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朝鲜战争”谁是最大赢家 2005/10/07
  • 震惊:朝鲜战争机密档案曝光2005/10/07
  • 韩国为什么‘恢复’汉字?!2005/10/01
  • 胡锦涛被《大长今》深深迷住2005/10/01
  • 金正日出手敲诈 平壤又使北京难堪2005/09/22
  • 《英雄儿女》幕后:王成原型被美军俘...2005/09/21
  • 金正哲被内定为金正日继承人2005/09/21
  • “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2005/09/20
  •  
    金正日同志的智慧
    时间:2005/10/08 出处:
      错觉现象

      金正日同志到某一个会议室建设工地进行视察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事。

      他察看宴会厅的天棚,凝视对面的一角说:“那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呀。”

      在场的干部立刻领会到他指的是直线与半圆相交的拱形部分。

      就在前几天,他指出拱形部分有问题。那天,他来到建设工地留心察看宴会厅施工情况,指出直线与半圆相交的拱形部分显得有点鼓肚,应该改一改。

      干部们为使他操心,深感内疚。

      他们等他回去以后立刻拿出设计图纸送行审查,但看不出任何缺点。他们以为也许施工没有搞好,他们拿测量器几次三番检查了拱形部分也没有查出任何误差。

      那位干部把这件事如实地向他做了报告。

      于是金正日同志说,何必用测量器呢?用测量器不会查出什么误差,用眼一看就可以看出问题。

      那位干部走神注视他所指的拱形部分。果然显得线条弯曲,向外鼓肚。

      建筑物上有时会出现错觉现象。这是尽管设计和施工都正确无误,但看起来好象是施工不对头而出现的现象。

      金正日同志最先发现只有建筑专家才能理解的直线与半圆相交处引起的错觉现象的秘密。

      他开导他说:

      “尽管是错觉现象,也要修改。

      “不然会事与愿违,好端端的,引起别人的非议。外行会说,因为施工没搞好,壁面向外鼓肚。

      “虽然是由于错觉出现的‘误差’,也不该因此而引起有损于名誉的非议。”

      他曾经对干部们说的寓意很深的话语重新萦绕在他们耳畔:

      “建设者或设计人员认为好,那不过是主观的想法。

      “应该做到连那些不懂建设的人也赞赏。

      “做成只有发包的和承包的人理解的东西可不成。

      “应该做到人民群众看了都喜欢,合乎建筑物的性质,而且要很艺术。”  

    ────────────────────────────────────────

      鲸鲨提示的海流变化

      1977年9月的一天,江原道水产事业所鱼群探索船突然接到上级参谋部立即出动深察沙丁鱼群的紧急指示。

      捕鱼工们都发愣了。

      “出现了沙丁鱼群,这太稀罕了!”

      在朝鲜战争前,我国前海沙丁鱼非常多,简直多得叫你无法收拾,后来因海流的变化而销声匿迹了,现在对我国人来说连它是什么样子都模糊不清了。经过几十年岁月,今天又重新出现在东海啦?!这个稀奇的情报是从何而来的呢?

      人们感到又惊又喜。

      企业党委的干部来到港口,把这项指示的根据告诉了他们。

      事情是这样的。

      前几天,这个水产事业所捕到了一条在我国东海和西海北半部海域从未捕到过的罕见的海鱼,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他们把它献给了金正日同志。

      那是一条身长5.6米,躯体宽1.4米的巨大的鲸鲨。

      金正日同志说,这条鲸鲨的皮纹理很美,可以用它制作皮包或装饰品供我国妇女使用。他还仔细地察看鱼的形状。

      他象突然想到了什么,立即具体地了解这种海鱼的繁殖条件和生态特点,然后,再次悉心察看鲸鲨。

      最后他满有把握地说,既然在我国前海出现了鲸鲨,那么就可能有随暖流游动的沙丁鱼涌来。

      听到这意外的预言,在场的负责干部和鱼类专家都大为震惊。

      反映敏捷的水产业部门的干部很快就给自己的水产事业所下达了探索沙丁鱼的紧急指示。松涛园水产事业所鱼群探索船也就是这样接到出动命令的。

      金正日同志从一条鱼就能洞察我国海洋的水温变化,并对随之出现的鱼类游动情况做出英明的预言,这是多么超人的睿智啊。不久,这个预言为俨然的事实所证实。

      那年,我国东海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沙丁鱼群,竟捕到几十吨,从那以后每年捕捞几十万吨的沙丁鱼。 

    ────────────────────────────────────────

      熟悉鸡的生态

      金正日同志于1967年1月初的一天傍晚访问了一个养鸡场。

      他一一悉心察看鸡窝,走到一个鸡窝前停下脚步说:

      “你们看那些鸡。‘主人’已睡着了。”

      他面带微笑,望着在昏暗的鸡架上竖起鲜红的鸡冠排成一行的鸡。

      他无意中注意到摆在地上的饲料钵。

      “为什么鸡不吃食呢?”

      养鸡场干部自以为然地说:

      “天擦黑鸡就不吃食,上架。”

      金正日同志听了他的话沉思一会儿,问:那么为什么鸡窝里不开灯。

      那位干部又平淡地回答说,天擦黑鸡就上架,所以不想给鸡窝开灯。

      金正日同志想了一会儿,为开导那位干部讲了这样的话。

      你们在用养猪的方法来养鸡,这不行。应该好好观察鸡的生态,研究养鸡法。夏天到农村去看,晚上为了赶蚊子,家家户户把电灯挂在屋檐下,在院子里燃艾草熏蚊子,全家围坐在那里有的搓草绳,有的修理农具,谈谈笑笑。这时候,鸡也在灯光明亮的院落转着圈,继续觅食,我看可以利用鸡的这种习性。

      金正日同志接着强调说:

      “如果给鸡窝开电灯,供给饲料,那鸡就不会一到傍晚就上架,而会继续吃食。那么,就能加快鸡的肥育过程。

      “这种工作并不费工,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干部们听了他的话,不禁钦佩。这是连专家也没想到的问题。

      从此以后,养鸡场遵循金正日同志的指示,夜间给鸡窝亮了电灯,供给饲料,改善饲养工作。用这种方法饲养的鸡比用从前的方法饲养的,每只体重增加0.6~0.8公斤。这在整个养鸡场来说,是很大的成就。

      过了几个月后,他又来到了这个养鸡场。

      这天,他明确指出养鸡场前进的方向,视察了鸡窝。

      他来到10号鸡窝的时候鸡群从鸡窝出来到场院里闲游,有的鸡走进自动开启的箱里下蛋。

      金正日同志手扶走廊的门柱,望着肥鸡,满意地现出微笑。

      干部向他说,这是用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送来的鸡蛋孵出的第一批肉鸡,取名叫“万寿鸡”。

      金正日同志满意地说,鸡名起得好,鸡的体格也挺大,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肥大的鸡。

      他久久望着鸡窝,对一只鸡细心观察,突然问道:

      “那只也是肉鸡吗?就是那只啄食特别急躁的鸡。”

      干部们向他所指的方向望去,那里确实有一只鸡动作异常,啄食显出很急躁的样子。

      金正日同志又问:

      “会不会是蛋鸡混进了肉鸡群里了呢?”

      干部们发愣,无法立刻回答。

      原来,他们为了保持原种鸡的纯种,按种类或系统,分门别类地进行饲养管理。但是尽管在尽力彻底去作,从几千几万个蛋里孵化的雏鸡里难免要混进一两只不够标准的雏鸡。

      金正日同志望着站在那里发窘的干部们温和地开导他们说:

      “肉鸡性子温顺,不慌不忙,但蛋鸡的特性是性子急躁。恐怕那只是个很能下蛋的鸡。”

      一位干部听到他的话就跑去捉来了那只鸡。

      悉心观察那只鸡,它前胸的骨骼与蛋鸡相同,体重比肉鸡轻得多,并从日志里查出那只鸡下的蛋个小,色白。

      正象金正日同志所指出,那只鸡是具有与肉鸡完全不同的特性的下蛋多的鸡。

      干部们愣了半天,他们心想:他们天天在鸡窝里转,为了不叫不同种类的鸡混在一起经常检查,然而是金正日同志一眼就看出了他们都没友现的那只鸡。

      金正日同志对鸡的生活习性那么清楚,在那么多鸡的鸡群里一眼看出一只不同种类的鸡,使他们惊叹不已。

    ────────────────────────────────────────

      矮秆玉米

      有一天,一位干部为了汇报矮秆玉米的试验栽培结果,来到金正日同志的办公处。

      那种玉米是遵循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的教导进行试验栽培的,收成很好。

      那位干部来到时,金正日同志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

      那位干部耐住心中的兴奋,等待会议休息时间。

      终于到了休息时间。

      金正日同志步入休息室。在暂时休息的时间,他要接见好多干部,或讨论工作,或下指示。

      那位干部难以得到向他汇报矮秆玉米丰收的机会。

      因为会议案件很重要,所以休息时间谈话的内容也很深刻。

      他想,在谈论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突如其来地提起矮秆玉米似乎太不合清理,也没有那种机会。那位干部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要用实物汇报,而他带来的样品,又日见枯黄,所以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他又难为情,又焦急。

      他这样踌躇着,不觉间快到重新开会的时间了,但是接连走进休息室的干部都急忙向金正日同志汇报工作。

      开会的时间到了。

      金正日同志正要步出休息室。

      那位干部不能再犹犹豫豫,就挤出人群,赶紧向他奔去。

      那位干部终于凑到他跟前,和他并排走着向他汇报矮秆玉米的试验栽培结果。

      这时候,有一位干部急忙走来向他做有关会议的紧急报告

      这样,试验栽培的报告不得不中断。

      金正日同志被许多干部簇拥着步入会场。

      那位干部只好伫立在那里。他想,只好另找机会了。

      第二天早晨,他突然接到指示说,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要看试验栽培的矮秆玉米,要把样品拿到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室去。

      他实在感到惊讶。他还没有向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作有关矮秆玉米的汇报,不知他怎么知道的。

      他按着金日成同志的指示把矮秆玉米的样品拿到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室去了。

      那天下午,金日成同志来到陈列室观看矮秆玉米样品。

      他满意地看着获得丰收的矮秆玉米,向有关部门的干部教导说,要找出这种玉米的原种,大量推广栽培。

      他还几次称赞那位干部说,昨天接到党中央的报告,你在试验栽培中辛苦了。 

    ────────────────────────────────────────

      敏锐的瞬间

      有一天,金正日同志到某个艺术团,听了三管编制的管弦乐。

      指挥和演奏者都沉浸在音乐世界中。

      但是,演奏到某一节时,金正日同志突然叫人们中断了演奏,并问指挥,有没有奏错了的音程。

      指挥愣住了,十分忧疑。

      指挥刚才好象也听到一个细微的音程不正的音响。但那只不过是在怒吼的狂澜中即刻消失的微乎其微的音响。所以指挥以为自己听错了。不光是其他的人,连演奏者本人也没有发觉这种失误。

      金正日同志面带微笑说,那么把那一节再演奏一下看。

      于是重新演奏了那个小节。

      指挥突然心神不安起来。分明有一个乐器的音响不正。他感到内疚不知如何是好。演奏者都不知情由,面面相觑。

      金正日同志仍然面带微笑,指出演奏队中的一个人,让他把刚才演奏的那个小节单独再奏一下。

      于是,那个演奏者在众目睽睽之下单独又演奏了一遍。果然,有一个音错,而且错了半音。

      “啊,是错了半音。”

      这时,演奏队中发出惊叹。

      指挥以敬佩的目光望着他。

      前不久,指挥也曾目睹类似的情况。

      那时,金正日同志给一位木琴独奏家送来了一架崭新的木琴。

      那位独奏家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一下子敲打了许多键盘。

      金正日同志问她乐器的声音怎么样。

      “乐器的声音真好,无可挑剔。”

      木琴独奏家有力地回答。但不知为什么金正日同志却歪着头说:

      “我听着音程好象不大准确。”

      木琴独奏家听他这么说就脸红起来。刚才她敲打键盘时却没有听出哪个音程不准确。

      金正日同志怕那个独奏家觉得惋惜,拍拍她的脊背说:

      “你先用它吧。下次很快就给你送个更好的来。”

      直到那时,在场的人们都没听出木琴究竟有什么毛病,好一阵发愣。

      等到金正日同志回去之后,他们便用测音仪测了一下这架木琴的音程。

      果然,音程有些不准确,不过这是只有用测音仪才能查出来的细微的差异。

      然而,金正日同志在一下子敲打键盘的瞬间听出了那样细微的缺陷。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