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丝绸之路将重建中国借此破能源困局
|
时间:2005/03/18 出处: |
据香港商报报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近期启动了「丝绸之路区域合作计划」,试图重建「丝绸之路」这条世界闻名的商路,日前,UNDP携中国政府和中亚四国政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在北京正式开启了项目实施阶段的战略对话机制。
联合国有关官员希望通过「丝绸之路区域合作计划」,重建欧亚之间便捷的陆路通道,同时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的共同发展,遏制恐怖主义势力;有关的中国专家则指出,对中国来说,重建一度被掩埋于历史尘封之中的丝绸之路,不仅是道路、经贸、文化的问题,更事关中国在西亚的战略利益,有利打破中国的能源困局。
目前所指的新丝绸之路主要包括铁路和公路两种形式,两条道路都起源于中国东部的日照、连云港等城市,终点位于欧洲西部的鹿特丹和安特卫普等城市。
共同发展是反恐良药
联合国的官员将重建丝绸之路看成医治恐怖主义的一帖良药。一位反恐问题专家表示,中国新疆和中亚各地的许多恐怖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贫穷引起的。通过重建丝绸之路,推动中国,特别是新疆地区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共同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这也是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吻合的。如果经济发展了,恐怖主义之源相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中国能源之困需西部破局
新丝绸之路的合作与中国整个中亚战略紧密相连。经过了2004年的中国「能源外交年」,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开始在伊朗等地寻找石油,在这样一个时刻,重开丝绸之路显得更有其开掘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80%的原油进口依赖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路运输,因此「马六甲困境」也成了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隐患。实际上,马六甲海峡只是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困境的一个缩影,在更远一些的水域,如波斯湾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以及好望角等地区,中国的控制力量更为有限。这个时候,古丝绸之路为决策者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虽然同样道路崎岖,但选择的多样性还是能使中国更为主动一些。
学者吁政府采战略新思维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字,1992年中国与中亚5国贸易额仅为5.3亿美元,2003年已达40.7亿美元,增长了8倍。有关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与中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如果想向更深层次推动,中国政府应该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另外,在双方经济依存度挖潜方面和增强对双方政治信任度方面都还有可作为的空间。专家认为,现在光靠简单的结构性互补是不行的,中国应该适当增加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不光去买他们的能源而是帮助他们开发能源。
西部是中国的战略后方
早在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亚洲邻国全面介绍了中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考虑。该政策同样也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搭建了总体政策框架。但专家认为,在执行既定政策的过程中,战略眼光还需放远些。在一些涉及中亚能源合作的具体项目中,中方有时显得不够果断,主要原因是对短期投入因素考虑比较多,忽视了长远利益。
另外,专家提醒,将西向的丝绸之路外交与其它方向的战略通道外交放在一起考虑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给予西向对外交往更合理的战略定位。专家表示:「现在谈得最多的是面向印度洋、面向太平洋,其实西部才是中国的战略后方,抗日战争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