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危险悄悄逼近中国及亚洲
|
时间:2005/09/08 出处: |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如果石油价格长期停留在每桶70美元,它会让亚洲高速增长的经济一头栽倒在地,并结束很多亚洲国家过去5年高增长低通胀的好时光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提出另一个问题:2002年初以来的油价急剧上涨,迄今为何对该地区影响如此之小?
乍一看,亚洲的适应能力令人困惑。头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效率和节能措施,帮助西方经济体经受这一次油价高涨的冲击,但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以外的亚洲大部分地区,仍在大量消耗石油。印度尼西亚每单位经济产出的石油消耗,几乎5倍于工业国家的平均水平,即使是发达得多的韩国,其消耗的石油也是工业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
直到现在,很多亚洲经济体一直受到人为保护,未承受高油价的全面冲击。补贴、价格控制和低燃油税,阻止了高油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在没有采取此类措施的国家,高油价的通胀影响被中国主导的制成品竞争抵消,使各国央行得以保持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充裕的全球流动资金,以及投资者对回报的狂热追求,使得有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能够通过投资组合资本的流入,为更昂贵的石油进口融资。而在经常账户有盈余的国家,高储蓄率减轻了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造成的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冲击。
薄弱的市场纪律和价格信号抬高了石油消费,让人没有动力提高使用效率。这种螺旋上升是无法持续的,在某个时候,盛宴必将结束。不清楚的是,结束的时间是在油价达到每桶70美元,80美元,还是100美元时,但在亚洲较为脆弱的经济体中,裂缝正开始出现。
极度依赖石油进口的泰国已付出代价。由于财政负担日益加大,贸易赤字不断攀升,泰国被迫取消了去年出台的不明智的燃油补贴,这进一步抑制了需求,而泰国经济本已受到干旱、海啸和旅游业收入降低的沉重打击。
在印尼,补贴吞噬了高达三分之一的预算,政府在取消补贴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使得印尼丧失了急需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资源。在印度,油价控制正使本已庞大的预算和经常账户赤字进一步膨胀。补贴大户中国已被迫限制成品油出口,以应对突然爆发的汽油短缺。
简而言之,高油价正在暴露曾被繁荣所掩盖的糟糕的政策和结构性缺陷,正如该地区1997年经济危机所暴露的那些缺陷。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几乎都将受到影响(石油出口国马来西亚可能例外),但那些经济管理糟糕的国家将面临最艰难的调整。
后果可能不会像1997年的危机那么严重,即使每桶70美元的石油,预计也不会让亚洲经济陷入衰退。多数亚洲国家的财务状况都比8年前健康得多,高估的固定汇率已被抛弃,银行系统进行了改革,短期外债大幅减少,而且多数国家都实行了更严格的预算纪律。
但随着危机后的复苏步伐加快,自满现象出现了。该地区不但浪费了能源,还停止了提高经济效率、减少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努力。虽然部分国家政府试图刺激国内需求,但大部分国家都在深层次结构改革面前停滞不前,而它们需要这些改革来清除市场扭曲,让市场更具活力和弹性。
或许高油价的冲击将激发改革。但亚洲各国政府的回旋余地,将由两个它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一是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造成的破坏和油价飙升,使得美国货币政策的前景很不明朗。
二是美国的经济状况。卡特里娜飓风导致很多经济学家调低了对近期经济增长的预测。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忧是,美国的房产泡沫会破灭,引起美国消费者大幅削减支出。鉴于亚洲其它国家严重依赖对中国的出口,而中国的大部分增长依赖对美出口,因此冲击波将传遍整个地区。正如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近期所指出的,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在经济景气时广泛传播好处,但也会把冲击迅速传遍全球。
我们只能猜测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发生概率。但目前亚洲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比1997年危机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多、更大。就在各国政府和市场5年来似乎逐渐遗忘风险之际,风险却在悄悄逼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