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刘亚洲:中国未来二十年大战略2005/07/26
  • 刘亚洲:重新认识苏联8.19事变2005/07/25
  • 人民币升值 亚洲货币全线大涨2005/07/22
  • 比较薄熙来、潘岳、刘亚洲2005/07/14
  • 新加坡为什么恨中国2005/06/24
  • 刘亚洲:重新认识苏联8.19事变2005/06/24
  • 《深刻解析刘亚洲政委》不是我干的2005/06/01
  • 刘亚洲:广场的见证 2005/05/15
  •  
    钟庆:新大东亚共荣圈
    时间:2005/08/12 出处:新法家
      “日本提供大型高级技术和资本,韩国提供中型技术和资本,中国提供劳动力,俄罗斯提供资源,”(金田一郎, 《环環日本海经济圈》,日本放送出版协協会,1997年5月)建立垂直分业优势互补的环日本海经济圈,然后在此基础上推行日本工业标准,最终实现东亚“共荣”。这是日本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现在正在执行的发展战略,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无尽的比较优势,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大循环。

      2002年日本对中国出口5万亿日元,进口7.7万亿日元,贸易赤字2.7万亿日元。如果包含香港的转口贸易,贸易大体平衡。日本输出的品目,电气机器(26.8%)、一般机械(20.9%)、化学制品(12.5%)、金属及制品(10.5%),合计占全体的7成。电气机器的约4成是半导体,金属及制品、化学制品等占了很大比重,是中国不能或很难生产的基本配件和材料。机械类的输出比重高,是由于直接投资上升的结果。另一方面,日本的输入产品:机械机器(33.5%)、纤维制品(25.6%)、其它(17.6%)、食品(9.5%),合计86.5%。机械机器的内容是办公机械、音响、电视等,大多是基本配件输出,运到中国组装后重新输入日本的。其它类是家具、旅行用品、手提包等,与纤维制品一样,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中日贸易关系,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品继续增大输入外,机器设备、基本配件和材料等出口,在中国加工成制品,再逆输入。中日贸易是“双赢”的互补关系。即使是食品输入,也是日本提供技术的开发型逆输入。由于这种逆输入,使中日贸易实际上是日本企业间的“日—日”贸易,占全体贸易的约60%。

       “日—日”贸易也引发了贸易摩擦。如2001年中国输入农产品争端,及随后的纺织品争端,都是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与留在日本的本土企业间的问题,最后是依靠协商,自主规制解决,民族主义者不断拿这些贸易纠纷大作文章,却不知道这些争端根本和中国没有关系。

      日本提供资金技术,中国提供资源和劳动力,在工业层次上垂直分工,相互间互利互惠,讲求双赢的贸易关系。这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20世纪30年代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以电气、化学等为中心的重要发明,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大幅扩张。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军工产业极大推动了技术进步。从科学技术,举国经济总体战等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被称为最初的现代战争。坦克和飞机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参战各国则努力对它们进行技术改良和性能提升。这些技术,战后被应用于汽车产业和车辆产业等一般产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美国、日本的生产力显著增强。战后工业国家的原有工业生产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复兴,表面上看当然是大好事,但由于国界的分割和消费能力受限于私有制,从全球来看,生产力扩张酿成了世界性的生产过剩。

      1929年,纽约的股票市场暴落,大恐慌及30年代持续的不景气,其规模和持续时间是从来未有的。以前的经济危机都能通过看不见的手,很快自动地达到供需平衡,自动恢复景气。但这次却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把世界瓜分得一干二净,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以释放危机的外部空间。为了从危机中解脱出来,欧洲诸国与各自的殖民地结成区域经济体。自国商品优先销售,殖民地的天然资源和劳动力由宗主国垄断利用,名义上却是共存共容,互利互惠。美国与自己的殖民地和拉美加拿大等结成事实上的区域经济体。德国、意大利等没有殖民地,不能结成有效的区域经济体,而日本虽然拥有朝鲜半岛、台湾、撒哈林南部及南洋诸岛等殖民地,但天然资源不多。于是德意日要结成轴心国重新划分殖民地,德国是“生存空间”,日本是“大东亚共荣圈”,在日本海的对岸,建设事实上的殖民地满州国。

      当时日本由于劳动保护立法,劳动时间缩短和工资上升,纺织业向工资低廉的中国转移,在华纺织急速发展,1918年24万锭,1919年33万,1920年达到87万。在中国现地进行棉丝生产的三井物产,一战前就开始了。在华纺织最大量向美国出口,换取外汇发展重工业,再进一步强化军事机器。英美也向中国大量投资。这些外资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权相结合,划分势力范围,获取垄断利润。20—30年代的中国是英美日三国同盟的共同殖民地,为它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经济非常繁荣,是黄金十年。随着日本的势力增强,想夺取更多的份额,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三个新兴工业国的扩张最终导致了血流漂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无论战争结果如何,第三世界还是第三世界,究竟是旧殖民老爷取胜还是新兴的军阀得志,都不能改变被剥削的事实,只是在剥削方式和程度上有微小的调整。要想打破这个规则,指望别人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