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匪王”谢文东
|
时间:2005/12/18 出处: |
如果没有“九一八”的话,作为一个东北的土包子地主,谢文东应该可以老死家中。不过,历史不能假设,1946年末,谢文东被人民政府处决于勃利,死后传首于黑龙江东部各市县。作家曲波在其“名著”《林海雪原》里痛快淋漓的丑化了一番这个反动的土匪。
按民间的说法,谢文东被杀的第二天,党中央要求缓刑的电报传到了当时的勃利军分区。据此,我一些年长的同乡们称:“谢文东死的冤。”民众总是“无知”的,在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站错了队,谢文东不该死又有谁该死呢?但是“无知”并不等于无耻,老百姓总能记住一些在正史中所无的东西,所谓的“口碑”里,老百姓的评价绝对比那些被政治搅浑了头的“作家”更接近于事实。其实,真正无知的是那些无视事实的流氓文人。
也许不会有人为这个东北的政治土匪作传了,那么咱就把咱“道听途说”的东西简单整理一下,算是一个东北人对另一个东北人的乡土情谊吧。
谢文东本是辽宁宽甸人,满族。移民至黑龙江的依兰县,一说谢文东家很有钱,因其经营不善而家底败尽,欲绑架当地富户不成,逃到了黑龙江。不过,我们村的一位老人同谢文东关系密切,他说谢文东大字不识,且矮且瘦,所以,谢文东的家庭出身恐怕不会是太富裕的家庭,作为满人而潦倒在清末是很普遍的现象。
黑龙江的谢文东很勤奋,在山中倒运木材。那时候日本人开采鸡西煤矿正如火如荼,需要大量的木材,谢文东因此发家致富,购房置地成为依兰土龙山附近的地主,年龄渐长的谢文东妻儿成群、朋友如云,幸福的晚年似乎在向他招手。
风云突变,日本人打进了东北。按老人们的说法,九一八的时候,张学良正在北京搂着演员胡蝶跳舞,听到事变的消息时说:“等跳完了再说。”我的父老们称:“少帅比不上大帅的一个脚趾头。”那位东北的实际“主人”居然放弃了东北。
马占山将军在齐齐哈尔举兵抗日,失败。其部下丁超、李杜等转移至黑龙江东部,后经过苏联境内撤退到了南方,大量的枪支弹药散落到了民间,这差不多是东北民众最初抗击日军的主要武器来源。
1934年,谢文东聚众于土龙山起事抗日,我见过土龙山,那是长白山边缘丘陵化了的一个小山包,懂风水的人称其“不是个能成气候的地方。”成不成气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外敌入侵,国人何以自处的问题。谢文东再无知,也不会相信自己可以驱除日本人出东北;谢文东再狂妄,他也不会认为他比张大帅更强,但是他聚众反抗了。天下兴亡,总是由“匹夫”来承担责任,中国的历史向来如此,近代的东北怎么会例外呢?
大约是1939年,走投无路的谢文东被日本人擒获,他接受了投降的条件。溥仪在长春接见了他。他还有生第一次坐上了飞机,日本的天皇要看看这位威震东北曾经给关东军制造了无数麻烦的东北“胡子”。投降后的谢文东不愿为官,日本人为他在勃利修建了五间瓦房,给了他一个勃利“日满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的称号,同时他成了鸡西煤矿的把头。
生活总要继续,他的生活又一次安定下来。不知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不会想起他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八位亲人。他的夫人和长女冻死在他的身旁,他的幼女则是被日本人俘获后虐杀的,长风猎猎却无战旗飘飘,年过半百的谢文东苦熬着岁月。
赵尚志殉国后,谢文东被叫去认尸,一个警察为了方便谢文东辨认,用脚去踢赵尚志的头颅,冻在地上的一缕头发被扯掉了。谢文东骂道“妈了个巴子”,用力推倒了那个警察。看到赵尚志的容貌之后,说:“人死了,弄一口好棺木吧!”言毕,掉头而去,泪如雨下。
我痛恨那些闯入我家乡的日本人,但是我依然敬佩日本人。谢文东力战而屈,除了逃入苏联境内别无生路。但是,日本人依然给了谢文东做人的尊严,中日两国的国势兴衰大概就深藏于这种基本的思想方式之中吧?我更敬佩谢文东,作为东北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在他聚众抗日的时候,张学良、国民政府在做什么?然后,谢文东力尽而降,有人据此指责他。他手上从来没有沾他昔日战友的一滴血,在东北的大地上倒是流尽了他众多亲朋的鲜血,你还能指责他什么?弹尽无援,他的投降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在我看来,什么时候我们这个民族不用完美来考量民族英雄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救,伪道学盛行的国度永远没有希望。
“小小的东三省,大大的谢文东”,我的父老们说日本人是这么形容谢文东的。现在,这句话变成日本人对另外一个抗日英雄的的评价了。我敬佩所有的为保卫这片国土曾经战斗过的所有英雄,但是,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我相信我的父老,我不相信那些编造的文人们,还历史以清白真是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日本投降之后,谢文东响应国民政府,再次拉起武装,这是一次不明智的选择。然后,三五九旅进入东北,谢文东变成了中央“胡子”,两军对垒,谢文东的部队再次被击败。1946年末,谢文东被公审处决,死年60岁。
那个背叛东北人的张学良寿终正寝于美国,还能享尽哀荣;而奋起自卫的谢文东却死无葬身之地,土匪是他固定不变的称号。何况,就算谢文东确实是土匪,但他为国捐躯的亲人却是真正的英雄,无人祭奠不免让人遗憾天理无存,呜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