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共两党谁是抗战中流砥柱?
|
时间:2005/08/11 出处: |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多年来,“谁积极抗日、谁消极抗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围绕这些问题,美国之音记者采访了一些学者和亲身经历二战的人。
*余茂春:蒋介石抗日坚决* 60多年前,当抗日的烽火还在燃烧之时,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就爆发了一场争执,国民党指责共产党“游而不击”,而共产党则谴责国民党“消极抗战”。60年后的今天,大陆宣称“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台湾则反驳说,抗战从始至终是在国民政府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国府、国军和蒋介石委员长才堪称中流砥柱。学者认为,如何评价国共双方在抗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余茂春说,国民党里面当然有不抗日或者消极抗日的人,汪精卫后来就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但是,余茂春认为,不能因此就说国民党的主流不抗日。余茂春说:“国民政府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几年里,自己是独立打仗的,没有任何西方国家的支持,苏联的支持也是非常短暂的。日本人好几次在僵持不下时想和中国讲和,蒋介石都义正词严予以拒绝。所以,他的抗日决心是绝对坚决的。”
*余茂春:国民政府对二战贡献大* 余茂春教授说,珍珠港事件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份和美英的盟国。由于盟军当时采取的是“先欧后亚,”的战略,所以中国战区的主要任务变为牵制日军,而不完全是打击日军。他说:“我个人觉得,国民政府,尤其在蒋介石先生的领导下,国民党对牵制日军的这个重要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战斗。国民政府当时有近300个师左右的军力,非常强大。日本人把最精锐的部队全部压在中国战场,有100多万军力在中国战场上被牵制,动不了。这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非常出色的贡献。”
*世界日报:蒋介石抗战战略正确* 长期以来,对蒋介石最有争议的一点是,他被指责在日军入侵之初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所谓不抵抗政策。北美发行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曾经刊登了一篇为蒋介石辩护的文章。文章说,1931年到1937年之间,正是德国纳粹党首领希特勒开始崛起的时候,全球充满着姑息气氛。有谁会肯对中国施以援手?在国内,表面上中国是统一了,而实际上是群雄并峙的局面,哪里有力量来抵御外侮?文章认为,抗战迟些爆发对中国备战更加有利。所以当时蒋介石强调,“和平未至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这篇文章认为,抗战取得胜利主要是由于蒋介石战略之正确。第一,他一开始就定下长期抗战的方针,以空间换取时间;第二,他决定迁都重庆,外凭三峡之险,内拥天府之国,足食足兵,可以持久;第三,他诱敌深入,拉长战线,使日军战线分散;第四,他在敌后发动游击战,袭击敌人的交通线和补给线,使敌人疲于奔命。文章说:“诚然,蒋介石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功,也有过。但是,就抗战的史实而论,蒋介石无疑对国家民族有重大的贡献。我们应该还他一个公道。”此外,《世界日报》还曾经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吗?》的社论。社论指出,在抗战八年间,有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规模战斗3万8931次,官兵死伤320余万人,各地人民直接和间接死伤者在2000万人以上。这些发生在国府治理的地区者占99%。
*杨奎松:共产党牵制敌人多* 然而,中共的说法恰好相反。多年来中共一直说,中共的军队抗击了在华日军的60%以上和伪军的98%。谈到这个问题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杨奎松说,抗击敌人的比例,中共是在1944年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对美国和国际社会进行宣传,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宣传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严格、科学的提法。他说,在1941年以前,毫无疑问,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后来,共产党力量发展壮大,在敌后牵制的敌人越来越多,这也是很清楚的事实。杨奎松说:“假如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很简单图形的作业,相互接触的部份才算是抵抗的话,那么,共产党有理由说,由于它是在敌后,所有敌后的日军和伪军全部是由它牵制的。”杨奎松说,所谓“中流砥柱”不是简单指抗击敌人的多寡,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的。共产党认为,抗战之初它倡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整个战争过程中通过政治口号和主动的妥协,促使这个统一战线保持下来。他说:“它认为,它的这种政治领导作用,它在敌后的坚持,对在正面战场上的坚决的配合,以及对国民党当时的一些政策所进行的批评和善意的帮助,都推动和促使抗日战争能够坚持下来。中流砥柱这个词也很清楚,是在惊涛骇浪、大江大河中起砥柱的作用,并不代表了整个抗战过程。”
*金尧如:国民党是战场主力* 抗战期间加入中共、后来长期担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的金尧如认为,中共在抗战中的宣传鼓动作用应该肯定,他本人就是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参加抗战的。不过,他指出,虽然共产党在思想上有先导作用,但是在实际战场上应该说国民党是主力。 金尧如说:“共产党不过在乡下开展游击战,起牵制作用,不是正面打击和阻止敌人,正面打击和阻止日本侵略军前进的都是国民党部队。国民党过去有它反动的、腐化的一面,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如果没有国民党领导抗战,国民党的军队,国民党的财力,如果国民党都像汪精卫那样,还有中国吗?”金尧如还说,年轻时,他听了共产党的宣传,以为国民党人都很坏。后来,他在香港为中共进行统战工作,接触了许多国民党员,对他们的看法发生了变化。金尧如说:“解放以后,在香港,我跟这些人谈起来,当年他们为什么参加国民党,为什么抗日。一谈起来,原来他们也是有理想的,当时,国民党员大部份是爱国的,有理想的。”
*德丁:对国民党评价褒贬参半* 抗战期间担任《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德丁既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采访过,也去过延安,采访过共产党领导人刘少奇和八路军将领林彪。谈到国民党军队,德丁的评价褒贬参半。德丁说:“国民党方面征兵的手法相当残暴。他们冲进村庄,强行拉夫,所以军队的士气不很高。蒋介石还把许多地方军阀的部队收编进国军,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也不强。比如,指挥南京保卫战的那位将军,我记得曾在日本人发起进攻之前采访过他。他当时信心十足,说,能守住南京。实际上,他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就跑掉了。”德丁说:“不过,在其他地方,国民党军队打得非常漂亮。我觉得,对国民党的有些批评是不合理的。他们虽然不是最棒的军队,但是他们有时候打得非常英勇。”德丁承认,国民党是抗战的主力军,但是他同时强调,共产党在自己的控制区内也发挥了有效作用,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庞大军队。
*余茂春:百团大战受毛批评* 然而,美国海军学院的余茂春认为,共产党在抗战中有保存实力以便将来对付国民党的意图。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里坚持抗战的人很多,也出了许多英雄,但是,每次这些人想打大仗都受到中共中央的批评。余茂春说:“比如,很有名的‘百团大战’与敌人打得很艰苦,也很重要。但是,彭德怀回去后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说你暴露目标,不应该打,应该保存实力。保存实力干什么?当然是为了以后的国共斗争。”
*余茂春:中共抗日为发展自己* 近年来,一些回忆文章,包括毛泽东的私人医生李志绥的回忆录,在谈到中日关系时都提到毛泽东1972年会见日本内阁首相田中角荣时讲的话。当时,田中角荣为日本在大战期间的侵华罪行表示道歉。毛泽东说,如果没有日军侵华也就没有共产党的胜利,更不会有今天的会谈,为此,中共要感谢日本。余茂春认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中共当时抗日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武装。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确实发展很快。1937年,中共的军队全部加起来不过4万多人;到1945年8月,其军事力量就超过了1百万人。
*谢伟思:共产党真心抗日* 不过,共产党力量之强、控制区域之大,使美国驻华使馆官员谢伟思当时就相信,他们可能会最终夺取全国政权。但是,他指出,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不假,但真心抗日也是事实。谢伟思1944年曾经随美军观察组访问过延安,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过多次的交谈。谢伟思说:“他们想发展自己的力量,扩大他们控制的地区,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就是与日本人作战。当然,他们不愿做出不必要的和过份的牺牲。”谢伟思说,共产党发动过“百团大战”那样的较大的战役,但是,日本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摧毁了数以百计的村庄,杀害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用“三光政策”来惩罚那些支持共产党的人。谢伟思说:“报复的后果是如此之可怕,以致共产党人不能再那样打下去了。他们不得不改变策略,到可以生存的地方去逐渐消耗敌人。他们没有全力出击,因为那样做会毁灭他们自己。”
*谢伟思:共产党受人民支持* 谢伟思对国共两党的评价是:在战争初期,国民党很有生气,它不仅动员起全国人民,而且确实打了一些漂亮仗。但是,当战争进行到1941年的时候,国民党打得精疲力竭、疲惫不堪,抗战的有生力量开始转移到共产党方面。这位出生在中国四川的前美国外交官说,延安生气勃勃的气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本人虽然没有去共产党军队驻守的前沿阵地,但是,派往前线的美军观察员目睹了八路军开展的游击战和麻雀战,并且发回了报告予以好评,说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余茂春:中共夸张政绩* 美国海军学院的助理教授余茂春虽然认为共产党坚持敌后游击战的功绩应该肯定,但是他觉得,中共在宣传战绩时有夸张的成份。余茂春说:“共产党宣传做得非常好,打死两、三个人也算一场战斗,报纸上弄的很热闹。但是,究竟对日本人牵制了多少?是不是抗日的中坚力量?日本人是不是把共产党放在眼里,觉得是眼中钉肉中刺非要拔掉不可?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余茂春说,对学者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二战”期间的档案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他认为,应该开放更多的档案让学者研究,而不是政府以《人民日报》社论的方式对问题做出定论。
*张海鹏:大陆抗战研究比以前客观* 据中国大陆学者介绍,大陆方面在抗战史的研究上比以前更加客观、更加冷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前些年访问美国时曾经接受记者田野和方冰的采访,谈到大陆学术界的变化以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评价问题。张海鹏说:“70年代以前,大陆学者往往强调共产党所开辟的敌后战场在抗战当中的主导作用。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学者更加冷静、更加客观地研究了抗战史料,提出这两个战场共同地起着抗击日寇侵略的作用,是互补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行。缺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就不能存在;缺了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甚至也不能存在。在这一点上,大陆学术界比以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