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蔣經國寫給東引國中教師林國淦的信
|
时间:2005/12/12 出处: |
(編按: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寫信給東引國中教師林國淦,鼓勵以光和熱照亮學生。)
前幾天我來貴鄉訪問,到達的那天清晨,在平靜的海面鼓棹前進,東引和西引兩個熟悉的島影,映入眼簾。就在這一刻,薄薄的曉霧裊裊而來,像一幅輕紗,滑到海面,無數道的陽光,透過輕紗般的曉霧,映上海波,照耀島上,把東引西引襯托得更見清晰,更見雄渾之美。這一詩情畫意的晨景,使我這久居台北的人,頓生清新開豁之感。當我要上岸的時候,又有一群海鷗,在上空忽高忽低,忽疾忽徐的翱翔盤旋,記得我每次來東引,都會看到海鷗矯翼,滑水面而輕飛,真是「海闊縱魚躍,天空任鳥飛 」,正就象徵著我們的青春活力,無窮無盡。
當天我乘船離開之際,回頭看到街道上、山坡下、碼頭邊、房屋前,到處都有民眾和戰友向我揮手,我揮舞起雙手向大家道別;這時舉起頭來,成群的海鷗,又盤旋在我的上空,久而不去,離情依依,我內心油然激動,不能自己。極目遠眺,彤雲四合,海浪有聲,東引西引這兩個勇敢的小島,東西相峙,有如不畏驚濤駭浪、不畏巨風暴雨的壯大,屹立如山,雄峙海上。舉目西望,是我們大陸的邊緣,青山一脈,隱約起伏,這些情景,使我有著不同的感受,有著不同的啟示。馬祖、東引、金門和台灣之間,雖有不同距離的海程,但分隔不了我們自由島上自由同胞呼吸相通、風雨同舟的感情,台灣與大陸,雖有台灣海峽的浪濤洶湧,也更分隔不了我們血肉相連、聲應氣求的關係,迫害追求自由的大陸同胞,會早日衝開鐵幕,在那海天咫尺的地域,和我們結合在一起,推翻毛共暴政。所以這一次馬祖東引之行,讓我們帶回來的不止愉快和興奮,更是加強了信念、決心和勇氣。同時,這一次訪問使我感到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你執教國民中學的敬業精神,和聽到你在艱難中奮鬥成功又獻身於地方教育的志事。
第一次到東引,大約是在二十三年以前,當時還沒有駐守的國軍,島上非常荒涼,房屋不多,除了一座廟宇以外,南澳有幾棟房屋,已很破舊,兩家豆腐店和餛飩店,已算是村中的大店了。幾十家漁民,生活也很清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全島只有一所學校設在破屋中,一位教師帶了十幾位學生在上課,既沒有設備,也沒有課本,所以我當時深深感到東引的建設,必須從教育的改進方面著手才行。
但是在這二十多年間,我經常來東引,每次來訪問,即有一層不同的觀感—東引是在飛躍的進步中。現在不僅有了設備完善、建築美觀的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也有了國民住宅,有了新式商店的開設,有了機動漁船可以遠出捕魚,更有了電視機、電冰箱和各種生活上新設備。這一次我在島上一戶人家,看到冰箱中有一個很大的蛋糕,一問之下,知道是這家人為祖父祝壽,特地遠從台北買來的,就這一方面可見大家重視孝悌的家風,一方面也可見生活水準的確已經提高。
在東引的地理條件下,有這樣的進步,固然是由於政府和國軍對於地方建設的努力,但也是由於地方民眾發揮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經之營之,才有這樣的成績。最難能可貴的,就是一般青年都有著創新進取的觀念,和奉獻於鄉梓的精誠:你的奮鬥,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你在東引不太完備的教育環境中接受了教育,刻苦自勵,到台灣東吳大學,畢業之後回到家鄉任教,教學成績如此優異,這是何等可貴!聽說還有一位劉家國同學,也在東吳大學肄業,東引地方不大,現在已經有了兩位大學生,不久一定會有更多的同學,從各個大學畢業,相信他們也會和你一樣,為鄉里、為社會、為國家提供各種不同的貢獻。
實在說,我對於你的成績和工作態度,非常滿意,因為你在大學畢業之後,是不難在台灣找到工作的,可是正如你自己所說,求取知識,是為了服務,而只有在本鄉本土從事教育工作,為鄉梓服務,才有意義。而毅然決然回到東引。你確實理解了知識的價值,也擴大了知識的意義。總統常說:「我們為學的方法,一方面是要於知識道德能力各方面努力自強自立,一方面是要實用我們的學問能力,來為社會國家服務,要能感化幾千人幾萬人,要能發揮最大的最善的效果。」這是提示我們知識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大眾的公器;知識不能為一己之謀,而是要用之於社會,特別是用之於最需要的地方;知識之於人亦如陽光空氣之於人,人無陽光空氣不能存在,而無知識即不能累積經驗,創造文明,改善其生存條件,所以缺乏陽光的地方,需要陽光的徹照;缺乏空氣的地方,需要空氣的流通;缺乏知識的地方,特別需要知識的灌輸,必如此,知識才有真價值,也才能發揮其大功用。
你所以渡海求學,再回到海陬一隅的家鄉,就由於家鄉正極其需要像你這樣的青年參加建設,需要像你這樣有高度熱忱的青年,以光和熱,去照亮去引導許許多多的學生。這一個事實,豈不正就指出了今天我們知識青年應該立下宏願大志,愈是艱苦的地區,我要去服務,愈是需要普及知識之所在,我要去工作,當然不止是教育工作,而是要廣泛的投向地方行政、投向國家的各項建設、投向壯大的軍事行列,來實用學問能力,發揮最大的最善的效果。再說,我們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之中,也能更進一步補益知識之不足,使之充實光輝;能夠更進一步擴大知識學習的領域,使之發生長效大用。這是我對於知識和當前知識青年的看法,相信你和你的朋友都會同意。下次我來東引,將會和你再討論這個問題。
我寫這封信,除了向你祝福之外,並請代為問候林世鈺先生,他原籍東引,服役雲南,然後解甲歸田,是一位年屆古稀的勇敢的老兵,我第一次來東引就和他見過面,他老而彌堅的精神,使我久而彌敬,此次把晤,實快所懷,這點心意請代轉達。即祝進步、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