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成蕙兰眼中的妹夫金正日()(图)2005/09/07
  • 朝鲜皇室“反清复明”计划2005/09/06
  • 朝鲜古巴慰问救援美灾区2005/09/04
  • 开往汉城的列车:朝鲜难民地下通道2005/09/04
  • 如此《朝鲜》盛世、不胜欣慕之至2005/09/03
  • 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2005/09/02
  • 金氏父子与朝鲜样板戏2005/09/02
  • 炸掉韩国飞机的朝鲜女谍金惜(图)2005/09/01
  •  
    九十年代我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
    时间:2005/09/07 出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王庆东 蒋燕

    朝鲜半岛是我国的近邻,同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我国同朝鲜半岛的联系已有几千
    年的历史。半岛的局势变化对于我国和东北亚地区,进而对整个亚太地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对朝鲜半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建国以来很长时间里,由于二战后形成的世
    界政治格局的制约,加之我国国内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是很薄弱的,研
    究角度和研究范围都局限在有限的问题内,甚至一度出现了学术研究为政治服务现象。这严
    重影响了学术界对半岛各种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同半岛南北双方关系都开始走出冷战的制约,步入正常国家关系渠道。加上我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日益活跃,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我国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又有了更大的提高。有关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我们拟从半岛南北双方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半岛内部各自政治及双方政治关系、有关半岛的经济问题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我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情况做以总结概述。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划分仅是为了分析问题的需要,有许多重要事件及其研究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将其从某一角度进行归纳分析。
    一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外关系的研究
    朝鲜半岛在亚太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历史上它就是大国争相控制的一个地区。特别是现在半岛上分为南北两个无论是社会制度、政经体制、意识形态,还是国民的思想感情都处于对立的两个独立国家,因此对它们的外交和国际战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关朝鲜半岛与国际局势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结合与朝鲜半岛有关的重大事件,深入探讨了朝鲜半岛的重要国际战略地位及其对亚洲甚至世界局势的影响,出版了一些著作,发表了多篇文章。主要概括如下:
    主要著作:崔丕著的《近代东北亚国际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曹中屏著的《东亚与太平洋国际关系:东西方文化的撞击(1500-1923)》(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研究论文:蔡永铉:《"朝鲜问题"与19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崔志鹰、余建华、晓光:《朝鲜半岛核问题与韩国的东北亚外交》,董小川:《"满鲜互换主义"探析》,韩镇涉:《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与朝鲜半岛》,唱新:《东北亚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美国东北亚政策》,戚德良:《揭开中韩关系新篇章》,徐之宪:〈东北亚地区在对话与合作中发展〉,沈丁立:《朝鲜的核计划与东北亚的安全》,韩镇涉、徐葵《关于东北亚未来问题的几点看法》,郑海锋:《东北亚地区安全协议》,陶炳蔚:《东北亚局势的发展变化》,罗肇鸿《东亚:21世纪的世界竞技场》,李福兴:《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式的基本特点及其走向》,方琦:《小议东北亚集体安全机制》,徐镇英:《东亚新秩序和中国威胁论》,李基远《韩国和中国在东亚的作用》,俞炳勇:《东北亚和平共同体的形成》,李静杰:《东北亚安全中的不确定因素》,韩镇涉:《东北亚地区目前形式与中韩合作》,姜汉章:《中韩交流与合作要面向21世纪》,谭再文:《东北亚安问题》,张锦芳:《面向21世纪的东北亚安全合作》,何芳川:《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格局与中韩关系》,陈峰君:《朝鲜半岛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地位》,钟晓明、吴敏浑《论韩国的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构想》,王纯银:《东亚地区安全形式分析》,李大光、李莉:《东北亚安全形式特点及走向》,宋德星:《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形式的变化》。
    (2)观点举要
    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使其在历史上就一度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国际关系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就因半岛问题而引起或与半岛有关。蔡永铉在?quot;朝鲜问题"与19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4期)一文中分析了19世纪后期的所谓"朝鲜问题"。作者指出,"朝鲜问题"不过是19世纪后期新兴的日本和资本主义列强,为在东北亚地区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而同腐朽的清帝国之间及相互之间,围绕弱小的朝鲜彼此进行争夺的借口。从本质上说,它体现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压迫关系和相对于弱国的强国与强国之间的权力平衡关系。在本文中作者提出鸦片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开端,从此东北亚的传统封建秩序宣告结束而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作者在文中指出19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围绕朝鲜形成焦点,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如果说列强对朝鲜的争夺与挟制构成外因,那么朝鲜自身的长期动荡与消极被或畸变的外交则属于内因。同样是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有关列强争夺朝鲜半岛的研究,董小川在《"满鲜互换主义"探析》中探讨了学界涉足较少的日本和俄国之间为争夺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而企图进行"满鲜互换"的卑鄙行为及其他们之间的斗争。作者指出,"满鲜互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的一项对外政策,即主张俄国承认日本占有朝鲜,同时日本承认俄国占有满洲(中国东北),以次实现满鲜互换,日俄两国各有所得,建立日俄双方在东北亚的暂时势力均衡。作者认为尽管这一政策没有实现,但它的提出和破产都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格据以及日、俄、中、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这一政策与日俄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满鲜互换主义的失败是日俄战争的直接背景和导引。和许多学者观点有所不同,该文认为日俄战争之前的谈判并不是日本故意制造假象,以使其进攻俄国合法化,也并不是双方都在制造缓和烟幕。日俄之间的和谈是实质性的。作者指出虽然双方都在调兵遣将,但双方都在尽量避免战争而不是追求战争。特别是日本如果满鲜互换被俄接受,它决不希望同俄国打仗。同样,作者也认为俄国也并非真正想和日本进行战争。作者分析了当时的日本和俄国国内情况及国际局势,认为当时俄国的战争条件要优于日本。文章最后认为俄国强硬派不肯在满鲜问题上让步,使满鲜互换归于失败,才使得谈判桌上的战争化为真正的战争。本文最后认为满鲜互换主义的失败是20世纪初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日本在战争中打败了俄国才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使日本提前得到了原计划将来才能得到到的南满利益,并增加了军事实力,使罗斯福的东北亚政策落了空。从满鲜互换主义,也可以看出俄国不仅对我国东北,而且对朝鲜也怀有野心。
    关于朝鲜半岛与国际局势的历史研究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有关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若干问题探讨与研究。学界在这一时期根据大量的、新发现和公开的档案材料对以前研究不够充分或认识上存有争议的问题又进一步做了探讨。尹传学在《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诱因》(《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3)》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编,1999年)一文分析了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作者通过分析朝鲜战争爆发前的历史背景材料得出几个要点:1.美苏企图以各自的设计统一朝鲜,终未实现。美国转而推行分裂朝鲜的政策。2.南北双方统一朝鲜的政策,都致力于战争解决问题。3.当时朝鲜南北双方军事力量出现不均衡状态,诱发战争的各种内外部因素明显。4.当权者面临着成为历史功臣还是历史罪人的选择。作者在文中认为和平统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只是一种梦幻,它既为当权者所不耻,又在实际进程中被毁灭,剩下的只有武力实现统一。这就是当时的背景概括。进而作者依据一些史实导致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当时具体原因的分析。文中首先指出日本殖民主义的统治是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作者分析到,朝鲜历史发展表明,没有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就不会产生朝鲜的独立问题;没有朝鲜的独立问题就不存在美苏的三八线分治,朝鲜就不会分裂;没有朝鲜国土的分裂,就不会爆发朝鲜战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战争的深层根源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和许多观点一样该文也认为朝鲜战争美苏争霸、东西方冷战的直接产物,而美国坚持反共分裂的政策是朝鲜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代表了我国理论界对朝鲜战争爆发原因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本文中较为深入的另一点探讨是分析了战争爆发的内部因素。作者通过对比当时南北双方的军事力量,认为单从南北各自的力量来讲(不考虑两大阵营的因素)北方已占优势。力量均衡的打破,再加以外部作用,往往导致意料不到的事态的发生。本文最后指出作这种军事力量的对比,并不一定能够得出是北朝鲜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地区军事力量的对比失衡,才使得朝鲜战争的爆发变的可能。
    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决定了它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此理论界的看法是较为一致的,许多文章和论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韩镇涉、陈峰君、唱新等人都撰文进行了分析。其中陈峰君在《朝鲜半岛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地位》(《东北亚研究》1999年9月)较为全面的从理论和战略上阐述了朝鲜半岛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文章首先分析了半岛的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作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决定了半岛的地缘政治价值。其一,半岛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地处陆海边缘地带,一直是陆海两大权势较量和对峙的核心部位。其二,半岛的周边国家是亚洲和世界重量级大国,特殊的周边环境使其战略地位格外重要。其三,半岛自身力量的变化对地缘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接着作者分析了美、俄、日、中四大国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利益及各自的谋求。指出朝鲜半岛在大国的亚太战略以至世界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最后作者认为从中远期战略考虑,21世纪上半期甚至初期半岛将成为亚太重要的一极力量,尤其是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在世界政治格局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关于东北亚的安全以及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问题成为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焦点。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发表了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对东北亚安全及安全机制的建立分析和探索。一般认为东北亚的安全形式从主流上讲是缓和与稳定,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对此李福兴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向》(《东北亚研究》,1996年,4期)给予了分析。同时该文中指出东北亚地区中也存在一些因素影响该地区的安全。如东北亚地区内各国在海洋权益上的矛盾与争端开始显现等。而李静杰在《东北亚安全中的不确定因素》(《当代韩国》1996年,4期)对此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有四个不确定因素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潜伏着某种危险。第一个不确定因素是美国的对外政策;第二个是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是东北亚的安全尚无相应的组织制度方面的保证;最后一个作者认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也会对东北亚的安全形势产生一定影响。韩镇涉在《东北亚地区目前形势与中韩合作》(《当代韩国》,1996年,4期)一文中则提出了东北亚地区存在的另外两个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即半岛南北双方历史上形成的敌对和不信任的心理状况及仍然存在的冷战时代签定的军事安全条约基础上形成的双边结盟或集团结盟的安保概念。同时韩在《东亚形势与朝鲜半岛》(《亚太研究》,1994年,6期)指出美国的政策调整是影响东北亚安全的关键因素,没有朝美关系的改善就不会有半岛的稳定。在制约半岛以至东北亚安全方面一般认为大国之间的相互互动关系至关重要。关于建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机制问题方琦、徐之宪、韩镇涉、谭再文等人撰文予以探讨。韩镇涉提出考虑东北亚安全机制问题需要从东北亚和亚洲的实际出发,考虑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等复杂情况。把欧洲的安全模式般到亚洲来未必可行,同样,以美日间的安全模式作为样板和基础也未必有益。方琦在《小议"东北亚集体安全机制"》(《东北亚研究》1996年,4期)一文中提出东北亚集体安全机制应包括:信任机制、对话机制、反应机制、动力与巩固机制四个内容。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翻译发表了韩国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如徐镇英的《东亚新秩序和"中国威胁论"》(《当代韩国》,1996年,4期),俞炳永的《东亚和平共同体的形成》(《当代韩国》,1996年,4期)等。这些文章从韩国角度阐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
    (二)有关我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的研究
    (1)成果概述
    我国与朝鲜半岛关系源远流长,对我国与半岛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界的重点。但是由于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半岛分为南北两个独立国家,处于冷战的格局之中,我们对韩国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特殊的背景也影响了我国学界对整个半岛关系的研究。90年代以来随着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化及我国国内学术研究的日趋活跃,对我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相当提高。主要的著作和论文概括如下:
    主要著作:杨昭全、韩俊光著《中韩关系简史》,黄枝连著《东亚的礼仪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刘金质、杨淮生主编《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汇编(1949-1994)》,刘永智著《中韩关系史研究》,杨通方著《中韩古代关系史论》,张琏瑰著《1945年以前国际政治中的朝鲜和中国》,蒋非非、王小甫等著《中韩关系史(古代卷)》,徐万民著《中韩关系史(近代卷)》,宋成有、姜忻等著《中韩关系史(现代卷)》,刘金质、张敏秋、张小明著《当代中韩关系》,陈尚腾著《中韩关系史论》。
    研究论文:金香:《从史实看中韩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石源华:《中国现代各政党、政治集团对朝鲜关系比较研究》,孟庆义:《国家利益:中韩建交的历史意义》,于美华:《朝鲜半岛形势及中国政策分析》,李敦球:《金大中政府与世纪之交的中韩关系》,余伟民:《东亚地区格局变动中的韩台关系》,张英:《中韩关系现状及其发展前景》,韩镇涉:《中韩政治关系的回顾与展望》,马英民:《试析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徐漪:《朝鲜半岛"四方会谈"与中国的对策》,关俊鹏:《略论间岛问题》,,姜龙范:《清代中朝两国边界问题的理论思考》
    (2) 观点举要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交往已有悠久历史。这是普遍达成共识的,但中外学者对最早的中朝交流的研究有些观点尚有分歧。如关于中国西周初年的"箕子入朝"问题。朝鲜有人认为箕子并没有入朝,他和古代朝鲜毫无关系。(《朝鲜通史》,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1977)。对此,蒋非非等著《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中认为从战国开始中国史书和其后朝鲜半岛国家的史书中都有许多关于箕子东迁朝鲜的记载,轻易否定是不科学的,从历史的发展状况来分析,箕子在商亡后选择远离周王室地带的古朝鲜(今平壤一带)作为箕族的居住地,是有充分理由的。陈尚胜在《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出版,1997年)也指出根据中韩两国文献记载,中国西周初年的箕子入朝,是有史以来中朝交流史上的首件大事。关于"箕子入朝"最为论述严密材料翔实的分析的文章是刘永智的《再论箕子朝鲜不容轻易否定》(《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吉林省朝鲜.韩国学会编写,1997年)文中作者以大量可靠的史料文献,并结合作者的亲自调查取证论证了箕子入朝是确有其事的.金香在《从史实看中韩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当代韩国》1996年,1期)一文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我国与朝鲜半岛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在关于中国与古代朝鲜的交往研究方面刘永智在其著的《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中指出学术界应科学区别目前经常被混用的两个词语:高句丽和高丽.他指出高句丽是7世纪以前存在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古代国家,高丽是公元10世纪初由王建建立的国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绝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加以严格区别。关于对古代高句丽的研究还有一个在学术界分歧很大至今没有统一观点的问题,就是关于高句丽的归属问题的研究。韩忠富在《国内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综述》(《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1999年)中对我国对高句丽归属问题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做了总结和概括。本文最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高句丽的归属问题尚无定论,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大致有三种主要观点。第一,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这派学者认为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老少数民族,高句丽的后裔主要在我国各族而不是今天的朝鲜族,后来的王氏高丽与李氏朝鲜与高句丽没有任何继承关系。目前我国学者多数支持这一观点,他们目前以孙博泉先生,孙进 已先生等为代表。第二,高句丽是古代朝鲜国家。该派学者认为,高句丽国自建立起,便于中原王朝保持着平等的外交关系,中原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朴文一、姜孟山等著的《朝鲜简史》、姜孟山主编的《朝鲜通史》(第一卷)即持这种观点。第三,以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作为高句丽由我国国内的地方民族政权变成我国的邻国政权的标志,迁都后,高句丽便成了中华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国家了,迁都前则为中原王朝之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即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今天中朝以鸭绿江以及图们江为界。作者在本文中最后指出,所以出现这些分歧,主要是在确定高句丽的归属问题时所持的原则和标准不同,其中最关键的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疆界和民族问题。如高句丽是那国的国土上的?高句丽进入朝鲜北部前,那里属于谁统治?高句丽是否独立的国家?作为一个灭亡的民族,高句丽民族的源流到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解决之后,高句丽的归属问题当不言自明。
    在研究中国与半岛的古代的关系方面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的"天朝礼治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香港学者黄枝连著的《东亚的礼仪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一书全面、深刻的剖析了长达二千年的半岛内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它同中国大陆的封建王朝在双边关系上开拓的曲折过程。作者指出,天朝礼治体系的成长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分析到在天朝礼治体系之下,中朝之间贸易的不发达是有其重要的结构性因素的,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上的礼治体系是不可能有发达的贸易关系的。
    在近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研究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中朝两国传统的关系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朝两国都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局面,进而中朝都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朝鲜更是完全被日本占领。因此两国之间的交往和封建时代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徐万民著的《中韩关系史(近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系统的阐述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的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研究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的目的屡次在中朝边境挑起争端,制造借口,以达到其目的.间岛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关俊鹏在《略论"间岛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3期)指出间岛问题完全是日本为达到其占领东北和朝鲜的目的而一手制造的一个借口。另外关于"间岛问题"刘永智在《中朝关系史研究》特别指出,韩国一些所谓学者竟提出"间岛问题",混淆视听,这种继承日本帝国主义的衣钵之领土要求,任何时期也是不能实现的。强调,间岛问题已成为历史,所谓东间岛和西间岛均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因此,现在还提什么"间岛",不异神话故事而已。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现代关系史开始与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此后半岛被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因此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开始分为同朝鲜和韩国(冷战时期我们一直成为南朝鲜)两个线索进行。在现代中朝关系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关于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一般观点认为是主要是中国从保卫中国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的。宋成有等著的《中韩关系史(现代卷)》及其他一些学者的论著观点都是持这一看法。但是马英民在《试析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月)提出中国出兵朝鲜的更主要原因是为了履行国际义务,而保家卫国并非当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他认为决定性因素在于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义务,即援救朝鲜,捍卫社会主义阵营,打击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当时的一些情况,认为当时美国对中国的入侵,尚没有起到中美交战导火线的作用。而从当时情况和志愿军制定的全部解放与统一朝鲜的计划来分析,中国出兵朝鲜显然不仅限于保卫边界安全。文章认为关于美国有入侵中国的计划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作者指出与其说为了防止美国入侵而出兵,到不如说中国断定美国不敢轻易与中国开战才做出了出兵的决策的。文章最后提出中国出兵朝鲜既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也是为了捍卫国际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主要动机在后者。保家卫国口号的宣传极大的动员了国内群众,充分体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在口号宣传上的策略性、艺术性。
    朝鲜战争后,从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初期,中朝两国关系一直处于良好发展状态。但是,中韩两国却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宋成有等著的《中韩关系史(现代卷)》中概括了引发两国对峙的几个主要问题:1.维护《朝鲜停战协定》问题,包括:遣返战俘问题、军事分界线、停火、停战问题、关于保证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政治会议问题。2.两国之间频发的海事冲突。3.东海大陆架开发问题。4.《日韩基本关系条约》的签定和韩国出兵越南问题。5.对方国家政局变动问题。另外该书中还分析了导致中韩对峙的国际因素。
    8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及双方国内政策的调整中韩关系开始逐步改善。对这一现象学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敦球在《韩国"北方外交"政策与中韩外交关系的建立-纪念中韩建交五周年》(《东北亚论坛》1997年,4期)一文中对中韩之间 从1978年到1992年中韩建交的15年的交往做了这样的概括:中韩两国是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以渐进积累方式发展经济关系和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有两个特点:中韩关系的发展来自双方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较少,没有停滞和倒退现象;这一时期关系中经贸领域合作是重点。这一时期交往的意义是消除了冷战体制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残余,翻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1992年中韩建交,学界均持积极的赞同态度。并且对中韩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给予了乐观的预见和展望。谷源洋、高锷、朱穆之、张英、韩镇涉、汝信、张琏瑰等人都撰文对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做了论述。《当代韩国》等刊物还翻译发表了韩国有关学者和友人的一些文章。如金学俊的《韩中外交关系的建立:韩国的观点》(《当代韩国》1994年,4期)金大中的《东北亚时代和韩中合作的方向》(《当代韩国》1994年,1期)等。
    孟庆义在《国家利益:中韩建交的历史意义》(《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2期)一文中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分析了中韩两国建交的历史意义。其中包涵了经济利益、政治外交利益、文化交流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因素。中国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由于半岛南北仍然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所以实际上我们面临着处理与南北方各自的外交关系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应当正视的现实问题是如何认识半岛南北双方与我国台湾的关系。对此,理论界一个共识是同韩国建立并发展外交关系的同时应当保持并发展同朝鲜的良好国家关系。因此我们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应是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支持半岛南北的和平统一。于美华在《朝鲜半岛形势及中国的政策分析》(《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10期)对中国对半岛应有的政策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文章认为中国应注意以下几点:1.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2.为南北和平统一起建设性作用。3.坚持在巩固与增进中朝传统友谊的同时发展中韩友好关系。我国对半岛的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决定了在有关半岛的一些重大事件上的外交对策。如朝鲜半岛核问题、朝鲜半岛四方会谈等问题上。我国都主张和平对话以解决分歧和争端。徐漪的《朝鲜半岛"四方会谈"与中国的对策》(《东北亚研究》1998年,2期)与孟辉的《朝韩美中四方会谈及我们的对策思考》(《东北亚研究》1997年2期)以及崔志鹰等的《朝鲜半岛核问题与韩国的东北亚外交》(《东北亚研究》1994年,3期)等许多论文都论述了我国这方面的基本外交政策。关于半岛南北方同我国台湾的关系,一般认为朝鲜和韩国与台湾发展关系一定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可能超越非国家的关系。其中余伟民在《东亚地区格局变动中的朝台关系》(《东北亚研究》1997年,2期)一文中指出朝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冷战后东北亚和朝鲜半岛地区国际战略格局变动的派生物。朝台关系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他指出在朝台关系上,只要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态度是坚决的,干预是有力的,那么朝台关系发展的上限就不可能超出其他与中国建交国家目前处理与台湾关系的同一模式。李敦球在《金大中政府与世纪之交的中韩关系》(《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8年,3期)也指出金大中政府同台湾的关系不会超越非国家关系的界限。
    关于现在以及将来影响和制约我国同韩国关系的因素,许多文章给予了充分的分析。韩镇涉在《发展中韩关系维护地区和平 》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重视并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的几点考虑:半岛保持稳定与和平是半岛南北双方的需要,也是实现南北自主和平统一的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需要稳定的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美日等西方国家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使他们成为促进半岛统一的积极因素。张英在《中韩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2期)提出了可能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促进因素与障碍因素。促进因素有:1.中韩两国有传统的特殊的紧密关系。2。中韩两国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立场相同或相似。3。中韩两国在经济贸易上的相互依存是推动中韩关系发展的核心因素。阻碍因素:1。韩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存有戒心。在部分韩国人中存在着一种中国经济对韩国经济存在威胁的论调,原因有二:中韩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和韩国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韩国部分人士担心中韩经济合作回产生日韩经济合作那样的后果,即所谓的飞镖效应,担心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会成为韩国经济的强大的竞争者。2。中国同朝鲜密切的关系,中国同朝鲜缔结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存在,被看作是一种阻碍韩中关系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研究议题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界问题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间岛问题的研究之外,一些研究者还对中国与半岛的边界的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刘永智在《中韩关系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一书中用大量翔实的材料分析了中韩之间的边界的有关问题。而杨昭全、孙玉梅著的《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则是关于中朝国界的一部专门著作。这方面的论文较有代表性的是姜龙范的《清代中朝两国边界问题的理论思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该文简洁明了的阐述了中朝两国的边界的演变,尤其是清朝时的一些情况。文章指出,中朝边界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吸引了不少史学界学人。但由于各自研究方法和立场不尽相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窘异。作者认为,中朝两国的边界的形成是有其过程的其范围曾有过很大的幅度摆动。作者在本文中强调指出,应把历史上的中朝疆域范围与现在的领土主权严加区分。历史上曾属于中国或朝鲜的领土并不意味着现在仍然拥有主权。作者认为确定历史上中朝两国的疆界有两条原则可循:1。行政管辖对确定历史上的疆域是一个重要因素。2。两国之间有无国际法所确认的天然的疆界或认为的疆界。作者通过考证认为,明清两代鸭绿江和图们江已无可争议的成为中朝两国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疆界。作者最后的结论是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两国最后确立的合法的疆界。
    (三) 有关朝鲜半岛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外交关系的研究
    由于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在大国的亚太战略甚至世界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因此目前与东北亚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大国与半岛的外交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东北亚的形式也有了巨大变化,美、日、俄等国都根据变化了的形式并结合自己国家的外交战略的调整而重新调整并确立了对半岛南北双方的外交政策。并且在一些重大事件上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外交对策。同时,半岛南北方也各自调整了外交政策。对此,我国学者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研究。另外对一些历史上半岛与这几个国家有关的重大问题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日本与朝鲜半岛外交关系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研究论文:张大中:《冷战结束和韩日关系的未来:会是更紧张的关系吗》,金龟春:《江华岛事件真相》,朱 :《高句丽与日本的交往》,王少普:《论韩日关系》、《韩日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金万甲:《独岛所有权纠纷与韩日关系》,张万里:《日朝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前景》,喊忠富、陶红:《略论日本对朝鲜政策的调整》,周伟萍:《韩日关系的现状与趋势》,王明星:《蔑视·正视·重视--近代朝鲜儒生的日本观》,李敦球:《试论日本明知政权"征韩论"形成的原因》,王少普、张志平《论日本的朝鲜半岛政策》,崔志鹰:《日朝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沈仁安:《四、五世纪日朝关系的若干问题》。
    (2) 观点举要
    朝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历史上就有一些交往。尤其二战以前,日本占领朝鲜,对朝实行殖民统治长达几十年。对日本与朝鲜历史上的外交联系历来是中外学者重视的一个领域。
    关于古代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交往,朱 在《高句丽与日本的交往》(《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5期)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史料分析认为,由于时代所限,高句丽虽与日本有所交往,但互相交往并不多,关系也不很密切,互相作用与影响也不十分明显,特别是日本对半岛怀有野心,而推行好战的政策,影响了双方关系的正常发展。仅有的一些交往大多围绕军事目的,希图从中渔利,总的来看谈不上睦邻友好。至于双方在经济、文化上交流与影响,虽一些可称道者,但与政治上交往相比,并不十分突出。
    近代史上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外交联系就一直是在日本对半岛进行征服与侵略,朝鲜进行反征服与反侵略的斗争中进行的。日本在明治政权时期就形成了"征韩论"的潮流。李敦球在《试论日本明治政权"征韩论"形成的原因》(《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3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征韩论形成的思想根源是日本建国神话和古代传统之中的古代日本曾统治过朝鲜一说长期影响着一部分日本人朝鲜观。(其实,这一观点国内外史学界至今颇有争论)古代日本统治朝鲜这一古老而潜在的传统意识,在幕末思想家那里得到了恶性膨胀,并日益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根深蒂固的"古代日本统治朝鲜论"已成为幕末思想家们鼓吹侵朝扩张的重要思想根源和借口,并深刻影响了明治维新领导集团,成为明治征韩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明治初期征韩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国内矛盾复杂,危机四伏为了转移国内的不满情绪,摆脱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明治集团迫不及待的选择了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寻找出路。而与日本隔海相望的封建弱小国家朝鲜便成了它征伐掠夺的第一个目标。征韩论形成的外部原因是当时欧美列强对日本的威胁。明治政权效仿欧美列强,抢先占领朝鲜以实现自己长远的海外殖民市场的战略,以此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因此,明治初期的征韩论是社会经济需要在政治思想上的直接反映。征韩论形成的外部环境:当时朝鲜内部危机日益加深,而日本处于经济变法时期,当时,各帝国主义也无暇顾及朝鲜问题。中国已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日趋没落。作者在本文中最后指出,明治政府的征韩论是与侵略中国联系在一起的。侵略中国和朝鲜就是明治政府 的大陆政策。
    在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过程中,1876年2月26日《江华岛条约》的签定是重要的一件事。条约签定原因是江华岛事件。对此,日本军国主义者和某些学者提出江华岛事件中的"云扬舰"所谓的饮水问题。金龟春在《江华岛事件真相》(《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4期)较为详细的考证论述了江华岛事件的真相。作者指出明治政府长期策划征韩外交,蓄意在朝鲜江华岛挑起"云扬号"武装侵略事件。一系列史实说明,云扬号事件是明治政府长期以来有计划有目的的好了的侵略事件。
    当前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分为日本与南北双方的外交关系的。对于目前日本和韩国的外交关系,学界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认为日本与韩国之间有很多的矛盾,但主流方面双方仍致力于发展和改善两国的关系。王少普在《韩日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东北亚研究》1996年,1期)较为系统的阐述了这一问题。文章认为,90年代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韩日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近年来韩日关系出现了较为紧张的态势,基本原因有二:冷战时期被压抑的矛盾有所上升;双方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不平衡,韩国民众反日情绪活跃。新的国家关系的发展也对韩日关系产生了影响。如,日朝关系的松动,日本争当政治大国及军事力量的发展引起韩国的疑虑,日韩之间贸易问题,未来的韩日关系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上问题的解决,但是,目前韩日关系的紧张态势和60年代中期以前的紧张态势有很大区别。当前,发展和改善两国关系的主张在两国间仍占主导地位。关于韩日关系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关于韩日之间有关于独岛的纠纷的研究。金万甲在《独岛所有权纠纷与韩日关系》(《东北亚研究》,1996年,3期)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指出韩方在独岛问题的基本政策是:1。在主权问题上一口咬定不留活口,防止使独岛纠纷国际化。2。加强对独岛的建设和控制,确保对其行使主权。3。不急于宣布200海里排他性专属经济水域。加紧作好与贯彻"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的国内立法和相关机构以及制度建设。日本的对策是:1。按自定原则单方面宣布200海里排他性经济水域。2。在具体 问题上搁置争议,力避矛盾激化。3。把提交国际法院裁决作为解决岛屿主权纠纷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韩日关系比较复杂,始终未能摆脱不冷不热,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局面。关于独岛主权的纠纷从总体上看也不会脱离韩日间业已存在的两国关系的基本框架。文章最后指出独岛问题的基本趋势是1。韩日独岛纠纷将旷日持久。尤其是领土纠纷携带韩日两国民族感情上的对立是问题更难以解决。2在争议海区两国小摩擦可能要增多,但纠纷不会升级。由此分析,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韩日关系仍将保持摩擦不断,但仍有合作,抗中有和,和中有抗这样一种较为复杂了基本关系格局。
    关于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一般认为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日朝两国都调整了外交政策,因此,两国的关系有所改进,而且有向着建立外交关系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由于两国长期的对立一时不能完全消除,加上受美国、韩国因素的制约,所以两国关系发展不可能走的太快。张万里在《日朝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前景》(《东北亚研究》1996年,3期)一文中的论述基本代表了这方面的观点。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在一些重要事件上都有所表现。这一时期与半岛有关的一件重大外交事件就是半岛核问题。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充分反映了日本对半岛的态度几日本一贯的外交意图。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日本担心半岛发生战争,所以反对强烈制裁朝鲜,但日本又跟美国大肆渲染朝鲜的核威胁,其目的是想从中渔利。崔志鹰、余建华、晓光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与韩国的东北亚外交》(《东北亚研究》,1994年,三期)中以及阎卫民在《朝鲜半岛形势与东北亚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1期)中都在这方面作了阐述,基本代表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美国与朝鲜半岛外交关系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研究论文:牛军:《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起源》,韩忠富、韩维娣:《克林顿政府对朝鲜政策浅析》,曹丽琴:《朝美核框架协议的签定及前景展望》,杨刚:《朝美核会谈:进程、内容及展望》,张万里:《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与未来的美朝关系》,唐志昂:《美韩外交和美国在远东的策略--浅析1945-1969年美国对朝鲜政策之演变》,韩忠富:《克林顿政府对韩安全政策》,刘国兴:《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之分析》,朱克川《朝美核会谈何以出现转机》,吴景平:《评美国政府对承认韩国临时政府所持的态度》,章红:《独立,托管:美国对战后朝鲜政治前途的择定》
    (2) 观点举要
    九十年代学界对美国与朝鲜半岛的外交关系的研究更多是着眼与当前美国与半岛南北双方的外交联系,尤其是美国对南北双方的外交政策。因为在东北亚以至整个亚太美国对半岛政策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美国对韩国的外交政策学界有比较统一的看法,美国重视韩国的战略地位,利用韩国在东北亚搞均势外交。一定时期内美国将会长期在韩驻军,而长远来看美国也会保持与韩国的同盟关系,这是由美国的亚太战略,以至世界战略决定的。韩忠富、韩维娣在《克林顿政府对韩政策浅析》(《东北亚研究》,1994年,三期)对克林顿政府对韩国政策的分析基本代表了美国政府对韩国的外交政策。文章指出克林顿政府提高了对亚太地区的重视,从经济和国际战略两个因素考虑都是如此。日本力量的上升,美除去慎重对待日美关系外,还必须从外部寻求力量以牵制日本。对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同时,在东北亚,确切说在中国身边要安插一个牵制势力。美国还要防止俄罗斯恢复国家实力后的大俄罗斯主义在东北亚对美国领导地位构成威胁。冷战结束,然而朝鲜半岛局势并未因此而缓和多少,仍是当今世界上最紧张地区之一,极有可能爆发战争,美国利益将受到重大损失。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乃至安全形式以及美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使得克林顿政府有必要在这一地区寻求一支可以利用的平衡力量。就东北亚国家情形而言,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战略上这支力量不可能是日本,也不可能是俄国,更不可能是中国,只有韩国才符合上述要求。稳定半岛局势,控制半岛军事力量,是美国亚太安保战略的重要一环。作者在文中指出,从美国国内因素和半岛统一的长远目标看美国将最终从韩国撤走它的军队,因此,美国现在注意加强韩国的国防能力。同时,经济因素的考虑美国也必然重视与韩国的关系。作者最后总结到,纵观九十年代东北亚形式,美国在东北亚唯一可行的政策,就是保持它在那里的领导地位,搞均势战略。需要寻求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韩国。未来的美国政策,仍将是遵循以韩国的安保为主之原则,兼顾经济及其他方面。不论以后国际形式如何变化,克林顿政府上述对韩政策均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与朝鲜的关系由过去的完全敌对向开始接触转变。尤其是在核问题上,虽然出于复杂的原因考虑,但毕竟美国改变了冷战时期完全隔绝和对立的状态。张万里在《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与未来的美朝关系》(《东北亚研究》,1995年,4期)一文中从美朝之间于1994年10月21日签定的《核问题框架协议》和1995年6月在吉隆坡发表的关于向朝鲜提供氢水反应堆问题的联合声明出发分析了美朝之间关系的变化。作者认为协议的签定预示着美朝之间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方向发展。文中指出,影响未来双方关系的主要问题是朝鲜要求美国撤军问题。作者还指出南北朝鲜的对话是否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成果,就将直接影响到美朝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作者在文中还分析了美朝之间改善关系的正面的和可能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一些韩国人士的担心)。作者最后指出,美朝关系正常化的短期影响有可能巩固目前半岛的 分裂状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由于民族统一是南北民族的共同愿望,而双方政府都主张以和平方式统一。因而短期的分裂必能为两个朝鲜平稳的过度到统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外交关系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研究论文:崔志鹰:《俄朝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俄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世纪之交的朝鲜半岛与大国关系》,李强:《?quot;一边倒"到"等距离"-90年代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的评析》,张慧智:《俄韩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2)观点举要
    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由于国内局势的变化其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变化过程。对朝鲜由冷战时的政治、经济都密切而发生了根本变化,关系开始下降,及至与韩国建交,俄朝关系降至冰点。而后,俄罗斯又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奉行双头鹰政策,开始积极修复与朝鲜的各方面关系。对于这一过程,崔志鹰在《俄朝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东北亚研究》,1996年,4期)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但作者最后指出,由于俄罗斯援助朝鲜的能力和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有限,朝鲜又调整了自身的外交政策,对俄持慎重态度,所以俄朝关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将在曲折中谋求发展。张慧智在《俄韩关系的 演变及展望》(《朝鲜半岛研究文集》(三)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1999年)阐述了俄罗斯和韩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同时进行了展望。作者最后指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下,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与韩国的多元、国际化战略相互应。两国关系将以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为主基调,在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得到促进和加强。
    二 有关朝鲜半岛经济的研究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韩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加之我国与韩国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加强对韩国经济的研究成为九十年代对朝鲜半岛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这一时期对朝鲜半岛经济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韩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韩国的经济情况做了理论的探讨和分析。包括:韩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韩国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韩国经济发展中值得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的因素;韩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以及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关问题,其中更多是研究了韩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情况安。此外,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场金融危机做了深刻的研究。这一时期对朝鲜的经济情况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介绍性的材料,也有一些文章对韩国与朝鲜的经济联系做了一些探讨。
    (一) 关于韩国经济发展原因的研究与探讨
    (1) 成果概述
    二战以前,韩国连同朝鲜一起被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达36年之久,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里自然资源贫乏,资金技术力量奇缺。二战结束时,到处满目疮痍,一片废墟。但是,经过40余年的恢复与建设,韩国已取得相当的发展,使韩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新兴的工业国。韩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世界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也都以浓厚兴趣韩国经济的研究领域。我国理论界在这一方面也给予了很大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些著作,发表了许多文章。总结如下:
    主要著作:张世和著的《南朝鲜经济发展战略和展望》,安虎森主编的《南朝鲜经济的腾飞》,孙鲁军、张旺著的《韩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金琪英、边西春主编的《韩国现代经济》,张志超著的《韩国市场经济体制:从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转化》,裴小革著的《韩国经济》,刘旭明编著的《韩国经济发展之路》,任晓著的《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袁汉ぶ摹逗梅⒄蛊羰韭肌罚钪摹逗梅⒄孤邸罚钚穸鞅嗟摹逗梅⒄沟木橛虢萄怠罚钆糁摹抖切挛幕尼绕穑憾蔷梅⒄孤邸罚旁塘胫鞅嗟摹逗谐【媚J?发展、政策与体制》,赵淳的《韩国经济发展》,陈龙山主编的《韩国经济发展论》,尹保云著的《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李庆臻著的《韩国现代化研究》
    研究论文:秦海:《南朝鲜经济成长的进程和政策》,陈恩:《从"贸易立国"到"科技立国"-南朝鲜迈向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车哲九:《南朝鲜经济经济发展新趋势》,张英:《南朝鲜"黄海经济圈"设想及其前景》,杨兴华:《南朝鲜经济的发展及原因》,阎克庆:《南朝鲜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管理》,郭大民:《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战略政策》,方永春:《试论国家干预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李文彦:《韩国经济发展之路》,黄卫平、朱文晖:《韩国外向型经济的结构调整》,陈龙山:《析韩国经济:1992-1993》,刘延平:《政府在韩国产业结构转换中的作用及启示》,张玉山:《韩国的新经济政策与经济改革的走向》,任晓:《从韩国道路看"东亚发展模?quot;的特征》,戚超英:《九十年代以来韩国高技术发展战略探析》,黄仁政:《韩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张英:《进入新时期的韩国经济》,田夫:《《韩国的"科技立国"战略概述》,董文:《韩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宏观干预》,尹保云:《韩国经济成功的政治因素》,吴崇伯:《韩国近几年经济滑坡与前景透视》,李福兴:《论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朱莉:《浅论韩国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后果》,焦润明:《韩国经济腾飞的文化动力问题》,韩镇涉:《韩国是如何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发展的》,张玉臣:《韩国的"技术立国"战略及其启示》,雷雯:《韩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初探》,李东旭:《韩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杨学锋:《韩国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宋莉鹰:《试论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林从纲:《浅谈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李相文:《韩国的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雷雯:《韩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奥秘》
    (2)观点举要
    关于韩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做了探讨和研究。但综合许多研究专著和论文,一般的认为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从韩国国内的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韩国学丛书《韩国经济发展论》(韩国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一书较为全面的分析概括了韩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所创造的经验。该书主要从经济要素与非经济要素;政府的主体干预作用与企业的主力军作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计划指导;经济立法;市场的开拓与发育;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维的深层的分析。杨兴华在《南朝鲜经济的发展及原因》(《世界历史》,1990年,4期)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概括了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他认为韩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战结束到60年代初为经济恢复阶段,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为经济高速增长阶段,80年代以来为调整阶段。该文总结的韩国 经济发展的原因是:1。国际环境提供的机遇。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输出增加,同时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这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的机遇都是相等的,但是在利用这一机遇的内外条件方面,韩国(亚洲四小的其他三小也是一样)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为有利。从内部因素来看,朴正熙和全斗焕等届政府,大小企业家,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在抓住这个机遇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和决心,从外部因素来说,由于韩国在美国远东综合战略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得到了美国、日本的重点扶持。2。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拥有一批国营或公有企业,主要是一些基干工业和金融业,以及基础设施企业,以掌握国民经济命脉;一是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经济建设进行计划指导和政策干预,后者更居于主导地位。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一个政治上实行极权统治的政府,为什么能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并能在经济上作出许多科学的决策,从而发挥领导经济建设的重大作用。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南北朝鲜两种政权,两种制度的对峙,在韩国当局看来,搞好经济建设是竞争图存的需要。另一个是自1963年起,韩国引进美国的人事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专家治国。3。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主要办法有:第一,确定"战略"工业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扶持。第二,开辟工业团地,加工出口区和高科技中心,使扩大出口有稳定的基础。第三,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的原则。第四,采取多种办法筹集建设资金。4。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带来的优势。雷雯在《韩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奥秘》(《东南亚研究》,1997年,2期)也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做了总结概述。作者认为其中的奥秘是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这一方面作者总结了如下几点: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2。政府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3。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4。采取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措施。林从纲在《浅谈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当代韩国》,1996年,4期)对推动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概括也基本是这几方面。《韩国现代化研究》一书中对韩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因概括了8点,也基本涉及了这几个方面。
    除了以上较为全面的概括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外,还有许多研究者从若干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对推动韩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做了分析。
    孙鲁军、张旺在《韩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武汉出版社,1994年)一书中从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进程中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角度对韩国的经济体制做了理论的分析。书中指出,从总体上说,韩国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混合的所有制结构为主要特征,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同时政府对经济发展实施强有力的干预。李庆臻、金吉龙在《韩国现代化研究》(济南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概括了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6大特点,1。增长导向型、工业导向型及出口导向型(即外向型);2。共同体式资本主义或儒教资本主义;3。稳定的、强有力的权威主义政府的主导;4。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资本)的大规模的投资;5。高度平衡下的经济增长;6。韩国式企业组织和经济机构。而张志超主编的《韩国市场经济体制-从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的转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一书则分析了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历史性的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书中指出这场改革的中心内容是韩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由"政府主导型"过度到"民间主导型"。"民间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强调企业的自主性,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这是保证韩国经济继续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方面。
    韩国政府在韩国经济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发展战略的制定还是经济体制的选择以及具体经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韩国政府都发挥了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任晓著的《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就是专门主要论述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一部专著。本书的基本观点是:韩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60年代初一个发展导向的政府的建立,是韩国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政府运用国家的力量积累资本,进行长期投资,扶植战略产业的成长,指导企业的扩张。同时又最有效的利用了市场机制,促进竞争,从而使经济成长充满了活力。市场力量与非市场力量的有机配合,是促进韩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最为根本的原因。作者认为,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经济发展的模式对当代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普遍意义。方永春在《试论国家干预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东北亚论坛》,1992年,4期)将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括为五点,基本体现了学界在这一方面的主要观点。1。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推行专家治国路线,成立了经济内阁。2。适时的将"进口替代型战略"转向为"出口主导型战略"走"贸易立国"之路。3。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战略方向,实行国家干预,诱导经济发展。4。在关键时刻政府发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证了经济的正常运行。5。重视人力开发,为经济发展输送优质人才。作者得出结论是:1。韩国实行的政府主导型计划经济,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作者指出,国家干预经济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反危机的必要措施,问题在于干预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2。韩国是三无地区(无资金,无资源,无技术),但成功发展了国民经济,奥秘在于政府重视人力开发,实行底工资政策,充分发挥优质廉价劳动力这一优势。3。由独裁统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变,是时代的浪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李相文在《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亚太研究》,1993年,1期)也阐述了韩国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项具体政策并付诸实施等方面的作用。
    在探讨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韩国的文化在韩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韩国是东亚传统的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儒学在韩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探讨和分析、总结。李庆臻、金吉龙著的《韩国现代化研究》(济南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专门论述了韩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书中指出,韩国是儒教国家,同时又是基督教国家。韩国的儒教传统文化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家长式权威主义政府及其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大家族制度型家长式企业经营体制,家长式企业文化,大到国家生活小到家庭生活,无处没有儒教传统思想的影响。书中还重点分析了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儒教文化 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潘畅和在《儒学与当代韩国》(《当代韩国》,1996年,4期)也分析了儒文化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本文中作者指出韩国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所参照的系统完全是欧美的价值观和经济模式。但是,儒学这一韩国的主导传统文化在韩国导入欧美价值观和经济模式的背后,作为潜在的,根深蒂固的力量,深刻的影响着韩国人的意识和行动。因此,同样实行资本主义的韩国,在很多方面与欧美资本主义相比,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儒教思想息息相关,推动着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些方面主要是1。群体观念;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3。重教育知识和人才的传统;4。重视伦理道德修养教育。焦闰明在《韩国经济腾飞的文化动力问题》(《当代亚太》,1995年,2期)也指出儒学文化是韩国经济腾飞的主要文化动力,并且分析了几种具体的表现。
    科学技术在韩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韩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科技方面下了很大的精力,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政策并注意加大对科技的投资。与此同时,对科技的根本-教育韩国政府更是加以重视,在政府的努力下,加之全民重视教育的传统和社会风气,韩国的教育事业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这一方面尹保云著的《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以及李庆臻、金吉龙著的《韩国现代化的研究》(济南出版社,1995年)等书中相关部分都做了详细的阐述。陈恩在《从"贸易立国"到"科技立国"》(《东南亚研究》,1990年,1期)对韩国由贸易立国的经济战略向科技立国的经济战略转化的原因及基础做了分析。
    分析韩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处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及美国的支持是其经济获得增长的国际环境。在许多分析中都指出了这一点。这里,特别提出的一篇文章是韩忠富的《韩国经济腾飞的另一种原因-略论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二)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1998年)。在本文中作者认为韩国被卷入两场战争,影响较大。但韩国及时抓住了战争带来的机遇,并采取了适当的政策,因而,韩国经济才迅速得以恢复并在短短20年里实现了腾飞。本文以为,朝鲜战争摧毁了韩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使韩国经济几乎陷入绝境之中,迫使韩国不得不奋起拼搏,以图自存;1964-1973年,韩国追随美国参加越战,因而它所急需的资金、技术甚而市场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为已具备起飞基础的韩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并带来了机遇,使其发展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作者认为,两次战争,特别是朝鲜战争,给韩国带来的便不止是破坏。
    韩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有其成功的经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研究者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很多专著和论文在探讨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杨兴华在《南朝鲜经济的发展及原因》(《世界历史》,1990年,4期)就指出韩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1。经济高度外向,受国外影响太大。2。外债过多,还本付息沉重。3。财团垄断和分配不均,造成许多社会问题。4。国内要求增加工资呼声日益高涨。李福兴在《论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东北亚论坛》,1994年,3期)也分析了韩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张志超主编的《韩国市场经济-从市场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的转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在分析肯定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书中分析到,政府作用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如竞争性市场调节能力的衰弱,过度市场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状况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以及宏观经济方面,由于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间缺乏及时的、必要的平衡而实际上给韩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可能是长期的不良影响。作者分析了由此带来的几个问题。首先是通货膨胀问题。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资金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为缓解矛盾,政府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率可能是无奈的选择,但它后来成为慢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其次是企业对政府以来过多的问题。企业对政府很大的依赖性严重的影响着韩国经济,最明显的是许多企业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贷款,尤其是优惠的政策性贷款,这使企业养成过分依赖政府的惰性。再次是对外借款过多的问题。无论增加的债务在怎样的程度上推动了重化工业的发展,庞大的债务负担毕竟始终是威胁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潜在危险。最后,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生活还造成其他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或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的更加困难。如,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等。但是我国对韩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更多重视是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后面我们将专门来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二) 韩国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1) 成果概述
    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和经济增长的原因一起来分析的。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其发展过程和发展策略有它自身独特之处,但也有与其他国家相似或相同之处。特别是与几个条件与韩国相似而发展历程相似而又有所不同的新兴工业国家。进行这方面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洞悉经济发展的规律,明晰不同条件下应当采取的不同的经济策略。除了在探讨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中有所分析以外,理论界也有人做了一些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列举其中的一些如下:
    主要著作:陈舜著的《经济转型与制度选择-日本、韩国、台湾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干预的比较》,沈祖良、陈继勇著的《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经济评述》
    研究论文:范爱军:《南朝鲜与台湾经济发展策略的比较演研究》,于波:《亚洲"四小"经济起飞时期的几点比较》,黄先荣:《亚洲"四小龙"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共同经验》,李京文:《韩国的产业政策及其国际比较》,李欣欣:《试析韩国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异同点》,杨建荣:《市场经济条件下日、台、韩的经济计划》,刘正才:《韩国与巴西政府投资比较》葛霖生:《亚洲四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林今淑:《韩国与朝鲜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杨建荣《市场经济条件下日、台、韩的经济计划》。
    (2) 观点举要
    在对韩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时,学界大多侧重与韩国与"四小"中其他"三小"以及日本等国家比较。陈舜在《经济转型与制度选择-日本、韩国、台湾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干预的比较》(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一书中深刻的剖析这几个 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不同程度以及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的不同的策略。作者在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政府所进行的工作大体上总结为三方面:保持稳定、体制改革和促进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是发展和增长的基础,促进是完成转型的关键。战后初期的日本、韩国和台湾,都不可避免的恶性通货膨胀,都面临着由传统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都希望尽快的实现经济增长,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美国的影响,这决定了当局对经济生活进行直接干预必然表现出相同的地方。但同时,各自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不同,各自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各自 原来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形态不同,决定了干预的具体措施也不一样。作者在书中重点比较了关于经济稳定,关于微观改革及财政改革和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三者的异同。最后作者在每一点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于波在《亚洲"四小"经济起飞时期的几点比较》(《亚太经济》,1990年,4期)对韩国与其他"三小"的经济发展做了比较分析。文章认为台湾与韩国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更有着相似的经济成长条件以及相同的国际机遇,因而均采取了一种相同的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具体外向型道路上两者有不相同。台湾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储蓄缺口,并把引进外资和出口创汇结合起来,进而带动整个经济 增长。而韩国主要靠外国贷款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出口企业,甚至不惜血本的培植,以本地企业的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用大量的出口平衡国际收支,从而使经济增长产生良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即利用外国贷款-进口原料设备-扩大出口-增加本国积累。在政府干预程度方面,韩国及新加坡实行"刚性干预",台湾实行"政府力量"、"民间力量"、"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柔性干预"。香港则实行"积极的不干预主义"。此外,文章还比较了税收政策方面的异同。汤兹在《台湾与南朝鲜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亚太经济》,1992年,5期)通过对韩国和台湾二者经济结构转换的具体分析,得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
    (三)韩国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建设的比较研究
    (1) 成果概述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韩国的发展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借鉴与注意。这始终是我们研究韩国经济时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在对韩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是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是,韩国选择的经济模式与我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比较,我国经济建设对韩国的一些具体的经济发展策略可以借鉴的地方,韩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同样需指出的是这些研究也大都是和其他的研究一起作为整体来进行的,为便于问题的分析,我们在此单独提出进行分析。
    主要著作: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编的《中韩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杭州出版社,1996年),李东旭主编的《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研究论文:王明友、李庆扬:《南朝鲜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与动向--兼谈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卢新德:《借鉴南朝鲜经验调整优化山东产业结构》,刘玉安:《中韩经济发展战略比较》,刘延平:《政府在韩国产业结构转换中的作用及启示》,任会中:《中韩两国外债管理比较研究》,张玉臣:《韩国?quot;技术立国"战略及启示》,孙乃民:《中韩两国文化在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李明:《东北亚新经济秩序和中韩两国的特色》,罗卫东:《韩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实施及其对浙江省的启示》,江斌:《浙江与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比较研究》,石柱鲜:《中日韩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谢目堂:《中韩经济发展的启示》,江斌、韩菁:《韩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2)观点举要
    刘玉安在《山东大学学报》(1993年,1月)发表文章《中韩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在发展经济时根据本国具体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作者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60年代中韩两国经济情况相差不大。但经过30年以后,中韩两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相差甚大。这是否导源于两国所采取的不同发展战略呢?中韩两国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是否应改弦易辙,学习韩国经验?所谓韩国模式对我国具有那些借鉴意义?著者对这些问题做了如下分析:二战后中韩两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迥然不同,决定了两国必然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决定了两国经济必然经历不同的发展道路。当时,我国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只能自力更生,我们必须优先发展自己重工业。而韩国则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给予了其大量的援助。巨额外资的流入,大大缩短了韩国经济发展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作者指出,中韩两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一致的,两国都要把落后的农业经济改造成现代化工业经济。但是走农村工业化还是走工业农村化道路。由于外部条件不同,中韩两国在其经济发展的内部道路上也采取了两条不同的路线。我国实际采取了工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发展大型现代化企业,一方面发展农村工业。这在我国具有现实的必然性,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对于韩国来说,韩国工业却遵循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韩国六、七十年代能够有资金,有条件全面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使经济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样韩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经济发展围绕着外国资本家的利益转。现代化中心城市与边远农村地区形成巨大反差,形成所谓二元结构。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开始提出要对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调整。文章在分析了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区别以后指出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中韩两国在国际贸易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我国的基本战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战略是进口替代。韩国的基本战略是出口外销。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过去三十年中,中韩两国的确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但韩国经济上的成功并不是它战略选择上的高明或幸运,我国经济发展未能取得与韩国同样的成功也并不是由于我们战略选择上的失误或不走运。中韩两国之所以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决不是两国决策人不同的主观愿望使然,而是两国不同的国情、两国经济发展不同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内部条件决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建立在自己具体的国情的基础上,并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国情的"一般"发展战略或或发展模式。但是不同的模式都可以相互借鉴、吸取经验或教训。刘玉安的文章是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的不同对两国的经济做了比较分析。有许多的研究更注重了对韩国发展经济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借鉴。李相文在《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亚太研究》,1993年,1期)一文中在分析了韩国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之后提出了对我国的一些启示:1。要有精干高效率的干预机构,无论是中央还是各省都要组成经济内阁。2。官、企、学三结合,政府要广泛听取企业界和学界的意见。3。要充分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在执行政策中的作用。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丛书之一、韩国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编著的《韩国经济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研究者通过深入分析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从中挖掘出一些对改革开放可以借鉴的东西。如书中通过分析基本肯定了韩国不平衡经济增长战略的成就和合理性之后,然后就这一战略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能性结合我国的国情做了理论和现实的分析。作者认为,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普遍存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区域化、开放化的情况下,不平衡经济增长战略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可能性。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已成为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国家之间是如此,国内地区之间也是如此。韩国东海岸与西海岸,中国的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都存在着一个不平衡增长的问题。作者指出 经济列车无论怎样排列组合,先后有序则是不可更改的规律,唯此才能运行,才能前进与发展。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书中也分析指出了韩国的不平衡增长战略存在问题。另外陈执中在《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与面临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6期)文章中,张志超在《韩国市场经济体制--从政府主导型向民间主导型的转化》(兰荽笱С霭嫔纾?995年)等书中也都结合对韩国经济的 分析提出了一些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四) 韩国对外贸易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韩国在经济发展开始起步时选择了出口主导战略,由此带动了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以,对外贸易在韩国经济中具有关键性地位。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韩国经济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调整。对外贸易也在80年代初由"出口导向"向"进口自由化"转变。但是有一点不变的是对外贸易始终在韩国经济中具有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对韩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研究是研究韩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随着我国与韩国贸易往来的密切,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更有现实的意义。因此,九十年代我国学界和企业界、政府都特别重视对韩国的对外贸易的研究。韩国处于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韩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实现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探讨韩国的对外贸易时对东北亚经济合作情况进行总结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著作:陈兴耀等编的《对东南亚与韩国贸易指南》,姜春明、张强主编的《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与经济合作》,彭三、阎东玲主编的《中韩经贸合作指南 》,李相俊著的《韩国对外贸易成功与失败》,廖炳才著的《韩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韩立民、吴刚主编的《战后韩国经济与中韩经贸关系》,叶卫平著的《东北亚经济圈与中国企业》,
    研究论文:杨守正:《九十年代东北亚经济将揭开新篇章》,许其增:《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及其性质和形式问题》,陈才、丁四保、王连琴:《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们所应采取的对策》,金凤德:《组建东北亚经济圈的准则、目标与实践步骤》,张保仁:《南朝鲜海外投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马凯:《比较中韩大贸易政策》,欧阳知:《8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深化外向性经济的主要对策》,郑佩玉:《亚洲"四小"外向性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吴家兴:《韩国贸易自由化之措施与成效》,张英:《南朝鲜经济打入国际市场的诀窍》,季崇威:《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储玉坤:《剖析美国与亚洲四小龙的贸易关系》,刘晓欣:《黄海经济圈浅谈》,张宝仁:《九十年代韩国产业技术发展及与中国合作前景》,魏兴云:《韩国的对外贸易》,于文生:《韩国学者谈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种模式》,张英:《论迅速发展的中韩经贸关系》,张世和:《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金凤德、蔡明哲:《关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几点思考》,黄卫平、朱文晖:《试论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历史原因》,萧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宏观构想》,甘小青、王海澜:《中韩贸易关系的回顾与展望》,陆建人:《中韩与东亚的经济合作》,张宝仁:《韩国对投资现状及前景剖析》,牛耕:《论中韩经贸合作现状及发展方向》,甘小青、王海澜:《我国对韩贸易入超的原因》,陈龙山:《中韩经贸关系发展中非经济制约因素探源》,陈龙山:《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朝鲜半岛统一的 关系》,陆南泉:《制约东北亚区域经济协作态势发展的主要因素》,崔志鹰:《试析韩国的"世界化"战略》季崇威:《东北亚经济发展趋势和加强次区域性合作》,罗新:《中韩经贸合作现状及发展方向》,葛霖生:《中韩两国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的合作》,于国政:《东北亚经济合作论析》,吴德烈:《韩国企业加速世界化战略》,丁晓燕:《论韩国的国际经济关系》,宋魁:《90年代东北亚经济的回顾与展望》,陈佳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前景》,董鸿扬:《文化因素与世纪之交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韩镇涉:《韩国与OECD》,陶水娥:《韩国企业调整对华投资战略》,吴永红:《浅谈21世纪中日韩经济合作》,尹翔硕:《对亚洲"四小龙"贸易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张英:《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分析》,吴德烈:《香港回归与中韩经贸关系》,李东华:《韩国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王剑、金万甲:《韩对日巨额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和采取的对策》,闻岳春:《韩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及启示》。
    (2) 观点举要
    韩国发展经济走了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其中其经济成功的打入国际市场至关重要。张英在《南朝鲜经济打入国际市场的诀窍》(《东北亚研究》,1992年,1期)分析了韩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主要有:1。确定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2。敢于白手起家干大事业;3。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4。深入市场调研与巧妙的谈判艺术;5。超人的胆识,可贵的冒险精神。文章指出韩国打入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说明,只有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对外贸易的 政策,培养出一大批有干劲、有能力、有胆识、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优秀干部和企业家,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干出一番大事业。黄卫平、朱文晖在《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历史原因》(《东北亚论坛》,1993年,4期)一文中较为全面的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原因。1。从经济理论上来说韩国在50、60年代之交也受到结构主义的教深影响,但贫乏的资源使其不得不放弃了结构主义转而实行向外发展,以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有许多人认为韩国及亚洲四小的成就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胜利。但就韩国而言,它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较多,国家在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韩国的这种干预是建立在动态比较利益学说,雁行发展形态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对韩国来说,较早的突破结构主义的束缚,是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前提之一,是对韩国经济成功的历史进行分析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选择了韩国与墨西哥进行对比,通过与60-70年代在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外债运用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出韩国了韩国外向性经济成功的历史原因;2。以出口为导向的韩国经济,采用国际标准,把本国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在国际分工中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优势,表现出极度的活力,能够在80年代初期国际经济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不利时,迅速进行自我调整,避免了重蹈拉美国家的覆辙;3。韩国的干预侧重于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来引导企业的外向发展,政府更多是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和把企业引向世界市场的服务。作者同样比较了韩国政府的干预与墨西哥的政府干预的区别,指出韩国的政府干预比墨西哥的更有优越性,更适应世界市场的竞争需求;4。韩国抓住时机,集中使用外债吸收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夕阳产业,利用外部资金的迅速积累形成了自己在国际贸易中新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出口得以持续增长。此外,韩国的所借外债基本都用于促进出口的生产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本外逃的情况几乎没有,外债的使用效率明显优于墨西哥,可以认为出口导向性经济的实施和运用是韩国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不至于陷于债务危机的根本保证,而对外债的成功利用,又反过来说明了韩国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优越性。作者认为成功的利用外债也是韩国经济成功了重要原因。
    关于韩国的对外贸易情况我国的研究一般是基于总结分析韩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而从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 和韩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对其将来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但是,更侧重的还是对其较为成功的对外贸易及国际市场的开拓与发展进行总结。廖炳才在《韩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东方出版社,1994年10月)一书中较为全面的介绍了韩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书中指出韩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一次是60年代初的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反映出其贸易由封闭走向开放,一次是80年代初由出口导向向进口自由化转变。韩国为了扩大出口增加外汇的收入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书中列举了主要两条:建立出口工业区和自由出口贸易区;组建大型综合贸易商社。书中总结的韩国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途径是:1。灵活多样的开拓手段。包括灵活的市场销售策略;以优质廉价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赢得信誉;瞄准国际市场需求,灵活应变,建立海外销售信息网。2。建立行之有效的促销方式,包括企业设立大型展览馆,举行各种形式的贸易展览会,积极派遣贸易团出国。此后,作者介绍了韩国的商品贸易的三个组成部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技术贸易的具体内容。然后又重点分析了韩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别(或地区)方向。本书的最后两部分介绍了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与管理以及韩国的对外经济 合作情况。该书基本涵概了我国对韩国的对外贸易情况的介绍的基本内容。
    由于我国与韩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在对韩国的对外贸易的研究中我国研究者更多是注意了对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研究。在这方面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一般在对中韩经贸现状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都对中韩未来的经贸往来基本持较为乐观的态度。部分研究者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更好的发展中韩经贸关系提出了一些自己 的看法和建议。张英在《论迅速发展的中韩经贸关系》(《东北亚研究》,1993年,2期)一文中分析了中韩经贸关系能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双方之间在经济贸易上的互补性,中韩经贸合作前景广阔:首先是中国高层代表团多次应邀访韩,其次是韩国对华投资事业已出现新的动向,第三,双方合作领域空前扩大,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出口贸易2。加强资本与技术方面的合作3。中国可以引进韩国经营管理知识和人才4。在劳务和建设方面双方可以进行合作5。双方可以发展旅游业6。双方可以在加强图们江区域开发事业中合作。同时本文也指出了中韩双方经贸关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1。在国际市场上中韩商品存在着激烈的竞争。2。在韩国市场上中韩商品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3。中韩双方实际还缺乏真正的相互了解。4。中国的投资环境尚需改善。李靖宇、宫传超在《中韩经贸合作论析》(《东北亚研究》,1997年,3期)中也指出中韩经贸合作成效显著主要原因是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同时该文也指出冷战时双方政策的错位及随之出现的一些其他问题是双方发展经贸往来的消极因素。但是这些消极因素能够在今后两国以利益联动为原则的经贸逐步得以克服的,并且在次基础上可以实现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进而微微广泛的大规模的东北亚经贸合作开辟道路。另外还有很多的研究者对中韩经贸关系做了总结和探讨。如,孙鲁军的《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前景》(《亚太研究》,1993年,4期),李相文的《中韩经贸关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当代韩国》,1996年,1期),沈圣英的《中韩关系及经贸合作》(《韩国研究论丛》(2))等。此外,在对中韩之间经贸关系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很多学者注意了韩国与中国的一些省份的经济合作情况的研究,如 韩国和 山东、辽宁、浙江等省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赵海成的《山东与韩国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当代韩国》创刊号,1993年),于利人的《辽宁同韩国的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刘淑琪的《论开拓山东与韩国经贸合作问题》(《东岳论丛》1995年,2期)等许多文章就是 属于这方面的研究。
    韩国处于东北亚的中心,所以韩国在东北亚的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政治战略上,而切从经济上讲也是这样,尤其现在韩国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所以在东北亚的经济合作方面韩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东北亚经济合作也包括朝鲜,我们在后面部分将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在对韩国对外贸易的研究方面,对东北亚的经贸合作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一方面有许多文章或著作给予了探讨。由沈圣英主编的《东北亚区域 经济合作-背景、现状和战略模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年)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东北亚经贸合作的背景及有关国家,包括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中国对东北亚经贸合作的态度及措施。其中又特别分析了各国的对外经贸状况(或对东北亚的经贸状况)。最后本书分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难点及对策,以及东北亚经济集团形成方案及可能的战略模式选择。本书认为东北亚经济集团在形成过程中,采?quot;经济社会共同综合开发方式"较好。在做法上,根据现实情况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先从小圈或项目开始(也可从小圈和项目同时进行),第二阶段再过渡到东北亚经济圈》。黄卫平、朱文晖在《韩国外向型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东北亚论坛》,1993年,1期)一文中分析了韩国外向型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关系。文中指出,长期以来韩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美日高度依赖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依附于美日的外向型经济。随着经济起飞的完成,韩国相继续依赖于少数几个大国而跨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显然是不现实的。劳动成本的提高也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要想保持活力和高速协调的发展,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充分把握东北亚合作契机,摆脱当前的经济困难,已成为韩国外向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在出口市场、技术引进、对外直接投资方向的调整。综上所述,在国际国内压力下,韩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着结构性调整,迫切需要新的国际经济合作伙伴,以改变对日美的依赖状况。如果俄中韩之间进行东北亚经济合作取得成功,它就可以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为自己取得长期而稳定的原料供应地和销售市场,并顺利的输出已丧失优势的产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自主化,实现从依附性外向型经济向自主型外向型经济转变。同时作者也指出,由于各国发展水平、政治制度、语言文化、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或差异,彼此之间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在合作和利益分配过程中无疑会出现各种障碍和阻力,但是,总体上促进合作的有利条件大于不利条件,所以这种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实际上本文基本代表了我国学界对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共同的看法。一般都认为,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有利的因素占主导的地位,所以一般认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象金凤德、蔡明哲的《关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几点思考》(《东北亚论坛》,1993年,2期)、孙尚清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前景》(《东北亚论坛》,1995年,4期)、陆南泉的《制约东北亚区域经济协作态势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经济》,1994年,4期)等许多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利及不利的因素做了分析。
    (五) 关于对韩国金融危机的研究
    (1)成果概述
    自1997年11月以来,韩国发生了前所未有金融危机,短短数月内韩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期间数月股市下挫50%以上,跌至1987年来最底点。韩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危机发生后引起了世界上的各方面的关注。许多经济学家象研究韩国经济发展原因那样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探讨。围绕着韩国金融危机而出现的各种理论和观点更是层出不穷。同样,我国学界也对韩国的金融危机做了较多的研究。对于我国来说,对韩国金融危机进行研究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有许多和韩国相似的地方,而且我国和韩国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所以在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对有关国家经验与教训的研究对我们自己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危机爆发后,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的探讨还具体结合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我们将其中一些论文总结如下:
    研究论文:金熙成:《韩国与泰国的金融危机比较》,李新华:《韩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郑芸灿:《韩国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制度改革》,隋映辉:《东南亚及东亚金融危机:中韩"固本强体"及战略合作》,尹保云:《韩国模式: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英姬:《韩国金融危机后的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相文:《韩国经济的出路在于结构改革》,郭秀一:《克服金融危机再次腾飞的韩国》,项卫星:《韩国金融危机的制度性因素》,何喜有:《析韩国金融危机》,张玉山:《是东亚经济模式的结束吗?--从韩国金融危机谈起》,金万甲:《令人堪忧的韩国经济形式》,马常娥:《韩国经济:坚冰初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张玉柯:《韩国新政府经济改革趋势》,李晶:《韩国经济危机析论--从制度角度进行分析》徐漪:《对韩国金融危机的再认识》,张英王静、尚永梅:《韩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前景分析》,张世和:《韩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前景》,车哲九:《韩国的高强度改革和经济发展前景》,张玉山:《景气回升与结构调整--韩国经济走出危机的两难选择》,徐文机:《IMF监管下的韩国经济展望》,张英、林从纲:《韩国大企业集团接连倒闭的原因及思考》,朴成昊:《对韩国扶植大企业集团政策的再思考》,张慧智:《危机后的韩国企业结构调整探析》。
    (3) 观点举要
    对韩国金融危机的研究一个重要问题是韩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的探讨。金琪瑛在《韩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启示》(《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1999年)分析了韩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几点原因。作者认为韩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首先在于经济景气的衰退。韩国经济进入90年代以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步如稳定增长时期或低速增长时期。而近几年来,除美英等少数几个国家外,全球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日本、德国等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加之半导体、电器、计算机等产品处于周期性需求下降,导致韩国的出口受阻,国际收支趋于恶化。而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难以吸纳过剩的供给,一些企业开始陷入经营困境,许多大企业开始继一些中小企业破产之后也走向了破产,这使银行的贷款质量急剧恶化,银行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形成大量的银行呆帐,从而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第二个原因作者认为是国际收支恶化,外债规模过大。第三个原因是企业高负债经营。第四个本文提出的原因是韩国的脆弱的金融体系导致的结果。最后一个是僵化的汇率机制。徐漪在《对韩国金融危机的再认识》(《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1999年)也分析了韩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文章和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一样,认为韩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支持韩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其次,九十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拉美)各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在众多的产业领域相继对韩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与此同时,韩国的国际竞争力却持续下降。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当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时,在东南亚有着大量投资的韩国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从内部因素来看,韩国经济固有的弊端在90年代中期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愈加严重。第一,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韩国一直实行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进入80年代以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已日益显露出弊端。但是,韩国的一些金融改革措施并不十分有效。1997年初,政府曾经提出要进行金融改革,但是由于朝野政党在改革方案上存在严重分歧,致使国会直至年底也没有通过改革方案,以致再一次丧失了避免或缓解金融危机发生的机会。第二,作为韩国经济支柱的大型企业集团畸形庞大,巨额负债经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第三,对外收支逆差逐年上升,外债有增无减,数额已突破千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1993年金永三当选总统,为摆脱韩国经济的被动局面,重振日趋疲软的韩国经济,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具体贯彻实施过程中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韩国最终未能逃过经济危机的厄运。作者在文中分析了金永三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然后文章又对金大中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做了展望。金大中政府提出?quot;经济复苏三年计划"。文章认为这一计划能否实现至少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政局能否保持稳定,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动荡,朝野对经济改革的必要性能否形成共识;二是改革措施要有连续性,落到实处,并注意纠正这些措施产生的副作用;三是政府要同经济界、企业界及时沟通,在改革措施上协调行动;四是民众要忍受一定的痛苦,尤其是失业浪潮的冲击和增加税收的负担。金英姬在《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也分析了韩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作者认为韩国的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东南亚的有所不同,它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内部原因引发的。有企业方面的,有金融业方面的也有政府方面的原因。此外,李新华在《韩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亚太经济》,1998年,2期),何喜有在《析韩国金融危机》(《东北亚论坛》,1998撵,期),张英等人在《韩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前景分析》(《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等文章也都分析了韩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一般的,这些文章同时也都介绍了韩国政府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些对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研究韩国的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从韩国经济危机中获取对我们的发展有益的启示。金琪瑛在《韩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启示》一文中总结了韩国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几点启示。1。保持经济 的持续稳定增长。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既要有生产即供给的合理 增长,也要有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国内消费需求以及国外出口需求在内的总需求的有效增长,一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要适时的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时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实现产业和产品的 升级换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3。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但是作者同时指出,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经济实力,循序渐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4。加强外债管理,提高外债使用效益。应努力实现外债的充分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使外债的借、用、还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5。保持汇率的稳定和灵活性。目前,我国人民币应逐步建立市场性的汇率形成机制,确定能促进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适度汇率水平。金英姬在《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韩国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文章指出作为邻国和正在加快开放与经济发展步伐的中国,应认真吸取此次韩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改革中国的金融制度,改善经济和金融管理。作者提出了四点我们应当注意的地方。另外张世和的《韩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前景》,李新华的《韩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警示等许多论文都分析了韩国金融危机对我们应有的启示。
    对韩国金融危机的研究还有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是韩国金融危机与我们对东亚模式的重新认识。是否韩国金融危机发生预示东亚模式的失败,或金融危机本身说明东亚模式本来就不存在呢?还是韩国的金融危机并不代表东亚模式的失败,东亚模式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呢。对此有的学者进行了探讨。一般的我国学者对东亚模式仍然是持肯定的态度的,认为韩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并不说明东亚模式已经失败,但是我们需要对东亚模式 进行重新的认识,而且今后的发展也要探索新形式下的机制和改革的目标。对此陈峰君在《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金英姬在《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张玉山在《是东亚经济模式的结束吗?--从韩国金融危机谈起》(《东北亚论坛》,1998年,3期)中都对此问题做了探讨和分析。其中,金英姬认为,韩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并非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而主要是韩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政策的不当和失误、调整不及时造成的。而且此次包括韩国金融危机在内的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虽然受到损害,但各国危机的发生有各自的原因和特点,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东亚发展模式过时了。象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虽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经济发展依然明朗。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或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过时,它依然是有生命力的,但需要进行某些必要的调整。`
    (六) 对朝鲜经济情况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和对韩国经济的研究相比较而言,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九十年代我国对朝鲜经济情况的研究不是很多,但是总的说来还是有一些介绍和研究的。特别是对朝鲜进行的一些经济政策方面的调整以及南北双方的经济交流情况一些有些研究者做了介绍及分析。
    研究论文:张英:《论北南朝鲜的经济合作问题》,安虎森、洪春子、韩文哲:《朝鲜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总体构想评述》,高浩荣:《朝鲜正推进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开发》,朱晓东:《朝鲜经济现状分析》,金松梧:《北朝鲜近年来的经济政策》,刘英华:《不可小视的朝鲜自由经济贸易区》,张锋:《朝鲜改革开放的政策选择》,金万甲:《朝鲜加强农业的几点做法》,朱晓东:《朝鲜对外经济政策变化及南北经贸合作》。
    (2) 观点举要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国际局势及国内情况的变化,朝鲜对其对外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建立了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并且颁布了一些有关贸易区的法律、法规。朱晓东在《朝鲜对外经济政策变化及南北经贸合作》(《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 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 陈龙山主编 1999年)一文中介绍并分析了这方面的情况。文章认为朝鲜对外经济政策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世界经济开放化、一体化趋势对其影响;其次是原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其三是朝鲜经济困难加剧以及周边开放后经济形式对其影响。作者在本文中同时分析了朝韩两国的经济合作的前景。作者通过对南北双方一些经济交流的具体的情况介绍和分析,认为朝鲜和韩国的经济合作前景已比较明朗。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短期内不会有突破性进展,原因主要有:1。朝鲜半岛形势没有近一步缓和。2。目前双方经济都面临困难。3。双方在统一政策上的分歧、国家体制和思维观念上的差异很大。关于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的情况安虎森等在《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总体构想评述》(《东北亚论坛》,1993年,3期)做了介绍。文章分析了罗津、先锋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区内及周围地区的主要产业活动。阐述了贸易区的总体构想。同时,本文也指出了朝鲜实现计划的难点与问题。关于目前的朝鲜经济情况,朱晓东在《朝鲜经济现状分析》(《东北亚研究》,1994年,3期),张锋在《朝鲜改革开放的政策选择》(《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 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 陈龙山主编,1999年)都做了介绍。张锋在文章中认为朝鲜正面临着严重的粮荒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饿死人或自杀现象,但决不会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作者分析了其中的理由。而且作者也指出这种困难今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来虽然朝鲜经济状况举步维坚,但国内局势还是稳定的,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势力能削弱金正日的绝对权力。`在本文中作者还介绍了朝鲜进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包括建立自由经济贸易区的政策,新的贸易体制及其政策,农业体制改革政策`,允许开设农贸市场,允许个人经商的政策,调整接受外援的政策,军队参与经济建设的政策
    (三)对朝鲜半岛政治的研究
    二战以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个独立的国家,双方各自的政治是沿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进行的。因此,九十年代我国对朝鲜半岛政治情况的研究也是分为南北两个方面进行的。围绕着朝鲜和韩国各自的国内的政治发展和演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南北双方各自国内的许多政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另外在政治研究这一方面有关半岛统一的研究是重要的一方面,对此我国的有关研究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且提出了许多的观点和建议。
    (一)对韩国国内政治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主要论文:尹保云:《论南朝鲜和台湾的威权主义》,卢新德:《韩国新政府面临的困境和高歌的新举措》,李福兴:《韩国新政府?quot;新韩国建设论与新经济政策》,曹丽琴:《韩国的政治改革和肃贪倡廉风暴》,颜锡雄:《韩国金泳三总统的反腐肃贪风暴》,虞少华:《金泳三执政以来的韩国内政外交》,林晓光:《金泳三当选总统一年来韩国的内外政策》,沈恒炎:《金泳三总统和韩国的"世界化"》,马敏镐:《金泳三政府的改革政策》,任晓:《从韩国道路看东亚发展模式的特征》,崔志鹰、徐漪:《试论韩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变革》,张琏瑰:《朴正熙的政治改革与韩国的经济起飞》,张忠义:《韩国:对歪曲历史的言论表示忧虑》、《韩国:绝不允许歪曲历史》、《韩国政坛将告别平静》,汤水富:《大韩民国何以变成"灾难民国"》,曹丽琴:《卢泰愚的秘密政治资金与韩国的政商勾结》,吴心伯:《冷战后韩国的安全政策》,金万甲:《卢泰愚秘密政治资金产生的背景及其对韩国局势的影响》,曹丽琴:《动荡不定的韩国政局简析》,李明:《南韩政治民主化之经验与难题》,耿协锋:《试论"韩国政治模式"的特征及转型》,崔志鹰、徐漪:《韩国政治革新的深层剖析》,朱克川:《韩国当选总统金大中》,金万甲、王剑:《金大中政府面临的形势及其内外政策的前景探析》,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的成就与问题》,刘鸣:《金大中面临的课题与韩国政局走势》,王生:《金大中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及外交课题》、《当前韩国的政治经济形式及外交趋向》,吴德烈:《金大中的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政策》。
    (2) 观点举要
    九十年代韩国基本主要经历了两届政府:金泳三政府和金大中政府。因此这一时期对韩国政治的研究更多是集中于对金泳三和金大中这两届政府的政治情况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又主要集中于对政府面临的问题及其采取的政治举措进行分析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韩国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进行了分析。
    卢新德在《韩国的新政府面临的困境和改革措施》(《东北亚研究》,1993年,2期)一文中介绍、分析了金泳三新政府面临的困境及其采取的新政策和新举措。文章认为韩国新政府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严重的国内困难。从国际环境来说,世界性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促使国际分工日益分化,对韩国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国际贸易环境的涨餮暇贾率谐〗峁沟谋浠捕院岢隽颂粽健9诘睦阎饕校壕媒峁够危迷龀せ拢还僭备埽胃母锢阎刂兀皇杖敕峙洳还缁嵛侍庋现亍C娑哉庑┪侍夂鹩救抡扇×艘恍┯姓攵孕源胧绶炊愿埽姓胃母铮罨酶母铮⑹谐≈鞯夹途锰逯疲簧罨垢母铮⒕筛咝У牧斓既禾澹唤徊降髡陀呕到峁梗痪迷龀の戎星罂欤∈迪值诙尉锰诜桑唤⒕梦幕轮刃颍凰秤κ贝绷鳎渭庸史止び牒献鳎淮蚱颇媳苯┚郑谡壑星蠛献鳌@罡P嗽凇逗抡"新韩国建设论"》一文中从金泳三的竞选纲领"新韩国建设论"的角度总结了金泳三政府的内外政策总纲。1。政治上金泳三主张建立清廉的政治,强有力的政府,在安定的环境中促进民主化进程,彻底消除政府和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在维护现行总统制的同时,推动政府各部门改革,大力加强民主建设,铲除军人参政的根源。2。经济上主张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强调稳定物价,降低利率,发展科技,改革教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7%,加强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使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对外提出进行经济外交,一切对外交往都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3。南北统一问题上,在南北保持接触的同时,继续对北方施压,尤其要迫其放弃核开发计划,主张通过自治、民主、和平的方式,在本世纪之内实现半岛的统一,坚持美军驻韩,直到朝鲜放弃用武力统一南北的方案。4。对外关系上主张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尤其注重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活动。维持发展韩美安保关系,把发展韩美、韩日关系作为其发展对外关系的基轴,加强同中俄的合作关系。文章指出新韩国建设论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必须改革现行的各种制度,以振兴经济。在这一方面新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主要措施有:采取倾斜政策,扶持中小企业走出低谷;注重科技投入和科研队伍建设;实行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举的政策;充分发挥各企业集团的优势,积极扩大出口创汇。以上的这些总结和分析基本代表了我国学界对金泳三政府总的内政外交政策的观点。另外在对金泳三政府政治研究中还有一些文章从某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曹丽琴在《韩国的政治改革和肃贪倡廉风暴》(《东北亚论坛》,1993年,4期)一文中着重分析了金泳三政府的廉政建设。文中在总结了金泳三政府采取的廉政措施和开展的廉政运动后指出了政府在廉政运动上面临的困难。1。来自执政集团内部的阻力;2。军队的动向;3。韩国企业集团的不法经营者。吴心泊在《冷战后韩国安全政策》(《当代亚太》,1996年,2期)一文中分析了指出了冷战以后韩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目标。新的目标为:阻止北韩的侵略,在半岛确立稳固的和平机制,防止核生化武器及弹道导弹的扩散,谋求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促进中、美、日、俄四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实现两个朝鲜的和平统一。
    金大中政府开始执政之时韩国正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金大中政府的政策举措就显得格外意义重大。以为它关系着韩国能否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重新进入健康的国家发展道路。对于金大中政府面临的形势及其采取的内外政策,学界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分析。总的说来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金万甲、王剑在《金大中政府面临的形势及其内外政策前景分析》(《当代韩国》,1998年,1期)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金大中政府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文章指出金大中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危机四伏的经济形式,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作者指出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主要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等原因,韩国经济字1995年下半年开始跌入低谷,加上韩国企业的不正确的经营策略,而韩国政府并为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至于在来势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冲击下,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家经济蒙受沉重的打击。虽然与IMF签署了协议,国际社会对韩国的援助资金已开始陆续到位,但其国内金融状况仍不见好转,整个形式依然相当严峻。国内矛盾表现为:90年代以来,韩国处在从军人独裁统治向法治的文民政府过度的重大历史性转折时期,各派政治势力之间为争夺政治主导权而进行的斗争时起时伏,从未间断,加之劳资矛盾、地区差别以及历史悬案等固有问题使其国内局势动荡不定。大选的结束意味着韩国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并不意味着原有的对抗与矛盾已得到缓解和消失。随着新政权的上台,金大中仍将面临过度时期特有的错综复杂、动荡不定的局面。作者指出金大中在政治上将要承受的压力并不亚于经济上承受的压力。另外文章还指出韩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重大历史性时期,曾使韩国经济上辉煌过一度的旧的经济政治体制,现已成了阻碍其继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为了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再度辉煌,韩国必须改革旧的经济政治体制。然而要实行这样的改革并非易事。当前,韩国经济正处于危机之中,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局势不稳。而就改革的条件而言金大中政府面临的情况比金泳三政府时期差的多。所以金大中政府面临着敏感棘手的改革难题。作者在分析了金大中政府面临的问题后重点分析了金大中的施政纲领及内外政策趋向。并对此做了前景展望。金大中政府的内外政策趋向可以概括为:1。修改《宪法》,国家体制逐步向内阁制过度;2。精简政府机构,扩大地方自制体;3。推行民主和解政策,力求实现全民大联合;4。以"建立公正、开放、民主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实现经济再度辉煌;5。在安全上强?quot;国际合作"与"强兵",在军队建设上强调"质量建军"与"政治中立";6。外交上以"安全和实利"为目标在巩固和发展韩美同盟关系的同时,积极推行"睦邻和善外交",注重改善与中、日、俄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赢得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国际地位;7。在南北关系上将采取"以柔克刚"的柔和政策,以图打破僵局,实现其"三阶段统一方案。最后作者提出了其对韩国金大中新政府的执政前景展望。1。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但实现其既定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困难;2。国内矛盾将有所缓解,但局势仍将动荡;3。南北关系将得到一定程度 的改善,但真正的和解仍需走漫长而曲折的道路;4。中韩关系回继续得到发展,但我对其在与美、台关系上的态度应保持适当的警觉;6,推行睦邻亲善外交,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关于金大中政府的内外政策分析曹丽琴、尚咏美的《金大中内外政策分析与展望》(《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陈龙山主编,1999年)等多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在对韩国政治体制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韩国的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尹保云在《论南朝鲜和台湾的威权主义》(《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4期)对此问题作出了作者的分析。作者认为综观第三世界的现实,可以看出威权主义与有效的社会改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另外理论上威权主义政府与干预经济的能力说来要强一些,但实践中并不一定如此。政府不适当干预或过度干预有可能带来负面面效果。分析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还要分析韩国的威权主义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威权主义的区别。不能轻率的把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作者认为威权主义不是韩国经济发展最深层次的原因,它只是深层次原因的表层现象。韩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两端的广泛动员(领导层的动员和社会群众的动员),这两端的结合形成了政府追求的目标、个人或企业追求利润的动力机制。作者认为对于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形成这种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是根本的,这是现代发展的前提,若没有这个前提,即使发展的机会来了,也不能很好的利用。
    (二) 对朝鲜国内政治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主要论文:李相文:《朝鲜的对外开放及其新动向》,张玉山等《变化中的朝鲜政治与经济》,金万甲、王剑:《金正日时代伊始的朝鲜内外政策趋向探析》,曹丽琴:《金日成逝世后朝鲜内外政策的变化及前景展望》,弘雨:《朝鲜的金正日时代已经到来》、《试论朝鲜金正日领导体制》。
    (2) 观点举要
    这一时期对朝鲜国内政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朝鲜在九十年代的因国内及国际局势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上。象张玉山等的《变化中的朝鲜政治与经济》(《东北亚研究》,1994年,4期)等一些文章就对此做了分析和介绍。金日成主席逝世后,金正日成为朝鲜的新的领导人。金正日时代开始,朝鲜的内外政策都有所调整。我国研究者对此给予了许多总结分析。其中金万甲、王剑的《金正日时代伊始的朝鲜内外政策趋向探析》(《东北亚研究》,1997年,4期)一文的分析较为全面的代表了这方面的探讨。本文认为,金日成逝世后的三年是朝鲜战后所经历的最困难的时期,金正日虽没有正式就任党和国家的最高职务,但实际上一直领导着这个国家。综观三年来朝鲜的内政外交情况,不难看出,尽管一些政策不够成熟,尚未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新成就,但其内外政策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政策趋向已日渐明确。作者在本文中总结分析了如下一些:1。金正日的"红旗思想"将逐步取代"主题思想"成为党的新时期指导思想;2。以稳定可靠为前提,将逐步加快其权力层内部的人事调整步伐;3。对内将继续奉行领袖集权制,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4。军队建设在其总体战略中仍将占特殊地位;5。以缓解经济困难和确保稳定为出发点,将继续奉行渐进而有节制的改革开放政策;6。正在从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的纯理念性外交逐步转向以国家利益为标准的务实外交。对金正日的领导情况的分析还有弘雨的《朝鲜金正日时代已经到来》、《试论朝鲜金正日领导体制》(《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二),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 陈龙山主编 1998年)等文章都做了分析探讨。
    (三) 对朝鲜半岛统一问题的研究
    (1) 成果概述
    主要论文:李相文:《朝鲜和平统一的前景》,曹丽琴:《北南朝鲜加入联合国的背景和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包宗和:《国家整和:中、韩、德模式之比较》,史敏:《朝鲜半岛的统一与东毖堑男轮刃颉罚喷龉澹骸堵鄢释骋坏哪谕饣肪秤胪骋坏缆返难≡瘛罚睾柘椋骸抖毖蔷煤献饔氤拾氲汉推酵骋荒J健罚钪抑玻骸妒澜缧轮刃蚝统拾氲和骋徽摺罚趺骸督谀媳背使叵捣⒄沟募父鲋饕侍饧捌淝魇啤罚铝剑骸堵鄱毖乔蚓煤献饔氤拾氲和骋坏墓叵怠罚茫骸冻拾氲和骋唬何侍庥肭熬啊罚鹫频龋骸冻拾氲汉推酵骋坏那熬啊罚庞裆剑骸端姆交崽赣氤拾氲旱耐骋弧罚肆#骸豆赜诔拾氲汉推酵骋坏乃伎肌罚榷骸妒晕龀拾氲和骋坏那熬凹溆跋臁贰?br> (2) 观点举要
    关于对半岛的统一问题,陈龙山在《略论朝鲜半岛南北统一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三) 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 陈龙山主编 1999年)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文章分析了冷战体制下,朝鲜半岛南北统一难以实现的原因,其一,在冷战体制下,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和对峙的格局成了一个超稳定的国际格局;其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均以形成自行维持和巩固分治局面的政治势力。然后作者指出,分裂的国家统一之路不外乎有两条,一是武力统一,一是和平统一。但就目前来讲半岛上走这两条路条件都不具备。作者又具体分析了各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和平统一只能是朝鲜半岛长远的目标。作者还提出和平统一的当务之急是真正切实履行于1992年2月生效的《南北基本协议书》,要想履行《南北基本协议书》最要紧的是实现和解。要想实现和解有两件事需花大力气做,其一,要消除误解、化解仇恨;其二,双方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解除三八线两侧的军事对峙并实行分阶段裁军。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国对朝鲜半岛统一的态度,基本概括为: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和平统一,不干涉南北双方的内政。主张建立半岛和平机制,愿意在推动半岛形式走向缓和与稳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对半岛统一的研究中,对韩国与朝鲜双方的各自的统一政策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韩国的对北方的政策的发展变化更是对半岛上的局势发展变化有着巨大影响。曹丽琴在《南朝?quot;北方政策"简析》(《东北亚研究》,1990年,1期)一文中就分析了韩国对朝鲜的政策发展变化的过程及背景。而韩今玉在《金大中和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文集》(二) 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编 陈龙山主编 1998年)全面分析了金大中政府在南北关系上所采取的政策。`其中,文章中指出,金大中对北方采取了务实的外交政策。金大中的南北关系政策同金泳三的南北关系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首先,金泳三及以前政权把朝鲜看的一无是处,而金大中则改变了这种观点,认为北方也有可取之处;第二是在统一方法论上,金大中坚持忠实于和平原理,提出了三阶段统一论。同时作者指出金大中及其新政府,在南北关系上所面临的最大课题是如何使几十年形成的南北对抗关系变成和解与合作关系。最后文章分析了半岛统一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对统一问题进行了展望。本文基本代表了我国学界对金大中政府的北方政策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半岛的统一研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统一模式的选择问题。朴成昊在《论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东北亚研究》,1992年,3期)一文中对我国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做了概括。共有如下几种观点:1。越南模式,即武力统一模式,学界较一致认为这是行不通的,南北双方在现实上已经放弃了。2。德国统一模式,即吸收方式。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模式也行不通,因为半岛南北统一与东西德统一的背景、内外条件都不相同,南方实际已经放弃了对这种模式的追求;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吸收方式最可能,因为南北经济实力差距大,南方表面上放弃德国模式只是一种策略,由北方内部之变促成南方对北方的吸收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3。和平协商模式。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最可能、最现实,也是最可取的南北统一之路,即和平共存-加强交流、消除隔阂-重建同胞之间的信任、共同发展-和平统一,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短时间内不会实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协商统一不可能,因为南北双方在统一方案上存在着实质性分歧。目前南北的和解形势增大了加速统一的希望,但实际上双方都不希望尽快统一,因为快速统一对双方都不利。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朝鲜半岛的统一之路曲折而漫长。


    附录 我国目前若干朝鲜半岛问题研究机构简介
    (1)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
    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基础上于1987年成立的。现在共有研究人员8名。另外聘请校外兼职研究人员20多名。该所本身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该所自成立之后进行的主要研究活动有:1。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加强同国际上的有关的朝鲜学(韩国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到目前为止先后召开了16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其中有每两年召开一届的朝鲜学(韩国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现一共召开了6次。目前该学术讨论会由美国夏威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洲研究所及该所三家共同主办。另外还不定期的组织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2。编辑出版刊物《高丽学研究》。3。进行多个课题的研究。如:出版《中国朝鲜民族文化史大系》(共11本,已出8本)、《中国朝鲜民族文学选集》(共10本,已出8本)、《朝鲜史料丛书》(已出2本)
    (2)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现有研究人员20多名。该中心是一个跨系、所、和跨学科的对韩国学进行综合研究的机构,设历史、语言、文学社会、文化、当代政治经济和编译5个课题组。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至1999年,共出版著作24种、译著12种、论文集9辑。这些著译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韩国学研究,而且许多著作填补了我国韩国学研究的空白。此外,该中心与韩国各大学多次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学者,并适时举办了多次专题讲座和学术研
    (3)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以韩国临时政府、近代中韩关系史和当代韩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人员多为从事韩国问题研究的学者,他们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在各学科领域开展中韩比较研究。同时该中心还翻译介绍韩国学者的优秀学术著作。在复旦大学不定期韩国研究讲座。在学术研究之外,该中心还大力与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合作,筹办"如何在上海经商"等高级讲习班,为韩国企业家介绍在上海投资和经商所必须了解的各种情况,并提供咨询服务。编辑出版《韩国研究论丛》
    我国对朝鲜半岛的研究机构还有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辽宁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吉林省朝鲜 韩国研究会、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延边大学东北亚国际政治研究所、延边大学东北亚国际经济研究所等。由于资料限制,在此就不一一详细介绍,在再版时我们将尽量收集有关资料,一向读者提供更详细的介绍。


    2000年7月25日早5点于北京大学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