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日本俄罗斯关系变冷 日本没有好邻居2005/03/11
  • 北韩的核战略有什么令人惊奇的地方2005/03/08
  • 海啸后: 美国人在观察中国2005/01/13
  • 日本明修与暗渡中国怎样接招2005/01/13
  • 中国以八千多万美元捐款挤身前十名2005/01/11
  • 印尼亚齐2000华人遇难2005/01/04
  • 地震海啸后印尼华人又成抢掠目标2005/01/04
  • 言论:中国还是捐得太少了?2005/01/04
  •  
    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走到转变的十字路口
    时间:2005/03/18 出处:

    “告诉我,哪条路通向中国? 

    编者按:近期,美国朝野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在美国高层官员的讲话中,“关注中国”似乎成为一种时髦;在美国的新闻中,中国出现的频率显着增加;至于那些国际问题专家,他们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成了美国1、2月《外交季刊》、《外交政策》双月刊、《新闻周刊》……的核心议题。他们猜测着中国未来的角色,权衡着美国未来的对华政策,仿佛

    美国又一次站在了确定对华政策的十字路口。

    中美两个大国是否注定会在21世纪发生冲突?中国的目标是发展还是扩张?美国是否应寻求像遏制苏联那样遏制中国?……这是美国人这一次最关心的问题。不久前,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的辩论或许最具代表性,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学术界的地位,还因为他们的观点已经并正在对美国外交产生影响。他们中,前者在中美建交时起了关键作用,长期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而后者的学说正在被当权的美国新保守主义慢慢吸纳。

    当代历史清晰地记录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次重大抉择,及其在美国朝野引爆的两次大辩论。第一次是二战刚结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是否应承认“红色中国” 并与其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第二次是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到底是美国战略上必须遏制的敌人,还是可以合作的伙伴。第一次,美国错了,世界上不仅有冷战,也有了韩战、越战这样的热战;第二次,美国对了,于是冷战中也难得拥有了一些温暖。那么,这一次美国会作何选择呢?

    “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这是米尔斯海默的结论,也大体上是美国鹰派对华政策的出发点。不过,米氏的观点与美国鹰派从骨子里顽固认定“中国不可信”不同,是基于“学理”的分析。他认为,“即使中国不寻求扩展军备,即使中国继续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美国和中国仍可能会发生激烈对抗。”

    观点本身并不新鲜,然而让普通中国人困惑的却是得出这个结论的逻辑,以及这种思维逻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因为,如果美国对华政策果然基于此种视角,那么中国希望以和平方式参与国际互动的良好愿望就注定只能是“一厢情愿”了。

    传统的“强权”逻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简单地说,这种观念在西方世界中长期占据着压倒性优势。他们以为,国际社会就是弱肉强食。

    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为什么东方的中国在汉唐帝国的强盛时期,对外用兵却常常是被动反应的结果;为什么一个大国与周边小国的边界长期稳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为什么虽然几乎不存在武力的征服,中国却能做到“四方咸服”。所以,尽管美国同时存在“拥中”、“反中”两派,但他们在把中国人作为话题的主角时,却恰恰忽略了中国自身的传统和看待世界的理念。

    现实主义是美国外交的长期传统,它相信国家间的关系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国家的目标就是支配别的国家,控制国际秩序,所以,大国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米氏作为现实主义集大成者相信,如果中国继续现在的发展势头,则两国很可能在安全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米尔斯海默的判断源自近代史,尤其是19-20世纪欧洲国家的权力斗争史以及冷战史。他相信,当代国际关系仍将是近代史的继续,不会有任何改变。不过,他却从来不考虑一下,为什么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几乎从未遵循相同的轨迹,而只是到了近代才呈现出如此相似的一致性。

    然而,遗憾的是,以权力欲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由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得势出现了回潮。阿富汗、伊拉克、伊朗……面对每一个对美国的可能的威胁,在“民主、自由、人权” 等富丽堂皇的旗号下,权力的蠢动或许是更直接的原因。否则,我们无法理解,美国为什么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愿意使用军队,而非“道德感召”的力量,去实现那些目标。

    具体到中国问题上,情况也并不乐观。近些年,美国在亚太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调整,其全球军事部署出现了向亚太的明显倾斜;增强太平洋舰队军力配置,在该区域组建快速反应部队;有针对性地进行军事演习,如一次调动多艘航母的“夏季脉动-2004”演习,攻击海上航行编队的轰炸演练,以退役“美国”号航母验证其抗鱼雷、导弹的打击能力等等,这些举措,武力威慑的目标明显。而作出如此部署的出发点,就在于,美国决策者担心,中国将会挑战美国的霸权。

    历史将“返回到未来”?

    中国并非先例,“现实主义”也曾在欧洲为美国找到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德国的统一也曾经被现实主义看作一个巨大的威胁。德国会扮演新的角色吗?它会再次对征服欧洲虎视眈眈吗?它会插手一直可以施加较大影响的东部邻国的内部事务吗?米尔斯海默的答案是“返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

    8000 万人口,地处欧洲大陆心脏地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这些当然是米尔斯海默担心的理由。然而,让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却依然是他思考问题的逻辑。从他的现实主义出发,他认定未来和过去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未来和过去的情势是相似的,德国最终仍会扮演它在近代曾扮演过的角色,欧洲可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这一预言,没有从近十多年的历史中得到佐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使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起,被统合在欧盟的制度体系中,而且已很难逆转。事实上,德国越来越像 “欧洲的德国”,欧盟的有效运作,使欧洲人对这种制度设计的信心大增,今天欧洲让德国早已抛弃了军国主义的铁血思维,更加规则、协调与宽容。虽然,现在判断德国的最终走向为时尚早,但从欧洲一体化的现状来看,很难想象德法过去的悲剧再次“回到未来”。然而,不幸的是,米尔斯海默在多年之后,又在用相同的逻辑来预言“中美冲突”。

    叩问中国:能力和意愿

    米尔斯海默说,由于中国有可能发展成为另一个全球超级大国,所以美国不得不进行遏制。不知道米尔斯海默为什么如此青睐中国?如果不为各种五颜六色的数字所迷惑,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会发现中国正在达到进步与增长与其说是一种“崛起”,还不如说是沦落到谷底后向正常地位的“回归”。事实上,当今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还不如1900年时所占的比例高。

    仅从地缘角度来看,中国要想成为地区性的主导国就面临着太多的制约。中国可以说是地缘条件最差的大国,周边强国林立;从北到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从宗教文化和人种上看更接近于邻国,而非中国核心区域;海上则同样面临着一些不具善意的国家和岛链。没有哪一个大国像中国这样面临着全方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要想挑战美国霸权,可能美国还没有反对,周边国家首先就开始警觉了。所以,米尔斯海默认为美国将被中国挤出亚洲,实在是高看了中国。除非在事关生存的问题上美国把中国挤得无路可退,否则无论如何中国都会把保持良好的中美关系放在首要地位。

    米尔斯海默相信,中国处心积虑地寻求把美国逐出亚洲,夺取亚洲主导权;中国现在在国际政治中注意回避与美国的正面冲突,并在一些国际重大问题中配合美国的行动,是因为中国人很聪明,以低调的态度试图避免引起美国的警觉。因此,米氏把中国反“台独”的斗争看作是争取亚洲主导地位的第一步。事实上,中国反“台独”,只是中国寻求自我保护、维护独立与主权完整的最低要求,如果说中国因为台湾最终与美国兵戎相见,那完全是基本底线被突破的结果。事实上,普通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对美国并不敌视。最近,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在中国五大城市就“中国人如何看待中美关系”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其中喜欢美国的占2/3,近一半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的朋友、合作伙伴,但同时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美国在遏制中国。尽管,此次民调取样未必科学,但至少能部分说明中国人并未把美国当作敌人。

    中国近些年一直在探索一条非西方的复兴之路。然而,由于话语权的限制,西方并没有认真对待中国的和平愿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际关系实践告诉我们,有关战争不可避免的观念,往往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正如约瑟夫·奈警告美国人的:“如果你把中国视为威胁,它就会变成威胁。”因此,关于中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与中美两国政府和公众对中美关系的未来镜像密切相关,它并不是一个会自动实现的预言。它关乎美国人,也关乎中国人。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