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菲尔比和剑桥间谍帮
|
时间:2005/08/14 出处: |
寒山
上周我们介绍了英国情报机构最近公布的有关间谍菲尔比在30年代接受 苏联派遣,准备暗杀西班牙独裁者佛郎哥的故事。这周我们继续介绍菲尔 比和他领导的苏联在英国的情报网的情况。
事要从1934年说起。那年苏联海外谍报机构在英国剑桥大学秘密招募 了三个青年学生,他们的名字是菲尔比,伯格斯和迈克林。当时英伦三岛 仍然被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所笼罩,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又在欧洲大陆崛 起,斯大林铁腕统治下的苏联被很多西方理想主义的青年视为希望和拯救 和平的力量。在英国,剑桥大学成了左派的大本营,菲尔比等三个才华出 众的剑桥学生就是这些幼稚青年的代表。通过他们,苏联又陆续招募了几 个大学生,他们组成了在世界情报史上大名鼎鼎的剑桥间谍帮(CAMBRIDGE SPY RING)。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剑桥间谍帮的成员几乎全部被英国政府雇佣 ,安排在一些关键的部门工作。菲尔比1940年加入了特别行动处(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这个机构的任务是指挥在欧洲大陆的情报工作, 第二年转到著名的M16,即英国对外谍报处,1944年成为一个部门的领导。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部的任务就是对苏联的情报工作。在其它成员中, 伯格斯加入了英国外交部,在驻美大使馆工作,实际上为英国M15,即反间 谍处工作。迈克伦在英国外交部担任美洲处主任。一个叫凯恩克若斯的成 员先是在一个政府的密码学校工作,后来担任英国政府无任所大使的秘书 。
在二次大战中,这些打入英国政府要害部门的苏联间谍向苏联提供了 难以计数的重要情报,包括英国在苏联的情报工作,英美秘密会谈,美英 核武器的发展等等。在苏联和德国进行的库尔斯克会战中,由于得到了这 个间谍帮提供的由英国密码部门破译的德国密码,苏联掌握了德国的军事 情报,从而在这次关键的会战中掌握了主动。
大战后期苏联向东欧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这个间谍帮 提供的这些地区反法西斯力量的情报和美英对这些地区战后的安排,但这 个间谍帮对苏联的贡献实际上超出了提供情报。单纯提供情报的特务叫间 谍,而菲尔比等人利用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向英国--常常包括美国,因为 英美分享情报--提供假情报或夸大某些情报的价值,使得决策部门作出错 误判断。这种性质的特务被叫做鼹鼠,其作用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间谍。
剑桥间谍帮的领导人菲尔比不但非常聪明,而且十分善于隐蔽和伪装 ,不管他在什么地方工作,都获得那里的同事的好感。凡是和他熟悉的人 ,都对他的个人魅力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后来难以相信他竟然是苏联在西 方最大的间谍。1951年,剑桥间谍帮的两个元老人物伯格斯和迈克伦因为 身份败露而逃往苏联,他们的叛逃自然使得反间谍机构怀疑和他们关系密 切的菲尔比。但菲尔比不但没有一起叛逃,反而镇定自若。对他的怀疑和 审查持续了好几年,直到1955年11月7日,当时的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麦克 米兰亲自在英国下院声明:菲尔比是个忠心耿耿的不列颠臣民。从那以后 ,菲尔比又在英国情报部门为苏联工作了好几年,直到1963年,当英国反 谍报机构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时,他才不慌不忙脱身前往苏联,和他的老同 志们会合,领取苏联政府的最高奖赏:红旗勋章。
剑桥间谍帮的最后暴露和菲尔比的逃亡不但给英国情报机构带来重大 打击,而且使得英国麦克米兰政府处境十分难堪,更重要的是使英国人对 政府的能力和高级官吏的忠诚产生怀疑。麦克米兰政府最后不得不辞职。 这个案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并没有以麦克米兰政府的辞职而告终。在后来 的几十年中,英国情报机构和政府一直处于这个叛国案的阴影中,人民对 政府的不信任和政府官员之间的相互怀疑一直没有消散。
80年代当撒切尔夫人主政时,一本名叫《抓间谍者》的书不但重提旧 事,而且还抖落出了很多英国情报机构内部不足为外人道的丑闻,再次引 起了舆论的大哗,给撒切尔政府造成很大压力。
剑桥间谍帮并不是当时在英国社会精英中唯一的一个苏联间谍网。当 时在另外有一个叫牛津间谍帮的集团,由牛津大学毕业生组成,他们也渗 透到了英国政府的一些关键部门和英国工党的领导集团。在剑桥间谍帮败 露后,牛津间谍帮被英国反间谍机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很多成员自杀。 这个案件引起了英国社会的震动,加上剑桥间谍帮案件对英国情报机构声 誉的打击,为了不至给英国社会对政府和社会精英集团的信心带来太大影 响,英国情报机构终止了调查。在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是最富盛名的两 所高等学府,经常处于激烈竞争中,很多人认为剑桥似乎稍占上风。由于 牛津间谍帮对苏联的贡献不如剑桥帮,因此有人在这两起案件曝光后嘲笑 说:甚至在叛国方面,剑桥也比牛津略胜一筹。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人们或许会想:这么多西方社会精英甘于为苏联 牺牲奉献,但最后苏联还是失败了,用中国古话来说,这大概就是所谓天 要它亡吧。
菲尔比1988年死于苏联。他死后三年,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苏联灰飞烟 灭。他没有看到那一天,真是他的幸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