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核武器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
时间:2005/05/14 出处: |
(张开善近期撰文回忆我国核武器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郭永怀是我国核武器奠基人之一、当代国际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每当我回忆和他一起工作的岁月,我就久久不能平静,他的崇高品学,令我赞叹;他的英年不幸早逝,令我沉痛;他的闪光生平,让我难以忘怀。
1959年,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正式进行组建。年初,我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工作,我刚开始担任自动组件研究室负责人,后来调任院学术秘书,并兼任团委书记。从此,我与核武器以及为核武器奋斗的专家和广大科技人员,结下了深厚的而且是终生难忘的情谊。
1960年,郭永怀从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岗位上,来到核武器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从他来到研究院的第一天,我就成了他的半个秘书,因为当时我是院的学术秘书,而他又没有专职秘书,自然他的秘书工作就由我来承担了,直到1963年夏天,我被调到中央专委办公室。在近4年的日子里,每天一上班,我就会按照他的意图为他安排好一天的活动,他的学术活动,他的思考课题等等。每当我想起那段岁月,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在那段时光里,我们那样的沟通、钻研、和谐、有效,在他才华横溢的影响和启迪下,使我对核武器知识从原来知之较少的情况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永生难以忘怀。尤其是每当我想起最后那次他乘飞机回京,在首都机场降落时遇难的情景,就会又一次地使我揪心的沉痛。现将和他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的某些回忆片断,叙述如下。
一、郭永怀与钱学森齐驱,名振世界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生人,他家是山东省荣城市滕家镇有钱的地主,因他自幼天资聪慧,加上他家庭经济条件富裕,所以他10岁就外出上学,17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当时甚为难考的公立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荣城地区人人羡慕的一名才子;20岁时,他考上南开大学理工班预备科;1931年7月,预备科毕业,成为南开大学的本科大学生,两年后,他又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为他的物理学专业知识打下了基础。1938年,在3000名报考出国留学生考试中,他与钱伟长、林家翘三人都以超过350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当时力学专业只收一名留学生,可是他们的成绩太好了,招生委员会破例将他们三人全部录取。 1941年,郭永怀前去美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他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的弟子,从此,他在世界气体动力学方面不断显露头角,辉煌惊人,名振世界。
1945年,郭永怀出色地完成了论文《跨声速流体不连续解》,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被冯·卡门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邀请,前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所属的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任教; 1947年,郭永怀与钱学森合作,发表了震惊世界的数理论文,其中首次提出的“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得到了实验证实,这一论文,为解决人类跨声速飞行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有着举世贡献,他们名声大振; 1948年,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同时被聘为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员;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超声速气体动力学的另一个难题,开创了新的计算数学方法,叫做“奇异摄动理论”。此种计算方法后来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得到应用,被国际上称之为郭氏计算法。 1956年10月,在钱学森极力推荐和邀请下,郭永怀放弃美国同行委以重任的挽留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与夫人李佩教授、宝贝女儿回到了祖国。从此,他为我国研制核武器的事业施展才华,做出了开拓性奠基性的突出贡献。
二、郭永怀在一无参考资料、二无借鉴图纸的情况下,提出我们的原子弹研制,可以从设想方案开始工作
核武器研究院研制原子弹的起步,摆在广大科技人员面前的前提任务,必须尽快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但是,从何处起步呢?当时是一无资料,二无图纸,真是难度极大的一大堆难题。
核武器研究院下面有三个大部,即理论部、实验部和总体部,各部又陆续设置了各个研究室和研究组,各部门要最后实现的主要任务都可预想到,例如理论部要解决核武器的理论方案的奥秘;实验部要解决核武器爆炸物理的奥秘;总体部要解决核武器的总体布局、结构设计的奥秘。但要揭示每一个奥秘,困难在于从哪里开始呢?此时此刻,郭永怀明确提出,我们的前期起步工作,从设想方案开始。
根据郭永怀的这一提示,许多科技人员面对自己的任务,提出许多设想方案,然后从中筛选,选择其中最佳的设想方案,开展科研工作,很快许多研究室和研究组工作起步了,研究人员既热情高涨,又有具体目标,有条不紊地将工作开展起来。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事实证明,从设想方案起步,是很有成效的工作途径和方法。郭永怀提出设想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他的超常睿智的表现。
三、郭永怀对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有着独特的贡献
据了解,美国1945年研制出三颗原子弹,在本国本土进行核试验和投在日本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是“内爆”型,投在广岛的这颗原子弹是“枪法”型。“内爆”型比起“枪法”型原子弹技术难度大,但有发展前途,如“内爆”型研制成功,就可在它的基础上研制出威力更大的氢弹。
郭永怀权衡国际核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的实力以及有利我国核技术长远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在核武器研究院明确提出:“争取高方案,准备低方案”。接着,他更坚定地说出:“我们要以先进的‘内爆’型方案为主攻研制方案”。这一指导思想得到其他几位科学家的认同,于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内爆”型方案被确定下来。核武器研究院很快将“内爆”型原子弹列为组织计划实施方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成功地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就是先进的“内爆”型。
我国第一颗氢弹是采取飞机空投爆炸方式,采取空投方式比起第一颗原子弹塔爆方式要困难得多,在塔上爆炸一般都称核爆炸装置,是静态的,不是武器型的;用空投爆炸方式是武器型的,是动态的。因此就必须达到武器型的各项技术指标,才能用飞机携带上天,否则是绝对不行的。 郭永怀对氢弹的总体布局结构,弹体在空中的减速装置以及全弹体的最大重量等,都发表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因为氢弹是个威力极大的庞然大物,由高空投下,在技术上面临许多重大问题。例如,当时我国的最大轰炸机是从苏联买进来的图—16型,该飞机的最大载荷小于10吨,(美国1952年爆炸第一颗氢弹是个装置,不是武器型,总重量为65吨,有三层楼房高;苏联1953年爆炸的第一颗氢弹虽然是用飞机空投,但其爆炸威力只有40万吨梯恩梯当量,够不上氢弹的水平),所以我国这颗氢弹总体布局结构设计不能重于10吨;氢弹从飞机投下时必需要减速落下,因为一是要求氢弹在空中爆炸,二是氢弹减速落下,以便轰炸机有时间脱离氢弹爆炸时所产生的光辐射和冲击波对它的威胁,三是氢弹内的各种工作部件有充分启动时间;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氢弹脱离弹仓后,对整个弹体有一个很大的加速度,此加速度对弹体内部各种电子元件、器件、各种特殊部件、炸药、雷管以及核裂变和核聚变材料等都有一个很大的冲击力,所以氢弹的总体布局结构设计,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郭永怀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倾注了全部心血,发表了许多成功的见解,使以上这些科研技术难题,都得到了科学地应用和解决。
1967年6有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中爆炸试验获得完全地成功,其威力为百万级吨级梯恩梯当量。
郭永怀在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中,在组织并指导爆轰力学、空气动力学、高压动态方程、飞行力学、结构力学以及核武器环境实验等课题中,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保证两弹试验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郭永怀严肃地说,我们科研人员在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中,一定不能出现“超声波现象”
我们国家从1958年开始,在全国刮起了一场利用超声波的风,将利用超声波之风刮到了许多领域,在工业、农业以及生活方面,到处都把超声波的作用搞的神乎其神。
有的工厂机械加工车间,布满了超声波气体的管道,机床在加工零件时,将超声波对着刀具上吹,据说可以提高工效;甚至有的食堂做饭、烧开水也用上了超声波。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新生事物”,没人敢说一个“不”字。否则会受到责难。
此时,郭永怀站出来说了话:“利用超声波技术在某些范畴内有些作用,不是都可以用的,例如,将超声波用来帮助烧开水,水并没有开,最多也只有80度左右,表面上看起来水是开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开,你们不信,测量一下水的温度就知道,离水的沸点还差得远,水之所以被认为开了,这是受到超声波作用的表面现象。不经过实验和计算就得出结论,是很不科学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郭永怀又一次讲到超声波烧开水的事例,他说:“你们每天都在喝并没有煮开的水,这是超声波现象造成的,因为煮过的水未经过测试,表面现象水是开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开,我们科研工作,各项攻关课题,在没有经过计算和实验,没有确凿的数据,一定不能做结论,一定不能承认,否则用表面现象作为依据做出结论,若研制出核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后果是严重的,必将后患无穷,这将会使我们科技人员受到历史的谴责啊……”
五、郭永怀说,力是相对作用的,也是互相制衡的,在一定制衡条件下,力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我们要尽快将原子弹研制出来,当中国拥有核武器后,有了制衡的力,美国人就不敢再对我们进行核威胁了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击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起,美国就不断的向中国发出要用原子弹,轰炸中国境内的核威胁,而且这种核威胁的频率越来越多,直到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后,美国更加发出核威胁,要用原子弹轰炸我国沿海城市和机场。那时,美国动辄就要向我国扔原子弹,十分嚣张。
到60年代,我国自力更生发奋研制原子弹时,美国不断用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窃取我国有关核试验的机密,在侦察的同时,又扬言要对中国核设施进行核打击的威胁。
郭永怀面对这些不断传来的情报资料,对美国人动辄就打算用原子弹打击中国,除了气愤,他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说:“力是相对作用的,也是互相制衡的,在一定制衡条件下,力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我们要尽快将原子弹研制出来,当中国拥有核武器后,有了制衡的力量,美国人就不敢再向我们国家进行核威胁了。”这一精辟的见解,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得到了完全的证实,美国人对中国的核威胁似乎自然消失了,至少我们从有关资料上再也没有见到这种核威胁。
六、郭永怀的科研风格,既紧张又放松,他自我调整心态,以求科研工作的最佳值
从1959年开始,核武器研究院先后调来4位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专家,担任副院长,他们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著名物理学家朱光亚,(固体物理学家程开甲担任副院长一段时间后,调往新疆核试验基地)。这4位专家他们都没有专职秘书,他们都是亲自动脑动手进行计算和研究。彭桓武办公室内有两块黑板,从上班开始就在黑板上不断计算出许多公式,擦了再算,算了再擦,不论什么时候走进他的办公室,总是可以看到列出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公式。他就是这样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院内一般科研人员都看不懂他这是算出核武器中的什么奥秘。我担任近4年的学术秘书,至今也未完全弄懂,这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这些没完没了的公式,揭示出原子弹的奥秘到了何种境地。王淦昌当时已是高龄,但对很多物理试验,他总是亲临现场,有时还要亲自动手操作,试验完了,他又将数据结果反复推敲、计算,思考后,又制订出还需安排哪些试验,他自己动手的精神特别强盛。朱光亚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全院的科研组织计划工作,他终日埋头伏案,苦思冥想,因为当时对原子弹的许多奥秘人们还很陌生,所以编写这样的科研计划,难度甚大,他的老骥伏枥精神,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郭永怀却是另外一种科研风格,他一上班,将很多很厚的外文书,选择有关章节打开,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然后着手列出某些课题。在列出课题过程中自己进行一些设想和推断,但有时候又放弃了这些设想,然后又重新开始,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寻找、追求,从哪些设想课题入手,才是正确的、有效的,是可能进入原子弹奥秘的核心世界,他的智慧和才华经常表现在他矍铄并有些消瘦的脸上,也表现在具有神情而闪光的眼睛上,因为每当他认为这一设想课题甚有意义时,他站起身来,在办公室走上两圈,显露出微笑和兴奋,然后去研究室或把有关科研人员找来商讨,对这些设想课题进行评估,是取还是舍,并决定下一步科研工作方向,但有时对他自己列出的设想课题,不满意时,他同样也表现在脸和眼睛上,他坐在办公桌前神情严肃,目不转睛,一个上午不说话,不再站起来,他进入思维高度集中状态,他的大脑在纵横捭阖。
郭永怀在紧张工作的过程中,也曾突然把我找去,他说:“今天上午我们休息一下,说说话,好吗?”头一次我碰到他的这种想法时,有些发愣,后来就习惯了,知道他是为了放松一下。
他要说的话内容甚为广泛,记得有:从美国回国时,把许多重要的资料都烧了,太可惜了……;美国人缺乏科学的远见,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重矛盾中思考,既瞧不起中国人能将原子弹研制成功,又害怕中国人不久就会研制出来……;没有紧急的事不要乘飞机,因为飞机的机械有个机械疲劳问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除非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他就不乘飞机……;应当让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放假一周,都去游游水放松一下……;匈牙利和波兰发生的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七、郭永怀说,中国在世界乒乓球比赛中取得的胜利,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我们有信心研制成原子弹,让中国人再一次更大的扬眉吐气
60年代初,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世界乒乓球比赛,中国队取得骄人的成绩,给中国人争了脸,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一时间北京和全国掀起了一场乒乓热,人们沉浸在兴奋之中。中国科学院为了照顾专家观看这场国际比赛,特地分给郭永怀两张票,他带着夫人李佩教授前去观看比赛,他们俩看了半个小时就退场回家了。
在一次闲谈中,我不可思议的问他“这场比赛入场票非常紧张,你怎么看了半个小时就回家了?”他先笑,后严肃地说:“我看了一会乒乓球,就坐不住了,……” “那为什么?”“中国运动员发奋顽强的精神感染了我,我想如果我们科研事业也如此发奋顽强,我们也一定能把核武器搞出来,我就提前退场了,回家思考一些问题,科学研究人员要把百分之百的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这也许是最佳的选择。” 当报纸上公布我国乒乓球一共拿下了好几个冠军,郭永怀欣慰而坚定地说:“中国在世界乒乓球比赛取得的胜利,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我们有信心研制出原子弹,让中国人再一次更大的扬眉吐气”。
八、他曾微笑着向我借钱 核武器研究院的几位副院长都没有专车,当时院里配备的小车只有一辆伏尔加和一辆华沙,每天上下班,根据他们的住处和上下班时间,分别接送,所以用车难以保证,有时他们下班回家时没有车。 有几次,郭永怀走出办公室又回来了,他微笑着对我说:“你借点钱给我,我乘公共汽车回家”。他风趣地说:“我身无分文”。他对没有车送他,毫无怨言。
当时,郭永怀是国家一级研究员,每月工资300多元,他夫人是教授,他们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他的生活虽没有在美国那么富裕,但在中国当时已是相当不错了,但他身上从不带钱,为什么他不带钱呢?在我和他比较熟悉后,他说:“多少年来,我从来不管钱,所以身上就从不装钱,管钱费时间也费精力,有管钱的时间,我来想想我的科研课题,应从哪一个设想方案起步,比起管钱的意义大多了……”如果,他有一次下班借钱乘公共汽车回家,第二天上班,他这次可例外,身上装了钱,他一上班就先还钱,然后说声谢谢。
九、郭永怀光荣地入了党,他说,党对我是多么的信任
郭永怀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后,他的人事关系仍在中国科学院,因此,他的学习、活动仍在中国科学院。 郭永怀自1956年回国以后,他忘我劳动,在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在潜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以及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在指导核武器研制中,他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为国家报效的忠诚热情,得到党和国家的赞扬和认可,1961年7月,他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履行手续是在中国科学院。
7月份的一天,一上班,他喜笑颜开地对我说:“我入党了,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家庭出身又是地主,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对我是多么的信任……。”我说:“祝贺您!祝贺您!”他谦虚地说:“我刚入党,是个小学生,你是老党员,你是我的老师……。”
十、郭永怀乘飞机回京,不幸在首都机场降落时失事遇难,揪心的噩耗,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某基地工作了两个多月时间,他着急的要回北京,分析研究试验的数据,他从青海基地带着这些极为重要的试验数据资料,赶到甘肃的兰州,从兰州乘飞机回北京。不幸的是,这架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时,失去了平衡,不仅偏离跑道,而且飞机的机翼向下倾斜,扎向旁边的庄稼地里,飞机立刻引起爆炸燃烧,飞机炸烂,烈火燃烧,等救援人员赶到飞机旁,机上的人已烧得面目全非,郭永怀与警卫员抱在一起,有一个公文包贴在他们两人的胸间,这个公文包里面装的就是要带回北京的试验数据资料。郭永怀的遗体比较容易辨认,因为他从美国带回来的一只金表没有被烧坏。
当时,我已调到中央专委办公室(国家两弹最高领导管理机构)工作,当我听到这一噩耗时,异常震惊,脑子天旋地转,揪心般的沉痛,我多么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然而这不幸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有时我在想,这样一位对国家尖端事业有卓越贡献的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国家多么需要他,为什么他会英年早逝?我常常扼腕仰天长叹,老天爷太不公平了,为什么这样折磨人……
我想前去看看郭永怀的夫人,但了解到李佩教授正关在“牛棚”里,日子很不好过,我虽在领导机关工作,也无能为力,无法前去安慰她;我又想去看看郭永怀的女儿,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她肯定要向我哭喊:“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怎么办?我能说些什么呢?我的心真的要碎了,我承受不了。
1968年12月25日,郭永怀牺牲的第22天,国家授予他烈士称号; 1985年,郭永怀牺牲后的第17年,国家补授予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9月18日,国家追授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的光辉成就,丰功伟绩,为国奉献,永远会记载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史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