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oogle急征全国代理出乱拳
|
时间:编辑时间:2005/08/09 出处:腾讯科技 |
8月8日,百度在纳斯达克挂牌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度图谋增持百度的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紧急宣布授权中企网为其核心业务Google AdWords(关键字广告)业务的全国代理商。此前,有报道说Google已暗定上海火速、中资源等为其AdWords业务在中国市场的代理。但耐人寻味的是,Google与上海火速、中资源的代理协议尚未落地,Google在华的第三家全国代理商却抢先浮出了水面。 有猜测认为,Google所以如此急迫地敲定代理商人选,源于此前一个工作日上市的百度大受华尔街追捧。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的收盘价达到了出任意表的122.54美元,这个价格比当初Google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还高出许多。
此前,坊间传言Google公司CEO埃里克•舒密特在今年6月底造访百度时,曾试图增持百度股份到10%,未果。稍后,IPO之前的百度通过设置被称为“牛卡计划”的双层股票结构,使得Google增持百度股份或与之成立合资公司的计划落了空。 于是,为了制衡化友为敌的百度,Google不惜正面与微软冲突,挖来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加盟。尽管由于微软起诉李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李的正式到任将不会早于今年9月,但Google在中国的本地化工作并未就此止步。三家全国代理商的最终落地,就是在此背景下敲定的。
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Google此次的代理商选秀,是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因为自2002年以后,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界,全国代理制已经被证明是一条错误的模式。
如所周知,中国互联网产品的代理模式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直销、全国代理及区域代理。直销模式的兴盛期以1999年为最,其代表企业是Google、戴尔等跨国公司。但囿于中国的特别国情,这一模式在中国迄今只有阿里巴巴等很少企业实行并取得成功,其他互联网公司如新浪、搜狐、百度、3721等,则早在销售其互联网产品之初,就无一例外选择了代理制的模式。
起初,各个网络公司大多走的是全国代理路线,时间为2000年到2001年。但在此期间,全国代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其一是各个全国代理商之间常常串货,不光相互争夺客户,跨区域销售,还常常竞价销售,因此价格战频仍,造成代理商利润低到不能再低,结果市场做不大不说,服务也难以尽善尽美。因为这个原因,到2002年之后,各个网络公司基本上抛弃了全国代理模式,改而走所谓区域代理路线,每个省只设立一家代理。区域代理模式果然奏效,不光串货现象少了,服务也开始跟得上了,因为更为本地化,客户续费也更方便了。
搜索类产品如关键字广告和竞价排名的产品特点和其他互联网产品如网络实名或域名有很大不同,不同在它不是像后者那样一次性销售给客户后就完事大吉,而是必须靠后期的续费赚钱,第一次的销售则基本是不赚钱的。而多数全国性代理公司多属销售型公司,后续服务并非所长。也正因此,迄今为止的国内提供搜索及竞价排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毫无例外都通过区域代理商推广产品。
既然有如此鲜明的前车之鉴,Google为何还要逆流而动,选择早经被网络公司放弃的全国代理模式?原因可能在于,为了抗衡百度并压过雅虎中国、新浪、搜狐等成长极快的搜索厂商的增势,Google必须尽快完成本地化布局,但要设立区域代理,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立竿见影的事,而必须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来建立并理顺各地的渠道。而对于下车伊始的Google来说,最缺的不是物力,也不是金钱,而恰恰是时间。
时间,决定了Google不得不在中国走一条捷径,这其中包括对其全国3000多家代理商中存在的靠提供搜索引擎优化服务(SEO)而获利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SEO的利润之高,远大于作为Google正式代理商的利润(据Google的新闻发言人讲,Google给中国代理商的利润返点只有20%),所以,几乎很难保证这些全国代理商在成为Google正式授权的代理商后,不再从事类似SEO这样的业务。高利润的诱惑,是挡也难挡的。如何处理SEO乱局,进而协调好各个代理商诸侯之间的明争暗斗,是google中国必须尽快给出最优解的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