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龟”风光不再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
|
时间:2004/03/24 出处: |
如果早几年,在伦敦大学主修媒体研究的26岁的培培可能会被高薪从伦敦聘回中国,并被标以“海龟” -- 这个对海外留学归来学者(海归)一语双关的中国称号。可是现在,朋友们都用“海草”这个带一些幽默、又说明她从海外归来被炒掉工作现状的词汇来称呼她。
其实说培培是“海草”一点也不过份,因为自从她回来后就再没工作过。她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几十万蜂拥而回的待业留学生中的一员。
对这些回归故土的“海龟”来说,回家的路是崎岖艰险的。中国教育部的报告显示,2003年留学回国学生高达2万2千1百人,比2002年增长了12.3%,然而国内在2002年却有2.5倍于2001年的毕业生在寻找工作,冲击著就业市场。在城市中,国营企业人满为患、效益不佳。大量的农民工还在纷纷涌入城市。此外,自从世界经济萧条,中国互联网泡沫化,许多在中国的大公司开始裁员。如何吸收这些“海龟”正成为国家领导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降低起薪高才低就激烈竞争使今年给“海龟”们的起薪比去年下降了40%。很多“海龟”们不得不寻求初级的工作,他们感慨他们高才低就和“低薪养连”的生活(注:由于国外没有计划生育限制,有些海归人士到回国时全家大大小小已是“一个连”)。另一些人则宁愿选择等待,也不愿低就凑乎。在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培培到她赴英留学前工作过的一家广告公司打杂,月薪4000元人民币。
据路透社报导,中国最大的人才资源网站之一的51job.com最新调查显示,归国人员的平均年薪从2001年的6万元人民币降到2002年的5万元,在2003年又降到4万3千元(约合5200美金),而现在国内最好的毕业生的年薪是1万2到1万8。那些用钱堆出的紧俏学位,在前几年还非常值钱,但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51job。com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留学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希望高薪回报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年轻的‘海龟’们缺少工作经验,他们就会变成‘海草’。”
24岁阿波甸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MBA(商业企业管理)毕业的“海龟”林云飞(音,Lin Yunfei)正在学著接受这一切。自去年下半年毕业起,她就总泡在北京的工作招聘会上。在根本找不到适合工作的情况下,她又去网络上找。她说:“一个人才市场发现了我,他们问我是否有兴趣做接待员,我拒绝了。”这个月起,她开始在一家新闻公司做秘书,起薪5000元人民币。
辗转大西北?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上,中国领导人提出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政府的政策似乎总是落后于实际的待业需求,而且在具体实施上又大打折扣。
中国官方的失业率是4.3%,但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实际的城市失业率可能接近10%(不包括农村人口)。本星期官方公布,有2百40万城市人口在等待就业机会,政府希望能创造1百40万个就业机会。
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国内有一种论调值得注意。有经济学家说,学生就业不是问题,言下之意是学生自己造成的。中国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院(the Population and Labour Economy Institute)主任柴方(音,Cai Fang)说:“整体上讲, 他们的困难与就业市场无关。他们的期望太高了。”柴建议说:“他们为什么都挤在北京上海?他们为什么不到中国的大西北去?”他说:“我认为MBA毕业生做助理或是当秘书是很正常的。”
从1999年起,为了转移就业压力,中国开始允许大专院校扩大招生人数。五年后,这些学生象潮水一般卷回工作市场(一小部分成了“海龟”)。据教育部统计,今年约有2百80万名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了68万。
新闻快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