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元璋人格分裂猜想
|
时间:2006/01/10 出处: |
岳晓东(香港)
明太祖朱元璋既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又是少有的暴君。对他中晚年的一系列暴行,史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蜕化变质”论,二是“政治需要”论。作为前者,它强调朱元璋杀功臣是小农 思想的局限,是帝王思想的堕落,也是农民义军领袖的蜕化变质;作为后者,它强调朱元璋杀功臣是帝王之术,是政客的一贯伎俩,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虽然,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无法解释一个重要事实:同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不可以像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人那样雍容大度,善待功勋呢?
朱元璋在开国皇帝中心理素质最差 作为一个心理学者,我一向对历史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人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一直是我的关注焦点。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暴君。史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蜕化变质”论,二是“政治需要”论。作为前者,它强调朱元璋杀功臣是小农思想的局限,是帝王思想的堕落,也是农民义军领袖的蜕化变质;作为后者,它强调朱元璋杀功臣是帝王之术,是政客的一贯伎俩,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不可否认,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无法解释一个重要事实:同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不可以像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人那样雍容大度,善待功勋呢? 对此,我的解释是,较之历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心理素质是最差的一个,差到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人格分裂。对此,我想以“重八-元璋人格分裂猜想”来概括朱元璋的心理曲扭历程,它主要包括三个假设:(1)朱元璋患有严重的神经症;(2)朱元璋的神经症导致他出现人格分裂;(3)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精神防御机制是替天行道。 朱元璋因夺取政权而患焦虑症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他出身赤贫,早年被迫到皇觉寺为僧,曾饱尝世间冷暖人情,后投效郭子兴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朱元璋很善于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级谋士,如李善长、宋濂、刘基(伯温)、朱升等人。他们为朱元章出谋划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其他的农民义军,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悲的是,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并放心任用手下部将。一俟天下方定,他却开始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现了典型的焦虑型神经症表现,如严重缺乏自信、疑心疑鬼、极度敏感、易生妄想等。为了缓解其焦虑,朱元璋以整肃朝廷命官及屠杀官民为乐,如他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使人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性尊严,很多人竟“立毙杖下”,没有杖毙者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此外,朱元璋还开创(恢复)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如凌迟、刷洗、抽肠、剥皮,黥刺、阉割、挑膝盖、锡蛇游种种名目的非刑,其野蛮残暴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 洪武十三年,朝庭发生了胡惟庸案件。胡惟庸本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曾任左丞相。他在任期间结党营私,坑害异己,且贪污受财,图谋不轨,所以被朱元章诛杀,无可厚非。但可朱元璋却借此行上下左右株连法,造成胡党大狱,延续十年,诛杀三万多人,其中包括二十多个功臣宿将全家人,也累及李善长全家被杀,宋濂全家被贬,宋濂本人也死在流放途中。 朱元璋对文人的猜忌也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浙江府学林元亮为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重宪”之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秃僧,“作则”是喻自己做贼,下令将两人处死。由此大兴文字狱,令大臣文人都小心翼翼,缄口不言,朱元璋却从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凡此种种都表明,朱元璋的心态极为曲扭,缺乏一代明君应有的胸怀。
朱元璋因焦虑过分而人格分裂 朱元璋神经症的根源是成就焦虑和皇位焦虑。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是因社会因素而引发的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和极度的紧张情绪。朱元璋的成就焦虑表现为他想遥比尧舜,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社会,其中没有任何豪族和贪官污吏;朱元璋的皇位焦虑表现为担心朝廷要员会逐渐架空他的权利,甚至蒙骗愚弄他。这两种焦虑的交互作用,使得朱元璋长期生活在高度忧虑与紧张的亚健康状态下,性格日益偏执,终而达至人格分裂。 按理说,朱元璋由一个贫僧一跃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开国皇帝,他本该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充满自信才是。但朱元璋的人格悲剧在于:他的急功近利做法经常会在现实中遇挫,对此他非但没有作自我反省,反而迁怒于属下,动辄杀人,株连九族,期望以严刑治乱世,到头来只能徒增挫败感。此外,朱元璋越老越自卑,他既不相信唐太宗的布衣宰相班子会善始善终,也不相信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以令人高枕无忧。所以,臣下的成就越高,他的皇位焦虑也越高,这既增强了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导致后来彻底废除相位。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后有一个明显的人格断带,俗称“性情大变”或“判若两人”。在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人格分裂表现,它泛指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出现结构性转变。此时的朱元璋变得相当的自恋,它突出表现为缺乏同感、刚愎自用、偏执冷酷。这与早年的朱元璋可谓大相径庭! 由此,朱元璋一生的焦虑走过了一个U字型轨迹——早年是生存焦虑,晚年是成就焦虑和皇权焦虑,它构建了朱元璋的一个个“心牢”,使他不断陷入庸人自扰的困境。与之呼应的是,朱元璋一生的处事方法也有一个U字型变化——早年用行伍做法消灭敌手,晚年也用行伍方法铲除对手,将其中所学到的仁、义、忠、恕等儒家治国理念尽抛九霄云外!
朱元璋以天意杀人 朱元璋一生采用冤狱的残酷手段铲除异己,动辄杀人过万,突出的事件有胡蓝党案、空印案、郭桓案等,杀的尽是他的袍泽旧谊。他怎么可以下得了手呢?对此,史学界难以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就心理学而言,一个人无情杀人,必须要有极强的精神防御机制来支撑他。 所谓精神防御机制,泛指一个人减低内心焦虑、平衡内心冲突的努力。那么什么是朱元璋残酷杀人的精神防御机制呢?这既是史学界的疑问,也是心理学界的探索。史书载,朱元璋晚年严重失眠,时常起身夜观天象,探视二十八个星座那个会犯天宫。而在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间,朱元璋先是诛杀大将蓝玉,累及一万五千多人同死,后逼徐达食他所赐蒸鹅死去,再逼傅友德自杀身亡,又诬廖永忠偷穿龙袍下狱致死,连闲赋在家的冯胜也难逃死亡厄运。所以在短短的三年内,朱元璋就将当初随他一同打江山的剩余元老一一铲除。对此,史学界一向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加快了铲除功臣得步伐。 但我的大胆猜想是:朱元璋如此疯狂杀人,是因为那些年他夜观天象,发现年天宫有犯,唯有诛杀功臣方可防患未然。所以,我大胆假设,朱元璋晚年疯狂诛杀功臣,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在秉承天意,替天行道,所以他下得了手!这是合理化思维的突出表现,也给了他杀人的勇气!如果事实真是如此,则朱元璋大肆诛杀臣下,不仅有人格曲扭的因素,也有迷信或心理暗示的作用,它充分为其残忍行为自圆其说!
“重八-元璋人格分裂猜想”——谈朱元璋心理分析的意义 朱元璋的个人悲剧在于:当他充满自卑的时候,他尚有几分自信,而当他应感到充满自信时,他却尤感自卑。换言之,当朱元璋还叫朱重八时,他表现得相当的顽强、自信、礼贤下士、恢宏大度,纵然只是红巾军的一方将领,却已是众望所归;但自打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后,他便越来越敏感、脆弱、刚愎自用、残忍凶暴。由此,朱重八是与朱元璋可谓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是仁君与暴君的鲜明对比。这与其说是历代君王的政治权术或是皇权思想的作怪结果,倒不如说是朱元璋个人的人格悲剧! 250多年前,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的和,而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后人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著名数学家欧拉认为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却难以证明。但这引起了古往今来许多数学家的注意并努力加以验证,其中也包括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样,我的“重八-元璋人格分裂猜想”在理论上应该成立,但需有大量史料来加以佐证,特别是史料中对朱元璋晚年健康状态的纪录、对其用药疗养的记录、对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间的天象纪录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多元地、立体地看待朱元璋的晚年健康状况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也可以还朱元璋一个历史清白。 更重要的是,我的“重八-元璋人格分裂猜想”试图说明,朱元璋由仁君变为暴君,更多是心理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换言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朱元璋晚年的所作作为,要远比从政治学与史学的角度清晰的多。而这,正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块空白地。说来朱元璋自己也是其“心牢”的牺牲者,因为他在临终前终于忏悔:“吾不及古人(指尧舜)。” 最后,我恳切期望史学界的同仁们能关注我的观点,以期共同展开探讨,另辟史学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径。
朱元璋一生都在与焦虑做斗争,却最终败在了其手下。特此作诗一首,以叹其生:
叹朱元璋人格分裂
贫僧举事志向深1 , 一统乾坤缘慈仁2 。 忽疑堂前臣心变, 满朝宿老皆罪人3 。 胡蓝下狱骨森森4 , 按带杀人总残忍5 。 终叹弗如尧舜贤6 。 重八元璋两重人7 。 甲申年十二月初十五日作 (公元2005年元月24日) [注] 1. 朱元璋早年因家贫,曾在皇觉寺为游方僧数年。 2. 据传,一天朱元璋来到大臣陶安家,发现他正在凉席上枕着几本书睡午觉。陶安得知皇上驾到,立即叩拜。这时朱元璋开口说:“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陶安随口答道:“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3. 到朱元璋晚年,追随他最初起家的二、三十位文臣武将几乎都成了罪臣,只有徐达、汤和、刘基等少数人幸免。 4. “胡蓝下狱”指的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两案都杀人过万。 5. 史书栽,判断朱元璋上朝是否会杀人,观其玉带置于何处即可知。如果玉带被压在肚皮下,则当朝必大开杀戒;如果玉带被放在肚皮上,则当朝风平浪静。 6. 朱元璋初称帝时曾心高无比,欲贤比尧舜,临终时自叹不如二人。 7. 朱元璋幼名重八,后改名为元璋。这里指晚年的朱元璋与早年的朱重八判若两人。
[朱元璋一生焦虑走势图附言] 朱元璋一生主要有三种焦虑,生存焦虑、成就焦虑、权位焦虑。在这三种焦虑中,前者一度是真实存在的,却被彻底消除了;中者是在打拼天下中产生的,并塑造了朱元璋的历史形象和地位;后者基本上是虚幻妄想的,却被一再夸大。换言之,朱元璋的生存焦虑使他饱尝人间艰辛,并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朱元璋的成就使他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达到了空前的自我实现;朱元璋的权位焦虑使他极端偏执,猜疑成性,乃至滥杀无辜,不近情理!
附言:终朱元璋一生,其生活轨道是由卑贱走向富贵,而其心路历程却是由自信走向自卑。这主要是由其巨大的成就焦虑和权位焦虑所致,前者给他带来了无比沉重的心理包袱,工作很少有成就感;后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失落感,陷入了怀疑一切的泥潭。可以说,这两种焦虑造成了朱元璋的人格悲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之一。由此,我们在看待朱元璋的一生功过时,不仅要看其时代背景和事件变化,也要看朱元璋的人格变化。朱元璋想做“仁君”而成为“暴君”,是有其深刻的心理原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