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伟大的不丹与GNH
|
时间:2005/11/04 出处: |
有一个国家,它的国土很小,军力很弱,在地区政治中几乎无足轻重。但它作为一个王国却受到全世界文明民主国家的广泛尊敬。它就是美丽的土地之国----不丹。
不丹国土面积只有4.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70万,夹在中国与印度之间。然而它确拥有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它的动植物种类密集程度在世界上处于前10%的国家之列。森林覆盖率在亚洲位于首位。目前,它的植物种类超过5500种,包括许多稀有和濒危灭绝的物种。哺乳类动物种类达到165种,在铺满大地的郁郁葱葱之中,还有770种鸟类在尽情翱翔。
对于这样一个月人均收入不足16美元的国家来说,要快速“富起来”,根据其每平方公里仅36人、自然资源如此丰富的条件,卖地卖资源招商引资拉动GDP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但不丹对这种弱智短视且疯狂的经济增长模式嗤之以鼻。
20年前,英明的不丹国王楚其旺克创造性地提出了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快乐总额)这一概念,使之成为不丹政府的最高工作目标。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我们必须要知道,推动新世纪前进的这些剧烈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多样化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的萎缩,急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自动化)将对未来的幸福产生怎样的影响”,“全球资本主义和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是否会让人们更加不快乐,是否会增加人生的不确定性”。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不丹王国指定政策的依据则是“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是否会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幸福指数”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环境保护、文化推广、经济发展和良政。
20年后,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英国则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MDP),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GNC),更强调了文化方面的因素。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联手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
世界银行主管南亚地区的副总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对不丹的这一创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我长期从事经济发展工作,对由于富裕带来的社会性疾病总是感到非常痛心。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长期从外界来看日本人,我感到他们已经渐渐成为丧失精神上的幸福或者说是丧失了心中的故乡的国民。”
西水美惠子说,这样的问题并不只存在于日本,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相同的问题。但是我们决不能悲观。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唯一一个以物质和精神的富有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之源,并取得成功的国家。这就是不丹王国,该国所讴歌的‘ 国民幸福总值’GNH远远比国民生产总值GDP重要得多。”
说到旅游,不丹不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而采取了一种限制规模的旅游发展模式,从来不在国际上搞大型的促销宣传。不丹限制入境旅游者的总数,实行“高质量、高价格、全包价”的做法。政府对旅游经营者制定了《工作手册》,对旅游者有《行为规范》。虽然不丹每年从旅游业获得的收入仅300万美元,但足以保持旅游业稳定发展,而对社会自然的影响则很小。
“多少世纪以来,不丹人对自然环境无比珍爱,并且认为这是所有生活内容的唯一源泉。这种传统的对大自然的尊敬使我们在进入21世纪以后依然拥有一个没有遭到破坏的环境。我们希望我们继续同大自然和睦相处,并将这份宝贵的遗产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不丹国王楚其旺克
1999年,不丹政府宣布不丹为无塑料国家;2004年,不丹又制定法律全面禁止香烟的销售;不丹的许多国家公园景色优美,是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但为了保护不丹整个的生态环境,不丹政府并没有将其开辟为旅游区,用来进行创收。不丹驻联合国大使潘宙在“地球卫士”的颁奖仪式上强调,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只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说将会葬送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
联合国环境署上个月将2005年的“地球卫士”奖颁给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不丹国王和不丹人民。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创造最高质量的生活必须超越经济增长的‘一叶障目’。”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作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时说。
萨摩斯岛人伊壁鸠鲁是快乐哲学的先哲,他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他用富人们赞助的钱建了一所哲学学校,学习快乐之道,他开列的“快乐需求清单”包括三样东西:友谊、自由和思想。
各种研究都表明,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快乐之间关联度更为紧密。尽管如此,在影响个人快乐的所有变数当中,收入决定快乐的比重仍不超过2%。在同一个国家里,钱多快乐多这种正比关系会逐渐地消失。比如,从1940年到1998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翻了近4倍,然而感觉到快乐的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平均都维持在30%上下,且没有表现出任何上升的趋势;在日本,1958-1988年间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还多,可是平均快乐人口比率是59%,也没有上升趋势。近来的研究还提示,一个人如果太执著于身外的追求比如声誉、财富和形象等 ,而相对忽视了个人内在的修养比如修身、为人、交际 ,就比较不容易快乐起来。
幸福与财富原来是同一个概念,不丹用它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为了财富就必须放弃幸福。更有穷途末路的邪恶集团为了财富而不惜粗暴践踏别人的幸福。
不丹在40年以前还处于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的经济状态之下。但是,它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现在已经超过印度等其他国家,在南亚各国中是国民平均收入最多的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排行榜中也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第一位。尽管如此,去不丹旅游过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仿佛回到了自己心灵的故乡。不丹给我们地球人展示了许多高深莫测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