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亲历:严寒考验北京流乞人员
|
时间:2005/12/13 出处:人民政协报 |
本报记者 高志民 舒迪 见习记者 顾磊
9个小时亲历:一个流浪者的救助之痛
12月初的北京正经历着50年来同期气温最低的严寒。9日,最低气温降到接近零下10度。来自河北省尚义县的流浪人员赵广征却衣着褴褛地蜷缩在严寒中的昆玉河钓鱼台桥边。
一些围观的人群不时指手画脚地议论一番后就扭头离去,然后又是一批。而赵广征就躺在路边荒草丛中木然地看着他们。
12∶30 记者路过时发现了瑟瑟发抖的赵广征。“不能干活,没有家了……”赵广征说。他患有严重的血管病,无法劳动,已经离家出走乞讨十多年了,不久前因为太冷回了一次老家,可是发现自己家的房子早已倒塌,家人都找不到了,赵广征只好再次流浪到北京。靠乞讨谋生的他身体越来越差,连乞讨都成了问题,只有在路边的垃圾箱里捡点儿吃的。
12∶45 在凛冽的北风中瑟瑟发抖的赵广征向记者表示不知道救助站是怎么回事,当记者介绍说救助站的职能后,他当即表示愿意到救助站去。
13∶00 记者与北京市海淀区救助站取得联系,救助站负责外联的刘文省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专门车辆,救助站只负责流浪人员到站后的救助,路面上流浪人员的运送,应该归公安部门负责。
随后记者拨打了110,在警察到达前,110及派警单位多次向记者来电仔细询问流浪人员情况。
13∶20 警察到达现场。其中一名警察近乎蛮横地强行制止了记者对赵广征的采访和拍照,并且态度恶劣地要求记者离开现场。记者进行必要的录音后被迫离开现场。
15∶00 放心不下的记者向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督察处如实地反映了下午的出警情况,并希望该处能向记者反馈记者被迫离开后赵广征的情况。
16∶30 记者接到海淀分局督察处值班人员的电话。该警员表示,经过调查,流浪人员不愿意跟随警察到救助站。根据天气预报,当晚的气温将接近零下10度,如果有病在身的赵广征露天冻上一夜,将很可能被冻死。于是记者随后返回海淀区昆玉河钓鱼台桥西侧路边荒草丛中寻找赵广征。
17∶00 记者在一个阴暗的树丛边找到了赵广征,寒风中,他正在颤巍巍地用一根破旧的汽车用皮带扎在腰间系紧衣服防寒。赵广征的右手已经严重冻伤,根本用不上劲去系绳子。最后,在记者的帮助下系上了“腰带”。
17∶05 记者问赵广征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救助?赵广征喃喃地说:“我愿意!”
赵广征告诉记者,在记者离开现场后,警察就要求他回家,他说没有家,非常希望能得到救助站的帮助。但警察只是责令他赶紧离开,不许再在这里滞留。随后赵广征只好从有阳光的地方挪到了阴暗的树丛后。
17∶08 赵广征又一次明确向记者表示愿意到救助站接受救助。记者再次拨打了110。此时天色已经昏暗,路灯开始亮起,路上到处是包裹着厚厚的棉衣的行人,匆匆地赶回温暖的家中。
17∶15 一位路过的群众停下来告诉记者:“我发现这个流浪汉在这里很多天了,这些天北京降温,他就那么件破旧大衣,我还担心他会冻死在这大冷天里。”但是,由于不知道如何救助,他只能偶尔给流浪者送点吃的。
17∶20 由于天太冷,记者再次拨通110。110接受投诉的人员说这种事情应该找城管帮助解决,并告诉了记者一个号码:96310。随后记者拨通了该号码。一位姓高的接线员表示,城管不负责这种事情,也无法派车,应该找民政局,至于联系民政局什么部门则无可奉告。由于流浪人员在海淀区,记者拨通了海淀城管大队的电话,拨通后,一位吴先生了解事情后直接表示:“我们城管是协助警察解决问题,遇到求助时,公安还是主要负责的,应该找他们。”
17∶30 气温已明显下降,记者用冻的麻木的手指再次拨通110,接警员说已经通知出警,并要求记者在原地等候。记者询问了110接警员的编号,这位36号接警员随后告诉记者,这种事情应该找民政部门,公安是接受民政部门委托然后再救助的。记者告诉对方民政部门的救助站已经同意接受,而且流浪人员也同意接受救助时,接警员方表示这种情况可以出警。
17∶35 夜色降临,寒风透骨,赵广征得知能到救助站的消息后,麻木的脸上透出了笑意,颤巍巍地从自己随身的破塑料袋中取出一块已经结冰的毛巾,一遍遍擦拭着黝黑皲裂的脸。“衣服脏了,破了……”赵广征反复说着这两句话,显然,赵广征觉得能进救助站是件大事,他想要尽量的干净些,体面些。
17∶55 警车赶到,此时赵广征的脸色已经冻得发紫。出警的两位警员态度和蔼认真,在进行详细询问后,赵广征即将登上警车。“老高……”赵广征突然颤抖着叫了一声记者(可能从记者多次的电话通话中知道了记者的名字),他的眼神中满是惶恐和不安但又透着一丝信任,这声颤抖的称呼让记者鼻子一酸几乎落泪。
18∶05 在记者的安慰鼓励下,赵广征随着民警上了车。
19∶05 记者又一次联系海淀救助站的刘文省大姐,赵广征一行还没有到达。
20∶30 记者拨通出警民警所属派出所的电话,对方答复可能已经送走了,随后电话被挂断。
21∶21 赵广征终于进了北京市海淀区救助站。此刻,距离最初求助时间已经过了9个小时,记者前后为此共拨打了33个电话。
相关链接: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别让冷漠吞噬生命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1:23 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
编者感言:别让冷漠吞噬生命
赵广征终于可以在温暖的救助站里躲避严冬的酷寒了。但是如果不是他恰巧遇上了我们的记者,恰巧我们的记者又本着良知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地把他送进了救助站。那么,在当天晚上接近零下10度的寒冬中,赵广征的生命或许就此终结,一个生命就将被冷漠吞噬。
在救助赵广征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情和温暖,但也同样看到了某些人的冷漠和无情。通过赵广征的事件,我们期望有关部门能多些真情、少些冷漠,多些责任、少些推诿,多些主动、少些逃避,让“赵广征们”不会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因为毕竟我们不能担保我们永远都是强者,都是健康的,当我们有一天也沦为弱者,当我们也需要关心和帮助时,当我们也遭遇这样的冷漠,该作何感想呢?
发稿前,我们通过电话联系上了救助站里的赵广征,他表示在救助站生活的很好。我们希望生活在一片阳光之中,我们需要爱也需要关心,但是关心和爱是相互的,只要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流浪乞讨人员:面临严寒考验
进入12月以来,北京遭遇到强冷气流的袭击,温度骤降。面对突然袭来的寒冷,流浪街头的乞讨者面临着严寒的巨大考验。他们能抵挡寒冷吗?
街头流浪乞讨者“缩水”
12月8日16时,阜成门外天桥上,一个流浪汉正伸着手向来来往往的人群乞讨,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去救助站,“救助站是什么地方?”他茫然地问道。
从地铁前门站往大栅栏方向的沿街北面,人流量较大,流浪乞讨人员向来很多。下午5点半,记者来到大栅栏附近的街头,天色几已全黑,根据天气预报,此时的温度约在零摄氏度。寒风中,在街头来去的人们裹紧厚实的外衣,戴着厚厚的手套。街上除了一对还在拉二胡卖艺的父子之外,再无别的流浪乞讨人员踪迹。街头流浪乞讨者人数明显“缩水”。
这对父子坐在街边,父亲身上披着一件厚厚的黄色大衣,手上戴着手套。儿子大约七八岁,身上披着两件成人穿的仿军大衣,只露出一张冻得发青的小脸在外面,一双眼睛茫然地望着四周。
“再过会儿我们就要回去休息了,街上实在冻得不行了”,父亲说。记者问他去哪里休息,他笑着摇摇头不说。
酣睡在地下通道里前门外大栅栏入口旁的地下通道有好几个支道,其中有一两个平时很少走人。晚上19时,记者发现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睡在里面。
在差不多长约20米的过道里,左右两侧都睡满了人,他们的全部家当都在这里。天黑下来不久,一些流浪乞讨者就已经睡下。记者看到,一位大概50岁的大娘,在身下铺了大概两层棉被那么厚的垫褥,身上盖着两层棉被,只露出脸在外面。另外的还有几个人,他们的“床铺”就没有这位大娘那么厚实,此刻他们正坐在自己的行李上,“一睡下就冷,等下活动一下再睡。”其中一位说。另一位告诉记者,平时在这里乞讨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北京,“好像没人去救助站。”
在地下通道的旋转台阶上,一位中年流浪乞讨者正在抽烟,虽然穿着一件灰色的大衣,但他还是觉得冷,“我会考虑去救助站,但去那里就会被送回家,我不想回家。”他说。
公园内乞讨者遭驱逐因为天气寒冷,一些公共设施成为流浪乞讨者防寒的“福地”。元大都遗址公园里一个建筑物内住着20多个流浪乞讨者。“这里可以挡风,也没有地下通道那么冷。”一位流浪乞讨者说。但他们遭到了公园保安的驱逐。
记者在元大都遗址公园看到,数位保安正在要求这些流浪乞讨者“不要再住在这里”,遭到驱逐的流浪乞讨者被迫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将他们驱逐是有原因的:“他们在这里随地大小便,很不讲卫生,这里是公园,要是允许他们在这里住着,以后市民们都不敢来了。”
“我们实在不知道今天晚上该怎么办”,一位遭到驱逐的流浪乞讨者说。但他仍让告诉记者不打算去救助站。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立交桥下安家的流浪者们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1:23 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
立交桥下的“家”
12月10日晚18时,在京西定慧桥下西侧的桥洞下的拱形角落里,3个流浪者挤在一起半躺着。他们一起盖着两张脏破不堪的被子,地下垫着一张塑料皮和一堆报纸,借着路灯灯光,依稀还能看见一件破大衣。边上堆着几个鼓鼓的旧编织袋。面对记者三个人都显得颇为惊惶,在发现只有记者一人后,他们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这么冷,你们怎么不回家啊?”面对记者的问题,三个人中年纪大点的50多岁的老汉说:“这儿就是我的家!”另外两人看上去也有40多岁,对记者的问题笑而不答。随后记者提议天太冷,他们应该去救助站。老者竟有些愤怒:“救助站常去的,每次有什么重大节日了或者是重要会议了,就会把我们赶到救助站去呆几天的!”“怎么是赶呢?不是劝说你们自愿去的吗?”“我跟他们说我们老头子不是要饭的,不是坏人,我们是拣废品养活自己的,但是不行,必须要去的,叫我们上车,我又不敢不上的……”老汉愤愤地说。“但这里太冷了啊!”记者说。“没事。老头子我跑了全国好多地方了,过两天要去南边了,南边暖啊……”说完老汉低下头不再搭理记者。
十五分钟后,当记者拎着买来的一袋热包子回到立交桥下准备送给他们御寒时,桥下已经是人去桥空,只有几张他们垫着的报纸还在原地证明他们曾经在这儿停留过。
救助工作者的尴尬与苦衷
救助站:有点尴尬面临寒冬,北京市18个救助站早就为流浪乞讨人员准备好了充足的救助物资。记者与北京市救助中心相关负责人联系,该负责人表示,北京今年救助站的防寒救助准备工作做得比往年更充分,然而,它们面临着尴尬。
“我们现在救助的大多是一些比较困难的上访人员,还有一些遇到盗窃的外地人。”西城区救助站的一位负责人说。东城区救助站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时我们这里的救助对象一天最多来四五个,现在还是差不多。”
北京市朝阳区救助站位于机场高速公路附近,是北京市规模最大设施也最完备的一家救助站。该站樊站长告诉记者,为了搞好救助工作,朝阳区救助站购进400吨煤,加大了供暖力度,“室温保持在20摄氏度,比全市平均水平还要高点,被褥充足,站内能洗热水澡,还能做体检。”
尽管这样,进入12月份以来,朝阳区救助站救助对象的人数增长也不多,“目前我们站内的受助对象共有50多人,从上周到现在,增加的人数只有20人左右。”12月6日北京东城警方联合民政、城管、卫生等部门对天安门周边地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了集中救助,来到辖区内的十几个地下通道以及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夜宿的地方劝说他们进救助站。但是一个晚上下来也只有7名露宿街头的流浪者在他们的劝说下进入了北京市朝阳区救助站。
一位救助站负责人表示,救助站遇到尴尬,一是因为流浪乞讨者不愿意来,救助站也非专门的防寒庇护所,是针对对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实施暂时救助的。另外,北京全市仅有18个救助站,数量显得有点“单薄”。
城管:有时候只有苦笑北京市城管局的唐先生曾经在城管的一线基层工作过一段时间,谈起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他摇摇头说:“有时候只有苦笑。别看天冷,很多流浪乞讨人员是不会愿意去救助站的。”
“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往往选择繁华地段的过街天桥等地进行乞讨。一座繁华路段的天桥周围往往有十几个行乞的,有在地上铺一张写了乞讨原因的纸跪在那儿的、有在天桥下的公汽站台上挨个要钱的、有在天桥两端拦住行人要钱的……但往往是我们一出现,他们见了撒腿就跑,有一次还有一个冒充腿部残疾乞讨的,一见城管出现,跳起来跑得比我们还快!”唐先生苦笑一下说:“有时候好不容易追上了也只能劝说,他往往不愿意去救助站,说救助站不自在、没有钱。那我们也没办法。”
“现在的流浪人员真正希望并需要得到救助的并不多。前些日子看报纸,说强行乞讨者在城管人员出面干预并劝说其去救助站时,乞讨者居然掏出手机要投诉城管!”唐先生笑着告诉记者说:“这其实不稀奇,乞丐有手机我就见过好几次了!在劝说他们去救助站的过程中还曾经被他们口头威胁过呢!”
“也碰到过真正需要救助的,这种人当我们介绍救助站的性质时,都立刻表示愿意去。而且会很感激地对我们表示谢谢。”唐先生说。
相关专题:孙志刚事件终结收容遣送历史
(本文原标题为寒风中的流浪者,能为你做点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