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花园口决堤内幕2006/01/10
  • 铁道游击队遭遇的真相2006/01/07
  • 共产国际驻延安特派员《延安日记》作...2006/01/06
  • 明末抗日援朝兵力对比和结果简介2006/01/02
  • 毛泽东于西安事变前十天给蒋介石的信2005/12/30
  • 东北“匪王”谢文东2005/12/18
  • 南京大屠杀 一位外国人的日记2005/12/13
  • 國軍在抗戰前的整軍與戰略指導2005/12/13
  •  
    1937年日中战事爆发真相
    时间:2006/01/10 出处:
                         (一) 

      关于通州事件,许多年前看的内部资料,现在找不到,不过日本的史料多得很,7月29日发生,日本总动员,华北事变全面爆发。 

      8月上旬,蒋在陈诚撺掇下,决定先发制人,将在上海日租界的日军及吴淞口的日海军赶走,按照1932年《凇沪停战协定》,中国在上海附近不得有正规部队,只能有保安队,于是蒋把正规军两个师穿上保安队制服,派如上海市区,当时日租界内有日军 两个营(大队),共1600人左右,在吴淞有军舰及水兵约2000人,蒋 以为日军人数稀少,可一举攻下。8月9日,日军一名大尉和一名士兵在街上巡逻时被假保安队打死,蒋方面反污是日军(2个人!)进攻虹口机场,被中国军人反 击打死(此说现在在一些国内出***版的书中仍被当作事实宣传)。因为虹口机场中国军队可以驻扎,所以如此造谣。8月14日,蒋军全面进攻日军,人数对比在 10:1以上,谁知日军坚守,不退反功,日军从青岛紧急调兵2个大队增援,蒋 增兵两个师仍无进展,蒋继续增兵达51个师共55万人,日军陆续增兵5个师团,日军在1:10 的情况下,将蒋军由上海以东海边赶到上海以西,后在金山卫登陆,切断沪杭铁路及京沪铁路,蒋 军惊慌撤退,退过长江,南京失守。
     
      8.13凇沪战事系蒋方面挑起无疑,但又不肯承认,伪造证据,为各国厌恶,国际同情在日本一边,中国方面在自己国土上抗战,却受到国际批评,原由在此,只是因东西列强利益不同,才保持中立,此时若中国对日本宣战,各国当同时对双方禁运,因此直到美国对日宣战后,才狐假虎威低宣战。 

      可悲,在自己国土上的战争不被当作反侵略战争! 

      这就是中国人一向喜欢颠倒是非的代价!是不重视国际法的代价!假话骗人,有理也无理! 

      可悲,假话可以休。

     
                          (二) 

      历史是由一连串不大的事组成的,华北事变由卢沟桥事件、南苑事件、广安门事件、天津事件、通州事件等一连串相关程度不高的事情组成。我一直奇怪:二十九军上层如宋哲元、秦德纯等人是不敢 反日的,相反他们与日本方面的关系比较融洽,因为二十九军是冯玉祥残部,受日、蒋、阎三面威胁,绝不敢对日挑衅,但卢沟桥事件中,宛平守军无故对城外日军 开枪,日军发现士兵失踪后与之交涉,又无故开枪;南苑事件中,日军进行示***威性演习,又是二十九军首先挑衅;尤其荒唐的是广安门事件:二十九军已经与日军协 商,允许日军两个大队经广安门进入东交民巷日使领馆警戒,当日军进入广安门时,二十九军又突然向日军汽车队开枪,打死打伤几十人,多么荒唐!而这一切决不是二十九军上层所为,从其后可以看出。羊羊羊说,张克侠等,让我有所顿悟:……广安门事件,二十九军的解释是命令未下达,这么大的事,很难说得通的,即使这样,日本仍未决定扩大战略范围。而通州事件则不然:7月29日发生,随即决定总动员。对于这个决定,我长期以为不以为然:不就死了二三百人 吗?值得如此大动干戈?但在99年5月事件中,我顿悟了:三个人与十三亿虽不成比例,但经媒体渲染,竟成如此大事!而通州事件中,三百多人被杀,其中高丽人(当时均为日本籍)一百多,日本人接近二百!而且被杀奇惨,其中日本军政人员仅二十多人。经媒体宣传,日本举国震惊,7.27成为日本的国耻日,直至今日,日人仍切齿,如12.9对美国人。当消息传到,已是震惊,当图片送达日本,报社发表后,其状使外国人也激怒了!在其后,中国受到欧美厌恶,拒绝支持中国抗战。中国在自己国土上抗战竟不被当作反侵略,直到西贡事件后,欧美舆论才对日不利。今井武夫 ,一个冷静的军人,也被激怒,以至攻克南京后,纵兵!而日军士兵,也按照通州事件中,中国人的干法,仿效!只是规模更大。在南京事件后,西方舆论仍嘲笑中国!他们把此事当作两个野蛮民族的野蛮游戏对待,局外中立。直到1942年,美国人被珍珠港事件气疯后,才重新"发现" 中国抗战!认为是反侵略斗***争,而蒋此时才敢对日宣战,战争此时已历时四年!当然,通州事件与二十九军无关,但中*国*政*府没有及时与此事脱干系,则是不智。那个队长一直未受惩,后被解***放军俘获,再后来居然当上政协委员,还写了文史资料炫耀。 

      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华北事变,蒋没有预料,也没有发动,责任在一连串的小事,而上海事变,则是蒋事先预谋的:他认为,日军在上海仅四千人,可以一举攻下,谁知其军队其臭无比,竟被拿下南京。另外再作事件前后日本战略叙述。 


                         (三) 

      日本的战略,想必大家知道的也不少,大致分为北上派,南下派以及支那派。日本对本身的分析,基本为: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过剩。因此需要向外寻求发展,关键在于发展的方向,而发展的方向取决于所需的资源。当然,资源可以进口,但要付出代价,而日本出口以轻工业品为主,换汇能力低,不能满足需求,因此 需要海外殖民地。但因不同地区可以提供的资源大不相同,因此必须慎重考虑。日本需要的资源大致有:煤、铁、有色金属、石油、橡胶以及粮食和食品。而经勘 探,满洲有丰富的煤(抚顺、阜新)、铁(本溪)、石油(辽河油田),西伯利亚也有,并且更丰富。石油、橡胶及有色金属在南洋丰富。而中国本部(汉民族聚居 区域。日本称为支那)则资源贫乏,煤炭有一些如开滦、井陉(当时对山西煤炭资源认识不够),铁矿基本没有(湖北大冶储量少,品位低,攀枝花未发现),石 油、橡胶资源空白。总而言之,"支那"没有日本军需急用物资。基于以上判断,日本认为,满洲对日有用,西伯利亚有用,南洋有用,而支那无用。 

      对于如何获得资源,日本温和派以外务省为主认为,应通过贸易,与列强保持谨慎友好关系获得,而军人则倾向强硬,但日本是文官执政,军人意见不如财阀有力(这也是二二六军人提出打***倒财阀的背景)。一部分年轻军人以陆军大学同学为主,主张占领满洲,进而攻占西伯利亚(因为1905年日俄战争暴露俄军战斗能力低下,因而有此主张),他们一开始还是有限制的,通过帮助张作霖镇***压郭鬼子反奉力图得到张的让步,更多站有满洲资源。但张*林外交使其失算,愤怒下,有皇姑屯事件;接着1931年,在关东军司令官不知到的情况下,用少量部队进攻张学良,张小六子"不抵抗"逃跑,当时关东军是南满铁道守备队,只有10,800人,无重武器,而奉军在关外22万人,有最先进飞机200架,大量火炮,及兵工厂。当时张如果抵抗,无疑可以抗住,而关东军的行动没有得到日本陆军大本营的批准,更何况天皇和内阁!因此,关东军下级的行动很难得到支持,张完全可以通过外交斡旋而平***息事态,这可从日后日本对事变参加者的惩罚看 出。但张跑了,熙恰、马占山和老土匪们降了,日本本应该退出,但利益太大,也就顺水推舟,但还是让满洲国独立了,以应付国际法,还有溥仪……
     
    可以看出虽然,占领满洲符合日本利益,但也不是日本的刻意安排。

     
                          (四)
     
      此前此后,三派变两派。由老军人和老浪人组成的"支那派",主张征服支那,1927年田中内阁奏折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细亚;欲征服亚细亚,必 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奏折暴光后,在日中两国同时引起愤怒,但愤怒大不相同。中国人从此怀疑这是日本的国家主张,认为日本企图征服中 国,方法是蚕食加鲸吞,1931年事变以后,这种认识加重,认为是日本当局者的战略意图,以为中国在日本战略企图中占最重要地位,中国的学者、社会人士、 军人均如此认为。已成思维定式。至今未改。 

      而日本国内的愤怒则不然,陆、海军和思想人士均表愤怒,认为老"支那派"昏聩,中国不是日本的威胁,而征服中国必然大量、长时间用兵,导致财政紧张,陷如泥潭,重要方向的军备必然受到影响,利益却极有限。田中内阁受到强大压力而垮台,"支那派"彻底失败,不再复起。其后,陆、海军发生争论,陆军以关东军石原莞尔(大战略家)为代*表,认为日本的首要威胁来自与其相邻的苏俄帝国,苏联有强大的资源储备,而且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久将实现强大的军备,而且 西伯利亚土地广大资源丰富,不论是自卫防范,还是拓展发展空间,必须以苏为敌,而且要实行进攻。历史证明,这见解的高明,但由于日本实力不济,没有得到实 现,1939年的事态,就是此种见解的发展,而苏军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使得日本走上绝路。 

    而海军认为,只有占领英、荷在南洋的殖民地——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才能得到石油和橡胶及有色金属,而英美海军是主要障碍,海军观点占上峰,才有1941年12月间的事情。
     
      总之,在1937年,日本并没有征服"支那"的打算,尤其是石原莞尔更表示:关东军绝不为支那派一兵一卒。只有老浪人土肥原例外,通州事件中被杀死的特务即是土肥原机关的。但土肥原不是军人出身,是黑社会分子,为陆军蔑视,根本吃不开,没人理睬他那一套。
     

      不好意思,罗嗦了一大堆,还没进入正题,但没办法,必须先将前提说清。
     
      其后再说明蒋为什么主动行动及后果还有日本再1937年以后的对华企图。 


                           (五)
     
      1932年以后,日本为经营"满洲国",向承德派兵,其后发生"长城抗战",战斗中日军击退中国军,进入顺义、通县、马驹桥一带,这在日本是稳固"满洲国"安全的消极行动,但在中国普遍被理解为积极行动,与吞并满洲的"鲸吞"相比较,是"蚕食",是灭亡中国的计划的一部分。日本对自己意图的解释被理解为狡辩,是欺骗小孩子的话。蒋*介*石此时尚能够理解日本的意图时消极的,所以签定了"塘沽协定"和"何应钦—梅津美治郎协定",这些协定将北平以东划为安全区,为"满洲国"提供了缓冲区,满足了日本的要求。但祸根也种下了。殷汝耕在通州建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被视为汉奸,其保安队就是以后通州事件的主角。当时中国普遍认为这是对日屈服,日本会得寸进尺,为进一步侵略中国搭跳板,蒋*介*石被视为"不抵抗"主义的头领,声望一跌千丈,蒋*介*石一贯以国家民族为号召,激动民族主义来获得凝聚力,这时民族主义激情成了蒋的反对者。而共*产*党吸取1928年中东路事件中"武装保卫苏联"使民族主义者记恨的教训,拉过了民族主义的大旗,得到学生的支持,1935年"12.9" 事件前,中共河北省委只有一百多党员,经费困难,有人靠卖孩子来维持党的经费,这以后一年多的时间 里竟发展到几万人,这时秘密状态下的情况!可见民族主义的威力!
     
      而蒋*介*石带来实际好处的做法,竟落得骂名和仇恨。蒋晚年说过:我最恨日本人,他们让我被共*产*党骂作汉奸——蒋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这也是蒋丢掉政权的开始。
     
      蒋本来是亲日的,他对日本国内情况比较了解,知道日本的战略意图,知道日本国内温和势力的强大,所以他一再要求不刺激日本,所以有"友邦惊诧"、"漫话皇帝"等事情,这一切都为他招来仇恨,特别是1932年镇***压学生抗*日示***威。以民族主义为号召的政党失去号召力,对蒋是致命的,他只能依靠暴力统***治,而这是多么靠不住,他很清楚,特别是国内反对他的军事势力众多的情况下。他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扛起抗*日的大旗。而国内普遍的舆论环境,也使蒋对日疑神疑鬼,他对自 己的判断失去信任,而七七事件使他对日绝望。 

      在1935年,蒋指定了一个五年的军备发展计划,到1940年初步实现主要武器和弹药的自给,到1937年这个计划实现了一半,突然战争爆发,致使弹药无法供应,导致大败。 

      例如,在最重要的步、机枪子弹方面,当时已经能够拥有子弹流水线,按理说能够生产。但是由于上游产品不配套:覆铜钢板轧机没有进口,导致没有原材料,使生产线长期无法运作。在被日军封***锁海上交通线后,二百万军队只能逃跑。 

      而如果这个计划实现,抗战头几年的被动局面将不会那么厉害,所以讲1937年爆发战争事件太早了:国际孤立,兵备不足,没有盟国。这也是导致汪精卫绝望投敌的原因。

     
                         (六) 

      下面具体分析蒋的行为,由于蒋对日丧失信任。故而格外能听进对日不利的言论。
     
      宛平事件后,他听到的报告是日军无故向宛平射击,转为的议论和他本人的判断都是日军准备向北平进攻,接着南苑冲突的发生更坚定了这个意见,我们知道,这些纯粹使意外事件,并非日本策略。但处在蒋当时那个地位和环境下,听到的都是一面之词,日本的解释被当作欺骗,作出那样的判断也情有可原,其后不断发展的事态更加强了当时的判断。于是他发出庐山讲话,使局面不可收拾。虽然他对南苑、广安门、通州等事件没有之间责任,但他的讲话加剧了紧张和不信任情绪。
     
      而八一三事件则纯粹是蒋事先策划的,他决定先发制人,驱逐伤害日租界的日军,而租界日军是根据辛丑条约进驻的(长辛店日军也一样),若驱逐日军,则其他如英法军也应驱逐,但没有可能和必要,而日军又无特殊举动,没有发出最后通牒的理由,又不能宣战,只好捏造。8月9日,日本巡逻官兵被杀,说成是日本人主动开枪,8月13日晚,假保安队进攻日军,也被说成是日军进攻后自卫。但上海是什么地方?是十万洋人所在,遍布耳目,借口失效,反成欧美厌恶的理由,这样,欧美的同情在日本一方,这对弹药都不能自给的中国方面来说,简直是悲剧。 

      直到1940年日军趁法国战败,强行进入西贡,才使日本南下野心暴露,被英美引为敌人,对其禁运,这由逼迫日本加紧南下努力,太平洋战争遂爆发,蒋的日子才好过起来,也不在被视为战犯了。过了4年,日被美击败,蒋到称为民族英雄,只是在大陆的日子不长了。 

      未完待叙,下面谈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对华策略以及不策略。

     
                         (七)
     
      战争全面开始以后,从日本的行为上看出,日本事先缺乏准备。 

      在日军进攻山西时,没有山西的军用地图,甚至连大比例尺的普通地图也没有。日军使用的是普通的小比例尺民用交通图,在这种地图上没有等高线,无法判断地形,这在多山的山西省简直不可想象。但是,这却无意中帮了日军的忙! 

      因为,没有军用地图,军队高层无法对部队实施直接指挥,只好实施委托式指挥,独立指挥权下放到旅团级,上级只进行大的方向指导。由于指挥权在旅团长,而旅团长可以靠前指挥,可以现地视察地形,反而比在屋子里看军用地图的军事官僚们强,也灵活的多。而没有地形图,他们只好沿公路和大路进军,而中国军对因为熟 悉地形,所以想当然地在险要地形上预设阵地,不想却被日军从背后出现,不由的狼狈逃窜。可笑!
     
      也可以看出日军的缺乏准备!
     
      下面再详述战争进展。
     
      在通州事件以前,日本已决定扩大华北事态,他们决定将二十九军驱出平津,让平津成为非武装区,于是他们把二十九军驱到永定河西岸。此事日本的行为只是对二十九军挑衅行为的本能反映,没有想彻底占领华北。当时华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很少指山西和其他地区。而通州事件发生以后,日军进行总动员,指导意见是"对华一击",当时日本天皇和大本营都担心在中国陷如泥潭,而日军高层表示:"三个月内解决事态",其意思是对蒋军猛击,使其受损,迫使蒋对日本道歉,赔偿损失,同时获得更多一些的利益,如将华北辟为非武装区,中国方面只有驻扎警察部队的权利,同时让中国知道日军的厉害,从此再不敢与日本对抗。而中国史家常常 把这个理解为"三个月灭亡中国",把日军的有限目的理解为无限目的,还说什么没有使日本三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得逞,俨然由得意之色,真实太不了解军人的盘算能力了。
     
      此时日本方面没有在华东作战的想法,在上海完全是被动卷入。
     
      当时蒋认为,中国军队有90多个军,190多个师,日军只有17 个师,25万人,而日本陆军的装备不如中国军队(当时中国军队装备多来自德国、捷克和西班牙以及法、英),作战经验不如中国军队(日本陆军在1905年以 后,只有在1914年对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德军打国小规模战争,而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自然经验丰富),而且可以利用日本与英、美的矛盾。因此蒋下决心与日开战,而他袭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激怒了本对华不感兴趣的日本海军,于是日本全力打击中国,而蒋军之不堪一击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上海日军击败蒋军后,蒋军主力逃到江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与从青岛南下的一个师团交战,并将其击出台儿庄,于是大以为胜利,谁知日军将计就计,悄悄从南方包围徐州集团的西线,蒋军大骇,逃入湖北,于是日军又想包围武汉集团,蒋又大骇,逃入四川,只是由于李宗仁采取柔性战术,即让开日军来袭方向,随后恢复,这样才得以保全大部军队,于是"持久战"开始,值得注意的是:1938年,日军开始复员军队,将许多现役部队改为预备役,同时建立了一些新部队,这样日军兵力不足,与增加到300万的蒋军相比,无法消灭或灭亡中国。对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李宗仁就说:

      "侵华战事既已发动,而日本人又没有气魄来大举称兵。等到中国民愤达到最高潮,以致卢沟桥‘事变’无法收场,大规模用兵势在不免之时,日本又不愿倾全国之师来犯。只是在华北、华东用少数兵力与中国作战,到兵力不敷时,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战。这种"逐次增兵法"便犯了兵家大忌。中国地广人密,日军一个师团、一个师团地开入中国,正如把酱油滴入水中,直至把一瓶酱油滴完,为水吸收于无形而后已。日本人便是这样一滴滴地,滴进了六、七十个师团在中国大陆,但是还 是泥腿深陷,坐以待毙。
     
      "所以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卢沟桥战事发动前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与其南下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淞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即无异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都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 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 

      "等到大势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好钳口结舌。则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日亡国论者自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一俟德、 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狂风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余。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将完全两样了。 

      "日本的基本政略既已铸成大错,而其小规模局部战略运用错误亦复如出一辙。卢沟桥事变后彼方乘我政府的不备,不宣而战,瞬息即击破我华北的驻军。如果乘胜跟踪穷追,使我政府无喘息的余暇,占领东西交通动脉的陇海路,进迫武汉、南京,截断长江运输,则京、沪不攻自破。日军有此天与的良机而不取,竟将其主力军投入四面崇山峻岭的山西,以致旷日持久,作茧自缚。虽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前锋勉强一度进至黄河北岸,然而南望风陵渡,面对汹汹巨浪,何能飞渡?其后虽把主力军抽出,南下围攻徐州,西进攻占开封,企图席卷豫、皖产粮区域,却又被黄河决堤泛滥所阻。逼不得已,乃转循长江西侵。因两岸地形复杂,进展甚缓。到占领 武汉,已成强弩之末,形成僵持的局面。” 

      李宗仁认为"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而日本人又没有气魄来大举称兵",遂认为"日本人基本政略铸成大错",可见中国方面错误判断日本意图又多么严重。其实日本根本就不屑于对"支那"作战,而中国人总是把自己当个宝,以为谁都要来咬两口,这个思维定式,李也未能幸免。日本人并不象李宗仁想象的那么愚 蠢,他们才不想把主要力量放在次要方向上,否则中国也就要象李给日本人出的主意那样真的灭亡了。

     
                         (八) 

      日本在华的不策略之处在于,没有想到蒋会坚决不承认错误并拒绝和谈,这才使日军陷在中国八年之久。蒋的不屈服既有个性倔强的一面,也有环境使然,当时抗战 的口号喊得很响,如果突然和谈,蒋的处境可能会和汪一样,尽管他有军队,也未必能完全控制,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走。可见有时人会自己挖一个坑跳下去!
     
      日本本没有把"支那"放在眼里,所以上海战事结束以后,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但有的师团拒绝服从命令,擅自追击,其他部队遂效仿,不得已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同意进攻南京,战事遂不可收拾——这也是日军流行的"下克上"作风的一个反映,但却使日军陷入一个长期的泥潭,原因:1)日军沦陷一个国家的首都,使战事性质发生变化,由有限战争转变为全面战争,而南京日军复仇行为造成屠***杀,引起国际社会厌恶,使得日方成为不义的一方,国际同情微妙地转移到中国一方;2)中国因为首都沦陷,遂无法与日和谈,仇恨加剧,亲日的蒋也没有办法和平了,只好硬撑下去,使日军三个月解决事态的想法变成漫长的八年战争,对日军1942 年以后的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九) 

      再谈华北。

      日本本想占领北平以后停止作战,但发生了控制不了的局面。
     
      在北部,占领北平的日军按照起码的军事知识必须占领居庸关,当日军一个旅团占领居庸关关沟时,蒋军悄悄从河北南部调军经门头沟来到南口,同时其他部队占领居庸关北口(八达岭一带),这样包围了日军旅团,日军大部队前来解围,没想到守军占领有利地势,装备弹药齐全,日军无法从南解围,被包围日军也无法向南突 围,一时该旅团情况危急,但日军良好的军人素质与作风此时发挥作用:日军让被包围部队向北突围,同时解围部队从南口以西山地经山路绕到北口,这样北口守军反被包围,南口部队连夜经原路向河北南部逃窜!日军来到延庆、怀来一带,二杆子傅作义以人数多于日军但战斗力低下的部队向日军强攻!大家知道,防御天然比 进攻有利,傅的军队不足以进攻日军,却足以防御,结果可想而知,而傅在进攻失败后,居然丧失防御决心,仓皇逃跑,日军追击,来到张家口,与草原方向来的日军会合,接着,又分兵两路,一路向西大同方向进攻,另一路向南恒山与五台山之间方向进攻,中国军队企图在平型关拦截东路日军,但被日军从背后绕过,就是本帖在开头说过的情况,在雁门关拦截西路日军,也失算,接下来就是忻口战役了(这期间十八集团军一一五师林彪部在王品沟伏击日军一个大队,打死日军几百人和车把式千人,虏获许多物资,号称平型关大捷(战役?!))。
     
      可见,日军进入山西,并非事先策划,而是形势发展使然,否则会止于平津。
     
      在天津,中国军队7月底对日天津驻屯军发动突袭,日军极为不利,因为双方人数差别近十倍,但日军坚忍的素质是他们熬到援军来到,本来天津日军的目的只是独 占天津,但中国军队在天津以南的地方与其作战,主要作战地点是唐官屯,当时日军作战进攻速度慢比牛爬,10天前进3公里!在中国守军撤退后,追击速度也只 有3天10公里!原因是基本作战目的不明确!直到年底才爬到黄河边!可见日军是不断调整作战范围。
     
      李宗仁问到:"……日本之所以在战争初期不这样做的道理,一则或许由于无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以及气魄雄伟的战略家,他们相信我们不会长期抵抗,南京、武汉失守之后便要投降了。再则是他们本国之内可能亦有掣肘之处,军阀未能随心所欲。关于此点,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们当可提出极详尽的答案。但是,日本既然不能放手来侵略,则又何必搞此无结果的侵略呢?"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