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源寺题字全错 李敖古典功底有多高
|
时间:2005/10/11 出处: |
最近网上传出:"清华学者奚落李敖反受辱,羞愧自杀。"看到这样的标题,真的 惊心动魄。想不到李敖的文化之旅惹出人命案,自杀的竟是清华大学的学者,甚 至是羞愧自杀。如此悲凉的境况真让人嘘唏感叹。
看来,李敖真是一位大师,举手投足之间,一唱一咏之中还真能发酵出热浪,冷 寂的文化之旅还是冷不下去,甚至是杀气腾腾,散出一阵血腥。
自杀的清华学者叫王君超。他曾公开在媒体上批评李敖,并以李敖题字"人书俱老 "为证,来证明李敖自己也承认老了。
经搜索,确实有王君超批评李敖的事实:"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三日电清华学者评 :李敖老矣 尚能骂否?"这样的标题,一看就感觉到清华学者对李敖没有好脸色 ,里面就有王君超借用李敖题字"人书俱老"奚落李敖。"王君超说,听过李敖演讲 后,感觉他所抖的包袱、提出的见地,比写书时并无新意,给人技穷之感。李敖 访北大、探法源寺时两叹‘人书俱老’,此中虽含褒义,但用于形容今之李敖却 令人遗憾。"
李敖并不好欺负,他紧接着在9月24日与网友聊天时对王君超进行反奚落,对"人 书俱老"一语进行引经据典的诠释,回击王君超:"他这个问题就表示了我们很多 的古典教育可能出了问题。"这个"他"就将矛头直奔王君超,并且以"古典教育可 能出了问题"有力的嘲弄王君超。
争议的要点就在"人书俱老"中"老"的解释。王君超误以为李敖两次题写"人书俱老 "是感叹李敖自己"写书时并无新意,给人技穷之感",一如李敖在北大图书馆所说 的"我也老了,书也老"。王君超把"老"字理解成衰老。
这可让李敖逮到了回击的鞭子,他引经据典: "「人书俱老」是出在孙过庭书谱里的一句话,他的书谱里讲人书俱老,书是指书 法。这个精神代表书是那么了不起的书,人也是了不起的人,隐含了吹牛的意思 ,如果大家没有看过孙过庭的书谱就不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只能从字面上来看 。 "我在图书馆里写这个书也代表书,也代表书法,这个老字,不是真的老,这个 老是表示炉火纯青的意思。"
这样一来,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王君超的水平太差劲了,败辱了清华大学的 清名,他"误解了李敖题字的含义,说明他的学问实在太浅陋,他在大众面前丢人 了,现眼了。连日来,王君超遭受了不少学生们的鄙视,遭受了全体同事的冷落 ,压力太大,加上羞愧难当,他终于精神崩溃,选择了自杀,以向国人谢罪。"其 结局自然很可怜"丧礼上没有人献花圈,只有人吐唾沫。"(据网传)
当然,这是网传,但这样的网传,反应了大陆社会这样的现象,有一些人对李敖 还是绝对的迷信。李敖骂千骂万被认为正常,而别人对李敖多少有所批评就容不 得。
我希望它不是事实。不过,积毁销骨,众口铄金,虽是网传的流言蜚语,但也会 给人形成一种精神压力,甚至真会出现悲剧。这样的网传实在居心不良。
若是真的自杀,那真让人遗憾,反而证明大陆的古典教育真的出了问题。因为, 只要稍有点国学常识的人,就能看出李敖对"人书俱老"的解释,根本就是出尔 反尔、自相矛盾。做为有批判精神的清华学者,起码上也要反问一下,李敖的解 释真的正确吗?何必轻生自杀呢?
从李敖对"人书俱老"那个层面的解释,我就质疑他的古典教育的有问题。他说"我 在图书馆里写这个书也代表书,也代表书法。"我倒要问问李敖,难道同一地方, 同一语境,同一个字,"书"既可以代表书,也可以代表书法的吗?难道用典没有 约定俗成,可以任由李敖想如何解释就如何解释的吗?
他说"人书俱老"所体现的精神"代表书是那么了不起的书,人也是了不起的人,隐 含了吹牛的意思。"当然,北大图书馆的"人书俱老"的题字确实能表达出"书那么 了不起的书,人也是了不起的人"。然而,当李敖这样说胡适和钱穆"现在他们走 了,我也老了,书也老了"。我真不明白这时的李敖到底是吹牛呢还是感叹呢?如 果这样的话是关牛,肯定是辞不达意,因为我们始终读不出李敖在这话中有吹牛 的色彩。
李敖在法源寺藏经阁也题写"人书俱老",这里他又想吹什么人的牛呢?在藏经阁 只有佛经,就不能说"书那么了不起的书,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了。北大图书馆题 写“人书俱老”,法源寺又题写“人书俱老”,李敖如此题字,到底是题字呢还 是在复制呢?
我们要指责李敖古典教育的水平,凭上面的几句口水战,是难以给人信服的结论 。因为上面的争论是很随意性的,谁对谁错很难做出确切的界定。若是李敖笼统 的解释"人书俱老"的意思,我们只感觉他信口开河,很肤浅,还看不出李敖古典 教育的水平,也发现不出他古典教育出问题。然而,他却特别对"老"字做了详细 的解释,就在对这个"老"字的解释中,暴露出李敖古典教育并不如他所吹嘘的那 样高水平。原来他对"人书俱老"同样一窍不通,同样是望文生义。
他说:"这个老是表示炉火纯青的意思。"李敖必须对这个"老"字作出详细的解释 ,否则,他上面所说的话就没有说服力。但就在这个"老"的解释上,他错了。"老 "字根本就不是炉火纯青的含义。在孙过庭的《书谱》中"老"始终就是"年老"的含 义。《书谱》这样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紧接着孙过庭就引述孔子的话: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他特别提到"七十"来表示"老"。而在"人书俱老 "的前面,孙过庭详细讨论了在书法上"老"与"少"各自的优劣。因此,联系上下文 ,就知道孙过庭"人书俱老"的"老"就是"年老"的意思。另外孙过庭把书法分为初 、中、后三个时期。"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很 明显,"老"对于书法另有一层意思,指时间长久,人练书法的时间长久,有一定 的年月。为方便大家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我尝试把它翻译:"书法的初期往往是不 成熟的,而中期却过而不及,只有到了后期,才能融会贯通。融会贯通的时候, 人老了,书法的时间也长久了。" "通会"两字即孙过庭所说的"心手双畅"、"心手 会归",意指融会贯通的境界。
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会题写"人书俱老"四字来称赞书法家的书法境界高,达到融会 贯通、炉火纯青,特别是老书法家,"人书俱老"四字更加贴切。 然而,融会贯通 、炉火纯青如李敖所认为的,是从"老"字获得解释的吗?肯定不是。当我们称赞 书法家"人书俱老"时,意思是称赞他的书法达到"通会之际"的境界。这个融会贯 通、炉火纯青的意思就是从"通会之际"中获得的,与"老"字毫无一点联系,也不 是从"人书俱老"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释的。这就是说,当我们称赞人家的书法"人书 俱老"时,我们会联想到上文"通会之际"四个字。
这种现象在用典中是常见的,最通俗的就是"老骥伏枥",我们常常称赞前辈们"老 骥伏枥",我们称赞之意肯定不能从"老骥伏枥"四个字中的任何一字得到解释,而 是因为这四个字能让大家联想到"志在千里"这一意思。同样,我们称赞某一女子 "君子好逑",大家就会知道我们称赞她是个"窈窕淑女"。我们称赞之意也不是从 "君子好逑"四个字中获得解释的,因为《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典故自 然让我们会联想起来。道理很简单,"人书俱老"也是如此,我们称赞人家书法"人 书俱老"是因为让大家联系到"通会之际"那种书法艺术的境界。
因此,李敖对"人书俱老"的解释完全错误,不仅"老"字解释错了, "人书俱老"这 一典故的理解和运用也弄错。
严格来说 "人书俱老"是称赞书法家的书法境界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称赞的对象 特指书法家,就是书法本身也不能用"人书俱老"来称赞,更不能用 "人书俱老"来 称赞"书是了不起的书"。因此,不管李敖在北大图书馆还是在法源寺题写"人书俱 老",纯粹是一时兴之所至,张冠李戴的乱套乱题。因为这两个地方与书法和书法 家毫无一点沾边。
如果李敖对"人书俱老"的解释不那么严格,那么苛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抛弃 原来典故的束缚,在特定语境的激发下,灵活运用典故,不管是北大图书馆还是 法源寺,题写"人书俱老"都是在表达"书是那么了不起的书,人也是了不起的人"的 精神。就如他在天安门广场上活用成语,题写"休戚与共"一样,别出心裁,赋予 新意。
然而他在引经据典解释"人书俱老"时不声明自己望文生义,反而信口开河的,洋 洋得意的自以为是运用得合乎《书谱》原义,甚至反过来指责别人"如果大家没有 看过孙过庭的书谱就不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只能从字面上来看。"攻击王君超"古 典教育可能出了问题。"李敖这样当然不算是无耻,但起码上也可以算是无知。他 完全想不到,真正在"古典教育可能出了问题"的恰好是他自己。李敖两次题写"人 书俱老"中哪一次是符合孙过庭《书谱》的真正含义呢?没有!李敖纯粹是望文生 义,窜改原意,曲意题写。甚至在解释原意时却弄错,搞不明白"人书俱老"的正 确释义和正确运用。
真正弄错的是李敖,真正要被我们鄙视、冷落的是李敖,真正羞愧难当的应是李 敖,真正良知要受谴责的是李敖。然而大陆的古典教育也确实出现问题,他们竟 然会不明就里,甚至不加分析的听信李敖一面之辞,为李敖所迷惑,甚至是被李 敖玩弄于手掌之间。导致王君超承受不了精神压力,羞愧自杀。
当我在深入分析李敖"人书俱老"题字时,竟然出奇地发现,李敖不仅在"人书俱老 "一语上用错,甚至连法源寺的两次题字他也全都出错。这一发现真让我瞠目结舌 ,相信大家看了我的分析,也会跟我一样瞠目结舌。
当然,我始终不敢怀疑李敖在古典文化的造诣,要在这里质疑他的古典教育水平 ,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班门弄斧",今天我总算是设身处地,大胆地站在班门之 前,分析李敖在法源寺两次题字的错误。
首先,"物我两忘"一语题在法源寺上,就让人觉得不伦不类。这本来是一句道家 的名言,怎能可以题写在佛寺上呢?李敖把"物我两忘"题在法源寺上,就等于在 释迦牟尼的头上缠上老子的头巾。这样的题字简单是胡闹,是对佛教和法源寺的 亵渎。
当然,平时有人借用道家"物我两忘"一语来解释佛教的思想,但并不就可以把"物 我两忘"作为藏经阁的题字。佛寺的题字是非常严格的,要能体现出佛教色彩和宗 旨。释、道之间许多用语就很相似:道有"坐忘",释有"坐化";道有"心斋",释 有"禅定";道有"物我两忘",释也有"四大皆空"。虽然它们的意义有相似之处, 但其旨趣是各不相同的。道家的"物我两忘"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脱,追求齐一万物 ,同一生死,并不否定现实世界的存在。而佛教的"四大皆空"是对现实世界的否 定,要脱离苦海,佛所追求则是"无馀涅槃"、西天极乐世界。释、道所追求的终 极境界各不相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李敖不应在法源寺上题写"物我两忘 "四字。
李敖在参观法源寺时,反复强调"释迦牟尼不是神"。在宗教区分上可见李敖是严 肃认真、严格要求。然而他的题字却是如此随便,连一点严肃性都丧失,竟然在 佛寺上题写道家的名言,将佛教的特色抹杀得丧失殆尽。因此,我要模仿李敖的 口吻,要对李敖说:"佛不是道。"
另外,李敖题写"法海真源,尽在于斯"也值得商榷。"法海真源"的题词明显是发 挥"法源寺"中"法源"之意。然而,把"法源"理解成"法海真源"是错误的。"法源"意 思是佛法的真源,或者是佛法的本源。这个法是佛法,不是法海。李敖本来可以 题为"佛法真源"。我真疑惑,他为什么要写成"法海真源"呢?是不是想卖弄卖弄 ?然而,他却弄错了。
佛教中也有"法海"一词,指佛法的海洋,比喻佛法的汇聚。"法源"也好,"法海"也 好,意思一样,都是炫耀佛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边无际、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汉语有两部大辞典,一部是《辞海》,一部是《辞源》。这就犹如"法海"和 "法源"一样。只要我们不把"辞源"理解为"辞海真源",就能明显知道李敖题写"法 海真源"是犯了低级错误。
至于"法海真源,尽在于斯"中的"尽"字,也让人费解,到底佛法有多少真源呢? 既是真源,就应该是唯一的,西天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也只有一个。这个"尽"字 让我们看出李敖对佛教是一窍不通,它不单纯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那样简单。
李敖古典教育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呢?本来这一点是不容我们有所怀疑的,谁也否 定不了他在古典文化方面的造诣。他的著作,他的电视节目所表现出来的文学、 历史、政治等等各方面的修养,确实让我钦佩。许多人也曾被他的文化修养和独 立思想所吸引。但是这次文化之旅,我对他确实有些失望,不仅是"人书俱老"的 解释让我失望,甚至连他在法源寺上的题词也同样让我失望。
李敖一直就有高风跨俗的气概。然而,这次文化之旅却给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的感叹,就如一团蓬槁,结果烧不出多少火和热,其浅薄、浮躁、市侩、无聊等 等负面习性却在这次文化之旅中暴露无遗。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对考据就很讨厌。用考据来批判李敖,真让 人觉得非常无聊。本来我不必管他的题字的对与错。但看到清华学者王君超因此 而自杀,虽然是网传,我还是几次从梦中惊醒,体味到中夜起坐那种不平静的滋 味。于是,我激于义愤,写下此文,愿王君超九泉之下灵魂能够安息。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我也感叹我们的古典教育实在应该提高。要不,凭李敖那水平,那德性,又怎能 在大陆如入无人之境呢?要不是我们的古典教育出问题,我们又怎会厚李薄王, 同声附和李敖,而反过来鄙视、冷落王君超呢?要不是我们的古典教育出问题, 王君超又何必精神崩溃,选择自杀呢?
最近,随着两岸的文化交流,大陆由于某些典故用错而常常出现知识躁动。我们 若是真能浸透古典文化,自然就会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同时也荆 棘丛生。我们对古典文化运用的错失,不应该鄙视、责难、冷落、吐唾沫。我们 当然要求严谨,也应该持宽大、包容的态度。否则,对一点错失我们就起哄、责 难,甚至而造成不必要的悲剧,那将会不利于古典文化的发展,使人把古典文化 视为畏途,对它望而生畏、怯步而止。
我并不敢与李敖比拼高低。我比起他,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写下此文,只是 想向李敖证明一个事实:批评别人不是真工夫。我写这篇文章的经验可以告诉他 ,站在背后批评别人是那么轻而易举。
最后我引用孙过庭《书谱》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 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