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崴二战影片评论:北非战场
|
时间:2005/09/29 出处: |
WWII北非战场影片:却把沙丘做坟丘 提交者 : 王崴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5-09-02 17:45:38
原贴地址
王崴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场史略,经常会有疲累之极,马上就要过劳死的感觉。这倒不是说这些战争的进程有多么繁复,头绪有多么繁多。而是因为在地中海南岸那一线窄窄的土地上,居然分布了如此多的战略要地,而一个个的名称更是诘牙聱口:托卜鲁克,昔兰尼加,西迪巴腊尼、布克布克……不要讲记忆,就算一个磕巴不打地把这些地名念一遍,都会让人觉得像是一种苦刑。一些你从来没听过的地名,一些你永远未必会想去一次的地方,在撒哈拉与地中海之间的这块小小土地上,半个世纪之前,来自数个国家的军队用大炮、飞机和坦克彼此厮杀着,沙丘变成了他们的坟茔。
然而,仅仅在那些战场以东几百公里的地方,那些地名就可以让我们一下子熟悉起来:亚历山大、开罗、苏伊士……那里同样也是埃里温•隆美尔穷尽毕生之力,望眼欲穿想要到达的地方,然而却每一次都功败垂成。
北非战场的开端仅仅比欧洲晚不到一年。1940年6月,当英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上丢盔卸甲的同时,意大利的“恺撒”墨索里尼开始坐不住了。6月10日,几乎与法国宣布投降同时,意大利宣布参战。其中重要的一项“战略决策”,就是从利比亚和意属东非派遣军队,入侵英国控制下的埃及。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与进攻者的初衷,以及大多数战争常识相反。到了1941年初,拥有50万人之多的意大利非洲兵团,被5万英军打得狼狈逃窜,直至丢掉了包括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东部在内的广大后方。正在策划入侵苏联的希特勒实在受不了轴心国“小兄弟”这样丢脸。于是1941年初,隆美尔率领两个德国装甲师,正式在非洲登陆——从此之后,他就成了这块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主角。
与希特勒征服世界的狂妄构想相比,他在北非战场上的野心却极其有限。隆美尔手下的德军虽然精锐,但在人数、坦克和火力上却远远逊于英军。希特勒所要求他的,也只是帮助意大利“稳住”战线而已——然而隆美尔所做的事情却远远超出于此。
1941年春,刚到非洲一个月的隆美尔利用高超的设伏和惑敌技巧,充分发挥德军的机动能力,居然反客为主地对英军发动了攻势,到当年夏天,已经几乎就要把敌人赶下红海。然而此时,德军兵力和补给不足的弱点突出地显露出来,他只得向西退回坚固的后方阵地,新占领的土地大部分丧失—— 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北非战场就被无数混乱且半途而废的拉锯战充斥着。
然而这正是区分双方统帅水准的时候了。丘吉尔从大不列颠的牙缝里艰难地挤出大量人员和军火提供着北非战场,使得那里的英军始终保持着对德国人的绝对数量优势。而从德国运送来的补给却少得可怜。以至于最艰苦的时候,隆美尔手里只剩下60辆能够用于作战的坦克——1942年的那个冬天,德国在斯大林格勒周围丢掉了150万军人。而只要这其中能有十分之一被派到北非,整个地中海的形势都会逆转。专注于东线的希特勒,很少腾出时间来向苏伊士运河看一眼。而正是通过那里,美国援助的无数军用物资,一直在源源不断地流向俄罗斯广袤的草原,在德国最精锐的部队面前形成战线……
1942年秋天,这场拉锯战终于见了分晓。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发现了对手兵力不足的致命弱点,于是他下令在阿拉曼战役中实行进攻,坚定的进攻。当时兵力的对比,蒙哥马利的手中有1400多辆坦克,隆美尔只有200多辆、尽管德军奋勇作战,每辆德国坦克被击毁前都能把平均四辆英国坦克变成废铁。但即使是这样的结果,也不过把双方的力量对比,由六比一变成更为悬殊的十一比一而已。
隆美尔从此再没有翻盘的机会。当年11月,英美盟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经过与维希政权的短暂外交军事较量之后,以强大的实力威胁到德意军团的后方。隆美尔使劲浑身解数,在卡塞林山口大败盟军,将他的军事天才显现了一次最后的辉光。1943年3月,他回到德国,继续要求希特勒加强北非的军力,但仍然像此前每一次那样遭到拒绝。只不过这一次,“元首”命令他不得再返回非洲。两个月后,北非的轴心国军队向盟军投降。
隆美尔比这支军队仅仅多活了15个月。
从整个北非战场的进程看,很明显,这或许是美国人发挥作用最小的一个战线。他们从来没有在战场上真正击败过隆美尔(《巴顿将军》主人公的抱怨,大概也是所有北非美军的遗憾),最后的决定性胜利也不过是站在英国人的肩膀上,因人成事而已。因此在好莱坞形形色色的北非战场影片中,或者是像《美国大兵乔的故事》或《红一纵队》那样,仅仅把北非战场放在片头,当作盟军向欧洲发动进攻的一个跳板或起点;或者是像《卡萨布兰卡》那样,完全抛开战场上的烽火硝烟,简单地讲一个发生在后方的凄美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病人》的后半部也可以归入此类……
那个时代的北非,其实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法场。单就国籍而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意大利人……几乎已经是一个西半球的缩影。隆美尔第一次发动攻击的时候,英军一溃千里,只剩下托卜鲁克还在坚守,守城的正是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劲旅。12年后,这件事情被拍成了影片《沙漠之鼠》,由理查德•伯顿主演。
然而这部影片正代表了大多数好莱坞此类影片的不良习惯——他们永远倾向于把北非战场的影片拍成西部片的风格。在西部片中常见的一些要素:蛮荒的环境、压倒多数的敌人、孤军奋战的英雄、游击风格的特种作战……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盟军敢死队》、《撒哈拉》等影片中找到影子。尤其是《撒哈拉》一片中,汉弗莱•鲍嘉扮演的英雄带领8个来自不同国家与种族的战士,困守一座沙漠孤堡,居然打败了500德军的进攻——这几乎是把美墨战争中的“阿拉莫守城战”原封不动搬到了北非。
其实,如果用历史的真实去衡量,“以少敌多”四个字的,恰恰应该是他们送给对手的敬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