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小平您好”的当年()(图)2004/08/11
  •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娱乐生活 2004/08/04
  • 邓颖超致周恩来爱情书简2004/07/29
  • 《白毛女》创作真相2004/07/28
  • 康有为与梁启超之间的恩怨2004/07/26
  • 周总理座机被炸案的外交档案2004/07/20
  • 雷锋是怎样被发现的?2004/07/20
  • 名宿辉煌历史预示奥尼尔未来2004/07/20
  •  
    上海,给过两万犹太人最温暖的收留
    时间:2004/08/12 出处:
    上海虹口,对于全球犹太人来说这是远东最温暖的一个地方。"上海"这个单词被记录进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文化里,如"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等一样,已成了"拯救"、"避难地"的代名词。

    4 月20日,全世界犹太人共同纪念二战胜利,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也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在这个活动上,记者听说了一个二战时期为躲避战争来到上海的犹太少女的故事。战争结束后,她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以色列本土不安定的局势让她担忧,"坐在车里不晓得什么时候就会爆炸"。她重新回到上海,用地道的上海话说一句"上海是我的故乡,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泪流满面了。从此终老沪上。

    时至今日,许多犹太难民及其后代来到上海,探究和寻访这块曾收留过他们父辈的土地。

    上海:给过两万犹太人最温暖的收留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马弈良说:"上海是个非常独特的城市,是二战中世界上唯一的一处不用签证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两万多名犹太难民在大屠杀期间逃到上海,上海人民把自家大门连同自己的心扉向这些难民打开。这里是安全的避风港,他们其中一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逗留了许多年。"

    1937-1941年,大批从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逃出的大批犹太难民从西伯利亚辗转逃到日本神户,因日本政府拒绝,想去美国、加拿大的犹太难民先后来到了上海。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当局将沪上的英美人士视为"敌国侨民",并将他们关押在上海郊区的集中营内。最初一两年里,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仍保持自由。因为他们来自于日本的盟国,但在这些难民的护照上都印有"J"字犹太人标记。

    1942年7月,纳粹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梅辛格上校来到上海,向日本当局提出屠杀犹太人的"上海最后解决"方案。该方案因德日之间的分歧未能实施, 1943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迁入"无国籍难民隔离区"。隔离区位于虹口,包含有15个街区。当时负责犹太难民及隔离区事务的日军上尉K Inuzuka是一个亲德派。他支持纳粹德国计划消灭上海犹太人的"终极方案"。纳粹军官也曾亲临虹口隔离区,策划屠杀犹太人的方案。然而,日方最终没有执行这一计划。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3日,虹口犹太人隔离区正式撤消。对于上海犹太难民而言,战争终于结束了。

    摩西会堂今昔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举行的系列二战纪念活动,包括虹口摩西会堂大型图片展。

    摩西会堂位于上海长阳路,始建于1907年,1927年迁至华德路(今长阳路)62号,二战期间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

    "以色列人打谁也不会打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专门为我打开摩西会堂大门的工作人员说。我走访完上海残存的犹太难民营后,到达摩西会堂的时候,会堂已经下班了,这位工作人员延长工作时间,继续为我解说。"很多人来参观,以色列人和德国人最多,德国人对战争认罪态度很诚恳。也有日本人,我们有时问关于日本侵华和战争认罪的事情,他们就避而不答,说'我们不要谈这个'。"摩西会堂的工作人员告诉我。

    克林顿访华前几个月,上海通报美方的建议参观地点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杨浦大桥、宝山钢铁厂、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复旦大学等。但克林顿先遣人员说克林顿还想看看旧上海的遗迹,并增加了几处参观地点,其中就包括摩西会堂。克氏被舆论认为是"为了博取美国犹太势力的好感"。

    外国领导人第一个提出要看摩西会堂的是前以色列总理拉宾,拉宾的父母就埋在该小教堂附近的霍山路公园内。拉宾1993年访华前提出要看摩西会堂时,该教堂早就移作它用,上海市政府赶紧用其他房产将它置换回来,重新装修成当年的犹太教堂模样。拉宾参观后留言:"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拯救了千万犹太人民,我谨以以色列政府的名义表示感谢!"

    工作人员说,犹太人来参观摩西会堂,一般会在门口的捐款箱放些钱,还会对中国人说很多"谢谢"。

    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访问上海时曾表示要将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墓地即现在的霍山公园买下来,拉宾1995年遇刺后,此事不了了之。

    霍山公园犹太难民纪念碑由虹口区政府树立于1994年4月19日。当年上海犹太人时常来此休息聚会。今天的霍山公园是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门口烟雾缭绕处,是喧闹的叫卖烤羊肉串的小贩。

    舟山路:战乱中犹太人的"小维也纳"

    我按照史料上的描述,来到当年犹太难民隔离区最繁华的街道:唐山--舟山路--霍山路--长治路。

    舟山路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犹太风格的建筑,这些红砖尖顶的狭窄房子在今天属于上海贫民窟。老辈坐在门口晒太阳,小辈却梦想着离开。记者走访了几位老人,他们都对那段犹太人住在这里的历史耳熟能详,还表示很喜欢这些老房子,"很凉爽很漂亮"。

    当年,两万多犹太难民就挤在这些狭窄房子里,进出口处由日本兵犹太卫队(日本当局强迫组织的3500名男性犹太人的所谓"犹太保甲"中的警卫队)把守,犹太人出入要向日本士兵敬礼,要拿出身份证以备检查、搜查。

    据这些老人回忆,当时与隔离区犹太人杂居的上海下层民众友好而善良,他们让出房间安置犹太难民居住,帮助他们寻找临时工作,借给他们一些生活用具,霍山路小学接收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等。但在北外滩开发的今天,许多遗址已被推土机铲平,准备盖高楼大厦。

    1941年,犹太人集中居住的提篮桥地区出现了商业茂盛的局面,舟山路则成了商业中心,号称"小维也纳"。从唐山路到霍山路短短的两三百公尺内,沿街两旁商店林立,显得热闹而繁荣。

    通过"犹太国际委员会"、"联合国难民救济所"等各种救济社团的协助与安置,犹太难民们在虹口有了栖身之地,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学校、交响乐团、饭店、宗教场所和商业活动。这些犹太人大多有一技之长,律师、医生、工程师、教师、各种手艺师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适者生存"的优点。他们开设的小型服装、面包、冷饮、旧货业等商店,经营得还不错。

    当年的日本侵略者曾设想:把犹太人从欧洲吸引过来,在满洲或上海虹口等占领区建立移民点,以便利用在世界金融占重要地位的英美犹太人中的巨富的资金和影响。1938年召开的"日本五大臣会议"上,日本政客曾提出:"我们不能像盟友那样排斥犹太人……因为我们要外国资金。"

    上海改造提篮桥,拟建犹太人历史风貌区

    上海虹口区提篮桥一带在二次大战时是犹太人隔离地。上海计划在2010年世博会之前,改造虹口提篮桥,建成一个以犹太故居为主,融合文博风貌、艺术社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虹口提篮桥历史风貌区,面积约30公顷。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副主任花建建议,应该将摩西会堂转为犹太历史文化展示馆,结合提蓝桥监狱的功能置换,利用特色建筑,建立博物馆群,形成犹太文化休闲街区,以文化产业链的概念发展虹口成为国际性社区。同济大学城市建设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认为, "历史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它们是我们留给后代子孙的最好礼物。"

    "上海牌"犹太人

    二战中有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而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的2.5万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的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了,而且还出生了408人。

    伊斯加·伊麦斯是二战后仍留上海的极少的一位俄罗斯犹太人,在年过50岁时,他和一位江苏姑娘结婚生子,儿子叫伊斯加,女儿叫莎拉。伊斯加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父母离婚后,他和妹妹跟随父亲生活。一家三人一度得到中国政府每月69元的生活补贴,生活吃用不愁。1962年老伊麦斯中风去世。 1992年,伊斯加结婚了,妹妹莎拉则移居以色列。

    伊斯加的妻子潘桃英是个比丈夫年轻11岁的江苏外来妹,温柔贤慧,清秀大方。几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伊凡。他们被称为"上海牌"犹太人。其实,那些战争结束后离开上海返回家园的犹太人,那些因为上海而延续的犹太人的血脉,一直将上海当作自己的家,把自己当做"上海牌"犹太人。






    Copyright 1998-2003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