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几十万满清人何以征服中国?
|
时间:2005/06/23 出处: |
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后金政权时,也是他把四旗扩为八旗刚过一年,按照1601年最初创立四旗的编制计算,每旗辖五甲喇,每甲喇辖五牛录,每牛录辖300人丁,八旗人口则是:5*5*300*8=60000人,不过此时的编制已有所扩大,即一些旗远不止五甲喇,一些甲喇远不止五牛录,一些牛录远不止300人口,那么此时努尔哈赤控制下的女真人口到底是多少呢?有人估计,应该不超出20万人。 1636年,皇太极把国号金改为清,把族名女真改为满洲,此时的满族又融入了部分的蒙古人,汉人等其他民族的人口,加上原来女真人口的自然增长,估计其总人口大约也只是四五十万人。 据一些史家估算,明朝末期,中国的总人口是在1亿至1.5亿之间。 一亿多人何以就输给了五十万人呢? 袁崇焕之死 1 正当大明朝与女真人在边界上不断摩擦,并且屡屡失利的时候,袁崇焕却大大出乎朝廷及女真人意料地创下了宁远大捷,接着又赢得了宁锦大捷。 袁崇焕胜利了,国人为之振奋不已,朝廷里大批人的感受却是相当复杂,你袁崇焕能,当然也就意味着以前一大批人不能了,这些不能的人的背后,又大都是一些在朝廷里能讲话的人。结果,在东北经营边关刚刚有起色的袁崇焕还是被迫辞职了。 2 到了崇祯皇帝即位,老是烦人的边关纷扰,使得他又起用了袁崇焕,任命为兵部尚书兼辽东督师。 袁崇焕再度出山,还升了官职,春风得意,雄心勃勃,为了更好地施展拳脚,竟然瞎列罪名擅自把另一位抗清老资格毛文龙也杀了。 袁崇焕还在默默无闻的时候,毛文龙在边关就已经是个抗击后金的响当当人物了,连天启皇帝都亲切叫他“毛元帅”。他虽然远没有袁崇焕那样的军事才能,打仗也是败多胜少,但他毕竟敢打,不像多数明朝将领老是缩手缩脚。因此他是个曾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感到头疼的人。只是后期毛文龙变得老油条了,不是之处难免有,但也远不至于达到非要收其性命的地步。 宁远战役袁崇焕处在极端的险境中,也许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死定了,故毛文龙没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这大概使得袁崇焕对毛文龙是有怨恨的。 毛文龙经营皮岛自成一体,并不统属于袁崇焕。袁崇焕一直认为他占着茅坑不拉屎,很有碍于自己一展雄才。因此袁崇焕劝毛交权引退不成时,竟然把他杀了。 也许,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有从国家利益方面的考虑,但也不无嫌疑:更多是为了自个儿建功立业的需要。 袁崇焕确实有气魄。他杀毛文龙无疑是跟崇祯玩游戏,因为无论如何他是没有资格杀毛文龙的,因而他杀毛文龙是非法的,非法杀人按说是要抵命的,但他算死崇祯不会拿他怎么样,辽东没有了毛文龙,可不能再没有袁崇焕,袁崇焕实在是比毛文龙重要得多。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立即上奏崇祯,承认自己越权杀人了,请求治罪。 崇祯果然没有追究袁崇焕,还不得不嘉奖了一番,但我们可以推想,崇祯在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如果他是溪口人的话,肯定也会重重甩出一句“娘希匹!” 毛文龙就这么杀了就杀了,他手下的那些人肯定也很不是滋味。几年后,他们先后带着整个军团、整个舰队投清,使得清人从此有了西洋红衣大炮,有了海军,不能说全是与此有关系,但也不能说与此全没有关系。其中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成了一代风云人物,他们在清人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足可以类比吴三桂和洪承畴。 3 正当袁崇焕先身士卒血战皇太极保卫京师的时候,崇祯皇帝却以谋反通敌之罪把他下狱了。他手下最得力的大将祖大寿,一怒之下撕破脸皮,把军队撤出关外,反正不反也挨你讲反了。 崇祯皇帝因为祖大寿等人撤走军队而一筹莫展,只好厚着脸皮轮番派人去请袁崇焕写信劝其部将返回抗敌。虑及国家前途,袁崇焕最终还是答应了。 袁崇焕的亲笔信传到祖大寿的军营,顿时哭声成遍。哭声惊动了祖大寿随军的八十多岁老母,即出来问怎么回事,问后这位老太婆倒也识大体,说:“你们哭有什么用!赶快按袁督师说的办吧。只有努力克敌,才是还袁督师清白的最好办法,才能救出袁督师。” 真正能打仗的军队回来了,皇太极被赶跑了。然而,袁崇焕的死期也到了。 惨哪!凌迟处死,一块肉一块肉生割至死。 4 朝廷既说袁崇焕是通敌汉奸,京城老百姓当然也就认为他是汉奸,当时对他的愤怒对他的鄙视,不亚于文革时红卫兵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那种情绪。行刑的那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怀着解恨出气的心情去观看,争相往袁崇焕身上吐口水,哪怕是一两银子一块肉,也要吃一口“汉奸”肉为快! 然而边关将士和老百姓却又是另一种心情。祖大寿等将领就曾奏请朝廷,愿解职为民以换取袁崇焕一死。行刑前,几乎每一天都有来自边关的百姓或士兵要求代袁崇焕而死。袁崇焕被行完刑还剩下一颗人头挂在木杆顶上继续示众的那一天晚上,他一位佘姓部下就冒着灭九族的危险,爬上木杆偷下人头,安葬在自家园中,并嘱其子孙不得迁回南方老家,要世代为他守坟进香。 5 袁崇焕当然不是汉奸。他不但不是汉奸,从某意义上说还是一位难得的好官,他抗击外敌功绩累累便是证明,崇祯皇帝抄查他家时发现他这样一位高官竟然家无余财,也是证明。 熟知袁崇焕的人都不会相信他是汉奸,但也只是觉得他死得冤,死得莫名其妙。事后冷静下来想想,也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袁崇焕不会是汉奸。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皇帝时期,终于下诏给袁崇焕全面平反,虽然只是一个草头王的效力,但终究是有人给他平反了。 直到过了一百五十多年以后,乾隆时期因修史解密部分清廷档案,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然而这一切都已经已经成为历史了。 大明皇朝的败落 1 1627年,在位了7年的天启皇帝驾崩,他17岁的弟弟朱由检接位,这就是正统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 崇祯接手过来的这个国家,已经是一个很烂的摊子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前任都是怎样当皇帝的啊! 2 万历皇帝在极有作为的老臣张居正死后,如释重负,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终于解脱了!” 他是个贪钱贪得无厌的皇帝。本来国家已经有了一个税收系统,可这位皇帝还要再设自己的一个税收系统。国家这个税收系统在收税中敲诈勒索人民本来就已经够狠了,而比起皇帝的税收人员来说,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万历35年(1607年)正月,一位来自江苏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官进京述职考核,几个皇帝的税监以为他很有油水,来向他勒索钱财,不想这位县官却是行囊无几,一气之下,这几个税监拳脚相加,生生把这位县官打得口吐鲜血而死。两系税收人马都可以任意敲诈勒索,国人不堪忍受,为此反抗和暴动连接不断。这位皇帝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竟然还鼓励官吏们直接向自己进奉,以进奉钱财的多寡来衡量忠心程度。 他耗时六年为自己修建陵墓,除了大量征集工役,还花去800多万两银子,相当于两年的全国财政收入,致使国力大伤。 他二十多年不接见大臣,不理朝政,从中央到地方,国家机构职能都处于半瘫痪状态,致使整个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无怪乎有人说,明朝其实在万历皇帝手上就已经亡了。 3 天启一样是个没有兴趣管理国家的皇帝,他要是能做个专职木匠,也许是大有前程的,可他却偏偏被推上了皇帝位。 他沉醉于做自己的木工活,把大权都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奶妈客氏,另一个就是腐败透顶臭名昭著的魏中贤。 客氏疯狂加害他怀孕的皇妃,清除他的骨肉,他懵然不知。 魏中贤本是一个宦官,宦官本是一种服务性的官员,可他却有皇帝一样的实权。他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大肆敛财。敢对他说不的人都只能惨遭毒手。他要是在朝堂上对朝臣们指着一头猪说:“看哪,这是一头多么威猛的老虎!”不会有人敢说:“哎呀,魏大人魏公公您看错了,这是一头母猪!”就连耿直的袁崇焕也还是忍气吞声在辽东给他做了一座生祠。本来这个国家就已经够烂了,魏中贤横行数年更是火上加油。于是,如火如荼的国人造反开始了。 4 崇祯还算是个认真负责的皇帝,只是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是回天无力了。 导演了一出铲除魏中贤的好戏后,他就开始力不从心了。他不再信任任何人,满朝文武没一个人会使他满意的,于是对他们走马灯似的不是滚蛋就是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位17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副宰相),十四个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杀死或逼死督师或总督十一人,巡抚十二人。整个国家的动荡,由此可想而知。崇祯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又苦又悲,却又是无可奈何。 内忧外患在进一步加剧——满清人的骚扰越来厉害,农民军的势头越来越火。 本来袁崇焕已经说服皇太极取消帝号,人家就是要求大明朝承认他为汗的地位而已。既然能如此解决多年来边患问题,还意欲何求?可崇祯和他的一大批朝臣就是不愿如此。跟我大明朝作对这么久了,还想要我承认你跟你友好吗?唉,也不照照镜子,你现在的这个国家,已经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了! 李自成和张献忠实在都是些平庸之辈,但他们还是葬送了大明皇朝。 大明皇朝,自然死亡而。 吴三桂无奈的选择 1 吴三桂和他的舅舅祖大寿及父亲吴囊,都曾是袁崇焕的旧部。他自小长在辽东,才智过人,还是个未成年人时,就已经在边关赫赫有名,获得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之誉。袁崇焕死后他又得到洪承畴的多方栽培提携,27岁时即被提拔为兵总,成为边关最年轻有为的将领。多年来他在边关一路摸爬打滚,为大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既惧其勇,又惜其才,做梦都想把这小子招降过来,曾抬出已降清的祖大寿和洪承畴来策动他反水,他都无动于衷。 2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过完春节即率大军即奔北京,一路势如破竹,北京危在旦夕,崇祯犹豫再三,决心不顾东北了,急令镇守宁远的吴三桂移师救援京城。 吴三桂接到勤王令,也很犹豫,他走了,无疑是意味着把东北拱手送给清人,而且,李自成大军号称百万,正在接连打胜仗,士气正旺,而他的部队虽然精锐,却只有几万人马,又是劳师远去,能赢得了李自成吗?从理智上讲,他是很不情愿移师南下的,但诏书又不可不从,于是带着部队摸摸吞吞装样子向北京进发。走不数日,闻报北京城已破,皇帝吊死。吴三桂一时成了没主的人儿。 3 吴三桂再度犹豫。投靠满清?他觉得满清不佩;投靠李自成?情况不明,作为大明朝的臣子在情感上也说不过去;独树一帜?前有李自成,后有清军,他这几万人马能撑得下去吗?能撑多久? 吴三桂正难决断时,李自成派人带来了他父亲吴囊的亲笔信,信说他(吴囊)已在北京归顺新朝,要吴三桂也尽快带部队来归顺,以期父子团圆,家人团圆。此时吴三桂一家三十多口人都在北京城内,还大笔家产,他只好顺从父意,南下归降李自成。 然而就在吴三桂南下的途中,又有逃出的家丁来报,说李自成的大顺朝抄了他的家,他的父亲吴囊下狱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抢去了。吴三桂失望之极,悲恸不已,一怒之下,杀了李自成的使者,撤回山海关,通款满清,最终成为满清征服中国的得力干将。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败落 1 明朝末期,作为一个运行着的国家,实在太烂了。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老百姓自然要起来造反。造反不但可以抢得一口饭吃,还可以解怨恨尽情痛骂皇帝老儿和他的黑心官员,可谓是物质上精神上都有所得了,冒险点又何妨,反正已经是穷得没有顾虑了。 这种背景之下,李自成和张献忠凭着机遇和小聪明发了起来,他们分别建立了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分别做了短暂的皇帝。 2 李自成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北京城,得意之际,他的局限性也暴露出来了。 崇祯帝吊死后,李自成令人用一块门板把他的尸体抬到城门口,一摆就是几天,直到尸体发臭,“百姓过者皆掩泣”。京城百姓似乎并不像河南饥民那样对李自成有好感。 旧臣们也表示了归顺新朝,可他们去朝见李自成时,李对他们却不理不睬,还让手下人羞辱他们。“成国公硃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贺,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 李自成既然有意招降吴三桂,却又是一边派人去招降,一边抄吴三桂的家,没其家财,对其家人抓的抓抢的抢。近来的胜利来得太容易了,李自成大概是以为自己就是什么了,可以傲视一切了,你吴三桂不就是明朝的一个兵总么?大明朝的皇帝老儿都死在我的手里了,你吴三桂还不是只有任我处置的份儿! 不料,吴三桂偏偏就翻了脸。李自成咽不下这口气,就决定亲征山海关。新朝刚建,百废待举,更需要进一步巩固,谋臣们都纷纷劝他冷静,不要意气用事,从军事角度来看,牛金星也对他说,“吴三桂来,吴三桂不利;陛下去,陛下不利。”可他还是率军出征了,结果被吴三桂与清军夹击,大败而归。 李岩请缨去收拾河南局面,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李自成却疑心重重,竟然把李岩杀了,本质上简直跟崇祯杀袁崇焕没什么两样。此时正是新败山海关,大敌当前哪! 吴三桂和清兵追来,李自成也知道北京城保不住了,可他还是念念不忘过一把皇帝瘾,撤出北京的前一天,匆匆行了大礼,正式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大顺”皇帝。李自成撤出北京,对那一座座漂亮辉煌的皇宫,烧!我不能享用了,你也别想享用!他绝对不会想到,他烧的是国家财产。 李自成从北京退回西安,而清军也很快追到了西安。看看西安又是守不住了,他命令后撤守将田见秀把“宮室市里”和粮食统统烧了,好在田见秀是个性成中人,怜“秦人饥”而偷偷“留此米活百姓”,而且“止烧东城一楼”。 1645年5月,李自成终于走投无路死在九宫山下。 3 李自成进皇帝位不久,张献忠也在成都以国号“大西”做了皇帝。 张献忠实在就是一个杀人狂,尤其是后期,杀人杀得不可思议,他不但杀已经的归降旧官员和乡绅,还杀他的老百姓和士兵,而且往往不是一个两个或者十个八个的杀,而是大批大批的杀,成千上万的杀。杀四川人口锐减。 他曾亲自写了一块“杀人碑”文:“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他杀人有时还杀得很残忍:“又,剥皮者,从头至尾,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张之为人别无他私嗜好,即女色亦不堪爱,惟独具此杀人之癖,尝剥女足为祭天塔,竟忍断其爱妾之足为塔顶。” 因为张献忠大批杀人,曾使得他的义子孙可望叹道:“吾济数年辛苦,是为百姓受之,今付东流,可不惜哉!父王如此,实不可思已甚。父王为百姓之首,如一身之肢体然。今手足已去,其头安能独存哉?有王无民,何以为国?实不啻空有王名而已。” 对张献忠杀人,鲁迅曾有一番议论道:“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已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这和有些末代的风雅皇帝,在死前烧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书籍古董宝贝之类的心情,完全一样。他还有兵,而没有古董之类,所以就杀,杀,杀……” 我们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看到的张献忠面目,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张献忠如此杀人成瘾,就算没有清军征剿,他也只能自取灭亡。 1646年7月,清军功克成都。张献忠撤出前把官房民房都尽数烧了,还把大批金银财宝投弃江中。同年11月,张献忠在清军的追击中死于乱箭,也算是报应了。 南明朝的败落 1 崇祯帝吊死煤山的消息传到江南,留守南京的政治核心人物史可法等人即着手拥立新君。当时就近有资格成为新皇帝的只有福王和潞王,东林党名流钱谦益等进言立潞王,言福王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虞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史可法很以为然,因而也很想立潞王。 然而事与愿违,凤阳总督马士英勾结一些将领抢先把福王送进南京,史可法等只得迁就既成事实,立了福王朱由澎做新皇帝,是为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 马士英当然是有自己的盘算:立下拥戴之功,再加上揭发史可法等人的那“七不可”,自己肯定得到重用,而昏庸的朱由澎又正好可以任由其摆布。 2 果然,不久马英士即入朝掌握大权。史可法被贬出南京,督师扬州,魏中贤的余党阮大铖等又得到重用,有作为的人大都遭到或贬或罢的下场,朝中塞满了庸碌之辈。这批新朝掌权者把明末的腐败遗风发挥得淋漓尽致。 3 吴三桂和清军赶走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就耍小聪明说:我们为你们报君父之仇来了! 南明朝上上下下包括史可法,都很以为然。他们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又赞赏又感谢,他们视清军为友军,他们对清军在自己的国土上大举进攻李自成持支持肯定态度。难怪呀,千余年来,我君至上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里,既然有人代报君父之仇,作为遗臣遗民,当然是痛快哉痛快哉! 清军把李自成解决得差不多了,兵锋也对准了南明朝。 南明朝说:别这样,好不好? 清人说:你们都是些什么东西!我们付出血的代价替你们报君父之仇,你们却在那里逍遥快活,坐享其成,该杀! 4 正当史可法在江北防线上和清军决一雄雌的时候,左良玉在武昌而起兵征讨马士英,声言要“清君侧”。马英士公然宣称“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遂不顾危在旦夕江的江北防线,撤了四镇兵力去对付左良玉。史可法一时傻了眼。 南明朝啊,都什么时候了,还是内讧不止! 5 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史可法,明知扬州已经是无法守得住了,但他仍是一腔热血,决心率扬州兵民警死抵抗,以身殉国。结果在惨烈的撕杀中,扬州城破,接着就是“扬州十日”,八十万人血流成河,史可法因此而成了我们的“民族英雄”。 清军大肆杀人固然可恶,史可法大敌当前而不怕死,固然精神可嘉,然而让那么多兵民去陪他而死,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善待人民,包括善待人民的生命,如果这条理念成立的话,史可法的“民族英雄”称号就值得怀疑了。只考虑忠心并且不怕死,而不考虑其行为的后果是否有益于人民,也许是不应当如此评选“民族英雄”了。 6 扬州城破,接着就是南京城破。 1645年5月朱由澎被俘,持续了一年的弘光皇朝,完蛋了。 此时,大半个中国仍在国人手里,遗臣们又继续在明皇室宗亲里找人,先后拥立了一个隆武皇帝和一个永历皇帝,但又都因为国人互相掣肘而一个个失败了,灭亡了。 孙可望李定国内讧 1 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死后,他们率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贵州一带,队伍又日益壮大,建立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政权。 李定国算得上是一位军事奇才,他十岁从军,在张献忠立手下时即功勋昭著,才二十四岁便成了张献忠 “大西”政权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孙可望。他随孙可望到云贵开疆拓土,功劳要比孙可望显著多了,因而声望日隆。孙可望对此十分妒嫉。 2 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请缨出击南下清军,率军出全州,在桂林外围大败清定南王孔有德,在围攻桂林城中,又逼得孔有德自杀身亡。接着北进湖南,占领衡阳,进逼长沙。李定国出师半年,拓地千里,势如破竹,清廷为之震撼,特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领精锐部队十五万人,救援湖南。李定国采取透敌深入的策略,诈败撤离长沙,伏兵于衡阳城北,以逸待劳,与尼堪亲王决战。李定国军在激战中斩杀尼堪,大获全胜。 此时李自成和张献忠遗留下来的军事力量与第三个南明朝已形成联合抗清阵线,李定国节节胜利,又连杀清廷两大名王,国人振奋,深受鼓舞,迎来了第二次抗清斗争高潮。在此形势下,清廷曾一度打算放弃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七省,与南明划地议和。 然而其时作为南明实权人物的孙可望,不但不配合李定国继续收复国土,还令冯双礼部偷袭李定国。李定国击败并收服冯双礼后,他与孙可望的矛盾更为激化。 顺治十四年(1657年),已处于守势的大西军正受到清军步步进逼的时候,孙可望为了一官半爵之争,竟然合兵十四万进攻李定国。逆人心而为的孙可望很快大败于李定国。众叛亲离之际,孙可望只得投进了清军的怀抱,充当了清军扫平云贵的带路人。 3 这次内耗使得大西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只有等着清军来收拾的份儿了。 结束语 1 中国人的弱点,实在不好说。 2 中国人一旦当了权,嘿嘿! 3 …………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