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李敖北京大学演讲全文2005/09/21
  • 余杰作品:妄人爱阅兵2005/09/20
  • 李敖归来至多是一次娱乐事件2005/09/20
  • 红楼梦性生活描写:三人同房2005/09/20
  • 史前文明对当今科学信仰的冲击2005/09/19
  • 天工开物一书如何流传到现在中国2005/09/19
  • 说说普通话和港台话2005/09/19
  • 欧洲人看中国明清两朝2005/09/19
  •  
    和菜头:我喜欢斗士李敖
    时间:2005/09/21 出处:新京报
    我从来不掩饰对李敖的喜爱之情,所以凡举他的事例都不需要翻书查古哥。

    1993年我上大学,在浦口学生食堂门口的小卖部里发现了他的书,节衣缩食,把《中国性命研究》、《且从青楼看青史》、《能上床的猫就是好猫》全部买了下来。搬到汉口路的本部以后,更是每个星期都去南京市新华书店,见他的书就买,无论是《千秋评论》还是《万岁评论》,能一网打尽绝对不用两网。直到工作以后,我收完了他的《我将归来开放》、《胡适评论》、《李敖惊世新千年》和他的自传以后,没有去买《李敖大全集》。因为他的一千多万字我分册都看得差不多了,而且我拒绝花一千多块钱购买删节本。

    到今天我都还能记得他写的《老年人与棒子》、《传统下的独白》,对于一个17岁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文章相当宝贵。人过25岁,要么就形成了自己坚固的信仰和哲学观不再移动,要么就一辈子混蛋下去。我25岁之前能看见李敖的书,是一大幸运。25岁以后只见了王小波,再无别人。

    再往后读书,基本上心里波澜不惊,是纯粹智性的活动,再无心性的改变了。读书读到心如止水,顺手挑错,乐趣就去了一大半。

    李敖对我的另外一大帮助就是写恶搞的文字,比如《长袍心理学》、《妈妈电影弟弟》,当初都让我大乐。乐完以后,觉得中文如果可以这样写的话,理科生也能写点字的。多年以后我在网上开始恶搞,也是拜他所赐。虽然风格全无类似,但是糟蹋中文的劲头我却是一脉相承。

    没有用不了的字,没有写不出来的句法,随心所欲,全无章法。这种感觉真是带劲,好像只需要对中文字说一声“急急如律令”,它们就自动组合,获得你要的效果。

    整个上世纪90年代里,我阅读李敖的作品,只读出两件事:一是自由知识分子对独立思考的坚持。二是对男性强悍精神和体魄的追求。这两件事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念的是理科,社会学的书籍念得很少。但是读完李敖的书以后,从书里的吉光片羽之中就逐渐明白了自由主义是什么一回事。看他的《大中华小爱情》,明白了一个中国男人的先天不足,知道后天应该如何补习,避免习惯性肾亏的道理。明白了什么是古文里传说的大丈夫。

    进入90年代的李敖逐渐不招人喜欢,因为他作秀甚于做文章,做人又过于刚愎自用,制造新闻变成了他的惟一能事。从“斗士”到“小丑”转变让很多人看他不起,我也深感惋惜。想当年他援引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话“我年轻时不敢做一个激进派,(因为)怕年老时变成一个保守派”,说自己年轻时激进,越老越激进。令人悲哀的是,他似乎也没有逃脱这个怪圈。刚工作的时候,有同事是李敖昆明姐姐的邻居,几次央求同事带我见一面,想给李敖写信。如今看起来,却也是全无必要的事情。因为那个伟大的斗士已经不复当年,即使还在当年,我们又能谈点什么呢?

    所以,某家媒体的报道李敖的“中华文化之旅”,标题是《欢迎斗士李敖归来》。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欢迎斗士李敖,不欢迎小丑李敖。看那意思如果李敖回来要是再想作秀装老怪,估计一通棒子是免不了的。看见这个两分法的标题,我又想起了李敖的《老年人和棒子》,李敖现在也是老年人了,不知道这一次棒子在谁手里?

    李敖在我印象里从来都是“敖哥”,这一次他女儿李文要请十个热裤美女在机场举牌高喊“李大叔,我们爱你!”李敖成了李大叔,那是可以悲哀的事情。

    敖哥当年有文集名曰:《我将归来开放》,极为豪迈洒脱。希望这一次他真的能归来盛放,虽然可能性不是那么的大。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