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温州“炒油团”空降新疆
|
时间:2005/05/15 出处:新民周刊 |
杨江
新疆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温商逐利的新目标
“我们就像在政策边缘走钢丝,随时都可能跌落!”温州“炒油团”空降新疆, 其表现特征与遭遇,较温州“炒煤团”之在山西,似有相似之处。
120口油井姓“温”
就在温州“炒煤团”北上进晋,掀起千层浪时,新疆石油业近日又惊呼出现“温 州炒油团”的身影,当地流传,一名温商在石油城克拉玛依购买了15口油井,按 照目前的行情,每口至少需要投资150万元。
而雄心勃勃的温州女老板王荣森今年的计划更是让一些人倒吸一口凉气:她要吃 下30口新疆油井的开采权。
这个以服装批发起家的温州女人,两年前就在新疆花200多万元买下了3口油井, 一年后,收益丰盈。
对于这些“小道消息”,新疆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都表示吃惊,认为石油是国有 资源,私人不可能开采,言下之意即对所谓温州“炒油团”的消息予以否认。新 疆石油管理局也表示“克拉玛依境内没有私人油井”。
但温商内部传出的消息却是:初步统计,目前温州人在新疆已经控制了大约120口 油井,投资总额在18亿元以上,如果加上后续加工的炼油设备等投资,温商在新 疆石油领域的投资总额将超过50亿元。
一些温商购买油井的消息也早已不胫而走。今年年初,温州油商林正平马不停蹄 地赶赴新疆,他春节前在新疆看中了几口油井,需要200多万元的投资。过年期间 ,林正平很快就在亲朋好友间筹到了这笔资金。
林正平原与几个老乡合伙在西安经营一家建材市场,每年能赚四五十万元,两年 前,他与几个老乡合伙在陕北定边县买了3口油井,从此再不想从“油”里“爬” 出。
油井之所以如此诱人还是归于其高额利润。林正平算过一笔账:陕北油藏较浅, 平均不到1000米,打一口井一般只需十几天,投资约50万元。按一口产量中等的 油井每天出油2吨、每吨原油1500元计,每天收入达3000元,一年的产值就是投资 额的2倍。除去开支,每年利润至少有50多万元。而新疆的油井与陕北相比,储量 与油质都更佳。
温州乐清的王老板还说:“油井不比煤井、矿井,风险要小很多,以前有做煤矿 的朋友,一遇到矿下出事,钱就全打了水漂。做油井的生意风险小些,利润也足 。”
据说,一些人正酝酿组成“油井投资联盟”开进新疆,他们认为那里的油品投资 市场很大,应聚集起来形成合力。而在浙江,有些民企老板也正在谋划着筹备浙 江石油商会,预计将有更多的浙商加入这股热潮中。
据记者了解,温州人进军石油产业的主战场并非只局限在新疆,在甘肃、陕西等 地,也频频闪现温州油商的影子。而温州油商对“炒油团”字眼同样非常感冒, 的确,目前也无迹象表明他们有“炒”的嫌疑。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虽然温州人购买新疆油井的消息被传得“有鼻子有眼”, 外界却似乎一直无法知晓这些油井在哪里。温州油商一旦踏上新疆,就像施展了 忍术一般,行踪变得诡秘,一切相干的人均回避谈论。
在南疆,荒寂的库车县是目前全疆公认的私人油井较多的地方。当地的官员、政 府工作人员都试图回避私人油井的话题,然而当地普通的老百姓却都明镜似的: “这里有私人开采石油,早就来了。”
100多位私人投资者从两年前就开始在这里挖掘依奇克里克这个中国首片废弃的整 装油田。依矿两次被中石油放弃,只因这里油源有限,地质条件过于复杂,开采 成本过高,不适合大规模作业。
报载,中石油撤出后,留下了286口油井,其中部分一直在溢出石油,地方政府因 此提出了“收油”的要求。从1993年起,库车县政府就开始与地方民营企业合作 ,委托他们“收油”。2002年金禾公司成为依矿的实际管理者。
由于油层较浅,每口井的投资在100万元左右,私人投资者纷纷闻讯而来,目前, 金禾聚集了100多位私人小井主,开采了83口油井。小井主们对外都被视为金禾的 员工,而在内部,他们更多的是合作而非雇佣关系,每个人都与公司签订承包协 议。
据说,库车原有的内地人群中,陕西人、甘肃人、河南人的人数居前三位,刚好 与小井主的人群构成相当,其中陕西老板最多,大约有六成的油井属于他们。
依矿“谢绝外界参观”,始终保持谨慎,里面是否有温州人,我们不得而知。
人们关于温州油商的消息,大多只能是“道听途说”,并不为怪。
看准契机,果断插足
林正平不过是这几年温商进军石油产业的一个缩影,在新疆,温商早已悄然渗透 进石油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他们在新疆的投资,除石油开采外,还涉及成品 油进口,温商黄银荣就是一例。
黄银荣是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泰德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德公司源源不 断地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口成品油,然后通过火车、汽车运回老家浙江和东 南沿海省市销售,在石油危机的时候,甚至连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旗下 的一些公司也成为他的客户。据称,2004年,黄银荣从中亚销往内地的进口成品 油达5万多吨,获利数千万美元。
成品油进口受限更多,当然,获利也是更多的,黄银荣在一些温州油商眼里多少 有些“奇迹人物”的味道,在大小民企向石油产业全面渗透的背景下,更多温商 像林正平一样选择了买油井,这样的投资毕竟成本较少。
据了解,早在20世纪末温商就已零星潜入新疆石油业,最近几年出现小高潮,在 世界油品价格持续走高的形势下,多数企业都尝到了甜头。而跻身石油业的多是 在新疆多年从事商贸活动的温商,其中一支主要的新生力量就是由原先在新疆风 靡一时的“炒棉团”蜕变而来。
2003年新疆棉花收购放开后,大量温州游资进入新疆。据报道,“2003年以温州 为首的民资到新疆收购棉花的资金超过100亿元,其中仅在主要产棉区阿克苏地区 ,就有上千温州人携资30亿元入市。”当年,随着全球棉市回暖,新疆棉价一路 狂飙,很多温州棉商撑足了腰包。
最具典型性的是温州永嘉县的一个山村,2003年初,该村几个“弹棉郎”(将棉 花加工成被褥等生活用品的手艺人)筹资到新疆棉农家收购棉花进行后期加工, 慢慢地,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涌到了新疆。当年底,“弹棉郎”们高价抛售了全 部棉花,全村人赚了近1亿元的利润。据说,现在来到那个村子,“宝马”、“奔 驰”等名车不时可见。
然而,2004年,新疆棉花大丰收,棉价骤降,温州“炒棉团”折戟。棉市“泡沫 ”吹尽后,不少温商不愿离去,他们敏锐地发现了能源危机形势下,石油价格的 坚挺和诱人的利润空间,因此,开始组团购买油井。
与“炒煤团”等发展轨迹相似,先行者获胜的消息传至温州后方,又有不少温州 人携资赴疆入道。
在一些温商眼里,随着我国油品市场的逐渐开放,以及国家开始对民企进入石油 产业在政策上的扶持,民资进入石油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
今年2月,国家公布“非公经济36条”,明令石油与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垄 断行业将向非公经济放开。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条款,明年的12月11日 ,我国还将完全放开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
4月7日、4月13日,商务部接连向28家民营企业发出“进口油牌照”,也似乎预示 着石油“对内开放”的过程将要提速。对市场历来嗅觉敏锐的温商正在抓紧时间 进入石油领域。
记者获悉,虽然,目前温商多是数百万元的投资规模,尚未成气候,但很多人相 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疆浙江企业联合会温州商会秘书长、新疆新乐投资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宣钱曾对媒体直言不讳:“石油是我们在新疆下一步发展 的重点新兴产业。”
夹缝中生存
在新疆投资油井,也并非谁都能满载而归:一位东北的女井主,将70万元的积蓄 全部投入,滴油未出,几乎崩溃,林正平等人也曾感慨,开采石油就像赌博一样 ,谁也不知道购买的油井能采出多少油来……
但资本的脚步还是因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巨大利润继续向新疆迈进,在南疆乌恰县 投资1300多万元于天然气供气的温州人支宝会承认:“只要政策允许,我们肯定 要投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这里的利润是最高的。”
人们注意到,目前,民资在石油勘探、开采方面都受到政策的严格控制,去年已 有陕西大批小油井被地方政府收回的消息。个体投资能力较小的温商并不具备独 立开发和炼油的条件,但他们又是如何能够在新疆油田“小试牛刀”的呢?
据了解,温商投资新疆石油的主要经营方式是,挂靠当地石油公司或勘探公司搞 “联营开发”,而这背后深层次的核心其实是,温商与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的“ 互助”。
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挤入石油产业的迫切心甚至强于民间资本,在现有的制度 下,拥有油源就意味着拥有提高财政收入的法宝。
记者了解,出于对一些落后地区的照顾,实际操作中,国家也会给予这些地方政 府争取油源的机会。
地方政府得到油井后,再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进行开采。据说新疆石油管理局正 在与民营投资者洽谈,准备邀请民间资本合作开采当地的边际油井,油井数目可 能在200口以上。
这条消息直接点出了温商购买的油井的“要点”,“我们买的其实都是小油井和 小气井,有一些已经快被开采完了,仅余一点点的石油,日产量也不过几十桶。 ”温商承包的这些边际废弃油井,在石油管理局内部称为“低效井”。
对于温州油商的盈利渠道,媒体曾披露,拥有石油勘探和开采权的当地企业把小 产量油井的投资权转让给温商后,温商须上交一定的计划油量,或缴纳双方约定 的投资额。而温商上交了“计划内”原油或成品油后,手中往往还有相当部 分“计划外”原油,可直接出售也可加工出售,这正是他们的主要“利润渠道” 。
市场并不用犯愁,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高涨时,新疆某市多数宾馆、酒店的客房 住满从我国中、东部地区来的买油者,有长期倒油的“油耗子”,也有“缺油” 的企业代表。
同时,得益于民资开采的油井较多,一些民资炼油厂生意也随之红火,2003年温 商在新疆新建2座小型炼油厂,2004年又投资近千万元增建了1个。据了解,民资 炼油厂也多是以挂靠的形式操作。
然而,一些温商也不无担忧:“我们就像在政策边缘走钢丝,随时都可能跌落下 来。”有人反映,“个别地区,先是允许温商开采石油,等投入大量资金,开采 后,又将油没收了。”
还有温商抱怨,因为石油产业的垄断性,他们还会受到国有石油公司的挤压,其 实,他们得到的原油产量,与新疆巨大的石油资源相比,少得可怜。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在与新疆紧邻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另一群私人井主已经陷入了困境——在花土沟 这个不为外界知晓的荒僻边区,100多口油井的私人业主,从2004年11月到如今, 没有收到国有石油公司一分钱的油款。
2003年,陕北的油井被地方政府收回后,一些油商转战青海,他们得到青海油田 的授权,被定义为“石油风险投资”,合法地进行边际小油井的勘探开采,所有 产出的石油必须交由国有油田公司收购。
青海的消息令身在新疆的温州油商心生忧虑,一些油商形容,“石油是块肥肉, 你千方百计挤进去,好不容易抢了一小块,但真正咬到嘴里,这样那样的阻碍又 不会让你吞进肚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