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评大明天子与清朝皇帝
|
时间:2005/11/05 出处: |
看过不少对明朝皇帝的评价的文章,大多是分为三种,其一是开国的明太祖元璋、明成祖朱棣,大家都认为这两位是雄才伟略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祯帝,大家都肯定了他的勤政,孜孜进取不肯认输的劲头,同情他到最后敲景阳钟无一大臣至的凄惨。可以说,亡国之君极少有他这样被后人同情及肯定的。其三就是舍此两种之外的,无一例外的被戴上:糊途的帽子,很多人认为,大明皇帝除这太祖、成祖、思宗三位以外,都是数十年不理政事,微服私访。这是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对明朝皇帝的负面评价较多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明史》是清朝官修的,其中隐情自然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可能是对明史不如对更近一些的清史了解的多,而又受到了很多清宫戏的影响,觉得清朝的皇帝全是温文儒雅爱民如子的,两方面一对比,明朝可就不成话了。
清朝皇帝的好坏,我们暂且不去说他,因为受到文字狱的影响,历史全由他们自己写了,他们的形象大多是扭曲了而不真实的。一一解说起来太过费力。这里到是可以顺便说一下,一位对明清两朝皇帝在非历史专业读者心里造成极大影响的大师---金庸先生。他在“鹿鼎记”里面以康熙对韦小宝的话来表达了他对明清两朝皇帝的评价,在他眼里,大明皇帝简直就一个好人也没有了,从太祖这条正梁一直歪倒崇祯帝。他的读者群是那么的庞大,因此我可以相信,他的观点影响了太多的人。当然,我不是说他不负责任,毕竟他是个武侠小说作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我的意思是,有很多人太容易把野史当正史来解读。比如乾隆的微服私服,我敢拿我的电脑主板来发誓,这小子一辈子也没有私访过---就算是为了花姑娘,他出门最少要五六千人跟在身边。
现在正经的来谈一下几位我认为不错的明朝皇帝,我说明一下,我也翻过史书,现在讲的事情大多是凭脑子里的记忆,如果有疏漏和错误,不要怪我,我也不是正经的弄历史的,只是略知一二。
明成祖后是仁宗,为什么叫他仁宗呢,就是一个“仁”字。他的一生和他的堂叔前太子朱标极象,他的兄弟们和他的叔父们一样,一直对皇位有着非份之想,而他总是不予计较,并在兄弟们捅了大漏子后出来说情,如果说是假惺惺,他假的次数还真不少。在我记忆里,他最少为他老弟汉王和赵王讨过N次情。他曾多次奔波在南京和北京的路上,多次到百姓的家中就餐,并说百姓很苦,吃的极差,要官员们善待百姓。请注意:这是正史不是戏说,而且他也没有劝百姓食肉脯。如果说到个人能力,他父亲成祖和李景隆决战期间,他带极少的兵,发动数十万北京民众守城,成功的守住了大本营北平,如果说勇力和智慧,他不比任何一位清朝皇帝差。不过死的较早,继位一年就驾鹤西去。
明仁宗之子宣宗,从小就受到祖父成祖的喜爱,朱棣认为他极象自已。确实,他也是个很有勇气和决断力的皇帝。他的叔父汉王素有威名,从父于靖难之役,身经百战。不过当汉王拉起大旗谋反后,宣宗迅速亲征,不到一月就将他搞定。赵王也一直想要皇位,不过后来放弃非份之想后,宣宗也没有为难过他。宣宗也是继成祖后又一位亲征蒙古的皇帝,是他殿定了大明"永宣盛事"的到来。关于亲征,我就想起顺治皇帝,他听说郑成功北伐后,先是惊惶失惜,怕的要逃回东北老家去,然后被人耻笑后,又极暴怒,阅兵南宛,要亲征,被孝庄太后所阻,我估计,他亲征多半要坏事的。
明英宗废除了几千年来的人殉制度,这一点让我很欣赏他。
明孝宗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皇帝之一,不单单是放在明朝,放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对他的评价都应该是极高的。他十八岁继位,在位十八年,没有庭仗过一个大臣,用当时文官的话来说,数十年之恶法一朝废弃。对阁臣口称“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敬重,也是由他始。他一辈子只有一个皇后,没有立妃,终身不好二色,人品也是没得说。由于从小受到过折磨,六岁前一直由他母亲抚养,因此极重亲情,曾多次寻找外祖家,对其父留下的嫔妃也极孝顺。知人善任,手下名臣如云,而且从不以直言罪人。他死后,大臣多有哭泣晕倒者。至于治绩,他统治的年代叫“弘治中兴”。
这样一位皇帝,事业成功,孝顺父母、为人和善、感情专一,据说人也长的帅,怎地叫人不喜欢。
明万历皇帝打败日本功勋显赫,他虽然是数十年不上朝,但当时明朝已是内阁制皇帝可以不上朝,就象英国的女王一样。不过从“国本”之争看出来,他还知道尊重文人士大夫的意见,比之清朝,没有任何事情不是皇帝乾纲独断,简直是民主的一踏糊途。而且还知道拉着儿子和孙子拍全家照,让大臣看他们一家和睦,比之清朝认为立皇储是家事而非国事,又是不可同日而语。
明宪宗成化帝画的一笔好画,比清高宗的十万首烂诗强的多了。明景帝受命于危难,用于谦挽救了一个灭国的危机,也属不易。
明朝是个很有骨气的王朝,此时的中国人在世界上很有地位,从不受欺负。直至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死的也很有骨气,以身殉国,比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曲膝向日本人称臣强的多。
说到这里,好象也差不多了。但仍有几句未尽之言,这里加上。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清朝皇帝素质比明朝高呢?其实万历也是守成之主啊,在他治下,毕竟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人民在他的治理下没有弄到过不下去,还抗日援朝打败了丰臣秀结。比之清嘉庆帝,他一点不逊色啊。嘉庆皇帝还有白莲教造反,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等对国家造成极大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们知道,在一个封建王朝到了一定的阶段,它必然要走下坡路,这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再看一下万历和嘉庆所掌握国柄的年代,就能发现他们都属于处在国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的年代。万历做的比嘉庆差吗?我个人认为,一点不比他差。几十年不理事的基础是什么?是一个稳定的,皇帝信任的文人士大夫集团,所以万历能垂拱而治,而清朝就显然不行,皇帝一天不理事,事情就摞在那儿没有人理。傅恒大家都知道,看过还珠格格的人想必映象更深刻,就是他开创了军机大臣一人不敢奉旨,遇事从不专断的清代名臣规范。所以清朝的皇帝必须要管理,必须要兼负起皇权和相权来。所以,他们看起来也就勤政许多。实际上清朝皇帝庸材太多,几乎没有一个算的上是英主。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到想改革的光绪,他们几乎都是平庸之辈。
他们算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他们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主型,甚至于算的上是地主的土管家。满嘴的祖训,一脸的愚昧,明朝皇帝不知外事而不懂开放,但仍允许天主教传入宫廷,但清朝的皇帝从所谓的“千古一帝”康熙起就不放寸板入海,不许传教士传教。他自已倒是略懂西学,但他一点普及的意见也没有,这样也太不够意思了吧?不是拿咱老百姓蒙事吗?
清朝的康雍乾三帝的饭司太多,我不打算批评他们,不过我始终觉得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诸帝也并不比他们差。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以偏概全的现象。提到明帝,大多说他们残暴,尚武,但我们可以想到一点啊,为什么清帝不打言官呢,那是因为没得打,不需要打啊!
文人全弄成了奴才,象明代的“议大礼”,“争国本”,在清朝没有发生的基础啊。言官根本就不能说事,完全是摆设,那么皇帝没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出来挑他们的错,自然个个圣明无比。
信口胡言,方家勿笑。
附:
满清统治残酷无比,动乱频仍,
顺治时有假太子案,15人被立斩;
庄氏史书案,70余人被处死,牵连入狱者3000余人;
康熙时有徐二官谋逆案,27人被凌迟,七八十人被斩首;
戴名世案,全家16岁以上的男子被斩首,300余人戴罪;
雍正、乾隆时,文字狱泛滥,仅乾隆时就发生文字狱130余起,被捕杀的文人及受连累的家属达数万人。
清朝中期以后,白莲教等宗教组织、会党盛行,统治者加强镇压。一次,仅武昌府就捕系无辜达数千人之多;在荆州等地,嫌疑分子被押往省城时每船一二百人,被迫投江而死,或被拷打而死,最终激起白莲教大起义。咸丰时,皇帝发明了“就地镇法”制度,捕人杀人不必一一报官,不必拘守常例,结果每年至少有数千人被法外屠杀。由于狱卒迫害等原因,清朝每年死于监牢的犯人就有数万人之多。
下面的明清两代有影响的重大起义及战乱比较:(清初、清末的反清斗争及民国革命均不计入,明末农民起义计高迎祥即后来李自成部及张献忠两家两次,天地会起义计为一次,明代倭乱、后金乱与清代征讨准噶尔、西方列强入侵均不计入)
明:共计八次
永乐年间:
十八年(1420年):唐赛儿在山东蒲台发动白莲教农民起义。
正统年间:
九年(1444年):
叶宗留、邓茂七发动矿工、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至景泰元年即1450年结束。
天顺年间:
八年(1465年):刘通、李原在湖北荆襄一带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
正德年间:
七年(1512年)河北杨虎、刘六领导的起义,一度攻占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反于南昌,王阳明平之。
天启年间:
二年(1622年):白莲教首领徐鸿儒在山东起义
崇祯年间:
元年(1628年):王嘉胤、高迎祥在陕西发动起义。
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发动起义
整个明末农民战争延续至明朝灭亡,计十七年。
清:计十五次
乾隆年间:
十二年至十四年、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47至1749、1771至1776):
四川省两次大、小金川土司之乱;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57年至1759年):新疆大小和卓之乱
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由王伦领导的清水教(白莲教分支)农民起义;
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青海由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
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由林爽文领导的天地会起义;
六十年(1795年,至1806年结束):
湘黔苗族在苗民首领石柳邓、吴八月领导的大规模苗民起义,被镇压后苗民人口由原先四千八百寨减为不足一千二百寨;
嘉庆年间:
元年(1796年,至1805年结束):
川、陕、甘、楚、豫五省爆发了由姚之富、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前后历时九年,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十八年(1813年):
山西、北京、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爆发由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特别是林清率众一度攻入皇?,使清廷大为震惊。嘉庆皇帝哀叹:“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咸丰年间:
元年(1851年1月,至1866年2月结束):
广西金田爆发由洪秀全等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5年,席卷东南半壁,满清之统治分崩离析。
二年(1852年)始:
天地会起义战争,包括1852至1864年间由朱洪英、何禄、陈开等率领的两广天地会起义、1853年9月?1855年2月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周国虞、何贱苟发动的湖南天地会起义、),首领黄威率领的福建小刀会起义、浙江天地会起义。瞿振汉、金佩铨领导的浙南天地会红巾军起义及江西边钱会起义等。
三年(1853年):
张乐行、张宗禹在安徽雉河集发动捻军起义,主要活动于北方各省,历时16年,影响巨大,曾格杀满清名将僧格林沁。
四年(1854年):
张秀眉于贵州发动历时18年的苗民大起义。
六年(1856年):
杜文秀发动云南回民起义,历时17年;李文学亦于同时发动彝民起义;
九年(1859年):
5月,爆发席卷西北的陕甘回民起义战争,现吉尔吉斯境内的东干人即是起义军余部后裔),至1873年结束。
10月,李永和、蓝朝鼎在云南昭通发动了反清起义,历时6年,征战云、贵、川、鄂数省,是当时全国仅次于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农民大起义。
明对清,八比十五,到底哪一朝战乱频仍,一目了然。
----------------------------------------------
唾弃野蛮肮脏丑陋,唾弃强加这野蛮肮脏丑陋给文明的仇敌叛贼.
--------------
人口增长光鲜的表象后面,却是山西、内蒙古一带森林与草原面积的大规模破坏,造成延续今日的环境灾害。而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则导致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矛盾激化,也是后来导致族群冲突、游民遍野、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口过多的隐患,正始于此。因此,人口的无序增长,并非是一件好事。
有清一代,除了“摊丁入亩”一项赋税制度较之明代更有效率、且有利民生、扰民较少之外,其余制度基本全盘照搬明朝,只做了少量枝节性的修改,政治架构上只是废除内阁首辅制,中央六部分设满汉两套官员,多了个军机处,皇帝进一步提高专制独裁。一则跟明朝设内阁的初衷差不多,不过是给皇帝再添设了一个秘书班子。大多数地方,就是一味照抄,结果出了不少笑话。其中尤以法律制度最为典型:《大清律》只是将《大明律》换了个封皮,居然有关于卫所士兵的条文,而卫所制度在明末已经废弛,清朝是根本没有卫所这种军事体制的。
而文字狱作为钳制独立自由思想的必杀技高度发挥作用则是满清皇帝的创举,在这样一种制度下,杀掉几个知 识分子的头,借修四库禁掉一批、改乱一批书,毁掉了那些修史以寓褒贬伸春秋大义的妄想,不但割掉知识分子的舌头,还阉割掉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独立精神,"万马齐喑",从此天下皆奴才也!非但政治,连科学、哲学研究都做不得了,只好去做翻故纸堆、咬文嚼字、最安全的考据学问。
在这样一种制度下,满清268年间,没有一个杰出思想家(龚自珍、魏源等排不上号)、没有一个杰出科学家,没有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也许唯一可以安慰一下的是出了一个讽刺清朝社会小说家曹雪芹。但流放到东北宁古塔充军的文人学士却有十几万之众!
反观明代,我们不但有罗贯中、施耐庵,更有王阳明、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有宋应星、徐光启、李时珍,甚至游山玩水都出了一个徐霞客。
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中国人都变成了不思进取、盲目自大、毫无创造力、奴才性十足的东亚病夫。
这样的文字狱制度好吗?不知道现在有些文人心头的辫子是不是还在那里晃荡,还在寻求那个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