制片们啊,明星们啊,不要如此残酷地践踏我们的爱,好吗?
当天晚上,梦见陈凯歌,故而写下第二篇:
痛定思痛—另辟蹊径
(换个角度看无极)
昨晚梦见陈凯歌,和他探讨了一番“创作唯美作品是否仍然有很大空间”的问题。醒来后,胡乱涂抹了一些想法,突然意识到,应该换个角度看无极。
这个角度就是后现代主义批评。
在后现代的语境和视野里是没有权威的,作者不但不再是全知全能的催眠者,而且作品本身也不企求建立任何乌托邦或者理想主义的希望,一切都是变动不可靠的,就象这部试图叫做“the Promise”的电影里,没有一个角色是信守了诺言的一样。陈凯歌也许不是没有能力把这个故事编圆,而其实也许正是要用这种不完整的,荒诞矫情,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表述方式,来激发每个人对“电影=故事=幻觉/麻醉/权威”的陈旧观影模式的怀疑和挑战,将人们的一切积习已久的消费感动和满足的期待彻底打破,颠覆大家对包括导演在内的电影的信任和依赖感,在棒喝之中,偷偷开启一个新的中国大陆后现代电影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比周星驰解构之余仍然温情脉脉的小市民成长和真情题材的电影,更为彻底,更让人震撼。
我说这些,全是很认真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条件反射地要拿以前的套路去分析判断无极,其实也许真的过于仓促。
我需要仔细想想,再回味一下,在众多演员刻意营造的类型化人物的底下藏着什么,在艳丽变幻的俗套化景观的背后又露出了什么。为什么导演在纯情与矫情之间,在真实和虚伪之间,刻意留出了这么多空间让观众看破?那位毫无意义的,捉弄苍生而又毫无感情,有始无终倏忽跳跃,口口声声称自己代表无极真理的满神,与我们这个泛滥着商业化凯歌与伪小资情怀的时代里,到底具有什么意义。
我决定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大家请不要拍我。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横空出世之时,也是从怪诞开始的。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怪诞,包装在商业广告一样的华美糖纸之中的,也许仍是一枚好药。
第三个阶段: 深刻反思—自我解剖
就在我试图使用“后现代主义”分析追捧“无极”的时候,一些朋友拉住了我,反问我:“你以为导演真有如此深意?这样宝贵的时间,做什么才能让你自己有真实的长进?”此间也拜访了几位老教授,竟也得到类似忠告。于是,最后得出一个令自己也非常惭愧的结论:
如果用这样油滑的笔调写无极,今后一定会越来越油滑,变成为写而写,无事不能写,将艺术水准丢到脑后,永远不思进取。不该也。——同时在批评调侃无极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在体验某种比较浅薄的智力和道德优越感,还借机伪装成“受害者群体中的一员”而许多以前不认识的人套近乎,其实是一种比较不道德的行为。
所以最后决定,如果要写,就研究其市场机制和动画技术,不必再纠缠其艺术或文化价值。
————因此,关于无极到现在我什么也没写了,等功夫深了,再说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