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潘石屹来IT圈钱 做汉王代言人2005/12/11
  • 雅虎中国变脸前景堪忧2005/12/11
  • 俄科学家:地球已出现超级新人类2005/12/11
  • 李政道:《束星北档案》序言2005/12/11
  • 从douban.com再谈网站重构2005/12/09
  • 互联网企业集体“变脸”CN域名 2005/12/09
  • 方兴东因微软文章被封而办博客中国?2005/12/09
  • 坐“沙发”的由来2005/12/06
  •  
    新浪科技:中国互联网十年白皮书
    时间:2005/12/11 出处:
      也许每个人都对互联网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因为历史就在今天发生,因为值得回顾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故事足够多,多得让短短数万字很难完全承载……

      作者:新浪科技 金朝、徐志斌、金磊、张凯锋、郭开森

      序言:10年短暂的历史依然可以为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这句古诗词来形容当下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力量,可以说恰如其分。随着2004年以来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复苏,大洋此岸的中国,正在经历民间互联网创业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我们正在经历自1995年张树新建立瀛海威开创中国民间互联网产业以来的第二次创业高潮。而当我们把主题互联网10年简史的时候,我们既感到成为这个年轻产业一份子感到激动,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即便互联网产业的历史是如此地短暂,但回顾历史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去甄别当下正在发生的企业故事——哪些是虚无飘渺的神话,哪些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哪些可能潜藏着即将发生危机,哪些又是独具魅力却不为人所知。

      还是先把记录的镜头对准1999、2000年的第一次热潮时期的互联网企业,因为这是产业历史的开篇。当时流行的概念是,PORTAL(门户)、ISP、ICP、e-commerce(电子商务)、B2C、B2B、e-learning(网络远程教育)等等,一直到后来的IDC、ASP。紧接着,.com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达到了一个疯狂的顶峰,投资家和创业者恨不得把所有的产业加上.com的后缀拿到纳斯达克去上市。这个时候,一个标志性的并购出现了,那就是AOL和时代华纳的合并,这个在当时被称为是美国跨时代的并购案发生的同时,互联网的第一个泡沫也开始宣告破灭。

      我们记忆中的数字是,2000年美国共有210家.com公司倒闭,倒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筹集的资金迅速枯竭,而后续的资金也没有跟上。而到2001年,全球至少有537家互联网公司结束营业。

      2000年底、2001年初经历的第一次全球性的互联网泡沫之后,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这期间,倒下的企业包括eToys.com、8848等等。同时,今天我们仍旧看到了在上一波互联网泡沫中留下的幸存者或者说领导者,他们是雅虎、eBay、Amazon以及后来的MSN、Google。同样在中国,大浪淘沙之后,留下了历经磨难的三大门户、腾讯、阿里巴巴以及被eBay收购的易趣。可以说,5年来全球性的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收购与被收购、融资与上市等等事件,如同一场高水平的欧洲冠军杯比赛一样,攻防转换在极度快节奏中进行,以至于人们根本无法冷静下来梳理和思考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

      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们为什么留下来了?泡沫过后,留给新一波创业者的价值在哪里?努力地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们创作《互联网10年白皮书》的初衷。

      如果说第一轮互联网创业是以概念、眼球为主导的相对盲目的群体性冲动为主要特征的话,那么我们正在经历的第二波互联网创业热潮则要实在很多。首先目前的网络经济环境要比5年前好100倍,如果你现在推出一个网站或者从事相关业务,所需要的成本只是5 年前的1/20,但可以获得10倍于5 年前的用户数量和广告收入。这些数字恰恰反映了整个互联网业在经历3年前的整体低迷之后,正在实现理性和务实的回归,互联网正在步入符合市场规律良性发展的正轨。

      其次,不仅是网络环境在成熟,互联网产业本身也在向前发展。在第二波的网络创业潮中,上一轮传承下来的概念、流量等仍然重要,但是,同时加入了更多的要素。一些网络新技术的确在涌现和应用。比如,帮助流媒体在互联网上传播的P2P、基于互联网语音交互的VOIP、更智能化、更垂直和更专业化的搜索技术、3G WAP技术、RSS以及web2.0技术等等,都在向前发展。

      从媒体出身加入创业军团的李学凌说,他从来不相信互联网产业中有什么现成的商业模式。因此,即便现在看不清未来,但如果有坚持5年不盈利的信念和资金实力,没有理由不成功。自称外行的著名导演张纪中在9月的西湖论剑上半开玩笑地说,互联网就是一个大泡沫,老是吹但却吹不破。

      也许每个人都对互联网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因为历史就在今天发生,因为值得回顾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故事足够多,多得让短短数万字很难完全承载……

      第一章:大事记 直觉中国互联网

      自1995年始,十个年头,整个中国对互联网的热情从未熄灭过。

      启程

      在北京白石桥路口,一块在当时不怎么显眼的广告牌,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商业化的开端。“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张树新和她的瀛海威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网络第一急先锋。不过,张树新始终没能看到瀛海威的春天,随着1998年一场流星雨夜高层大逃亡,这是瀛海威最后一次成为媒体们的焦点。

      1996年第一个月,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开通;4月,SRSNet.com中文网站建设启动,四通利方转向互联网,新浪网的诞生埋下了伏笔;7月,日后成为半个明星的张朝阳回国创立ITC(爱特信),也就是搜狐前身,同时还为中国互联网带来了2万美元的第一笔天使投资。同一时期,还有《数字化生存》狂热,网吧出现,早期ICP出现。

      媒体们也不知不觉参与到推动中国网络化的进程当中。《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都在纷纷报道这个以注意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兴行业的神奇和美妙,大学里的学生开始对电子邮件、BBS以及一种叫做MUD的网络小型游戏热衷不已。互联网,被人们不知不觉挂上了一顶神奇的光环。

      膨胀

      一个与中国大大小小网站都有各式各样关系的CNNIC就在这样的进程下悄悄地出生,尽管它只是一个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室,但是其事后的所作所为却左右了中国网络数年之久。1997年11月,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统计报告,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份报告中的网站排名在2000年的时候,掀起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一场作弊风潮,一个网站老总把电话直接打到CNNIC主任毛伟的手机上:“你给我排到20多位,我怎么和人家谈融资的事情?”

      融资的曙光仿佛在召唤着中国互联网,毕业四年的丁磊拿出50万创办网易,邵亦波创办易趣、沈南鹏创办携程、陈一舟创办Chinaren,张永青创办e国,唐越创办e龙……海龟土鳖混杂其中,一路朝着纳斯达克的朝圣之路狂奔。1999的那一年里,中国互联网就没有歇着过,盛夏酷暑将这场狂热发挥到了极致,一场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秀轰轰烈烈地将中国互联网推向高潮,中国电子商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8848一夜成名。

      不仅仅是国外风险投资商,国有上市公司、民间资本甚至个人投资者也纷纷加入了这场互联网热潮中来。海虹控股自己做了一个号称网络航母的网站中公网,8848的早期投资方据说是来自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一个概念,几页商业计划书,只要是公司名称后面加上.com,似乎就能圈来一大笔钱。

      上市

      尽管网络生存测试到了最后看上去更像是一出闹剧,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互联网对资本的崇拜。1999年,号称中国网络概念第一股的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从每股20美元攀升到67美元;次年,新浪、网易、搜狐辗转上市:新浪首当其冲,4月份率先上市,募集资金6800万美元,但是,新浪上市第二天,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继续重挫。紧接着,2000年6月搜狐获准上市,但IPO价格下滑得更很厉害,被称为流血上市;网易更是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从今天来看,三大门户用流血的代价,获得了美国纳斯达克的一席之地,从而也获得了活下去的粮草。更为有趣的是,为三家网站操办上市的投资银行们据说最后没能赚到钱。

      正当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业者们刚刚实现自己当初的部分梦想时,纳斯达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给了许多人当头一棒。此后发生的中国概念股企业诉讼、假账、停牌等一系列事件,更是让这些中国互联网的先行者们历经困难。

      破灭

      “如果中国有二板能让我们上,我才不会跑那么远受老美的气呢。”丁磊说,为这句话做注脚的,是2001年五一过后,网易被查出的假帐风波,不过最要命的,还是假帐背后所暴露出的高层矛盾,丁磊赶走了当时的CEO黎景辉和COO陈素贞。同样的问题时隔一月出现在中国第一网站新浪网上,不同的是,资本的暴怒赶走了他的创始人王志东。同年离去的,还有8848创始人王峻涛。

      非常有意思的是,曾经大力推动互联网第一次热潮到来的《北京青年报》,在2001年岁末做了一个报道《2001网络十大网络出局》,历数了当年离职的10大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谢文、陈一舟、童家威、宫玉国、谭智、于红岩等都与上述王志东等一起名列其中。在这些人事变动背后,也可以看出,产业低潮的时候,资本意志主导的洗牌进行得更加迅速而坚决。

      没有人能预料什么时候产业可以复苏。一批中小互联网企业倒闭,三大门户也几乎接近死亡线。盈利的压力对于任何互联网企业都是必须面对的,但是,可怕的是,没有人能回答,怎样才能盈利。

      重生

      2002年7月,三大门户相继宣布实现盈利,纳斯达克全线飘红。在中国,短信的风靡拯救了三大门户。而在纳斯达克,美国资本市场奇迹般的复苏。

      在中国互联网界,另外两个分支产业也在暗流涌动:网络游戏和搜索引擎。尽管陈天桥日后不得不成为出头鸟接受千万父母和网吧业主的责难,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借助网游传奇了盛大,2005年一场新浪股票收购案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同样的传奇赋予了百度的李彦宏,百度上市当日股票突破150美元,尽管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认为百度是沾了Google的光,但是搜索市场的巨大潜力瞬间引来了资本的蜂拥。

      经过互联网十年的生生死死,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似乎已经在各自领域站稳了脚跟。不过,大洋彼岸的互联网巨头却容不得你有一丝喘息,雅虎收购阿里巴巴股份了,Google中国呼之欲出……重生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迎来了黄金时代之后的白银时代。

      “我是凭直觉撞入因特网的。”张树新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网络生涯。2005年当第二波互联网热潮涌来时,年轻的创业者们之间仍流行一句话:“做互联网从来不需要先考虑什么商业模式。”

      十年中国互联网,依然直觉为主。

      第二章 中国门户网站白皮书

      1993年,当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术公司成立的时候,可能没有人想到,今天她会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门户网站。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已经和正在改变21世纪普通中国人的互联网生活。

      中国互联网十年发展,门户网站也走过了几个阶段。1996到1998年,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在内容上发力,争相提供新闻、BBS、电子邮件、搜索等基础性服务。这被看作是门户网站发展的初期,人们叫这些企业为ICP。当时互联网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当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199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的人数仅为210万。互联网公司几乎清一色是以海外VC投资、创业者极力烧钱赚取注意力为特征,以至于让传统经济学家也有些雾里看花。

      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随后,2000年4至7月,新浪、搜狐和网易相继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掀起了网络企业美国上市的一个高潮,也使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这前后,许多网站都号称自己是门户。例如,联想与AOL合作投资FM365时,曾经以国内外两大IT巨头联姻的噱头,在媒体上大肆宣传,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但很快就因遭遇冬天而没有坚持下来。263也曾经号称是自己是“第四门户”,未果后转向了专业的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甚至在2003年前后,TOM再度发起门户网站冲击,但在不久前收缩内容编制,专注于SP增值业务。最有代表意义的是,2005年11月马云掌舵的雅虎中国突然宣布放弃门户、专注搜索业务,此前的4月,中国门户网站第一股中华网正是宣布改名CDC,放弃门户网站转做软件开发和网络游戏。由此,充分说明了中国网络门户市场的拥挤和激烈竞争。

      回到2000年。当三大门户刚刚想引领中国互联网产业走向红火时,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却让所有的从业者不得不收缩战线——3月10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触摸历史高点5132点后,急转直下,到2001年4月4日时,指数已经跌至1619点,全球互联网市场随即陷入低潮。

      这个低潮期漫长而坚冷。已经没有人具体统计过当时到底有多少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倒闭。不过,随后的全球调查数据显示,直到2002年第三季度,申请破产保护或倒闭的网络公司,才较上年同期和前季大幅减少,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才接近尾声。而在这次寒冬中,中国也不例外,海外投资者纷纷撤资,大批互联网公司陷入裁员、兼并、收购和倒闭潮中,许多网站最后都或消失不见,或被迫转型。门户网站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寻找新的盈利来源。

      2001年3月,新浪开始尝试新型网络广告,在2000年的十大网络广告媒体排名公布中,新浪已经居于首位。同年4月,网易收购Tianxia研发团队,为日后进入网络游戏产业打下基础。不过在这一年,几大门户中主流的声音依然是,“精简开支,挺过难关”。门户网站们纷纷或压缩,或关闭了免费电子邮箱、校友录、个人主页等服务,转而收费。免费还是收费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网友和媒体的激烈讨论。

      但也是在这一年,网站开始尝试并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短信服务。让起初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相比其他业务,和运营商捆绑在一起的短信服务让网站拥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并很快变成了实际盈利——短信业务在当时拯救了大批互联网站。在2002年7月,搜狐公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提前两个季度实现盈利。2003年1月初,新浪并购了移动增值服务商广州讯龙,月底,新浪发布财报,首次以净营收1290万美元实现全面盈利。直到现在,短信业务仍是中国大多数门户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仅次于网络广告。只有丁磊后来进入的网络游戏,在三大门户中收入其比重超过了短信。

      此后,中国网民的持续爆发,也为网站带来新的增长。2005年7月21日,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经突破1亿。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这一背景下,门户网站的流量屡创新高,甚至,新浪网已经成为继央视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2004年,有媒体在重新回顾这一历程后,将门户网站的变化浓缩为一句话:从“输血”到“造血”。门户网站也孕育了大量商业机会。即便是目前在股市受到追捧的Google,最初也是靠为雅虎提供搜索服务而取得生存的机会。而门户网站自身,也正在尝试更多的新业务为其日后的发展做准备——WAP、搜索、P2P或者是其他我们目前还无法知晓的新业务。

      无论互联网上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层出不穷,我们也不能忽视门户网站在整个互联网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例证之一是,博客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2005年由新浪站出来力推才渐渐成为主流,由此可见门户的“一哥”地位至今牢不可破。

      第三章 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

      1997年夏天,王峻涛在网上建立了一个软件销售试验站点“软件港”。次年,Win98中文版在国内首次采用网上预定。这一站点的建立,标志着电子商务这个海外概念正式落地国内。王峻涛随后也于1999年出任8848网董事长,并被业内公认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开创者。

      从1997年算起,在中国电子商务走过8年历程。在1997年之前,电子商务更多是个人主页或BBS在承载这一功能。从1998年开始,电子商务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定位于B2C的8848和C2C的易趣就是在这一年成立。到了1999年11月,当当网上书店成立;同年,B2B(商业对商业)模式的阿里巴巴在杭州开张;2000年年5月,卓越网作为综合电子商务网站正式对外发布,不久以后贝塔斯曼入驻上海,搜狐也在综合性门户的基础上第一次加入了电子商城服务,新浪网选择了与合作伙伴合作推出购物频道。这背后的支撑则是,期间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正不断攀升。

      在国内,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推动不可或缺。2000年,包括青岛海尔、广东美的、春兰集团和TCL在内的家电企业纷纷宣布进军电子商务。到了2001年,中国B2B网站达1345个,成交额为1075亿元,比2000年的767.7亿元增长了40%。其中,家电业的交易额就达到210亿元以上,石油行业的交易额也超过了165亿元,信息产品、纺织服装和日用轻工产品的出口中,通过B2B达成的交易也都在100亿元左右。

      电子商务发展地域也在迅速扩大,从原先几乎局限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极少数城市,开始向沿海及东部、中部各大城市发展。

      不过,电子商务也没能躲过网络低潮。到2000年至2001年网络业泡沫破灭时,国内75%以上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退出了市场,或者倒闭关门,或者被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收购。文中开篇提到的标志性人物,王俊涛也被迫于2001年8月9日从8848分支MY8848辞职,MY8848的B2C业务陷于停顿,8848也彻底转型为一个技术服务公司。

      从2001年开始,电子商务行业开始寻找新的方向。这时,C2C(个人对个人)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始崭露头角。2001年第三季度,易趣宣布全面收费,到2004年第二季度,交易额就达到了20亿人民币,是免费模式的14倍。

      另一次大的转变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由于人们减少外出,定位B2C模式的卓越网在2003年3月的销售额达到1200万元,4月份前20天突破了1500万元;当当网浏览量同比净增一倍,销售额增长三成。而B2B模式中,阿里巴巴也称成交量与商家注册量均都大涨。

      经过这个阶段后,电子商务在中国再度驶入快车道。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为1.03亿人,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也为电子商务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5年9月,阿里巴巴成功收购雅虎中国,而成为本年度受到关注的互联网大事之一。

      在8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早期电子商务企业炒作成风,多以实现资本运作和上市为目标;忽视经济效益,普遍强调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和神奇力,也缺乏创新,只是停留在对海外模式的简单模仿和移植上。

      2004年8月28日,《电子签名法》被正式通过实施,这部法律的初衷是促进安全可信的电子交易环境的建立,同时也将带动更多相关法规、法律的成熟和完善,被认为是推动和规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跌跌撞撞发展到现在,并没有产生一家主导型的企业,市场格局仍不明朗。不过,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电子商务的本土化开始逐渐占到上风,并开始主导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卓越网被亚马逊收购后传出流量下跌,易趣在成为Ebay中国之后同样进入发展平台期。两个案例可以从反面证实这一论点。

      第四章 中国网络游戏白皮书

      1999年8月,由祖龙工作室开发的亚洲第一款全三维即时网络战略游戏——《自由与荣耀》正式发行,拉开了单机版游戏向网络游戏过渡的序幕。不过,在一开始的近2年时间里,网络游戏一直都没有大的发展,在线游戏和单机版游戏仍占据大部分江山。

      直到200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全年销售额接近5亿元,开始与单机版游戏平分秋色。这一年也开始被称作“网络游戏”年。

      根据当年的公开资料统计,到200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有10多款新网络游戏相继推出测试,有20多家机构投入网络游戏运营行列,计划进入的也在20家左右。这一年,国内收费网络游戏用户数为350万。作为对比的是,2001年全球网络游戏用户数为5000万,整个市场产值突破60亿美元。

      到了2003年,网络游戏收费用户数增长了一倍,达到710万。2004年,收费网络游戏用户为1130万。预计到2007年,中国收费网络游戏用户将达到2255万。随着收费用户人数的增长,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也在快速爆发。

      2003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13.2亿元人民币,2004年时为24.7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47.9%。预计到2007年,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67亿人民币,2009年时,这一数字更将增至109.6亿元的市场规模。

      另一个直接的数字变化也在厂商数量上体现出来。2004年的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厂商数量达到300余家,比2002年时增加了近10倍。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盛大网络公司。2001年3月,盛大正式进军在线游戏运营市场。同年7月,盛大CEO陈天桥以30万美金的代价引入韩国大型在线游戏《传奇》,截止到2004年7月,《传奇》注册用户已逾4000万,同时在线人数高达50万,成为世界同类运营商之首。不仅创造了“三流游戏、一流市场”的运营神话,也鼓励了大批厂商进入网络游戏市场。同样在上海的第九城市有了后来居上的气势,而门户网站中的网易也依靠网络游戏成功地实现了多元化经营。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中国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成为了网络上的一种支付手段,成功地让许多互联网的经营者看到了收入的另一种途径——点卡、Q币,等等。深圳的腾讯公司2005年开始,其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已经不是来自与无线运营商的短信分成,而是依靠其Q币以及由此衍生的虚拟金融体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火热的市场中,网络游戏大都是从国外引进,而并非是自主研发。这个现象引起了国内有关部门的注意。到了2004年,新闻出版总署开始组织“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建设4个国家级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5个国家级网络游戏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并起草了《网络游戏出版管理办法》,以此来推动国产网络游戏的发展。

      而由于一直代理海外网络游戏,因此,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也开始增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上海盛大与韩国开发商之间旷日持久的纠纷,尽管最终以盛大收购韩国Actoz公司控股权、并在唯美德公司的互诉中胜利而告终,但其中所引发的反思将在几年内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由于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监管措施必须应对由于发展太快所面临的问题。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网瘾少年”已经让很多父母听游戏色变。而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等不良内容大量进入,使网络游戏泥沙俱下,一直是有关部门的重点治理对象。舆论中出现关于游戏本身及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争论。到2003、2004年,文化部等主管部门开始推出绿色网络游戏,而酝酿游戏内容分级制度等呼声开始越来越高。

      2005年8月23日,在新闻出版署的牵头下,新浪、金山、盛大等7家知名网游厂商共同发表了《北京宣言》并签署《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责任书。提倡健康游戏时间,防止用户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市场也期待政策、法律法规完善的同时,也开始主动走向自律的道路。

      第五章 中国网络搜索产业白皮书

      “时隔7年,雅虎重归搜索”,宣布收购雅虎中国仅3个月后,阿里巴巴CEO马云就这样决定了新雅虎的命运。

      但是,几乎没有人质疑马云的决定。尽管如今放在页面右下方的“原雅虎首页”五个字供那些老雅虎用户们怀念,但是,有着“第四桶金”之称的搜索使得人们反而对不温不火已经7年的雅虎中国反而充满了幻想。

      眼下中国的搜索市场可以说越来越热闹了,可谓竞争激烈程度至极,但其实搜索产业从中国互联网市场诞生之日起就是这个样子。

      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到1998年时就带有搜索功能,这是因为全球商业网站的鼻祖之一的雅虎就是一个搜索网站。例如搜索是早期搜狐的看家本领,这从它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张朝阳最初就是想做成雅虎一样的搜索网站。而新浪的搜索功能当年也风靡一时。

      但是,一段火热之后,搜索在中国并没能让人们看到赢利的可能性。所以,搜索只是成为了每个门户网站必不可少的基础功能和免费服务,各网站却没有依靠搜索挖掘出赚大钱的门道。这导致雅虎登陆中国之初,这个全球搜索大佬在中国的分公司雅虎中国也被迫做门户网站,而不是它在美国的搜索模式。

      上个世纪末,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有4个,雅虎、AOL、Ebay、亚马逊,其中两个是电子商务,一个是搜索,一个是门户,中国过去互联网产业结构和国际互联网产业结构完全不一样。

      但是,仍然有一些独具眼光者,只专注于搜索这一个专业领域。百度的李彦宏就是其中的代表,即便是在互联网最严寒的时候,他和创始人徐勇仍坚持在北大资源楼的几间小房子里奋力进行搜索专业网站的研发和推广。百度最初靠着为新浪等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第三方服务而活了下来,并且惨淡经营多年。期间2003年,雅虎收购了竞价排名的鼻祖Overture,周鸿一把他的网络实名公司3721卖给杨致远。

      互联网3个月,相当于传统产业1年。Google在美国的神话,带动了全球资本市场对搜索引擎公司的热衷。百度在坚持多年的搜索道路后终于于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冲过150美金,创造了另一个奇迹。百度成功上市的意义之一就是终于证明了搜索是继网络广告、无线增值和游戏之后互联网业的第四桶金。

      实际上,到了2004年各方力量都已经看到了搜索的力量:竞价排名可以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搜索与电子商务未来可以做到无缝结合,创造出更强大的生意机会。期间,新浪CEO汪延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告诉大家新浪搜索引擎“爱问”的诞生,并以极其虚心的态度等待着来自网民的检验。而2004年8月3日,搜狐也正式推出全新独立域名专业搜索网站“搜狗”;google也落地中国,连微软的MSN也宣布开通本地搜索功能。

      从2004年至今,、新浪、雅虎、搜狐、中搜、微软、google等先后推出了新搜索工具有数十款,而即便最普通的一个个人网站也可能带有搜索功能。

      搜索引擎几乎贯穿着整个互联网业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人们才认识到这种让网络使用者在信息汪洋中去粗存精、尽快地找到自己真正所需信息的工具,已经成了互联网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也诞生了雅虎与阿里巴巴这一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交易。一向为外界质疑,同时说话大大洌洌的马云宣称,自己可以在中国打败Ebay、Google,靠的就是与雅虎并购后取得的YST搜索技术。搜索技术,使得互联网上个人定制化的需求满足成为可能,但是,由可能变成现实,不知道未来的路要走多远。而自称3-5年内要上市的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的结合体,到时候又会变成什么样,可能马云自己内心也不是很清楚。

      虽然搜索是中国互联网业的元老产业之一,但它可能也是市场老大最不稳固的一个领域。在恍然大悟之后,门户网站凭借自己的巨大用户群纷纷参战,已经使得整个领域杀声震天,而且对阵两军壁垒分明:门户网站PK专业搜索网站。

      与此同时,桌面搜索、专业化搜索、论坛搜索以及搜索本身的智能化发展,又使得整个搜索产业的未来变得非常不可预知。今天的成功者,明天也许就是跟随者,甚至是失败者。

      第六章 中国即时通讯产业白皮书

      在所有互联网产业中,即时通讯可能是出现最晚的“金矿”。但是,今天根据一项即时通讯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在13岁至21岁的被调查人群中,几乎有66%的人表示他们发送的即时通讯消息要比电子邮件多,而去年的这一比例为49%。这使得互联网骑上即时通讯的火箭向着另一领域的造富神话方向延续。

      互联网的历史总显得具有不可思议的戏剧性:1996年,4位以色列人发明了IM的鼻祖--ICQ“坏小子”,那时它只是一个主要搞网上寻呼的“小玩意”;1998年,腾讯研发团队为QQ用户突破100人而“兴奋不已”;2000年前后,业内传马化腾打算把QQ作价100万卖给深圳电信,但深圳电信却不要。到2005年腾讯却成为中国收入前三名的互联网公司,而与腾讯一样做即时通讯的朗玛UC,依靠市场份额和用户数排名第二的优势,被新浪收购后换来了36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

      中国即时通讯的历史,不得不提马化腾,这个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年轻人。1998年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还是个睡沙发、吃盒饭的总裁,当他与另两个“元老”一起挤在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厂房办公时,他的名片上甚至从来都不敢印“总经理”的头衔,而只印着“工程师”字样——马化腾当时的惟一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来;他更没想到仅5年之后,他因此就一夜之间成了身家8亿港元的富豪。

      聊天其实一直是网民们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只不过,当时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只有聊天室。即时通讯的出现并不像后来所描写的“很自然地崛起”,出身于著名寻呼企业润讯的马化腾最初做的只是与寻呼业相关的ICQ软件。只是当电信寻呼、联通寻呼、润迅寻呼等大寻呼企业都用上了这种网络寻呼机,给马化腾他们赚来了第一桶金后,腾讯才瞄上了在国外正热的互联网产业。1999年,腾讯正式提供互联网的即时通讯服务。

      其实新浪在这个领域也可以说是先行者,早在1999年,新浪就推出了一款IM工具叫Sinapager,当时这款工具的功能应该说已经很强大了,比腾讯的QQ毫不逊色,而且当时用户群并不少。只是新浪当时没有那么专注于IM领域上。

      从前,并没有多少人认为即时通讯会有多大出路,因为这种需要随时在网上的聊天工具一直受制于互联网的拨号上网。这导致QQ用户数一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马化腾甚至都坚持不下去了,一度决定将QQ卖掉。只是买家深圳电信数据局准备出60万元,而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最终因为价格无法达成一致,最终谈判告终。

      但是,当马化腾在2003年第一次进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九十九名,腾讯宣布QQ同时在线人数达到492万,这个互联网业开始为即时通讯沸腾。

      先是网易开始发力,在北京推出了新版的即时通讯软件网易泡泡2004;然后是新浪花3600万美元收购已有巨大用户群的UC,加上搜狐在2004年初推出的即时通讯软件“搜Q”的奋力一搏,以及微软的MSN也进入中国插一脚。门户网站们显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长久以来累积的用户忠诚度在该领域有所作为。一时之间,即时通讯与搜索引擎一起,成了最热门的互联网领域。以至于在即时通讯软件上做一些插件的增值服务公司也层出不断。

      客观上来说电信运营商对带宽投入的大幅增长导致互联网的更普及是即时通讯繁荣的物质基础;而几个门户网站纷纷选择发力即时通讯市场,不仅仅是简单地给自己补课,更是促进了即时通讯的普及。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并不是说谁可以把QQ干掉,QQ依然会占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绝对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一家独大的垄断性份额。我认为这个时间很快就会来临,或许就在今年底或明年。”前雅虎中国总裁周鸿祎曾如此充满期望。

      2005年Ebay以数亿美金的代价收购了做语音即时通讯软件的Skype,此时Skype并没有实现盈利。之前,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也开发了自己的语音即时通讯聊天工具Google Talk。国际巨头的动作预示着,即时通讯公司正在向多元化经营和通讯语音的方向发展。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中国,只不过故事的版本有了变化。2004年微软的MSN进中国时,签下了数家做内容的网站进行门户式的扩张;而腾讯则公开宣布要靠即时通讯多年积攒的用户数做基础,向门户和C2C电子商务方向进军。新浪的UC则在向视频增值服务的方向向前发展。即时通讯产业的明天同样充满了变数。

      第七章 中国风险投资白皮书

      “一部风险投资在华史就是一部中国互联网史”,不少互联网大腕曾引用过这句精准语言,因为他们自己背后的故事就是与风险投资交融的历史。当1996年张朝阳凭借自己的执着和对国外互联网公司的简单模仿融来的18.5万美元来到中国创办谁都听不懂的互联网公司时,人们明白了商业计划书可以换来创业资金的简单道理。

      在美国,一个风险投资商(VC)的对于创业项目的成功几率控制在10%左右,已经是非常成功了。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给风险投资商带来的回报可能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样,一个项目的成功收益往往可以大大高于其他9个项目失败而付出的成本。

      不过,这样简单的数学计算题,拿到1996年的中国传统经济领域中看待,仍然有些不可思议。以至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硅谷诞生的风险投资行业,在中国一段时间内,要么被神化,要么被妖魔化——风险投资商们到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行业外的人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这两种不同的结论。

      从人们的早期记忆来看,风险投资像“疯钱”、“傻钱”。1998年~1999年那个年代,在咖啡馆里拿着商业计划书给投资人讲生动故事的大有人在,在几个星期内融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美金绝不是天方夜谭。更有意思的是,外国风险投资商会主动要求,创业这最好在项目中占据主要的股份,投入的资金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花完,等等传统投资商很难想象的投资原则。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曾如此描述当初第一波互联网热潮时情景:在一家知名的国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很大的项目统计表,但在近百个项目中,只有少数几个标记着盈利的符号。但是,这家风险投资商却非常自豪,因为他抢先占领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重要位置,更为重要的是,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并没有已经盈利的要求。

      事实上,早期从新浪、搜狐、网易等身上赚取大把银子的风险投资大有人在。当年像IDG、华登这样开荒者,都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幸运者和获益者。

      中国互联网产业若没有这些慷慨解囊者断然没有今天。即便到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型商业网站的背后都是风险投资的身影:

      1999年2月,才树立起大旗不久的新浪网宣布获得了包括高盛银行在内的海外风险投资2500万美金,这在当时肯定是国内网络公司获得到的最大一笔投资,为此它也拉开了上世纪末中国互联网服务企业进军海外资本市场的序幕。

      1999年7月14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独立上市成功,首次公募9600万美元,开创中国网络股概念,同时也预示着风险投资商成功套现。

      于是,风险投资开始沸腾了。1999年下半年开始,大批的海归派搂着千万甚至上亿资金的风险投资创立了成千上万的网络公司。只是紧接着的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各种免费服务、高昂的薪水诱惑、豪华的写字楼等等。

      然而,后来的现实却给热情的风险资本泼了大大的一瓢凉水。随着纳斯达克网络股的暴跌,这些外国风险投资在中国冒冒失失地来,凄凄惨惨地走。

      这种惨痛历史很大程度来自于纳斯达克模式在中国的照搬。纳斯达克股市在1997-1999年互联网热潮时普遍认为,在一个行业发展的起飞阶段,真正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增长速度和市场份额。华尔街的一位分析家曾说:“在这一阶段,盈利并不能说明什么。投资者能够理解,在行业的早期增长过程中,保持高速增长和占有市场领先份额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优势。”

      事实一开始的确如预想中的一样,网民成倍增长,互联网企业的用户规模不断膨胀,但很快,产业走向低潮,风险投资们也跟着前赴后继地倒下。

      对于风险投资对中国互联网的作用,曾有人分析,至少教会了很多人上网,也培育了很多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也才使得中国互联网在2003年以后的重新崛起。而且,网络泡沫破灭的好处是,驱逐了风险投资中的鸟枪炒家,迎来了真正的VC正规军。

      产业轮回,变幻一瞬间。冷清几年的纳斯达克一复苏,在中国投资的风险投资商们又开始活跃。日本软银的孙正义因多年前就看好互联网宽带应用,因而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成为最大的输家,至今软银的财务报表仍十分难看。但是,软银对上海盛大网络的投资则是精典之极——当时盛大已经在网络游戏圈内规模渐大,只差最后一笔资金助力,软银适时出手,并且在不到2年内将盛大送上纳斯达克,成功套现。

      当2004年有包括携程、盛大网络、Tom、e龙、第九城市、掌上灵通、空中网、前程无忧和金融界在内的多达九家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时,另一批在产业低潮期没有坚持下去的风险投资商们又感叹,为何当初没眼力。

      风险投资“风向标”透露了一个信号:眼前的低潮绝不是永远的低潮。对于一个真正的投资人来说,只要这个市场足够大,就肯定存在投资的机会。

      根据相关统计,2004年,由美国风险资本在中国达成的交易达到了43宗,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2005年,聚积在中国互联网上空的风险资本据说多达20亿美元,令人惊呼是否泡沫时代又来临。一些打着WEB 2.0旗号的创业者,又开始与风险投资商们频频互抛媚眼,各种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论坛重新人满为患,可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不过,从风险投资的冷暖多变的态度来看,很多互联网人已经悟出了道理:真正掌握互联网命运的,不是华尔街,而是自己。

      第八章 中国互联网并购案白皮书

      1995年8月9日,网景公司的上市宣告了互联网新经济的开始,纳斯达克(NASDAQ)几乎成为了.COM公司的终极目标,全世界无数的公司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登陆纳市。当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同样怀着这样的目标宣布并购华渊资讯、成立新浪网时,国外媒体在报道中几乎都颠倒了并购双方的位置,因为他们不认为一家中关村软件公司有能力收购北美最大的华人网站,但这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并购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手段,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互联网十年,弹指一挥间,2000年以前疯狂成长;2000至2002年间年谷底徘徊;2003年至今,强力反弹,可谓跌宕起伏,而以并购为主要形式的资本运作也随着整个产业进程时兴时衰。

      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并购或许可以追溯到1996年10月,其时在美国以AOL为代表的ISP概念如日中天,国内瀛海威“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1500米”的广告也是如此振奋人心,中国兴发集团注资瀛海威,成为最大股东。但是不到2年,ISP概念不再流行,眼看赢利无望,1998年6月,兴发集团利用股权迫使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出走,引起不小震动。

      1997年7月,中华网上市,股价飙升,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2000年3月达到历史最高点5132点,此时中华网股价约为300美元,市值约50亿美元,一时风光无限。但纳指随后一泻千里,狂跌不止,2000年4月至7月间,新浪、网易、搜狐分别登陆纳斯达克,所有的媒体都使用了同一个词:“流血上市”。

      即使如此,在中国,新的互联网公司仍然在出现,并购的脚步也并没有完全停止。2000年年中,李嘉诚投资的TOM在线正式推出,9月1日,TOM在线2000万美元收购鲨威体坛,此后传出李嘉诚多次将鲨威体坛的卖价压低,陆晓虎、戴夫瑞等创业者无可奈何的消息;9月5日TOM在线以4800万美元从网易手中收购163电子邮箱,跻身门户之列; 10月14日,搜狐以3000万美元收购chinaren.com。但此时,所有人都明白,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好时光过去了。卖掉的比起那些死掉的,要幸运得多。

      2001年4月4日,纳指跌至谷底1619点,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在寒冬中苦苦挣扎,很多企业就此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外资的身影在这个时候开始在中国互联网界若隐若现。2001年6月,就在联想与AOL成立合资公司时,南非的MIH传媒集团已经悄悄地收购了腾讯47.5%的股份;2002年3月,eBay收购易趣网33%的股份,并最终于2003年6月,追加1.5亿美元完成控股。并购手段,对于急需在中国市场上扩张的国外互联网巨头来说,可谓是常规武器。而一些中国的创业者在创业开始,几乎就在模仿国外同类公司构筑自己的商业模式,目标则是等着被外资收购而排队。

      到2002年下半年,中国互联网产业逐渐走出阴霾,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出现了一个意外的金矿——短信,短信让一直免费的互联网企业第一次收到了来自用户的收入,无线技术提供商们顿时成为并购的抢手货。2003至2004年,门户网站纷纷收购SP,抢占市场。2003年1月,新浪2300万美元收购讯龙;2003年9月,TOM在线1.33亿美元收购雷霆无极;2003年4月,中华网旗下的香港网5500万美元收购掌中万维;2004年2月,新浪以最高1.2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Crillion;2004年6月,搜狐1800万美元收购GOODFEEL,这些并购对门户来说至关重要,至今无线业务仍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收购也成为已经生存下来的早期中国互联网企业走向多元化的助推器。

      2003年,盛大凭一款《传奇》迅速崛起,网络游戏也成为最赚钱的产业,盛大随即开始展开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将风林火山、数位红、浩方、边锋、ZONA、起点中文、Actoz等一系列公司收归麾下,并宣布转向互动娱乐,相比于之前互联网公司零散的收购行为,陈天桥的战略更清晰,更有想象力,也更野心勃勃。而搜狐在并购了17173、焦点房地产网、Goodfeel,加上chinaren和Go2map之后,即宣称自己为门户矩阵。

      没有人会拒绝中国互联网巨大市场的诱惑,国际巨头们不甘充当看客,但直接开拓市场显然成本过高,并且风险太大,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自然是并购。而此时值得收购的对象,都已经具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收入,收购行为也变得更为理性。

      2003年11月,雅虎以1.2亿美元收购3721;2004年6月,日本网络零售商乐天1亿美元收购携程网21.6%的股份;2004年7月,在线旅游网络公司IAC以6000万美元收购e龙30%的股份;2004年8月,亚马逊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2004年10月, CNET集团1600万美元收购中关村在线和蜂鸟网,搜索巨头Google曾想通过收购百度实现本地化,不过最后并未成功。

      2005年,以盛大突袭收购新浪19.5%的股权为开始,而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金额达10亿美元的合并,则肯定还不是结束。且不说三大门户之间彼此并购的消息已经传了N遍,在第二波互联网创业热潮出现的诸多新兴企业中,并购的故事肯定也少不了。

      谁会成为下一次中国互联网企业并购案的主角?答案,相信人们不会等太久。

      第九章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在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几乎只有定位专一的商业模式最后得以存活下来。三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搜索引擎百度,旅游网站携程、e龙,网络游戏盛大网络、第九城市,SP无线增值服务商Tom、掌上灵通、空中网,求职招聘网站前程无忧和专业财经网站金融界纷纷登陆纳斯达克。华尔街对于中国概念必须具备清晰的商业模式,几乎有一致的看法。

      但是,在第二波互联网热潮中,这些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的企业,又一次要开始向美国看齐了——赢利模式多元化,或者说,构筑一个互联网企业帝国的梦想,必须成为大企业的方向。好象你什么都不做,拿着那么多现金,就显得非常另类。

      一个大时代开始了。2005年年初,盛大陈天桥悄悄收购了新浪19.5%的股权,随后以数字家庭和IPTV为概念,为世人描绘了一副全面互动娱乐商业模式,由此带头开创了一个互联网新时代里的第一个大场面。

      以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门户、以百度、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腾讯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以Ebay易趣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拍卖网站和以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等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公司,相互之间已经开始了的横向整合运动。盛大并购新浪事件,说明以往将互联网公司用不同功能定位的分类方法已经过时。

      互联网企业变化实在太快。很多人都已经看到,不同形态和商业模式之间的互联网企业相互横向整合造成了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多元化渗透:一夜之间,互联网企业之间变得越来越像,在国外,有人说Google是一家搜索公司,也有人把Google看成是未来的门户。而以门户起家的雅虎,又重新杀回搜索领域,并且将下一步竞争的矛头指向了C2C的Ebay;而Ebay却在花重金购买了Skype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补充其C2C业务;微软在做完MSN后,更是做了一个门户Live.com;而在国内,腾讯开始要做门户,新浪也要在搜索引擎上发力,百度同样也开始花精力来做新闻内容,网易更是一举打下游戏、无线和内容三块江山,甚至当当在做完B2C之后也开始向C2C领域进军。

      大多数人没有想到,互联网企业的多元化,这一场面来得如此之快,使得更多的参与者似乎一下子陷入被动。

      在mingrisk公司对盛大收购新浪事件报告中有如下陈述:我们认为这次收购将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创造出一个超级巨人,并且它将继续进行兼并。而全球的业界领先者们将在中国面临更大的挑战(或者说是困难)。盛大策略的变化将关联到全球互联网行业。它将影响到中国互联网行业在全球领先者中的位置。相比较而言,MSN、Google以及eBay在中国都存在失策。因为互联网巨人MSN和Goolge都将要被盛大撼动,毕竟他们购买新浪比盛大更有意义。而eBay的中国战略不算成功,在中国它仍然采用“烧钱”的策略,就像我们熟知的网络泡沫破灭前的那样。它一直备受第二大网上拍卖服务提供商—淘宝的困扰。现在我们看到它与盛大的结盟将因为盛大接管新浪而动摇,因为新浪拥有一拍网(中国第三大C2C提供商)33%的股份,这意味着一个更强大的一拍网将起来挑战eBay。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互联网同业者都感受到了未来盛大新浪联合体的可怕,并纷纷寻找出路。雅虎迅速找到了阿里巴巴,生怕新浪和盛大一旦结合产生连锁反应,自己在中国7年的心血白费。而手握40亿人民币现金的网易高层则透露,“就其个人认为,许多公司都是网易寻找的收购对象。”

      的确,不同于以往Ebay收购易趣,雅虎收购3721以及Google投资百度、亚马逊入主卓越,这次的盛大新浪事件是同属于纳斯达克的两家中国公司之间的横向合并融合。以往的纵向整合看起来更向是国外巨头进军中国的号角。因为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目前的盘子很小,而且大部分公司股权集中在一两个创始人手中,作为被收购的对象十分合适。而且,这种纵向整合并没有就此停止的迹象。包括其后雅虎和阿里巴巴的联姻也属于同一类型。但是,以盛大并购新浪开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内部之间的横向整合与多元化帝国构筑,虽然操作难度很大,但一旦进行,产业意义则非常深远。

      中国互联网企业多元化尝试与横向整合的首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新的跨平台的商业模式。在经历2年多互联网泡沫之后,以三大门户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终于依靠无线增值业务起死回生,而网络游戏其后异军突起,使得互联网企业不再一味地只会烧钱,而是更多的能够与传统行业一样,获得现金收益和利润回报。但是,对于投资界来说,互联网公司的高回报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增长并没有持续保持在较高的百分点上,而基于互联网的风险投资商和创业者比起传统行业来说,其预期要高很多。日益趋向平缓的增长率和高预期的矛盾,导致了投资界对互联网企业进行横向整合推波助澜。

      除了资本对高增长的需求以外,随着3C融合的步伐加快,即将到来的3G时代使得互联网与无线通讯网的融合成为可能。这一技术变迁必将带来更加纷繁复杂的商业模式变化。而现有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迎合这种技术潮流。

      但是,也有人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动作表示不同看法。一种专业化网站经营思路也在多数创业者之间得到认同。当多元化发展成为巨头们的游戏时,出身草根的互联网创业者纷纷以自己的专业化角度,切入到产业中来——

      我们注意到土豆、豆瓣、草根网等极具特色的个人网站正在逐渐长大。与此同时,客集齐、猫扑、ChinaBBS、奇琥、A8、搜职网等一大批定位某一细分领域的创业型互联网公司,正在与风险投资商们亲密接触,专业化的企业定位,在互联网中小企业中。

      专业化在中小互联网公司中的热衷,与多元化在互联网巨人中的认同,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于同一市场,构筑了中国互联网第二次热潮的强大地基。

      第十章 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构筑互联网上新的长城

      回顾10年互联网产业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元问题——中国互联网产业,究竟是谁的产业?换句话问,谁是当今中国互联网背后的主流和主导力量?

      中国互联网产业是以外资为主的风险投资商的产业,还是以美国股民为拥有者的中国概念股为主流,抑或是全体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的产业。进行这样的争论,仿佛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的事情。

      不过,互联网的国界问题,不仅不是一个伪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是本白皮书拿出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的初衷。

      从技术和基础设施角度来看,当今全球的互联网主导权仍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美国拥有互联网域名和根服务器的关键决策权。一个位于美国的名为“因特网指定名称和代码公司”(ICANN)的国际组织,在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服务管理中扮演核心角色,它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政策、管理IP地址和域名系统。该机构隶属于美国。而2005年11月结束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阶段会议上,尽管欧盟等就互联网主导权问题与美国开展了不懈的斗争,但是,美国政府依然保留着对互联网的实际控制权。

      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首先,域名地址在全球的分配非常不均衡,例如,2004年底中国网民已达9000多万户,拥有的域名地址不到6000万,只占全部地址的百分之一,每26个中国人只能分享1个地址。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2亿多人口拥有12亿个地址,占全部地址的四分之一强,平均每个美国人享有6个地址。其次,域名本身具有商业价值,世界各国在与美国企业发生域名纠纷时缺乏公平的尺度,因为美国政府给本国企业提供优先的政策和法律。第三,国家域名的管理还牵涉到一国主权和国家安全的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要求获得本国域名的控制权,因为这些域名被视为国家资源。从理论上来说,美国可能会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切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因特网连接,从而给该国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和经济损失。例如,由一些发展中国家支持的伊朗就要求联合国负责监管“因特网指定名称和代码公司”和其他机构。

      可以说,互联网上同样有着国别之争和以国家主体为界限的话语权之争,而构筑中国互联网产业新的长城,必须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

      回到从产业的主体——企业来看,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先驱企业们,大多数都是在模仿美国互联网的各种商业模式。不过,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业却显示出另类的特点——短信、游戏点卡等东方特色的收入模式,被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创造出来。由于互联网公司有着服务的特征,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屡见不鲜,而跨国公司往往也在中国容易遭遇“本土化”的烦恼。大多数国际投资者到现在仍然不熟悉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例如,中国在无线增值业务和网络游戏的数量和增长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这些业务在美国并不是很普及,基本上没有任何可比的上市公司。

      1998年雅虎第一次来中国开展业务时便宣称,“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的确,从本质上说,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都是服务,而不是有形的实物,似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这只是互联网服务的第一层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服务又恰恰是一个受主观影响极大的产品,这就注定互联网的市场一定是区域性的、差异化的市场。要知道,做互联网的人和使用互联网上的人都是有国籍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和民族之分。尤其是在门户领域,最了解中国网民需求的服务,一定是本地化的公司提供的。

      2003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之后复苏,雅虎、eBay、MSN又开始重新制定其全球的并购策略,发起了对中国市场的第二轮收购冲击。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巨头“狼来了”的论调在互联网领域屡见不鲜。

      这一发生在互联网产业中的“国际大战”,让人们不得不回想起上个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们在完成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后,对中国领土磨刀霍霍的状况。当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愤而写下了《庶民的胜利》一文,站在世界革命新浪潮的高度,不仅对当时的军阀政府进行了讨伐,而且也对全世界民主革命做了展望——一切军国主义都要被人民的力量打垮。

      时光荏苒,在一个世纪过去以后,我们讨论的话题变成了——谁将是中国互联网业的主流。毫无疑问,是扎根中国市场的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成为了两个完全对立的选项。汽车产业中的宝马、奔驰、大众,传统IT领域中的英特尔、微软,都依靠自己的资金或者技术优势暂时在中国树立了领导的地位。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快速的互联网领域,中国自己的企业经过10年的市场洗礼,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不仅如此,虽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有差距,但从市场培育时间上和商业模式成熟度来看,无论是门户、搜索还是电子商务,大家所处的基本上是一个起跑线。

      马云曾经说,“Google在中国起码还要再犯5年错,我们(雅虎中国)做错过的,他们也会错。”在新一轮互联网产业竞争中,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们能否有效地抓住国际对手们的错误,取得下一次“庶民的胜利”,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在传统IT领域中,联想、华为都纷纷走向了国际市场,而互联网产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国内的市场已经足够大,使得我们的企业一出生就要面对国际对手,即便是最流行的WEB 2.0概念下,也有来自韩国的竞争对手来到中国。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正因为市场大,来自中国本土的企业才有机会依靠本地化优势长大成巨人。

      搜狐的张朝阳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抱怨说,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互联网,自己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了。实际上,让对手重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局部市场狙击甚至打败竞争对手。在门户的国际大战之后,下一场互联网长城保卫战将发生在哪里?是电子商务还是搜索引擎,抑或是社区?

      一切都会在未来揭晓。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