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访“毛主席用瓷”制作师傅杨火印
|
时间:2005/08/20 出处: |
纪慧琴 萧民豪
30年前为中国前国家主席毛泽东而制作的“毛主席用瓷”,在他过世后成了员工的岁末花红。当年负责制作“毛瓷”的陶瓷工艺师傅杨火印,日前来新受访时透露“毛瓷”流落民间的故事。
1996年12月,68件“毛主席用瓷”首次在北京拍卖会上亮相,吸引了世界各地瓷器收藏家的目光。这场拍卖会取得高达870万人民币的总交易额,让“毛主席用瓷”成为当年最红火的名词。
随着研究“毛主席用瓷”的学术报告及文章相继问世,现在“毛主席用瓷”已不再神秘。不过,对当年负责制作这批供中国前国家主席毛泽东专用的瓷器的杨火印而言,这个传奇故事其实还有未说完的部分。
日前,甚少在媒体曝光的杨火印应邀前来本地鉴定一批“毛瓷”,在接受记者的访问时把故事续完。
工艺师傅呕心沥血
故事要追述到1975年,那时正是初夏,景德镇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接到中央下达的一个特殊任务:“要为中国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研制生产一批生活用瓷。”基于安全理由,中央要陶瓷研究所绝对保密,于是就借用当年的年份,将该任务称为“7501工程”。
当然,这绝不仅是一个特殊任务,还是一个关系着陶瓷研究所的前途及所有工艺师傅性命的政治任务。然而,如此重大的任务,却偏偏落在杨火印身上,上层领导指定他为总负责人。
杨火印当时接下任务时的心情是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对当时的国家主席毛泽东有很深的崇拜情结,认为能够为他工作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不过,另一方面,那时正值文革后期,他感觉到搭在身上的担子很重。
“毛主席用瓷”是众多工艺师傅及绘瓷艺大师心血之作,制作过程花了一年的时间,期间工艺师傅曾因操劳过度吐血,杨火印也数次因体力不支而昏倒。
“毛瓷”流落民间
说起“毛瓷”的特别之处,杨火印说:“在设计这套‘毛主席用瓷’时,我们考虑到毛主席很忙,常常忘记用餐,所以给每一个碗碟都加了盖子,这样可以保温。而在花面设计上,我们采用桃花和红梅,因这两种花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且气度不凡,也是毛主席十分喜爱的花卉。”
“毛瓷”采用薄胎白釉工艺,分为釉上彩制作及釉下彩制作。釉上彩水点桃花系列以98件餐具为一套,其中包括合和器、有盖碗、正德三寸碟、长型烟灰缸等;釉下红梅系列以47件餐具为一套,其中包括大饭勺、辣椒罐等。
顺利完工后,陶瓷研究所呈给中央共6套的“毛主席用瓷”,然而不久之后,毛泽东就去世了。
其余未呈交的“毛瓷”都被封存在陶瓷研究所。其后,陶瓷研究所又将它作为岁末花红分发给员工,就这样,“毛瓷”逐渐流落民间,即使是在新加坡也有“毛瓷”收藏家。
价值无法估计
谈到“毛瓷”的价值,杨火印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他说:“这简直是件珍品、精品、极品。首先,瓷器的制作原料滑石子,其实是一种十分珍稀的原料,用它制作出来的瓷器显得晶莹剔透、洁白如玉。不过,现在这种原料不仅难找,价钱也十分昂贵,几乎不可能再用同样的原料制作。”
他说:“其次,整个制作过程也十分复杂困难,经过多番试验才成功。另外,瓷器绘图还出自绘瓷大师如王锡良、章鉴、张松茂、汪桂英、刘平等之手,所以它的艺术价值很高。
“最后,还因为它是在文革时期,特意为毛泽东制作的瓷器,那段历史不可能再现,因此,如今要说‘毛主席用瓷’的价值,实在是无法估计。”
自己没留半件“毛瓷”
说完当年的故事,杨火印又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此行的收获。
杨火印说,他听闻新加坡收藏家李先生(不愿透露名字)收藏了许多“毛主席用瓷”,其中还包括一个酒壶,让他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他不记得曾做过酒壶。怀着好奇之心,他便风尘仆仆地来到新加坡。
亲自鉴定那个酒壶后,他才猛然记起当年确实做过3个酒壶,后来,因为担心酒壶易被下毒才中途不做。他的解答不仅解开自己的困惑,也让李先生松了一口气。
事隔30年,在他乡看到自己的作品,过往的回忆又一一浮现。杨火印说,“毛主席用瓷”就像自己的孩子,看到它能够被收藏家妥善的保存,心底感到很欣慰。尤其,欣赏李先生能很有系统地收藏这些瓷器。
问杨火印自己可有收藏“毛主席用瓷”,他笑了笑摇摇头,他说连一个瓷器都没有留在身边。看来他更乐意继续做一个陶瓷艺术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