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内煤炭5年来首次大面积降价
|
时间:2005/08/24 出处: |
8月22日,440万吨煤炭静静躺在秦皇岛港口码头,再没有了往日一抢而空的的喧嚣场面。
按照煤市规律,秦皇岛港合理煤炭库存仅为300万吨,而在此前长期煤炭紧张的局势下,绝大多数时候的实际库存量都远远在这个“合理”数字之下。
事实上,这样的转折性变化并非秦皇岛码头独有,山东日照港、江苏连云港等几大运煤港口的煤炭库存都已突破合理线。
“供求消沉。”著名煤炭专家、秦皇岛煤炭交易中心总经理李学刚用极其精简的词汇来表述目前煤炭业的供求关系变化。
而这一变化的影响更已凸显到价格上:在保持5年高速增长之后,煤炭价格已经从今年6月中旬的小范围降价演变成为8月下旬的大面积降价,跌幅约为10%,个别煤种价格跌幅达20%以上。
全面降价
这是自2000年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以来,首次大面积降价。
据李学刚介绍,今年6月中旬,由于难以抗衡下游煤炭市场需求不旺等原因,山西大同地区的煤炭出口价格开始下挫,吨煤降价达10元-20元。之后,神华集团也被迫将其7月份在北方港口销售的煤炭往下调价5元。
以上述调价为开端,煤价下调之风从7月份开始迅速波及全国各地。其中山东、山西等主要产煤大省的煤炭价格下调了30元-50元不等,降价幅度约为10%。其他各地煤炭价格下调10元-30元不等。而坑口平均价格在300元左右的山西长治等地区的贫瘦煤,比今年一季度下降了75元/吨,跌幅达到20%。
另外,几乎所有煤炭企业都放宽了对重点用户采购煤炭付款条件、付款方式的要求或限制,多数煤炭企业提高了合同煤炭供应质量,变相降低了煤炭价格。
目前,5年以来首次遭遇的这场降价风潮完全没有就此止步的迹象,华东地区众多国有大矿还在陆续下调其市场交易煤价格。
可以肯定的是,之前众说纷纭的“煤炭价格拐点”确已出现。
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云涛保守估计:“预计今年下半年,煤炭价格可能还会有超过15%的下跌空间。”
而一些用煤大户也乘机施压煤炭企业降价。据了解,马鞍山钢铁集团已率先向各重点供煤企业提出降价,要求从8月份起,1/3焦精煤价格统一下调45元。目前,鞍本钢等钢铁巨头也已相继跟进,联手推动重点供煤企业下调煤价的博弈正走向高潮。
而另一重点用煤大户电力企业也应势而动。一般情况下,电厂是在年初和煤炭企业签订合同(业内叫大合同),除合同外再自购市场煤作补充。据《中国石化报》报道,南京市一些电厂表示,现在大合同价格没降,每吨在440元至450元左右,而市场煤7月份从460元降到了440元。如果市场煤进一步降价,他们将更多地购买市场煤,减少大合同的供应量。
煤运紧张缓解
作为连接供求双方的桥梁,运输一直是煤炭市场“晴雨表”之一。在煤炭价格高速增长的前两年,运输“瓶颈”一直十分突出。但今年以来,煤炭运输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亦改善了煤炭供求紧张局势。
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今年上半年,我国交通运输矛盾已经得到缓解,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运输比较宽松的情况。其中,水运今年新增运力约200万吨,而煤炭运输第一大通道大秦线,由于进行2亿吨扩能,将在过去的基础上使运力翻番。
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大秦线煤炭运量就达9700万吨,同比增加2000多万吨,侯月线煤炭运量为4500万吨,同比增加2400多万吨。这两条线煤炭运量就增加4432万吨,占全国铁路净增运量的9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