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一九六九,尼克松拯救了中国2005/06/08
  • 印尼海啸中的美军2005/06/05
  • 为什么中国的话费比美国贵得多 2005/06/05
  • 天啊!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2005/06/02
  • 连任四届的“轮椅上的总统”2005/06/01
  • 美国纳粹党聚会2005/05/29
  • 五角大楼编造橄榄球星战死被戳穿2005/05/28
  • 委内瑞拉购10万俄步枪引美强烈反应 2005/05/20
  •  
    他们,为“深喉”守密33年
    时间:2005/06/09 出处:南方周末
      □本报见习记者 由珊珊 李盛
      
      秘密。
      一个本以保守秘密为天职的人,却做了揭密者;被揭露的真相惊天动地,揭密的人又悄然隐去,就变成了新的大秘密;
      秘密面纱再次揭开,这次揭密的,是秘密自己。
      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秘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个总统的离职,一个大报的崛起,一个名记者的诞生以及一位老人的复杂人生,荣耀、沉默、名声,等等……从此展开。
      就这样。也许,光荣和卑微总是会利用某个机缘,在某个交叉点,在某个家伙的身上悄然相遇。
      
      2005年5月31日上午,《华盛顿邮报》编辑部会议室。
      执行编辑莱昂纳德·唐尼手机铃声乍响。他迅速关机,继续会议。
      《华盛顿邮报》主席唐纳德·格雷厄姆的手机继而响起。格雷厄姆走出会场接听了电话,回来告诉所有人,《名利场》今天投下了重磅炸弹。“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华盛顿邮报》当年对告密者的别称)秘密大白于天下。
      同日,91岁高龄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在家人陪同下于加州圣塔罗莎的家门前公开亮相:“我就是他们说的‘深喉’!”
      一切要从1972年说起。
      1972年6月17日,费尔特在家中接到FBI打来的电话,称五个穿西服的人于凌晨2点30分悄悄进入民主党全国竞选总部水门大厦,身带窃听设备和照相器材。有人衣兜里还揣着许多100美元的钞票。第二天,《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就把电话打到了费尔特办公室,了解此事。费尔特与伍德沃德交往很久,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过伍德沃德,尽量不要使用办公室电话谈话,以防被窃听。但出乎伍德沃德意料的是,费尔特对他透露:“闯入水门大厦的事件将会升级,具体原因现在不能解释。”然后就匆忙挂断电话。这是费尔特向伍德沃德透露的第一个关于“水门事件”的信息。
      事情果然迅速“升级”。伍德沃德和其同事伯恩斯坦逐渐追查到一张支付给水门“盗贼”的支票和尼克松竞选费用有关联。对费尔特的情报愈发深信不疑的伍德沃德明白,费尔特就是他解开水门之谜惟一的稻草。这稻草,也正在主动向自己飘来。
      
      忘年交
      伍德沃德两年前与费尔特结识。当时,海军上尉伍德沃德在负责领导海军行动的托马斯·摩尔手下,常到白宫送信。一个深夜,伍德沃德坐在白宫西翼的休息区内等待文件签署。这时,费尔特走过来坐在他身边。多年之后,伍德沃德还清晰地记得他对费尔特的第一印象:“他个子很高,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穿黑西服,白衬衫,戴浅色领带,手提一个公文包。年龄约比我大25到30岁。他气质不凡,满脸自信,从姿势和那份镇定从容来看,他一定是经常发号施令并要求命令立即得到执行。”
      即将退役的伍德沃德主动跟这个陌生人搭话,他谈自己的个人情况,自己面临的选择和对未来的困惑。除了礼貌性地回答自己叫“马克·费尔特”之外,那位长者始终一言不发。直到伍德沃德谈到他读的研究生院时,费尔特才接口说,他自己在加入FBI之前也读过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法学院。“FBI”,这是他第一次提到他的身份。共同的一些经历——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和为来自家乡的议员打工——使他们有机会多谈几句。尽管就像在飞机上碰巧坐在一起的两个乘客那样随意聊天,也许伍德沃德当时就隐隐感到,这是不容错过、终将深交的一个人。人的念头里老在某个瞬间会透出命运的神秘色彩。
      说再见时,伍德沃德向费尔特要了电话号码。
      退役前,对前程感到迷茫的伍德沃德对费尔特倾诉苦恼。费尔特似乎也对年轻的伍德沃德有好感,他用过来人的语气给他讲了自己的经历,“法学院的文凭能为你打开许多扇门,但别让琐碎事情束缚住你。”
      不久,伍德沃德在《华盛顿邮报》两个礼拜的试用期以失败告终,但这让伍德沃德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他在周刊《蒙哥马利哨兵》找了一份周薪115美元的工作。他兴奋地打电话给费尔特,费尔特委婉地暗示:“报纸太肤浅,往往不能探究事件的深度和真相。”伍德沃德的情绪仍然兴奋:“那你可以帮我啊!”
      费尔特以沉默作答。
      此时的费尔特对于伍德沃德来说,就是一个偶像和良师益友。可对费尔特来说,毛头小伙子伍德沃德究竟有多少与众不同,为何吸引他交往这么久?恐怕只有他自己明白。
      1971年,伍德沃德终于正式进入《华盛顿邮报》。尽管工作繁忙,伍德沃德坚持有事没事都给费尔特打个电话,问问近况。谨慎的费尔特警告伍德沃德不得直接使用或告诉别人从FBI和司法部门得来的消息。“说这话的时候,他措辞严厉,语气坚决。”伍德沃德回忆说。获得伍德沃德的承诺后,费尔特又再次强调:“你必须谨慎!惟一能确保安全的方法,就是绝不能对任何人透露我们彼此认识,曾经交谈过,或者你认识FBI或司法部门的人。记住,是任何人!”
      
      合作者
      以往,伍德沃德没有为了“独家猛料”给费尔特招惹过麻烦。但这一次,他要麻烦麻烦费尔特了。伍德沃德明白,费尔特就是他解开水门之谜惟一的稻草。这稻草,也可能在主动向自己飘来。
      费尔特重申:不要打电话,不要到家里找,不要进行任何公开接触。这也意味着,他们一系列的秘密接触将正式拉开帷幕。而改变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段历史也这样被悄悄开始了。
      二战期间,费尔特曾在FBI的间谍部工作,从中学会许多德国间谍的技巧。他告诫伍德沃德:“我们需要通过改变旁人注意不到的环境来作为通知对方的暗号。”他们想出一个方法。伍德沃德有一面插在花瓶里的红旗,平时红旗就放在伍德沃德公寓的阳台接近栏杆的前方,如果需要紧急见面,就把红旗挪到阳台后方。“只有在必要情况下才能使用这个方法。次数不能多!”一旦伍德沃德给出信号,他们就会在当天夜里2点在罗斯林(Rosslyn)基桥的地下停车场底层见面。
      费尔特又对伍德沃德临时进行了“反侦察”技巧培训:“走出公寓的时候不要乘直接通往大堂的电梯,而要走公寓楼背后的楼梯;楼梯口有个小巷,所以不要走大路,走小巷;别开你自己的车,走到几个街口外的旅馆,门口会有许多午夜还在等客的出租车;半路要下车再换一部出租车;不要直接在车库停车场下车,提前下车,走完最后几个路口;如果有人跟踪你,不要下到停车场,如果你不出现,我能理解。这一切的关键是安排好时间,要耐心、镇定。”
      费尔特同时告诉伍德沃德,如果他有消息要给伍德沃德,他会送“信”过来。费尔特说,如果他有重要消息,他会拿到给伍德沃德的《纽约时报》,并圈住第20版的版头,然后在偏下的位置用手画一个钟,钟上的时间就是他们应该见面的时间。通常也是凌晨2点,老地点见面。
      很多人都订了《纽约时报》,费尔特如何能在邮差到达前准确地拿到那份给伍德沃德的报纸,并在上面做记号,伍德沃德至今都没想通。费尔特也从未解释过,如何能每天查看伍德沃德阳台上的红旗。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线人,当时的《华盛顿邮报》总编辑西蒙斯以一部美国知名色情影片《深喉》的片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当今世上,知道费尔特就是“深喉”的人,除他本人之外,只有4个———《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卡尔·伯恩斯坦、当时的主编本·布拉德利和伍德沃德的妻子艾尔莎。4人发誓,除非获得“深喉”同意或者“深喉”离开人世,否则绝不说出这个秘密。
      4人中,只有伍德沃德能与“深喉”直接联系。不该问的话,伍德沃德始终没有开过口。
      目前无法得知费尔特具体提供了具体哪些情报,但这些情报对伍德沃德和《华盛顿邮报》非常重要,并且引导伍德沃德和他的搭档顺藤摸瓜,终于翻出了整个阴谋。最后的结果是,尼克松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守密者
      一个资深特工,为什么愿意背叛尼克松,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成为幕后“深喉”;为什么选择年轻的伍德沃德作为他泄密的突破口;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马克·费尔特曾是个负责保守秘密的人。
      费尔特在联邦贸易委员会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但他厌恶一切沉闷、官僚的裁决程序。不到一年,他就申请加入FBI。那时,FBI探员总以典型的“爱国者”形象影响着美国国民。这使得当时许多年轻人把投身FBI作为自己的理想。费尔特就是其中之一。
      1942年他加入联邦调查局。对职业的热爱始终引导着费尔特在FBI一路攀爬的坚定步伐。20世纪60年代,费尔特升入FBI华盛顿总部。
      对传奇的FBI局长埃德加·胡佛的完全信任和崇拜,深刻地影响甚至造就了费尔特的价值观——保守秘密。从1924年到1972年,胡佛共做了48年的FBI局长。后人如此评价胡佛:“他知道怎样保守秘密,这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胡佛,因为没有一位总统知道胡佛究竟知道些什么。这对总统来说是最大的恐吓。他的这支队伍中所有人都只效忠他一人。他们从来不听首席检察官的命令,也不听美国总统的命令,他们只听胡佛的命令。他掌管着华盛顿的钥匙。”
      费尔特忠实追随胡佛的价值观。在许多人眼里,胡佛的独断专行令人发指。但费尔特却公开赞美胡佛“是才气、魅力、勤勉和极权的结合体”。费尔特也有许多与胡佛相似之处:自我约束力强,对领导无限忠诚,反对任何折中妥协方案。
      费尔特坐上了FBI的第三把交椅。由于胡佛和第二把手托尔森都经常病假,费尔特成了实际掌管FBI日常事务的人。
      讽刺的是,这位后来透露水门窃听机密的人,也曾经曾导演过窃听事件。
      “地下气象人”是上世纪60年代的地下学生武装反越战团体。FBI把该组织作为重点追捕对象。行动由费尔特负责。一位“地下气象人”成员的妹妹——珍妮弗·道伦——向媒体控诉,这些行动包括24小时针对她家人的跟踪、监视、偷偷入室搜查、非法窃听电话,甚至试图绑架她刚出生的婴儿,以迫使她说出姐姐的下落。
      秘密的守护者,为何沦为泄密之人?
      认识他的人,都说他一向遵纪守法。尼克松当年的助手查尔斯·科尔森评价说,“他最开始为国家鞠躬尽瘁,但是我不能想象费尔特竟然在黑暗小巷子里透露情报,违反了他保守国家秘密的职责。”
      不过,费尔特当年的确对尼克松政府颇有微词。
      尼克松与胡佛之间的斗争兴起于“水门事件”之前。1970年白宫一个年轻的助手拟定了一份授权FBI、CIA和军事情报机关加强对“国内安全威胁”分子监视的计划。这份最初得到尼克松许可的计划遭到了胡佛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本就在FBI业务范畴之内。虽然尼克松迫于压力废除了这一计划,但费尔特坚信,FBI的独立性和诚实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尼克松从此也对胡佛和费尔特耿耿于怀。在他看来,“胡佛和我是保护FBI免受白宫干预的一堵墙。”
      1972年,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一份备忘录被曝光,内有人称向尼克松的总统连任选举班底“贡献”40万美元就能帮自己了结一桩公案。尼克松特别顾问查尔斯·科尔森“求助”FBI,要求其出面证明这份备忘录本是伪造,但费尔特给出的结论恰恰相反。政府与FBI的关系更为紧张了。
      1972年5月2日,胡佛去世,费尔特本以为自己即将继承胡佛衣钵,但FBI局长的位子为尼克松亲信担任。费尔特甚至心灰意冷地自嘲:“我真后悔没早退休。”
      伍德沃德的文中也回忆道,费尔特曾隐讳地称尼克松的政府是“纳粹”政府,认为尼克松手下都是一帮“纳粹”分子,白宫的那些助手都是一些野心勃勃、讨乖卖巧的小人。
      就是这样的费尔特,也终于决定背叛他一直遵循的原则,成为一个活跃在黑暗中的泄密者。用当时的色情电影《深喉》片名来称呼这个堪称严肃和谨慎的FBI官员,33年前,这个称呼是如此讽刺。
      也许,费尔特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发泄不满,或者尽力保护FBI的利益。也许,伍德沃德最初只是想写一个大块头,搞到一些独家猛料。但光荣和卑微就这样机缘巧合地在他们身上相遇。
      
      结局
      鲍勃·伍德沃德,惟一接触过“深喉”的记者。他因追踪“水门事件”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他的传奇故事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新闻事业的追求。
      伍德沃德还与伯恩斯坦合著纪实小说《总统班底》和《最后的日子》,畅销热卖。根据《总统班底》改编的电影轰动美国,于1976年获得奥斯卡4项大奖。声名远播的伍德沃德成了《华盛顿邮报》的招牌,1981年荣升该报助理总编,目前,他担任《华盛顿邮报》执行副主编。伯恩斯坦几年后离开《华盛顿邮报》,成了知名作家,正在为希拉里·克林顿作传。《华盛顿邮报》也由于该组报道上升为与《纽约时报》平起平坐的美国一线大报。2003年,伍德沃德又把多年珍藏的“水门事件”文件以500万美元高价卖给了得克萨斯大学。
      然而,揭露了“水门事件”背后的机密,并没有为费尔特带来好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73年,在尼克松下台前,费尔特就郁郁寡欢地离开了FBI。
      与费尔特的黯淡收场相对应的,是伍德沃德在事业上的登峰造极。
      看着光环笼罩的伍德沃德名利双收,躲在黑暗中承受着来自自身、道德和金钱诱惑各种压力的“深喉”,还在矛盾斗争。不是没人怀疑过费尔特是“深喉”,但他本人每次都对此极力否认:“如果我是‘深喉’,我会干得更加漂亮。我的行动会更有效率。‘深喉’并没有把白宫搞垮,难道不是吗?”
      伍德沃德并未断绝对费尔特的问候。1999年,伍德沃德到访费尔特在加州的家,第一次遇到了费尔特的女儿琼斯。伍德沃德是一个人来的,而且自称是费尔特的“一个朋友”。久别重逢使80多岁高龄的费尔特兴奋异常,他们单独交谈了30多分钟,又在外面共进午餐。也许这样的会面,勾起了费尔特对过去那段历史的深深缅怀。
      
      竞争对手
      此后,费尔特的家人一直和伍德沃德保持联系。伍德沃德时而会致电家中,向琼斯、她的儿子尼克、她的弟弟小马克询问费尔特的身体情况。这终于引起了琼斯的怀疑和猜测。在女儿的一再追问下,费尔特终于承认,自己就是“深喉”。
      琼斯却苦劝父亲抓住最后的机会,费尔特家应该从这个上世纪美国最大的秘密中获得报偿。“伍德沃德已经坐收一切荣誉,但我们至少还能借此挣点钱付账单,比如我为孩子学业欠的债。”
      于是,在女儿和外孙的搀扶下,年迈的费尔特颤巍巍地站在了世人面前。费尔特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呆滞的笑容,眼神空洞迷茫。难以相信,这就是那曾经长相英俊、风度翩翩的费尔特,曾被誉为酷似主演电影《正午》的男影星劳埃德·布里奇斯的FBI美男,曾戴着入时黑色宽边眼镜,从容面对媒体的FBI发言人。
      出于对这篇报道的重视,《名利场》指派了15名编辑协助奥康纳撰写报道,所有的编辑还为此签署了保密协议。这次《名利场》是否最终向费尔特提供报酬还不得而知。
      奥康纳还透露,琼斯曾商讨过让费尔特和伍德沃德合著一书来揭开“深喉”身份,但遭到了伍德沃德拒绝。费尔特的外孙尼克·琼斯已表示要为此讨个说法。
      至于伍德沃德,也许他此时的心情难以形容。“水门事件”这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还留下最后一章有待续写,可他埋藏在心底最深处半世的秘密,就这样轻易地,和自己无关地,流传开来了。
      费尔特说:“这对我有好处。我打算写本书什么的,能赚多少赚多少。”
      《华盛顿邮报》对伍德沃德下令:必须出来说话了,越早越好!伍德沃德筹备多年、讲述他和费尔特关系的新书《不久之前》最快将于今年7月出版发行。
      曾经在惊涛骇浪的政治斗争中联手的两个忘年交,33年后,在金钱和名誉面前,仿佛两个竞争对手。
      一场争夺出卖秘密的大战已拉开帷幕。同一个故事,谁先讲出来,就是谁的。
      诺顿出版公司执行总编罗伯特·韦尔认为,费尔特作为“深喉”本人,若决意与人合著书稿,对任何一家出版商而言都是最大的金矿。行内人预测说,如果费尔特果真打算开口,“开口费”要到100万美元不成问题。
      但问题是,今天的费尔特,已未必具备赚钱的能力,他要能让出版商相信,他能讲出一个充满悬疑的紧张故事来。文学代理商理查德品恩对《华尔街日报》说:“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和一名知名的惊险悬疑作家进行合作,他需要找一个出版社相信能写出一个好故事的作家来合作。”
      年迈体弱的费尔特是否真能记得那场政治斗争里的每一个云翻风涌,每一场斗智斗勇,每一次泄露情报后的矛盾和挣扎?没人知道。
      91岁的费尔特是否真如此迫切地需要用含辛茹苦埋藏了33年的秘密和勉力维持的一世声名换来一笔巨款?没人知道。
      30多年过去后,两个当年的忘年交和合作者将进行一场怎样的泄密竞赛?也没人知道。
      “深喉”的故事,“深喉”的一生,也许就是这般无奈,这般讽刺?
      
      “水门事件”时间表
        
      ●1972年
      6月17日
      5名共和党“暗探”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窃听民主党参加大选情报而遭到逮捕。
      6月19日
      马克·费尔特开始向《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提供信息。
      8月1日
      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上被认定有总统尼克松连任竞选活动的痕迹,最终证实这张支票是支付给水门“盗贼”的。
      10月10日
      FBI确定水门事件属于一起破坏大选的间谍行为,目的是为了让尼克松能够成功连任。
      
      ●1973年
      1月30日
      尼克松前助手戈登·利迪和詹姆斯·迈克可德因“水门事件”被判盗窃罪、共谋罪。
      4月30日
      尼克松的助手海尔德曼和约翰·埃尔利希曼,司法部长理查德·克雷迪恩斯特因为“水门事件”下台。白宫顾问约翰·迪恩被解雇。
      5月18日
      参议院“水门调查委员会”开始进行全国公开听证,并任命阿奇比尔德·考克斯为特别检控官。
      6月23日
      尼克松拒绝向“水门调查委员会”和考克斯提交总统录音备忘录。
      10月20日
      尼克松强行废止了特别检控官办公室的工作。
      
      ●1974年
      2月6日
      众议院以410票同意、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同意授权司法委员会更大的权力,展开对尼克松的弹劾程序。
      4月30日
      白宫公布1200页尼克松录音带的文本资料,但弹劾委员会要求其提交录音带原件。
      7月24日
      最高法院拒绝尼克松有关总统特权的声明,勒令尼克松必须提交与“水门事件”有关的64份白宫录音带。
      7月27日到30日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了弹劾委员会的三项弹劾声明。
      8月5日
      尼克松公布录音带“罪证”,证明他参与了“水门事件”。
      8月9日
      尼克松辞职。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宣布了对尼克松的大赦。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