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日本到底在哪些领域领先世界?2005/11/30
  • 浅谈日本文化2005/11/30
  • 台湾人黃文雄在日本出反华书大热卖2005/11/28
  • 谁向日本出卖了中国和国人的利益?2005/11/28
  • 美国在中日之间如何劝和? 2005/11/25
  • 日本畅销书称中国永远是卑鄙民族2005/11/24
  • 优雅地对待日本人2005/11/22
  • 中日东海斗法与外交陷阱2005/11/22
  •  
    胡平:从民族性反思中日关系
    时间:2005/12/01 出处:新京报
    报告文学家胡平推出新作打捞抗战历史细节重新解读日本民族性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60个年头,历史的细节也开始慢慢模糊,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忘记的。近日,报告文学家胡平出版新作《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重新追索当年的历史细节,并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对日本进行分析。胡平表示,他希望借着历史的通道,深入到日本民族性及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等深层结构中,以此对中日关系做出诠释。

      胡平以报告文学《中国的眸子》、《千年沉重》等广为人知,新著《100个理由》谈论的虽然是当下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却相当独特。

      原委:张纯如给了我动力

      新京报:作为报告文学家,是什么样的契机使你转向反思中日历史及现状的话题?

      胡平:应该说是一种责任感吧。中日两国之间自近代以来却厮杀最烈、摩擦最频,彼此间也最缺乏信任。

      这之间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转变过程,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希望能从历史中探求出答案。

      新京报:在探求历史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历史的关节点让你有所触动?

      胡平:有很多历史的细节让我感受颇深。在一次次与历史的遭遇中,我们自己这个民族没有做好对历史的记忆、传承工作。比如说南京大屠杀吧,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个空洞的名字,在整个二战的回忆里属于失语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历史遗漏。

      新京报:这种触动是不是使你对南京大屠杀一事着墨很多,我看到在书中你不仅提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场景,还不断提到了张纯如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一事?

      胡平:应该说是张纯如让我看到了一种真相的敞开,张纯如是我们今天面对南京大屠杀时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上世纪90年代,张纯如一直在历史烟波里打捞“南京大屠杀”。在写作过程中,她遇到了大量的日军暴行录,甚至担心画面太恐怖不适于出版,但她本人却只能永久地活在恐怖之中,以至于精神不堪忍受而自尽。从张纯如身上我获得了动力,让我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责任。

      通道:从深挖民族性入手

      新京报:你在书中极少着墨战争本身,为什么将大量的笔触放在了日本民众对待战争的心态刻画上?

      胡平:历史恰恰就是被耳熟能详的东西遮蔽了真相,其实在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信息。抗战中,日本作为侵略国是不争的史实,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下的惨绝人寰的罪行也是无法回避的,但为什么对这一史实,却无法在日本民族中得到普遍的认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觉得是我们对日本整个国民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日本民众为什么要参加战争,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场圣战。

      新京报: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相川孝昭为历史留下了一日本母亲的形象,她面带微笑向旁人轻诉自己的儿子战死在了疆场。

      胡平:这样的例子在日本还有很多。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里,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对的,也一直在为自己的战争行径找出恰当的理由。

      新京报:反思中日关系从民族性这一根基着眼,是你所谓的一个打通历史的通道吧?

      胡平:是。因为只有从文化的根基、从民族性着手,我们才能理清日本为人处世的哲学,才能对当下的中日关系做出很好的反思。

      文化:菊与刀仅是一个层面

      新京报:你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历史场景,那就是作为嫁入日本的第一个外国人玛丽,专门协助其丈夫写了一本书《Bushido》(《武士道》),其中提到了日本的切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这种对日本民族性的解读普遍吗?

      胡平:确实,日本民族特别珍重自己的武士道精神,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了。我们要了解日本也必须深入到这些日常生活背后所呈现出的文化精神中。

      新京报:对日本民族性的剖析,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写过一本《菊与刀》。在这本人类学著作中,我们看到了日本民族柔美与暴力的矛盾统一。你赞同本尼迪克特的观点吗?

      胡平:在对日本民族性深思以后,我觉得《菊与刀》只是概括了日本民族性的一个方面。“菊”的层面展示了日本人的一种精致心灵;而“刀”的层面则反映出日本民族对外侵略意识、开拓意识的强烈。

      但我觉得还可以用“大”和“小”来概括日本的民族性。说其“大”体现在日本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扩张”的因子“;而说其”小“则是它在文化上精致、袖珍方面的追求。另外,这个民族对待自己的历史非常认真,但对不利于自己的历史则装聋作哑,因此他们也有一种逃遁心理。

      归旨:还要审视我们自己

      新京报:《100个理由》深入到日本人的心灵、日本的民族性、中日的文化差异等深层结构中,探求了60多年前之所以会出现人类悲剧的原因。那现在我们在中日关系上应做些什么呢?

      胡平:我觉得首先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我指的不仅仅是日本人,更重要的还应该是我们国人自己。在那场战争中,小小的岛国做到了全民“玉碎”,一度占领了半个西太平洋地区,而在当时的中国,在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主流之下,仍然出现相当多的汉奸,我们的必胜实为险胜。

      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新京报: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中日关系的反思上,我们更重要的是反思自身?

      胡平:是。如果我们能像犹太民族一样自强自重,不屈不挠,像俄罗斯一样从政府到民间都珍惜历史,并从历史中汲取民族走向再生之途的丰沛动力,就可以真正地为当下的中日关系做些实在的事。

      采写/本报记者李健亚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