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国演义》诗词中的漏洞
|
时间:2005/08/15 出处: |
近日再读《三国演义》一书,着重研读了其中所嵌的诗歌作品。应该说,书中无论是引用还是作者以“后人”身份题写的大量诗词,从意境上讲,大多都是非常恰当和合宜的,对于增强作品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研读中也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或者说是该书的一个纰漏、疑点。那就是该书的许多嵌诗,与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相违背。
请先看书中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刘备“三顾茅庐”时的一段话:
“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就是这首从孔明“口中”吟出的诗,确是大大的不妙。何也?当我把这首诗给一个对旧体诗词颇有研究的朋友,让他看看是否有问题时,朋友起初的回答是:“没发现什么问题呀,格律很工整,意境也到位……”于是,我让其再看,并提醒联系上文来看。朋友看了一会儿,恍然大悟,长笑一声:“罗贯中也有这么大的失误呀,哈哈。”
那么我朋友所笑的“罗贯中失误”到底是什么呢?这就要从我国古典诗歌的声律发展史,尤其是格律诗的发展史来分析。
大家都知道,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中华是诗的国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一定的格律形式,讲究声律、韵律。所谓声律,是指附着在声母和韵母之上的声调(音的高低)、轻重音、长短音等及其组合排列、搭配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指诗歌中字的平仄搭配方式;韵律是指利用同韵成分相互呼应(即押韵)和呼应的方式(即韵式,或韵脚的安排与布置)。我国早期的诗歌在韵律方面很早就比较成熟起来,但对于声律,是不怎么讲究也是不太懂得声律变化的。我国诗歌声律格律的形成,或者说是格律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诗歌声律的形成,离不开对字声的辩识。我国声律学和诗歌史研究表明,虽然声调是汉语固有的东西,早在远古已经存在,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却是南朝齐梁时期的事了。尽管汉末魏晋时期已有人自觉不自觉地研究和运用四声,但明确指出汉字声调存在并区分四声,还是始自南朝齐梁时的沈约、周颙等人。《南史·陆厥传》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关于汉字四声的专著,一般都以沈约《四声谱》为最先。
既然四声是自南朝时才确定下来,那么很显然,格律诗的形成也就不会早于这个年代。我国诗歌史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般来说,我国格律诗的形成,起始于南朝的沈约、谢眺等人,发展于南北朝的齐梁,成熟于唐。
如此,再回头来看诸葛孔明所吟之诗:
大梦谁先觉? 仄仄平平仄(句) 平生我自知。 平平仄仄平(韵) 草堂春睡足, 仄平平仄仄(句) 窗外日迟迟。 平仄仄平平(韵)
通过字声的标注,明显的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工整、标准的仄起仄收式五言律绝(草、窗二字处在律绝中是可平可仄的)。既然格律诗的形成不早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那么这首诗是不是就有问题了呢?孔明何许人也,汉末三国时代人物,且《三国演义》书中孔明吟得此诗时,是三国尚未形成的汉末,其不当之处就不言自明了。换句话说,也就是这首平仄、粘对都非常标准的律化五言绝句,从汉末的诸葛亮口中吟出是不太恰当的。
如果仅仅是这一首诗存有疑点,也许还不太说明什么问题。那么当书中唯有的两首以故事人物口气道出的平韵五言绝句中,另一首也是工整、标准的律绝,就不能不令人确信问题的存在了。书中第三十四回,关于蔡瑁欲加害刘备所题壁间的反诗为:
数年徒手困,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很明显,这也是一首格律工整的标准的平起仄收式五言律绝。
除这两首五绝外,书中还以故事人物的口吻题写或吟咏了不少的古体诗。在这些古体诗中,也大量充斥着格律化的句子和联句,随便拣几首来分析一下。比如,刘备“二顾茅庐”时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所吟诗: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诗中前四句和七、九、十句都是非常标准的律化句,十句中只有五、六、八三句是非律的。
再如第四回中汉少帝被董卓困于永安宫,“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所吟的八句诗,只有“是吾旧宫殿”不合格律: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中义,泄我心中怨。
类似的例子书中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此外,书中还以故事人物的口吻,吟咏了多首七言古诗或歌行,律化的句子也俯拾皆是。需要指出,尽管诗史学家把七言古诗的起源追溯到楚辞进或更早,但一般的看法,完整而成熟的七言诗出现,是三国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曹丕虽然做了这两首七言诗,“但当时的诗人们仍然只注重写五言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没有出现别人写的比较完整的七言诗。直到一百年后,公元四世纪晋怀、愍帝时期,才有无名作者为歌颂作战牺牲的将领陈安而作的《陇上歌》,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到了南朝,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吴丈蜀《读诗常识》)。由此可见,罗贯中在其《三国演义》一书中以故事人物的身份很多的吟咏相对格律化的七言诗,也是不很恰当的,存有狐疑。
综上分析,不难看出,《三国演义》一书,在运用诗词方面存在很多的疑点、瑕疵或错误,书作者罗贯中很可能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不甚明了,进或就根本不了解,不熟悉。因为如果只有一首或几首存在错误,有可能是作者一时疏忽或没注意的话,出现这多的错误就不能仅仅用“疏忽”二字可以解释的了。
或许有些过于苛求了,因为罗贯中毕竟是小说家,而不是诗史学家,出现这种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部世界历史名著,存在这样大的纰漏和缺憾,却实在是一件不得不令人甚感遗憾的事情。
以上是个人习读《三国演义》一书所嵌诗词的一点看法,重在讨论,若有不对之处,还请广大诗学朋友和“三国”爱好者不啬提出,以期改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