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拜上帝会和太平天国的神权统治2005/09/15
  • 论北洋舰队的灭亡2005/09/13
  • 太平天国: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2005/09/10
  • 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2005/09/05
  • 清朝时期中国的附属国2005/09/01
  • 义和团VS李鸿章:谁更爱国2005/08/30
  • 戊戌变法幕后的李提摩太2005/08/26
  • 王明清:访曾国藩墓2005/08/26
  •  
    慈禧太后的新政
    时间:2005/09/15 出处:
      不要以为新政是什么新名词,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就用过这玩意呢。义和团“扶清灭洋”,老太太以为凭神奇法术和勇敢精神就能战胜全世界。于是向英法德意比美日俄奥等列强宣战,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无畏”的一幕活剧,结果让八国联军打得屁滚尿流逃去西安。面对大厦将倾的局面,慈禧还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的,她认识到了被其砍头的维新派在这个问题上多少有点道理,再走老路是无法向全国人民交待了。1901年初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了史称“新政上谕”的诏书,下令国家改革,她要求王公贵族,部臣疆吏“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这就是要施行“新政”。

    回过头来看慈禧这个女人也不简单,1840年鸦片战争时号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大人都还以为洋人不吃中国的茶叶和大黄就会腹胀而死,洋人的腿不便弯曲而不善陆战呢。中国最明智最有见识的人物尚且如此,那对生于旧官僚家庭,大半生活在宫廷中的慈禧又能指望什么呢?咸丰将死之时英法联军占了北京,太平天国占了南京,整个清朝呈现的是即将崩溃的局面。慈禧一手发动政变打翻八大臣夺得大权,她信任曾胡左李等收拾洪秀全,到同治中期勉强也能称上“同治中兴”了,这的确是不同一般。尤其是后来大兴“洋务”,所作的变革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那样的背景下谁又能说自己一定能比她更开明呢?中国之所以没有全变成殖民地,难道她就没有一点功劳?嘿嘿,至少说明慈禧比印度王公要厉害吧。若不是她支持左宗棠收新疆,中国早就分裂了,她生前蒙古还是中国的一部分,慈禧太后对中国统一是有功有过,三七开嘛。

    虽然慈禧没有赞同光绪帝更为激进的维新,但这不等于她是个不会变通的人。遭受甲午和辛丑的失败之后,她的确又进入到了革新开放的道路上,提出“新政”即是证明。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如扩大了外派留学生的行动,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甚至包括那些最终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者在内。如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这是惊天动地的创举,彻底改变了千年传统。还有建立新式军队,也就是新军---后来的北洋军和革命军都源于此,中国在抗日时没有被日本一举打倒,多少也是因为慈禧当年打下了基础啊。

    尤为感人的是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者,慈禧太后居然能部分接受“立宪”的观念,先命令五个大臣到英美等十三个国家考察,为国家立宪做准备。后于1906年颁布“仿行宪政”诏书,宣布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为改革目标。到了1908年时,清朝宣布“钦定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为期九年的预备立宪计划,准备在1909年召开各省的立宪会议,1910年召开全国立宪会议,1917年召开国会!今天的人也许看不起这一系列变革,可放到那个时代这无疑是具有爆炸性的决定。

    “新政”虽新,在慈禧太后看来改革的步子已然走得够大了,可老百姓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废除科举是好的,反对缠脚是好的,建立新军是好的,预备立宪更是好的,但老百姓觉得这些变化来得慢了,来得晚了。他们在过去的日子里逐渐的丧失了耐心,面对江河日下的国事,他们的承受力达到了极限。太后以为日本立宪搞了二十年,大清用九年只能说是快了。然其他人却以为西方和日本早就办好了的事,为啥还要中国人等?况且在立宪的过程中进退反复,老百姓看不出这“新政”最终会给国家和自己带来多大的希望,也许只是个空头许愿罢了。既然如此那就得拿出鞭子来迫使统治者快些变,甚至通过革命来夺取变革的权力。

    这样就造成了“辛亥革命”,慈禧太后早死三年没有看到这一切,她是幸运的,但她若真有知肯定也是后悔的,早知慢改就会革命造就共和,莫如快改早点立宪吧。其实付出代价的不光只是太后这等统治者,受害更深的是全国人民啊。革命破坏稳定,天下一场大乱,革命党、军阀们轮番登场,从那时起搞了近百年这“宪政”还是个问号。在这中间有几多互相厮杀,有几多外敌入侵。中国人是血流成河白骨成山,谁从中得到便宜了?!

    要问谁之过,还得说是慈禧太后好心办坏事,她是有爱国心的,却是害了国。她看到了非“新政”不能救国,但走得太慢走得太晚,没有领先于局势,反而是落后于全国人民的愿望了。那些好的政策要么是缓二拍,要么是马后炮,要么是花架子,如此一来岂有不败之理?葬送了大清,也葬送了她本人。看来良药还得及时给病人吃,老摆个样子在熬药,却总不见药下口,这病人等得起么,恐怕是等不起的。

    我有时想,要是慈禧能顺应民意,要是袁世凯能顺应民意,要是蒋介石能顺应民意......何至于此啊!他们都有机会将中国推上民主、自由、富强之路,可他们都没能好好的把握机会。直到失去了,才来说什么“悔之晚矣”。往事并不如烟,前车之鉴不可不查。没有谁更喜欢流血革命,可你也得真正让人民感觉到改良的希望,否则老拿什么新玩意来搪塞,躲得过今天,躲不过明天。介时统治者人头落地,老百姓亦生灵涂炭,那就不是双赢,而是双输了。要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主动权还是在太后手里的。彭大将军曾感叹道:中国的农民真是好啊!可也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好的中国人民也会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揭竿而起,不是他们变坏了而是他们实在受不了啦!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