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微软05年面临10大挑战2004/12/26
  • 2005年美国网络媒体即将发生的五件事2004/12/19
  • 政府采购那心惊肉跳的日子2004/12/06
  • Google遭成人网站起诉2004/11/24
  • Google推出桌面搜索挑战微软2004/11/23
  • 微软新版WindowsXP野心勃勃2004/11/17
  • 互联网薪情:涨,涨,涨2004/11/06
  • 盗版Win XP出现蓝屏是反盗版机制2004/11/04
  •  
    联想收购IBM PC内幕
    时间:2004/12/26 出处:
    联想购入IBM的全部PC业务,他们走到一起的猜测是怎样结束的呢?

    “IBM令人垂涎的一部分业务现在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如果有人对此感到吃惊,最好还是习以为常,而且要赶紧习以为常。”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前是这样评价12月8日发生的联想集团

    收购IBM的全部PC业务行为。

    12 月8日上午9时,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杨元庆从楼下拾阶而上,由于脚步频率过快,身体几乎处于腾空状态。直至杨元庆拨开人群走进会议大厅,新闻发布会主会场的大门才向媒体记者开启。10时整,《IT时代周刊》在发布会现场见证了这样一幕:联想骄傲地宣布斥资17.5亿美元(6.5亿美元现金+ 6亿美元联想股票+5亿美元IBM债务)购入IBM 的全部PC业务——研发、生产、采购、销售,“蓝色巨人”在电脑方面的专利,和IBM位于美国罗利和日本大和的研发中心以及5年的“Think”品牌使用权。据了解,收购行动完成后,联想将收编1万名IBM员工,总部则迁往纽约,而新联想在全球PC市场份额将从现在的第9位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或许在美国人看来联想的国际化步伐走得太快,但中国人此前早已习惯了海尔和TCL在异国成功的事实,所以与之前轰轰烈烈地揣测比较,联想鲸吞IBM电脑业务的事实在水落石出之后反倒平静了许多。

    从“搬箱子”起家的联想掀开了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秘密接触外界消息尤如真空

    12月8日之前,所有关于联想并购的线索一直若隐若现,事件进展也因事涉双方的绝口不提而扑朔迷离。但如果回忆起联想CFO马雪征曾透露“联想将不排除采用资本运作进行海外并购”的事实,由果溯因,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收购IBM电脑业务,联想蓄谋已久。

    1981 年,IBM率先开创了PC市场并创建行业标准。在1994年之前,他们一直是PC技术和市场的领头羊。从那以后,IBM的PC销售额不断下滑,亏损逐步加大。因此,IBM首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制定的新策略就是: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2002年,IBM决定出售 PC业务,并陆续关闭、转让、出租了在全球各地的工厂,只保留了在日本的大和实验室和深圳的IIPC。

    IBM剥离PC业务心意已决,几年以来,该公司不断寻求买家洽谈转手事宜。整个收购过程悬疑重重,联想否认有富士康介入竞争,而坊间传言觊觎IBM电脑业务的竞争对手还包括富士通、西门子和东芝等多家世界级企业。

    据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介绍,IBM曾在3年前找到联想有意转手电脑业务。当时的联想正处于发展巅峰,虽然制定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但也从未指望通过收购IBM的电脑业务来实现国际化。因此当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向柳传志谈起这个话题时,后者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并随即加以否定。

    到了2003年11月,市场情势发生逆转。3年战略目标落空后的联想有些茫然——转型处处碰壁、虎视眈眈的戴尔、PC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现金 26亿港元无处可花。为此,联想孤注一掷退守PC主业。然而,国内市场已被充分挖掘,海外市场却是一片空白,尤其是新兴国家的市场给柳传志画了一个高达 2000亿美元的大饼。恰在此时,世界顶尖投资银行——花旗美邦银行给联想的建议是:多元化战略的失败让联想别无选择,只有将目光转向国外以寻求增长。如果联想不走出中国,就将失去90%的PC市场。

    基于此,柳传志有了这样的说法:不冒险怎么办?光窝在中国也是不行的,不突破就只有慢慢萎缩。最后,由于美林证券的牵线,IBM与联想一触即合。

    收购谈判异常艰难

    13个月前的2003年11月,柳传志和杨元庆做出决定,将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传奇并购计划纳入工作日程。

    《IT 时代周刊》记者从可靠人士处获悉,由于事体重大,在答应与联想就收购事宜开始之前,IBM就警示后者一定要严守机密,如果走露消息将立即终止谈判。“双方在签署的众多协议中还额外增加了一份保密协议,就谈判条款的保密性做了严格规定。这意味着有些细节性事件以及具体的并购条款将长期处于保密之中。”该人士如是告诉本刊记者。

    在联系联想方面主导收购谈判的马雪征未果的情况下,《IT时代周刊》记者从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松处获悉了收购的大致过程。

    据乔松介绍,谈判过程实际上分成了3个阶段。2003年11月到今年5月是IBM和联想互相了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联想对IBM分布在全球的 PC业务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摸底、考查和论证、分析利弊;5月份后进入第2阶段,联想正式向IBM提出了收购方案。从5月到10月下旬,两家公司就收购案进行实质性地谈判。

    “因为谈判没有标准,双方几乎在所有的看法上都存有差距,不管是IBM还是联想都觉得自己的提议合理,这给两家公司带来了多如牛毛的谈判条款。”乔松如此形容双方在谈判中的分歧。“最后我们同意参照业界通常的做法,这才使得双方最后达成了这个协议。最终所有的合同加在一起长达数千页,堆起来有1米多高。”

    据了解,联想和IBM争议最大的问题表现为2大核心:一是收购价格,二是如何解决IBM的电脑专利问题。杨元庆证实了“一半的谈判时间都用来讨论收购价格”,而另一问题则是“在谈判的最后时刻才达成一致”。而因为这些问题,杨元庆2次在深夜睡梦中被电话叫起,通知火速赶到公司办公室参加电话会议。

    虽然谈判过程异常艰苦,乔松还是钦佩于对手的伟大。他说:“IBM的稳重和兑现诺言时一丝不苟的风格让人钦佩。”

    乔松告诉《IT时代周刊》:“如果收购事件谈判成功,IIPC必定要注入联想,而长城集团持有20%的IIPC股份。因此,联想应该出面跟长城协商,但 IBM爽快地承诺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在IIPC这件事上联想一直没有介入,前前后后都由IBM一手解决。我觉得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很讲信用。”

    同时,由于IBM总部有高级副总裁John Joyce的力排众议,以及IBM大中华区总裁周伟火昆的极力斡旋,联想与IBM逐渐缩短了距离,终于双双携手走到了12月8日。

    也是这一天的凌晨5时,熬了两宿没有睡觉的乔松意犹未尽地关闭了越洋电话会议系统,结束了与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的电话会议。一直处于极度紧张和保密状态的乔松终于放松下来。

    数月来中国IT产业的最大悬念全部破解。联想突然感觉到头上有一扇天窗悄然开启,而IBM方面认为“双方的结合再完美不过了”。

    不确定的未来

    谜底已经揭晓,留给联想的日子也就不多。除了最为现实的语言交流问题,即将出任未来新联想董事长之职的杨元庆还有大量头痛的问题需要去一一落实。

    12月9日,联想股票开盘1小时后就下跌了0.125港元,跌至2.55港元,跌幅为4.67%。香港道亨证券市场研究员埃里克·袁在电话中告诉《IT时代周刊》:“投资者对联想的潜在赢利还不确定。”

    香港的一着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赫伯特·刘则提出另外的担忧。他说:“人们担心两种企业文化如何能相互融合。”而国内亦有人提出类似观点,他们认为, “IBM分布在全球的PC业务人员共有1万人,如果这么多人同时陷入惊惶中,联想的海外之路和迁都之举就失去了全部意义。”

    事实上,柳传志也认为IBM员工的士气可能影响未来新联想的整合。他说:“IBM的员工愿意为新公司效劳吗?”这是柳传志在归结3条未来联想可能遇到的风险中的第2条,他归结的另两条风险是市场的承认与否,以及业务和企业文化的磨合。

    柳传志为联想预见了所有的风险。但业界一致认为,相比其他2条,联想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整合。

    作为竞争对手,世界PC市场最大份额拥有者戴尔就表示看淡联想和IBM的结合。该公司透过媒体指出,“联想和IBM的合并案将最后证明两个差异极大的组织是很难结合在一起的。”埃里克·袁也认为“联想在管理新接手的业务后,它可能要用2~3年的时间才能产生协同效应。”

    不过,IDC大中华区总裁谢世和并不赞同上述看法。在总结联想未来遇到的问题时,谢世和分析指出,对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的理解,中国人和美国人,以及其他地区人各有不同。谢世和告诉《IT时代周刊》:“在笔记本业务方面,新联想品牌将得到有力提升,对其他领先厂商形成压力;而在台式机方面,虽然 IBM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却是有助于联想在商用台式领域的开拓。”谢世和说,“这一联合,将不仅对联想在国际市场上的角逐产生影响,而且对保持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会产生影响。”

    “原来想过3年以后休假。后来我就明白了,这3年以后根本休不了。”乔松之所以如此感叹,是因为杨元庆已经代表新联想提出了整合步骤:第一步是全球采购、研发和涉及产品;第二步实现市场和销售的整合;第三个阶段相互进入到对方以前没有进入的市场。

    对联想收购行为的利弊分析已是满天飞,但谁也不敢轻易妄言摆在杨元庆面前的路就是坦途或是地雷阵。不过,杨元庆的一句话或许流露出些许深意:联想未来不会再收购了。难道是杨元庆和他的联想将为此陷入长久的消化和探索之中吗?




    Copyright 1998-2003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