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卢武铉没错:中国侵略朝鲜数百次
|
时间:2005/08/04 出处:凯迪网络 |
二黑/文
据中国时报六月十五日报导,南韩总统卢武铉告美国总统布什说:「中国是在历史上侵略韩国多达数百次的国家,我们岂能忘记如此刻骨般痛苦的往事呢?」。
很多FF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一边捋着JJ喊:“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人家说:“就是,你们还侵略过我们”,FF们小脸刹白说;“我们是爱和平的,没有干过!”
拿卢总统这话来说,其实很有些偏激(可能有误传),但中国的确长久以来一直称霸东亚,要是看谁不顺眼,就会动手,在我们看这叫“恭行天伐”,在韩国人,越南人看来那就是“侵略”了。 有篇文章叫《中国何曾侵略过韩国数百次?》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729891&page=1(附后),意图为中国的军国主义招魂,美化侵略历史,严重伤害了包括韩国人民在内广大亚洲人民的感情。二黑希望,X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深刻反省历史,修改历史教科书。这样才可能得到亚洲人民的原谅。
反驳如下: 且不说朝鲜之立国者是中国人箕子,韩国自己的史书《三国遗事》便记载:「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韩国学者为了民族主义现在不住地辩解此事,但提不出真正合理的说法推翻箕子建国之事。 ======================= 荒谬!《三国遗事》的“箕子立国”,本来就是韩国抄中国古籍的,是殖民奴化教育的产物。客观地看,根本不存在箕子封王统治朝鲜的事实,而是中原人向今天的东北和韩半岛的移民,从考古上说,这次殖民促进字韩半岛的进步。正如,日本的现代考古证明,从绳纹时代到大坟文化的文明飞跃,就是徐福那一批秦人移民的结果一样。 中国古籍只不不过一厢神愿地编出箕子朝鲜的故事,正如武王伐纣一样“意识形态化”,成为后来中国人侵略韩国的借口。
就以后代来说,卢绾叛汉,兵败后部下卫满率千余人逃亡朝鲜,卫满后来(纪元前一九三年)称王。其第三代右渠王与汉为敌,不但收留汉之流亡民,且与匈奴结盟,对汉构成威胁,这使汉武帝无可忍,派使臣前往劝阻,但使臣涉河被杀,这使汉武帝不得东征灭卫氏朝鲜,在朝鲜旧土建立四郡,汉衰,公 元三一三年被崛起之高句丽将四郡占领,中国势力即退出朝鲜半岛。 ========================================= 中国,都已经在朝鲜建立殖民地——郡,那不是侵略是什么?(不过,这主要在韩半岛北部。) 还要说明,中国那时对福建、两广、云贵,甚至两湖,江浙也没有建立完整的行政统治。 有首著名的民歌叫《公无渡河》(后来成了古曲名),就是平壤大同江上的渔民的作品。
两晋南北朝,北方多个政权,都对朝鲜虎视眈眈,特别是北燕(?),多次侵略朝鲜,屠杀朝鲜人民,犯下累累罪行。大家查查《资治通鉴》就知道了。
后来是隋朝,杨广几度打着“恢复箕子故地”的借口,派大兵入侵朝鲜。由于朝鲜人民坚持抵抗,以及地形等原因,中国侵略军几乎全军覆灭。这引了中国内部危机,王薄起义的口号就是“莫向辽东(朝鲜)浪死”。最终隋朝灭亡。
后来,就是唐代了,韩半岛分三为三部分——高句丽,新罗,百济。高句丽最强,领土主要在现中国的吉林,现存有《广开土王碑》,多次攻打南方的新罗,百济。百济与当时的日本的邪马台(倭国)结盟,日本也多次参加韩半岛的战争。日本史书记载——是百济向日本纳贡,这成为近代日本侵略朝鲜的理由。但这是胡说。 新罗则与中国结盟。唐朝多次出兵,攻打高句丽,唐太宗的也御驾亲征,成语“埋天过海”便源于此。后来,李世民中了高句丽的毒箭(乌头碱),回到长安内,服丹药疗伤,中毒而亡。这就是侵略者可耻的下场。 此事,成为朝鲜人民反抗中国侵略的光辉一页。一千多年以后,朝鲜的使臣面对李鸿章要取消朝鲜国王,在韩半岛建立行省的威胁时,慷慨陈辞:“鄙国虽居于罗历之间,然风雨鸣晦,虽然唐宗元祖,犹未得志焉!”(好好想想,你们的侵略头子李世民,是怎么死在朝鲜人民的箭下吧!)
后来,高句丽在民族叛徒——新罗,和外国侵略者联合绞杀之下,亡国了,大部分高句丽人被中国人当作奴隶贩卖,绝大部分人口被迁到山东境内。当时,中国与阿拉伯的“怛逻斯之战”,中方的将领就是高仙芝,此人就是高句丽奴隶,他的人生实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神话。
韩半岛为傀儡的新罗政权所控制,高丽民族被迫放弃原姓氏,改用汉姓,使用汉字,采用中国教育。 中国九华山供奉的“地藏王菩萨”传说就是新罗王子。
唐末,中国北方兴起了契丹族,高丽人民又被迫接受契丹人统治。在英语里,特别是俄语里,“契丹”(Carthy)就是中国的意思。
高丽还受到后来的中国的“金”的奴役。蒙古帝国兴起,元朝正式吞并韩半岛,高丽国王被迫当元朝行省的“承相”,韩国第一大岛——济州岛被迫交给元朝管理,成为军马场。高丽成为元朝侵略日本的“仆从国”。可耻的是,元朝逼迫高丽每年向北京进贡大量物产和美女,高丽还成立了“美女局”,专门负责搜罗美女供北京淫乐。
朱元璋打到北京以后,顺手也“解放”了元顺帝的高丽美女,据说,永乐皇帝朱棣就是朝鲜“战利品”生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猪腰子脸”能生出朱棣这样仪表堂堂的儿子,主要靠的就是美女。
从此,每当朝鲜国王登基,册立皇后,太子,都必须经过北京礼部的批准,朝鲜主权进一步受损,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明末,女真兴起,中国强征朝鲜军队参加对清(后金)的战争,在萨尔浒大战中,朝鲜人死伤严重。
这时,清朝因为朝鲜援助明朝,而两度大举入侵朝鲜,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最后兵临江华岛,朝鲜国王被近投降清朝。
于是,朝鲜又被迫接受清朝的盘剥,重要的内容就是献美女,多尔衮一度和多名韩国美女作group sex,最后X尽而亡,死前大呼:“朝鲜美女大大地厉害!” 所以,千万别跟韩国人谈美女,他们的反应就像我们对圆明园的感觉一样。
综上所述,中国何止侵略韩国数百次?朝鲜人民不可辱!中国的侵略头子李世民,多尔衮等都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下回,跟大家谈“中国侵略越南800年”的故事。
PS,二黑见到的傻人很多,其实最傻的有人居然相信“中国威胁论”,比这更傻的是,有人居然敢说出“核平西安以东”,比这更傻的是,有FF一口咬定“中国自古不称霸”。
相关连接:中国何曾侵略过韩国数百次?
据中国时报六月十五日报导,南韩总统卢武铉告美国总统布什说:「中国是在历史上侵略韩国多达数百次的国家,我们岂能忘记如此刻骨般痛苦的往事呢?」如果这是为了让布希放心不怀疑韩国将离美亲中,特地编一套布希绝对不了解的史实来搪塞倒也罢了。如果卢武铉真的连这点历史常识都搞不清楚,那就不配做一个政治家了。中国与韩国的交往史确实久长,但中国没有侵略过韩国。更不能将日本侵略韩国的历史对看。 且不说朝鲜之立国者是中国人箕子,韩国自己的史书《三国遗事》便记载:「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韩国学者为了民族主义现在不住地辩解此事,但提不出真正合理的说法推翻箕子建国之事。
就以后代来说,卢绾叛汉,兵败后部下卫满率千余人逃亡朝鲜,卫满后来(纪元前一九三年)称王。其第三代右渠王与汉为敌,不但收留汉之流亡民,且与匈奴结盟,对汉构成威胁,这使汉武帝无可忍,派使臣前往劝阻,但使臣涉河被杀,这使汉武帝不得东征灭卫氏朝鲜,在朝鲜旧土建立四郡,汉衰,公 元三一三年被崛起之高句丽将四郡占领,中国势力即退出朝鲜半岛。
再以后,朝鲜半岛分为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相互攻伐,或联此攻彼,中国就成被一方势力拉拢对象,新罗即请求与隋朝结盟与高句丽对抗。而战端是由高句丽挑起,与女真族联手攻打中国辽西,隋文帝发兵应战,结果因隋军粮绝而高句丽心虚,隋军未战而退,高句丽则遣使谢罪,这场仗未打成,隋炀帝即位后,因高句丽与突厥勾结,再征高句丽又因兵疲粮绝而败,遂而二次和议。
唐太宗时,高句丽攻打新罗,新罗求救于唐朝,太宗派玄奘与蒋俨赴高句丽劝阻战争,遭拒且将唐使囚禁,唐太宗不能忍受,亲征问罪,又是天寒地冻粮缺而撤军,两年后再打算亲征却因病去世。遗诏取消远征。
唐高宗时,百济犯新罗,新罗求助于唐,唐助新罗灭百济,唐罗联军再攻高句丽,李世绩、薛仁贵大军与新罗的廿七万军将高句丽灭亡。新罗国因此统一了朝鲜,唐势力在此亦大张,新罗要翻脸驱逐唐势力,双方冲突遂起,公元六七六年,薛仁贵的水师在枝伐浦败绩,唐朝势力即退出朝鲜半岛。
从此之后,中国即无军队往征朝鲜,以上战端从任何角度看都不成为侵略战争,大多是朝鲜的国家借助于中国军队入境,而中国军队除了唐高宗时顺利控制局势外,其他几次都是半途而废。
宋朝时,正是高丽太祖建国之初,宋高两国外交关系很平稳,当然也不会有战争,双方贸易很兴旺。
蒙古人在中国崛起建立元朝,与高丽关系变坏,曾与高丽有多次冲突,结局总是讲和。只不过高丽统治渐不稳。曾与元军联合攻打日本,两次都因海上风暴而失败。
李成桂伐高丽朝而成立朝鲜国,其时中国已进入明朝,朝鲜奉明为宗主国, 战争不可能发生。
清朝入主中原后,对朝鲜仍是宗主国,朝鲜因日本之虎视眈眈,不能不借重清廷,王室力量转弱亦需清朝支持,后来产生亲日派及亲中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但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朝鲜半岛势力更增,终于并吞了朝鲜。
以现代史看看,日本倒是从未正式派兵攻打朝鲜,但最终却并吞了朝鲜,由此可见韩国的真正痛苦往事只此一件。与中国的冲突实在难说是刻骨般的痛苦。美国总统布希哪能懂得这些,无怪乎听了卢的话后要说:「原来如此」,但他如果看了本文后,也许又要说原来如此了。---转自[盛唐网]:s-tang.org
自卢武铉发表东北亚平衡作用的论调后,在韩国及国际间便有两种判读,其一是:南韩要脱美亲中,摆脱美国同盟或韩美日三边合作体制的束缚,加强与中俄的接触。二是:将继续以韩美同盟关系为外交轴心,但将关系趋于平等。
美国政府似乎有点相信第一种说法,因此官员们说狠话,当然使卢武铉不能不在布希面前有所表白,但却并不得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