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大午最新讲话:粮食何必立足本国
|
时间:2005/11/24 出处: |
为什么粮食必须立足于本国?对这个问题,权威人士已经给出了答案。所谓权威人士,也就是一些能够左右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专家学者。他们认为,中国必须继续坚定既定的粮食安全战略,立足国内生产。他们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养活13亿人口的经验。我觉得这句话等于白说。因为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还具备13亿人口。再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是,世界上的粮食贸易总量有两亿吨,仅相当于中国粮食消费总量的40%,如果中国放弃以国内生产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我们很难预料世界粮食贸易和市场格局会被怎样改写,而中国又有多大的可持续的采购能力来保证粮食供给也很难说。这跟一些老外说的中国未来怎样养活自己、谁来养活中国这个提法是相呼应的。最后一个理由是,中国国内市场发育迟缓,粮食市场体系不健全,行业组织严重滞后,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和工具。意思是中国现在不能参加或说没有资格、没有足够的水平参加国际贸易,我们的贸易基础设施也没有承担大规模购买粮食的能力。对这些理由,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找不到其中有什么合理性。
先说第一点。目前世界粮食贸易总量2亿吨,如果中国这个粮食消费大国加入之后,世界粮食贸易市场格局会怎样改写?这一点我就不敢苟同。世界粮食贸易总量2亿吨,我认为这是需求两亿吨,并不等于生产能力或者生产的剩余能力是两亿吨。也就是说,现在市场需求两亿吨,当然贸易总量就是两亿吨了。如果市场贸易需求六亿吨,难道世界就没有六亿吨的生产能力了吗?显然不是。我认识一个美国朋友,他是个农场主。他告诉我,他有接近三千公顷的土地,但是一年只能种一千公顷。美国政府只允许他每年种一千公顷,一年种三分之一,要三年才能轮流种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只能种三分之一?他说,闲置的三分之二的土地,国家会按照那一千公顷的粮食产量给他发放补贴,但就是不允许他多种粮食,因为卖不出去,只能三年种一次。所以,我不明白,如果世界粮食贸易总量提高,也就是说市场上粮食需求量增长了的话,为什么生产量就不会随之上去呢?还担心世界粮食贸易和市场格局会怎样改写,真是杞人忧天。我不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怎么想的,竟然提出这种问题来!好像需求增长了,产量也不会上去。世界上那么多土地在闲置着,为什么粮食产量就不会上去?
谈到中国有多大的持续购买能力,将来我不知道,我知道目前中国在美国的存款,也就是外汇储备,已接近7000亿美金了。7000亿美金如果用来买粮食,能买多少,不妨算一下。至于将来中国有没有能力买粮食,谁来养活中国,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如果是外国人,就是在歧视中国人。我们难道自己就不能养活自己?难道我们自己拿钱来买粮食,就不是自己养活自己?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我要问,谁在养活日本人呢?谁在养活香港人呢?谁在养活澳门人呢?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种粮食,究竟是谁在养活他们?难道他们不都是在自己养活自己吗?问谁来养活中国人,如果是中国人自己这样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诬蔑。中国人是勤劳的,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但不一定还回头走老路,还沿袭清王朝末年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方式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至于第二个理由,说到中国国内市场发育迟缓,粮食市场体系不健全,行业组织严重滞后等问题,这还是一个深入改革开放的问题。说白了,是让不让市场发育,愿不愿市场体系健全,让不让这些行业组织融入世界渠道的问题,而不是中国人天生愚蠢笨拙,没有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事实上,我们的大豆市场早在1996年就已经开放了,目前的自给率只有40%。我估计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大豆采购量最大的国家。我也没见到因为中国的大豆需求量很大或者说因为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采购大豆的量太大而影响世界粮食贸易市场格局的改写。这么多年,不是运行得很好吗?我们需求大豆,向美国采购,美国供应了很多大豆给我们,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养活了美国人还差不多。我们进口加拿大的小麦,我们就养活了加拿大人。我希望,权威人士从实际出发,不要再跟着外国人嚷嚷未来由谁来养活中国这样荒唐的问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世界贸易是买方经济。生产容易消费难,消费者是上帝,买者是上帝,是消费者在养活生产者。仅此而已。
多年以来,我们不管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直强调粮食安全要立足本国,结果引发了很多问题,比如北方的缺水。我们试图通过南水北调来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缺水的问题。那么,北方缺水是大城市造成的吗?是北京天津人口过多造成的吗?显然不是。应该说,北方缺水主要是因为北方农业过渡开发造成的。现在北方一年种两季粮食,一季小麦,间作一季玉米,我记得在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的时候,北方不仅不缺水,而且一直闹水灾,还为此号召根治海河。为什么这二十几年来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不就是因为我们的粮食不再南粮北调吗?北方的粮食早已跨过了黄河,跨过了长江。这些粮食,主要是依靠过渡开垦,用地下水换来的。我们破坏了植被,过渡开发农业,使得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本来南方盛产粮食,北方有丰富的矿藏,是大自然的恩赐,南粮北调,北煤南运,是很正常的现象。南方宜农,北方宜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这才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改变了。我觉得人类违背这种自然规律,违背常识,认为人定貹天,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由此我联想到中国的人口问题。不错,我们是人口大国,但是人多不是包袱,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观念的演进,将来世界人口总体下降是个必然趋势。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人口下降曲线上就能看出来,甚至我想,将来世界上最稀缺的财富,将不再是粮食、水源,或者石油等能源,而是人口。在不久的将来,就业难会变成招工难。
人类应该顺其自然发展,而不是以科技强势去忤逆大自然。所谓这种大自然,就是有山有海还有平原。那就是说,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工则工。把山川夷为平地,把沧海变为良田,这种对自然的改造,应该休矣。
(2005年10月25日谈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