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易大旗:国有迷魂招不得2005/08/18
  • 我心目中那些民国间的人和事 2005/08/17
  • 国民革命军荣誉第一师2005/08/16
  • 中华民国史2005/08/14
  • 段祺瑞:两袖清风”的“乱世清官”2005/08/14
  • 李宗仁代理总统的前前后后2005/08/12
  • 中华民国时期的资源委员会2005/08/11
  • 宪政英魂草没了:谒宋教仁墓2005/08/01
  •  
    肖冶:再谈白崇禧
    时间:2005/08/18 出处:
       1948年10月底,东北廖耀湘兵团已被解放军消灭,辽沈战役的胜败已定,国军士气低迷不振时,蒋介石却又匆匆忙忙地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当时政府内部就有不少人反对。可蒋介石却非要“再试最後一次”不可。白崇禧一向反对在徐州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在淮海战役正式爆发前,蒋介石

       并没有任命白崇禧担当此战役的总负责人。当时,坐镇武汉的白崇禧曾规劝过蒋介石不要在徐州一带与解放军作决战,因为那样正好中了刚取得郑州、济南战役的胜利,士气正旺的解放军企图全歼国军所剩最後精华的圈套而必败无疑,他认为必须将兵力撤回部署在蚌埠一带,利用交通线短捷,调动补给灵便,以内线作战姿态击破G军,全力守住长江,才能避免国军的彻底失败。无奈蒋介石根本听不进去。

       当陈毅主力南移、刘伯城所部东开之际,蒋介石为了把白崇禧的华中部队调防徐州一带而的确曾内定白崇禧为华东剿匪总司令。可蒋介石唯恐桂系力量由此座大而中途变卦,将原本属于华中总部范围内的苏、皖单独划出,另成立华东剿匪总部,由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管辖指挥作战。而且这一任命是在“徐州外围情势已十分紧张”下进行的,若贸然听从蒋介石这一任命而率军东进,势必如其他被蒋介石派去解围的部队一样,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当时陈诚从东北返回南京,很多人对其进行责难,并要求蒋介石“杀陈诚以谢国人”,只因为陈是蒋介石的亲信而得以幸免。可白崇禧就不同了。作为蒋介石心头大患的桂系的头子,如果战败,则白崇禧势必成为他本来就反对的那场战役的替罪羊。

       所以白崇禧对此任命很是犹豫不决,他一边派下属准备飞往徐州联络,一边电话邀请曾是桂系第三号人物,也是桂系主要智囊的黄绍纮赴南京与他商量对策(黄绍纮也是1949年4月赴北平和谈时的第二号人物,WENGE时自杀)。皆认为“阵前移帅,兵家大忌”,而且“当时情势太急,根本不易更动”。所以“白崇禧乃面谒蒋介石,说明他的能力有限,而且战区辽阔,不便兼任,蒋介石也不愿强其所难,只好把此事压下。”白崇禧即返回汉口。 即使如此,白崇禧还曾为配合徐州国军而主动向刘伯城的部队发起过进攻,本可以就此全歼刘伯承南下的部队,可惜刘伯承“机警异常”,“看见情势不对,下令迅速退却,所部以行军力强,运动迅速著称,接到命令後,一日夜北退两百华里,华中总部之黄维、张淦的两个师团尚未合围,共军已兔脱远逃,张黄两兵团扑了个空,白崇禧的歼灭战未获成功”。

       事实也证明白崇禧、黄绍纮的判断是正确的。当国军主力被包围时,蒋介石仍想把剩下的国军部队调去“解围”,以为这样就能转败为胜。其实就当时局势来看,这无异于自投罗网。所以白崇禧实在不愿意把仅存的一点力量就这样消耗掉。尽管如此,仍然同意其手下的黄埔系军队去增援。果然不出所料,奉蒋介石之命而派去增援的黄维兵团不久就被解放军团团包围不能动弹,最後也被歼灭。而蒋介石仍不吸取教训,仍要华中部队去解徐州之围,对这明显是去送死的“命令”,白崇禧当然不能接受。

       另外,在淮海战役之前,桂系部队在华中、华东是竭尽全力围剿G军的,绝没有保存实力的打算,而且战绩也不算差。相反,属于蒋介石嫡系的顾祝同,汤恩伯等指挥的部队却处处被动,处处挨打,甚至连蒋介石本人也极为被动,误以为解放军集中兵力攻击他本人的所在地商邱而仓皇逃走。所以“刘伯承所部三个纵队共五万人,除被桂系的张淦部队消灭了八千人外,馀均安然退入大别山区,从容整理。”

       无论是从白崇禧最初的关于淮海战役的看法还是从他最後的决定来看,绝不是因为有如奕豹先生所言的“在蒋介石最后的黄埔底子,黄维、邱清泉和杜隶明的部队被歼灭后,桂系才有出头之日。”之类的“如意算盘”。因为在坚决反共这一点上,白崇禧和蒋介石历来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如果白崇禧真只是为桂系打算,那麽在抗战爆发时,就不会在不满一个月内就在广西主动编成了四个军,共四十个团(嗣後扩军改编成三个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英勇作战。

       而且桂系部队的精锐,北伐时被誉为钢军----廖磊所率领的第七军的三师六旅,在上海的淞沪会战,只参战一周,牺牲人数竟达上万!六个旅长,居然三死两伤!而且在此期间,由德国从中斡旋与日方停战,而南京的很多高级将领也有与日本讲和的意向时,也正是白崇禧的坚决反对而流产。如果没有他的坚决反对,等待中国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不用说最後战胜日本,收回台湾、东北,就连华北也难逃第二个“满洲国”的命运,而日本在巩固了第一、第二个“满洲国”後,很难断定它会就此罢休而不再采取蚕食手段继续制造第三、第四个“满洲国”,直到彻底肢解中国。当然中国各地的经济政治命脉也必将为日本所控制。

       武汉会战後,日本曾极力分化中国内部。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投敌,而国民政府内部主和势力也纷纷抬头。日本也利用蒋桂之间曾有过的矛盾,制定了“山工作”计划,具体设想为:一、桂系军队回避参加抗战可以保存实力;二、通电反蒋、反共;三、建立地方政府;四、对内进行和平通电、实行亲日政策;五、西南大联合。当日本军进攻广东,并在广西的钦州湾登陆时,蒋介石拒绝白崇禧调广西部队回桂驻守的要求时,日本以为有机可乘而乘机拉拢白崇禧,提出只要不再和日军作战,只要桂系能做到“中日提携”,日军将“极力避免破坏广西的各项建设,并保护一般民众之生命”,表示要将南宁战役中阵亡的国军将士合葬于南宁中山公园“郑重供养”。但还是为白所拒。

       北阀时期例如白任东路前敌总指挥,率军攻入浙江,继而占领江南重镇--上海;例如以少胜多全歼孙传芳部队;例如任前敌总指挥,率领第四集团军一部北上,对张作霖展开全面进攻,于是张作霖很快就被击败,不得不退回东北;例如,在後来的蒋桂大战,与阎锡山联合的中原大战,给中国红军以毁灭性打击得湘江战役等,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均受到肯定。

       而在抗战时期,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更是受到肯定。也许是“人到中年”网友太注重具体的战役了。其实,之所以被誉为“小诸葛”,重要的不是因为他具体参与了哪些战役,因为那只能说是“武”,只是下层军官之所为,而在于他是否有令人信服的周全计划、和正确的战略战术。例如当时白崇禧抗战初期,他著的《游击战纲要》一书,曾作为国军军事学校研讨游击战之教本与实施游击战之依据,他所确定的6条对日军作战的指导原则,后来便成为各战区作战的根据。这些不是一介武夫所能为的。

       据说,“太原失守后,鉴于武器装备敌强我弱,以正规战与敌硬拼难以持久,白崇禧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指导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故在国民党军队中素有‘小诸葛’之称。”

    再说些具体的事情。

       当白崇禧与李宗仁、黄绍纮最初联合时,总共只有四千人马。然而很快就击败了盘踞在广西的旧桂系,如陆荣廷,沈鸿英,谭浩明,而统一广西。在这些战斗中,尤数前敌指挥官白崇禧亲率八千士兵,北攻柳州,西击南宁,以少数兵力荡平陆沈谭部,从而奠定了统一广西的基础为人称道。

       北伐期间,白崇禧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统筹全局,指挥作战。当北伐军进至南昌九江一带时,孙传芳以三倍兵力进行猛烈反扑,蒋介石亲自统领的军队都被孙击败,九江被孙夺回,南昌也被围。是白崇禧亲自率领从第七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以急行军速度赶去救援。在与孙的先头部队相遇时,一个回合就把孙的两个师给歼灭了。尽管孙传芳仍有大量後续部队,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而且还有孙在南京安庆的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军需品,但白崇禧仍决定集中兵力攻击德安以断绝南浔线从而收复九江,并解南昌之围。于是双方展开了三天三夜的肉搏战。最後终于击溃了孙的主力,并俘虏师旅长三人,官兵两万馀人,此乃北伐以来最大的胜利。收复九江後,白崇禧担任前线总指挥,向东追击,扫荡全浙江。之後断绝宁沪线交通,以破竹之势收复了上海。後来,北伐军内部闹分裂,汪精卫唐生智在武汉宣布讨伐蒋介石。孙传芳趁机反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白崇禧沉着冷静,经过浴血奋战而全歼了孙传芳的部队(共六万馀人)。取得了北伐以来的第二次大捷。

       宁汉分裂一事解决後,白崇禧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继续北伐。亲自指挥了攻占保定、石家庄、北京等地的战斗。滦东之役,把张作霖张宗昌的两部彻底打败,占领了山海关。长城以南,已无敌踪。 因此,"北伐期间,国民党政权不绝如缕,危而复安,白挽狂澜,俨然擎天一柱。”实乃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八一三上海会战爆发时,白崇禧以军委会常务委员名义,指挥全国健儿,首挫敌锋,上海会战之惨烈斗争,表现白氏之卓越指挥天才及广西将士之悍勇善战。”

       台儿庄一战,白崇禧也是和李宗仁一道指挥了的。所以当捷报传到国民政府的行都武汉,人们高兴地举行庆祝游行时才会将白李两人的巨幅画像装载在卡车上作先导。之後,李宗仁因病不能主持战事时,白崇禧便亲自代行战区长官一职。在进一步部署保卫武汉的外围部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继武汉会战後,白崇禧还参与指挥了南昌会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曾指挥杜隶明、夏威、邓龙光、叶肇各部,在广西昆仑关歼敌万馀人,并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

       当然,他积极反G,在皖南事变中也发挥过作用。至于四平街战斗,由于陈明仁後来在湖南起义成了解放军的将领,所以大陆的书籍似乎大多只提及陈明仁。其实,这场战役的指挥官为白崇禧,是他指挥现地指挥官孙立人陈明仁各部,大败林彪,使本来已很危险的东北局势稳定下来。本来白崇禧计划一鼓作气歼灭林彪部队的,不料蒋介石却命令停止追击,从而使林彪部队死里逃生,且经过整顿後发展壮大,最终打垮国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为解放军由防御转入反攻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当时白崇禧还不明白蒋介石为何要做这种放虎归山的愚蠢事,是局外人者李宗仁提醒了他:如果你把林彪部队歼灭了,那桂系的影响不就更大,桂系的势力不就深入东北了吗?的确,如果换成蒋介石的亲信陈诚指挥的话,蒋介石的态度也许就不一样了。可惜陈诚不仅没有这个能耐,反倒由他丢了东北。

       白崇禧虽是败军之将,但如南乡子所说,在49年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蒋家王朝大 厦即倾之际,冷静并敢于抓住机会进行果断反击的只白崇禧一人。孤军冲入青树坪 的是四野锋头最健的号称中国巴顿的钟伟的部队-49军146师。要不是“中国 巴顿”也是有点精神的--据说他拿着枪逼着他的顶头上司陈伯钧不准陈下撤退命 令,146师就完了。钟伟是对的,146师在青树坪坚守待援,援兵来了。白崇 禧是不幸的,他没有更多的基干部队能给钟伟一个致命打击了。 青树坪战斗是白崇禧军事生涯中最后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战果。

       在白还有力量的时候,比如说淮海战争的前期,如果真的在反G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与蒋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带他的精干部队前往徐蚌前线,出任徐州剿总司令,淮海战争的结局还很难说呢。根据白的打算,只有在蒋介石最后的黄埔底子,黄维、邱清泉和杜隶明的部队 被歼灭后,桂系才有出头之日。黄埔系是全军覆灭了,桂系也没能出头。我倒是有感宋希濂的仗义执言。白崇禧见死不救,在武汉扣住宋的部队不让前去徐 蚌前线时,宋的名言:“胜则弹冠相庆,百则拼死救援”。 等他也成了手无寸铁身无家兵的孤家寡人之后,无论到美国还是去台湾,都是寓公 而已。寓公是不太有资格谈大是大非谈信念的。 也不尽然,南乡之还是拿了一些战例的,一是湘江之战。这一仗的主角是桂系和红军。就算是白崇禧和林彪吧。林彪到是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官。战役的结果,是红军损失惨重。湘江里 躺满了红军的尸体,把江水都染红了。定论:“给中国红军以毁灭性打击得湘江战役等,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均受到肯定”。到了一九四九年,林彪反败为胜,乃受大环境之影响。至于白崇禧不愿意走李崇仁的流亡之路,也是人各有志。李宗仁和白崇禧之间也不是一点矛盾都没有,李在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至于气节,国民党是中国人,***也是中国人。白崇禧去了台湾,也未必一定就有气节,而李宗仁回到大陆,也未必就一定没有气节。如果明知道一个领导人“狭隘心胸和为人”,将来没有前途,还一条道走到黑,中文里有一个恰当的词,叫做“愚忠”。不过,我还是不相信白崇禧这样的人会愚忠。他去台湾,多半是出于无奈。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