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红岩游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2005/12/11
  • “江南”概念的历史演变2005/12/10
  • 杨家将与洪承畴2005/12/08
  • 历史不是婊子-我看西路军2005/12/07
  • 汉族发展辉煌篇章-千秋忠烈慕容氏2005/12/06
  • 袁崇焕、谭嗣同、张志新死前在想什么...2005/12/04
  • 学术界震惊!秦俑与始皇无关2005/12/02
  •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大倒退》评述2005/12/01
  •  
    王祯与《农书》
    时间:2005/12/13 出处: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今东平县)人,生活于十三、十四世纪之间。其生平事迹,今天留下的文献很少。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大略地知道,王祯是个阅历非常丰富的人。据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祝将仕所说:王祯在担任永丰县尹时就已是“东鲁名儒,年高学博,南北游宦,涉历有年。”[1]这在其所著的《农书》 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农书》中不仅广泛地引述了经史、农书,还兼及诸子、医学本草、重要类书、笔记杂录、名人诗赋等。可见说他“年高学博”并非虚语。

    至于说他“南北游宦”,一般只知道他在江南 做官,但从《农书》 中搜索,宦游南北也确实颇有眉目。王祯 在某些作物或农具写进《农书》时,常常会提到自己 的一些见闻。如,王祯提到:“愚尝见燕山栗”;铲“尝见燕赵北,亦传辽池东”;“又尝见北方 稻田,不解插秧 ,惟务撒种,却于轴间交穿板木,谓之‘雁翅’,状如历泽而小,以磙打水土成泥”;麦绰 “尝见北地芟取荞麦 亦用此具,但中加密耳。”耕索“今秦晋之地,亦用长辕犁,……如山东及淮汉等处用三牛四牛”。这些地区,除山东是王祯原籍外,其余燕、赵、秦、晋、营州等地,均在今河北、山西、陕西及辽宁等地。至于江淮之间,更是“愚尝客居江淮,目击其事”(沙田 ),书中“江淮”、“淮上”、“淮人”、“淮民”等提到很多,可见王氏对江淮之间的农业情况尤为熟识。

    再说江南 ,他足迹所及,非仅限于皖东南的旌德和赣东隅的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二县,江、浙、湘、赣等地区他都到过,诸如“余尝盛夏过吴中”(秧马 ),“今平江虎丘寺剑池”(高转筒车 ),“尝见江东农家用之”(镫锄),“尝见浙间一种,谓之阴瓜”(甜瓜),“尝见于江浙农家”(筛谷箉),“尝到江西等处”(水转连磨),“今湖湘间收禾,并用笐 架悬之”(笐架),等等,不一而足。看来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形容王祯 的经历并不过份,这也就是他后来写作《农书》 的资本。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出任宣州旌德(今属安徽)县令,后又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关于王祯 在这两地的任职情况,王祯的儒友信州教授戴表元在其为《王祯农书》 所写的“序”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曰:

    “丙申岁(1296),客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县),闻旌德宰王君伯善,儒者也,而旌德治。问之,其法:岁教民种桑若干株,凡麻苎、禾黍、牟麦之类,所以莳艺芟获,皆授之以方,又图画所为钱、鎛、耨、耙、扒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民初曰:‘是固吾事,且吾世为之,安用教?’他县为宰者群揶揄之,以为是殊不切于事,良守将、贤部使,知之不问,问亦不以为能也。如是三年,伯善未去旌德,而旌德之民利赖而诵歌之。盖伯善不独教之以为农之方与器,又能不扰而安全之,使民心驯而日化之也。后六年,余以荐得官信州,伯善再调来宰永丰。丰、信近邑,余既知伯善贤,益慕其治加详。伯善之政孚于永丰又加速,大抵不异居旌德时。山斋修然,终日清坐,不施一鞭,不动一檄,而民趋功听令惟谨。”

    王祯 《农书》 就是在这两地任职期间写作的。问题出在王祯倒底在旌德任职几年?一说三年,一说六年,一说九年。三种说法都同意王祯到旌德任职始于贞元元年(1295)。三年者即元贞元年到大德二年(1298)[2];六年者,即从贞元元年到大德四年(1300)[3];九年者,即从贞元元年(1295)到大德八年(1304)[4]。

    笔者认为,要搞清楚王祯 在旌德任期问题,首先应该确定王祯是那一年到永丰上任的。戴表元在“序”中提到他在客居宣城六年之后,即丙申年(1296)之后的第六年大德六年(1302),被举荐得官信州的那一年,王祯又调来宰永丰。初读至此,以为王祯是在戴表元的同时,或稍后调到永丰的,即大德六年,或其后。细读之后才发现,戴到信州时,王祯在永丰已是政绩卓著,大抵不异于旌德时。推测王祯到永丰已有些日子。事实也正是如此,王祯在戴表元被举荐到信州的前二年,即大德四年(1300)已调任信州永丰县尹,《元诗小传》记载:“王祯,字伯善,东平人,大德四年知永丰县事,以课农兴学为务……著有《农器图谱》 、《农桑通诀》诸书,尝刊于卢陵云”。

      综合起来,王祯 的任职情况很清楚,即贞元元年到旌德任职,大德四年到永丰任职,中间约有五年时间,其中在旌德任期至少为三年(1295至1298),后二年(即1298至1300)可能在旌德任职,也可能为农书写作收集资料。

      在搞清楚了王祯 在旌德的任期之后,再来看看《农书》 的写作时间。以前一般都根据王祯自序,将农书的成书时间定在皇庆癸丑(1313)。但这个年代是很不准确的。王祯在《农书》后附的“杂录”中,记述了“造活字印书法”,结尾处有这样的一段话:“前任宣州旌德县尹时,方撰农书,因字数甚多,难于刊印,故尚己 意命匠创活字,二年而工毕。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予迁任信州永丰县,挈而之官。是农书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见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贮,以待别用。”从中可知,王祯在出任宣州旌德县令时就开始了《农书》的写作,时间当在1295到1298年之间;到永丰任职时,《农书》已经写成,时间当在1300到1304年之间;前后经历了约十年的时间。从《农器图谱》 中提到“尝到江西等处”之语,也表明《农书》,至少是其中的《农器图谱》部分,在王祯到江西永丰任职(大德四年,1300)之前即已完成。成书之后,王祯本想用活字嵌印,得知江西官方已决定刊印而作罢。而据“元帝刻行王祯农书诏书抄白”所示,江西官方决定刊行《农书》是在大德八年(1304),当时王祯在永丰任上。综上所述,《王祯农书》 的成书年代当在1300年左右。王祯在1313年所作的“自序”只不过是书成之后,在书首加的一个补序。



    --------------------------------------------------------------------------------

    [1] “元帝刻行《王祯 农书》 诏书抄白的”,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446页。

    [2] 郝时远:“元《王祯 农书》 成书年代”,《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

    [3] 樊树志:“王祯 和农书”,《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又彭世奖:“也谈《王祯农书》 的成书年代,《中国农史》1986第2期

    [4] 缪启愉:“王祯 的为人、政绩和《王祯农书》 ”,《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转自于:http://agri-history.net/agriculturists/wz.htm

    ——————————————————————————————————

    《王祯农书》 系由三部分(这三部分本是各自独立的,后来合成一书)组成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卷,十九篇。名为“农桑通诀”,即农业通论。书中首先论述了农业,牛耕和桑业的起源;农业与天时 ,地利及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按照农业生产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的基本顺序记载了大田作物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所应该采取的一些共同的基本措施;最后是“种植”,“畜养”和“蚕缫”三篇,记载有关林木种植,包括桑树 ,禽畜饲养以及蚕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在“通诀”这一部分中,还穿插了一些与农业生产技术关系不大的内容,如,“祈报 ”,“劝助 ”等篇。第二部分“百谷谱”,共有四卷十一篇,这部分属于作物栽培 个论,书中一共叙述了谷属,蔬属等7类,80多种植物的栽培,保护,收获,贮藏 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后面还附有一段“备荒论”;第三部分“农器图谱”是《王祯农书》的重点。这部分共有十二卷之多,篇幅上占全书的五分之四。收集了306件图,分作20门。  

    《王祯农书》 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第一次将南北农业技术写进在同一本农书之中。唐宋以前,南方 尚没有农书本的出现,而北方 的农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未能将南方农业的内容写进农书,唐宋以后,随着《耒耜经》 和《陈旉 农书》 等的出现,填补了南方没有农书的空白,但是南方农书从出现时起就以地方性为特色,元代初年的《农桑辑要》 本可以将《陈旉农书》中有关南方农业的内容收录进去,但是,由于《农桑辑要》的写作是在灭宋以前,目的是为了指导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因而没有把江南 地区的水田生产包括在内,成了这本农书本的最大缺陷,因次在元代统一中国以后,用这本书用来指导全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就显得有不到之处,《王祯农书》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王祯 是山东人,却在南方 担任地方官,所以他对南北方 的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了解。在《王祯农书》 中也多处对比南北农业生产的异同。例如,在《垦耕篇第四》中,王祯详细地叙述了南北方耕垦的特征,并指出“自北自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又如,《耙耢篇第五》在讲到北方用挞时,说:“然南方未尝识此,盖南北习俗不同,故不知用挞之功。至于北方,远近之间亦有不同,有用耙而不知耢;有用耢而不知用耙,亦有不知用挞者。”再如《播种篇第六》说:“凡下种法,有漫种、耧种、瓠种、区种之别。漫种者,用斗盛谷种,挟左腋间,右手料取而撒之;随撒随行,约行三步许,即再料取;务要布种均匀,则苗生稀稠得所。秦晋之间,皆用此法。南方惟大麦则点种,其余粟、豆、麻、小麦之类,亦用漫种。”王祯常常是有意识地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工具放在一起讨论,以便于比较,并根据情况加以采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然后治田之法,可得论其全功也。”在《锄治篇第七》中又说到:“今采摭南北耘薅之法,备载于篇,庶善稼者相其土宜择而用之。”由于《王祯农书》是阴补《农桑辑要》 之缺,所以书中对南方农业生产的内容,如,提水工具,水利设施,南方水田的垦辟,以及土地利用 方式,作了详细地叙述。由于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它的内容大大超出了《农桑辑要》,成为第一本兼论南北农业技术的农书。

    由于《王祯农书》是一本兼论南北农业技术的农书,所以对南北方农业技术多有发展。以南方旱地作物栽培为例,虽有《陈旉农书》“六种之宜篇”在先,但内容十分简略。比如在其中我们就很难以知道当时南方种大麦、小麦、粟、豆、麻等所用的播种方法。而《王祯农书》中却有明确的交待。又如《王祯农书》“蔬属·芥”中提到:“今江南农家所种,如种葵法。俟成苗,必移栽之。早者七月半后种,迟者八月半种。厚加培壅。草即锄之,旱即灌之。冬芥经春长心,中为咸淡二菹,亦任为盐菜。……如欲收子者,即不摘心。盖南北寒暖异宜,故种略不同,而其用则一。”象这样一些具体的技术在《陈旉农书》中也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当时南方旱地技术相对落后有关。王祯说:“江淮间虽有陆田,习俗水种,殊不知菽、粟、黍、穄等稼,耰耡镞布之法,但用直项锄头;刃虽锄也,其用如斸,是名‘钁锄’,故陆田多不丰收。”[1]

    《王祯 农书》 的第二大特征就是“农器图谱”的写作。这不仅是以前历代无法比拟的,而且后世农书和类书所记载的农具也大份以它为范本。写作农具专著,是从唐宋以后开始的,最早的农具著作是陆龟蒙 的《耒耜经》 ,不过这只是一篇写农具的短文,其中主要记载了江东犁 (曲辕犁 )等几种农具,宋代以后又出现了曾安止写作的《农器谱》 ,书中记述了耒耜、耨鎛、车戽、蓑笠、篠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十大类农器,还附有“杂记”,都是根据古代经典,结合当代的形制写出来的。但是这本农书后来已经失传了,曾安止的书可能没有图,宋代还有一本图文并茂的农书,这就是楼璹 的《耕织图 》 ,可惜这本书也和曾安止的书一样失传了。但是这两本书对于《王祯农书》的写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王祯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将《农器谱》和《耕织图》结合起来,形成自己 的《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将农器划分为二十门(其中有些并非全部属于农具的范畴,如,田制,籍田,太社,薅鼓,梧桐角之类),每门下面又分作若干项,每一项都附有图,一共有300多件图,并加以文字说明,记述其结构,来源和用法等,大多数图文后面还附有韵文和诗歌对该种农器加以总结。这种作法本不是王祯的创举,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是楼璹的《耕织图》,但却使得王祯遭到了非议,明代徐光启就认为,王祯的诗学胜于农学,尽管如此,真正确立《王祯农书》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地位的就是《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中,不仅记载了历史上已有的各种农具,包括已经失传了的农具和机械,如,水排,这本是东汉时期发明的一种水利鼓风机,但后来失传了,王祯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询问请教,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将其复原,绘制成图,记载于“农器图谱”之中。而且对宋元时期出现的新农具作了介绍,如,整地用的郦刀,施肥用的粪耧,中耕用的耧锄,灌溉用的水转翻车,收麦用的麦钐、麦绰、麦笼;加工用的“水轮三事”;劳动保护用的秧马,耘爪等。《农器图谱》中还记载了当时在印刷和纺织机械方面的贡献。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