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伊朗:换双眼睛来看
|
时间:2005/12/01 出处: |
文/程亚文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当我们慢慢学会以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思考世界,并且一个“如实”的世界逐渐向我们走近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从而对这个世界的“融入”与“参与”,也将理性与合理得多。 就这一点来说,刚刚结束的“亚洲—中东”对话会议,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当美国喋喋不休地指责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民主短缺”的时候,亚洲理性地选择与中东展开对话,这本身就反映了亚洲人在看待世界时视角的某种转变。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转变!
伊朗总统大选日前落下了帷幕,“出人意料”的是,强硬保守派的德黑兰市市长内贾德,最终压倒了被认为有坚持改革倾向的拉夫桑贾尼,当选为了下届伊朗总统。此一结果引来了美国与伊朗间的新一轮言语攻防,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内贾德的当选严重妨碍了伊朗的民主。 如何来看一位“反美”政治家开始主政伊朗?美国正在给世界提供一幅“保守”、“强硬”、“倒退”和“不民主”的伊朗构图:在自由改革派逐渐退居幕后之后,伊朗正在开历史的倒车,简单地说,伊朗不是一个理性、世俗和和平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家原教旨主义横行,民众在受着“政治专制”和“宗教独裁”之苦。 一位“强硬保守派”的上台,就意味了伊朗内外政策的天翻地覆改变?伊朗大选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应该认为与拉美世界近年来的的左翼化,是在唱着同一个步调。与左派的巴西卢拉政权、委内瑞拉查韦斯政权相似,内贾德带有鲜明的“穷人革命”色彩,他出身贫民,在竞选中也宣称要为底层民众谋福利。但政权左翼后的巴西、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实际上又并没有完全拒绝私有化,在其具体施政中,被认为也有“右”的成分。未来的伊朗会如何呢?似乎现在一下子说死,还为时过早。 内贾德的上台也不像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那样“不民主”。毋庸置疑,是伊朗民众投票决定了他们国家的新领导者,而不是伊朗最高宗教委员会“决定”出了一位新总统,正如此前1997年被视为“自由改革派”的哈塔米,也是由伊朗民众投票当选为总统一样。既然“自由派改革派”与“强硬保守派”都可能问鼎最高世俗权力,那么,从世俗权力运行的角度看,伊朗怎么又不是“民主”呢? 实际的伊朗与美国有意无意描绘——或者说美国视角中的伊朗,无疑有很大出入。而这一点在美国国内,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装糊涂。难得的还是那位指出文明差异有可能引发冲突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他在论述当代世界的民主进程时,就特意强调伊朗的世俗权力架构,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民主。不仅总统选举、就是议会制度,也都与西方世界差别不大。不同的地方不过在于:有一个最高宗教权力机构,在随时起着监督之责。 我们是不是一直在以歪曲的、甚至妖魔化的眼光看待伊朗——广泛一点说,是整个中东世界?几天前刚刚落幕的首届亚洲—中东对话会在新加坡召开时,一位观察者如是说:“当新加坡人踏足中东土地,尤其是那些长期被西方媒体唱衰的中东国家时,会发现实际情况同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落差。少数跟我一样曾到过伊朗的国人,很快会发现那不是个死气沉沉,让人感到害怕的‘极端回教国度’。相反的,它的许多国民跟世界各国人民一样,对未来都充满热情,希望国家经济能繁荣发展,并同世界接轨。”(林义明:《中东改或不改?》,《联合早报》2005年6月25日)其实被误解的何止只是伊朗和中东,一向被人们视作为“贫困”代名词的黑非洲,其中的一些国家近些年来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发展,甚至东部非洲的几个国家,还产生了合而为一建立起邦联制新国家的正式规划。这样的非洲同样令人难以想象! “我们所看到的中东,绝大部分是西方记者笔下和摄像镜头底下的‘中东’。显然的,那是经过西方价值观和政治观点过滤的中东”,林义明还这样说。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他认为近世以来西方世界的监狱系统,很好体现了现代国家的理性化惩戒制度,在现代社会,人对人的控制,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加强。此一“现代性”从国家间关系的角度来看,便是强势国家有意无意在将它们所打造起来的对世界的解读方式,推销给了世界各地,并使处于弱势的国家们丧失了自我解读世界的能力,逐渐习惯于以强势国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来看待世界。世界于是在许多层面上,成为了一个扭曲的背影。这种知识控制,不也同样是在制造另一座监狱系统吗?而且其压迫性一点不比后者为低。 一位有些影响的经济类报纸的年轻主笔,因此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感叹道:如今在我们每天看到的国际新闻信息中,有五分之三都是由美国提供的!透过美国眼睛看世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部分。但拉美、伊朗与中东、甚至非洲正在变化着的场景,却又在提醒人们: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通过我们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他人的眼睛毕竟带有他人的思维惯性、价值预设和观念偏见,反映了他人的利益与偏好。 在这方面,中国本来有着良好的知识传统。“知行合一”就是典型的智慧资源。要以行践知,又要以知驭行,要知从行出,又要知行相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这种现实主义的、从事实而不是理念出发的态度与方法,更有助于合理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建设世界。 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将构筑起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往状况。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当我们慢慢学会以自己的眼睛来观察思考世界,并且一个“如实”的世界逐渐向我们走近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从而对这个世界的“融入”与“参与”,也将理性与合理得多。 就这一点来说,刚刚结束的“亚洲—中东”对话会议,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当美国喋喋不休地指责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民主短缺”的时候,亚洲理性地选择与中东展开对话,这本身就反映了亚洲人在看待世界时视角的某种转变。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转变!
《大地》 (2005年 第十四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