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苏修逼债”真相小考 2005/10/16
  •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2005/10/14
  • 苏联做出沙皇在中国不敢做的事情2005/10/14
  • 前苏联的“民主化”改革剖析2005/10/14
  • 改革之中的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2005/10/13
  • 记者曝乌克兰总统公子奢侈生活遭报复2005/10/09
  • 被苏联红军强奸的200万妇女2005/10/08
  • 普京不赞成列宁遗体迁出红场()(图)2005/10/07
  •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封闭的历史
    时间:2005/10/25 出处:
      这绝对是失控的专制制度,人类正义最神圣的法则,最基本的自由已无任何保障。我的内心在发出痛苦的呼号,我要反抗。我在抑制自己要说、要写的欲望......
      
      很遗憾在看过《约翰.克利斯朵夫》很久以后,才看到罗曼罗兰写的这段话。只因为在此之前,所有接触过的有关他的书------例如小说、评论、传记,都给我们塑造着这是一个人道主义都,一个左翼知识分子,一个同情苏维埃,同情共产主义,甚至到后期是变成坚定的维护者这样的形象。但统统这一切,随着看完《莫斯科日记》后,我才发现,我又被骗了一次。
      
      也不能说这些都是慌言,而且更得承认很多都是事实的存在。但是,就如同历史不是选择让我们记住什么,而是选择让我们忘记什么一样,一些更为真实的表明罗曼罗兰后期观点转变的事件,就这样有意识的有计划的被隔绝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为此,写下这篇文章,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罗曼罗曼出访苏联后思想的真实情况。
      
      从罗曼罗兰前期的书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憎恨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正的现象,渴望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自由社会。但在西欧现实社会里,他无从寻找这样一个天堂。他转向东,苏联吸引住他的目光。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时期,罗兰同西方不少左翼作家一样,完全相信苏联的宣传。上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先后在意大利和德国兴起,引起罗兰的警惕,更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32他在世界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时说道:“苏联存在的事实本身就是向剥削者的旧世界的挑战,对被剥削的各国人民来说,苏联是他们的典范和希望。”纪德访苏之前对苏联的态度又何尝不如此。他们把当时经济萧条的资本主义国家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比,自然倒向苏联一边。罗兰在答复西方学者的公开信中写道:“我自己毫不犹豫地站在苏联一边,它是代表新的劳动世界的唯一堡垒。”
      
      但这一切,只是他去苏联前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看罗曼罗兰去苏联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观光,不是旅游,准确的说,是情况所迫。当时有两件事决定了罗曼罗兰的成行:一是苏联国内因基洛夫被杀而开始的大规模镇压凶手和反对派。二是苏法之间当时签定了互援条约,但随着反对派的反对升级,法国人对苏联的不信任逐日而增。作为“苏联的老朋友和维护者”的罗曼罗兰,每天都收到大量的来信要求作出解释与回答。但他无能为力,因为他也不知道苏联国外在发生着什么。于是,罗曼罗兰在这样的背景下,前往了苏联。
      
      在苏联,罗曼罗兰与斯大林及一大批苏联高官及各界人士进行了会晤。在与斯大林单独会谈的一个多小时里,斯大林回答了罗曼罗兰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斯大林的回答,并没有泄露什么国家机密,他的谈话中所提及的只是外界都已所知的,只不过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诚布公”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例如,有关基洛夫被杀后的大规模镇压,斯大林就解释到:“我们已经得悉,犯罪分子在杀害基洛夫后,还打算对其它领导人实施凶残的计划,为了预防这种罪行,我们承担了枪琵这些先生们的不愉快的责任。”仅仅是为了预防,就可以将无罪的人处以死刑。这就是斯大林的解释,斯大林的逻辑。罗曼罗兰还说到他对苏联颁布的惩处十二岁以上儿童的法律不理解,斯大林回答道:“我们应该通过这项镇压性的法律,以死刑来威胁十二岁以上的儿童罪犯,尤其是他们的教唆者。”斯大林的话引起罗兰的反感。他们两人后来虽然还见过一面,但已无话可谈了。罗曼罗兰对基洛夫遇刺后列宁格勒实行的“行政流放令”的做法也极为反感,在日记中写道:“哪怕建几座集中营,简易住房,让有嫌疑的人先住在那里,等候对他们案件的全面审查。但让他们呆在露天的地方,没有任何生活设施。这样,许许多多的儿童将死于亚洲的风沙之中(也许夸大)。”他那时还不知道因基洛夫遇刺列宁格勒处决了数千人。
      
      谈话结束后,斯大林建议罗曼罗兰接受苏联安排的别墅,但罗曼罗兰拒绝了。虽然拒绝了别墅,但无法拒绝苏联政府已经布控好了的各种限制。斯大林邀请罗兰访苏,是希望罗兰为苏联说好话。让他们住在高尔基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把罗兰完全封闭起来,使他无法接触普通老百姓,只让他看苏联想让他看的,不让他看苏联不想让他看的。但罗兰以他敏锐的目光,依然发现了那隐藏在鲜花掌生下的苏联内情。
      
      罗曼罗兰曾受邀参加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劳动青年体育节,斯大林把他请到列宁墓主席台上。罗曼罗兰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无法在两个斯大林之间找到共同点――前天在克里姆林宫同我交谈的斯大林和像罗马皇帝那样花了六小时欣赏自己的封神仪式的斯大林。罗曼罗兰看出斯大林有意制造人民对他的崇拜,以此强化人民对他的忠诚,并指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手段。“如果他真的感到恼火,他的一句话就足以消除这种可笑的崇拜。”罗兰深知个人崇拜是极集权体制的产物,镇压则是巩固这种体制的手段,但怀疑靠镇压来维持的体制能存在多久!
      
      罗曼罗兰收到一封陌生青年的来信,他告诉罗兰,出身不好的青年不能上大学。罗兰的妻子玛莎是俄罗斯人,看了非常气愤。高尔基向玛莎解释,出身不好的人进入大学将会带来危险。如果需要牺牲一部分人,选择多数还是少数呢?玛莎反驳道:“就算是少数!可是如果这样,我们有什么权利谴责希特勒消灭在德国人口中占少数的犹太人呢?”高尔基只好用“即将颁布赋予人民更多自由的宪法”把争论敷衍过去。玛莎的看法也是罗兰的看法。
      
      在苏联访问的行程中,与罗曼罗兰接触最多的就是高尔基,他曾在高尔基家住了三周。但高尔基从未向罗兰敞开过心扉。罗兰看出高尔基内心的痛苦:“高尔基被封住了嘴。不幸的高尔基,荣誉缠身,备受敬重,但在内心深处对所有的利益都不感兴趣。他宁愿用这些利益换取昔日流浪汉的独立。痛苦、思乡和遗憾沉重地压在他心头上。”高尔基想看到的更美,更好,更人道的东西,没有看到,却只能看到一些他根本不想看到的东西。他为此痛苦万分,他对这些根本无能无力,他周旋在几个阵营里,从不向任何人吐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负责监视高尔基的是他的秘书克留奇科夫。“克留奇科夫成为高尔基同外界联系的唯一中间人:收发信件和接待来访者都由他负责,只有他能决定高尔基能见谁,不能见谁。”克留奇科夫听命于斯大林,在高尔基和斯大林之间传播信息。高尔基去世后,克留奇科夫被斯大林处决,因为他已经没用了,况且知道的事情太多,留着有害无益。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狡兔死,走狗烹”。
      
      但即使是了解了这些内情后,罗曼罗兰在他的日记里,依然书写着对他苏联的幻想,虽然他已能够清楚的知道这种幻想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我在作出总结时,说出了自己的有利于苏联与斯大林的政策的意见。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打算都不可能没有错误(犯错是人所固有的)。可是,斯大林的政策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远远超出所有消极的东西。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而继罗曼罗兰访苏一年后,同样的法国作家,社会主义支持者纪德在访苏归来后,直接发表了《访苏归来》,明确表示了对苏联的幻想的破灭。
      
      而从苏联回来后的罗曼罗兰,却痛苦的发现他的幻想的虚无。他虽然还是在公开场合中依然维护苏联政府,但私下却将自己痛苦的思索写在日记里:。当苏联传来一个个的熟人被枪毙的消息时,他终于再也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写下:“这绝对是失控的专制制度,人类正义最神圣的法则,最基本的自由已无任何保障。我的内心在发出痛苦的呼号,我要反抗。我在抑制自己要说、要写的欲望......
      
      虽然这时他还抱有幻想,但他已不再信任斯大林。他依然信赖着苏联政府。但更多的苏联内部大清洗的新闻传来时,更多他访苏时认识的人听闻被枪毙时,他对苏联社会主义也拉开了距离,但仍然保留着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
      
      
      《莫斯科日记》,一直不能出版。曾在日记稿上,罗曼罗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未经我的特别允许,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满之前,不能发表这个笔记-----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我本人不允许发表这个笔记,也不允许出版任何片段。
      
      无论是罗曼罗兰本人的原因,还是斯大林不允许出版的原因,我相信罗曼罗兰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深沉的悲哀与凄凉。
      
      这是罗曼罗兰的悲剧,是他盲目崇信斯大林与苏联的悲剧。但是他尘封的《莫斯科日记》,却又是苏联见体的预见与见证。
      
      
      对文化、历史,艺术感兴趣者可加群号进行交流(庸人匆扰,谢绝白丁):15309182
      
      
      参考资料:闻一《关于封存日记50年的神话》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