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慧萍通过电话或见面聊过天的人,第二次听到她的声音会很容
易认出来。因为她的声音又甜又糯,节奏舒缓,有一种极富音乐感
的温文,一听就不象是中国内地的女子。当然如果不开口,她就这
么亭亭地站着,及肩的直发柔顺地垂下来,化着淡淡的彩妆,微笑
着用柔和的眼睛看着你,你一定会认为黑头发黑眼睛的她是个清秀
的中国南方女子。
她来自新加坡。
不过,她说话的慢条斯理却是在泰国曼谷三年的工作养成的习惯。
她现在的身份是上海瑞吉红塔大酒店的市场公关经理。 杨慧萍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早期的一部有名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Carpe diem .”这句拉丁文?可以翻译为及时
享乐型的“享受每一天”,也可以翻译为积极进取型的“抓住每一天
”,而杨慧萍把它理解为“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学习,每一
天都在结交新的朋友,每一天都努力给别人带来快乐。这和她所理解
的佛学真谛是一致。信佛,但她并不把佛教看作是一种宗教,而是看
作一种生活哲学。许多其他宗教都会让信徒把注意力和希望寄托在某
一个“神”身上,杨慧萍眼中的佛学则比较超脱,强调了外物“生不
带来,死不带去”的一种间离,强调“随缘”,让人能够回归自己的
内心去体味生活的真正意义。杨慧萍会去静安寺烧香,会偶尔吃斋,
但佛学的书读得不多的,她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实践着这种“佛”的
生活哲学。 酒店公关的工作并不轻松,早上8:30甚至更早些她就上班了,忙到中
午12:00左右才可以回房间休息一下(这是住在酒店里的好处,省去
了上下班的劳顿,中间还可以放松一下),下班在6:00—7:00之间,
但常常要到8:00之后才有自己的时间。她要筹划酒店的宣传活动,安
排媒体接待,甚至周到到了在每一个熟悉的客人入住和结帐离开时都
去问候一番。 可是,杨慧萍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将每一天的
生活安排得丰富而妥帖。工作再紧张,也不影响她“享受每一天、珍
惜每一天”。每周六,她去虹桥学3个小时的水墨画和书法,每周日去
湖南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学1个半小时的小提琴,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
间来练字画或者练琴。除却书画和小提琴,杨慧萍还喜欢听音乐,从
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到周华健、任贤齐的中文流行音乐到SAVAGE
GARDEN?、BOYS II MEN的欧美流行音乐,莫不乐在其中。她还很喜欢
阅读,偏爱人物传记、游记等非小说类书籍。此外,健身、与朋友泡吧
、逛街……生活中一样都不少。 许多人会惊叹她哪里来这么多时间,其实她的秘诀就是“早睡早起”。
每天早上6点左右她就起床了,跑跑步,听听音乐看看书,有时练练瑜
珈,然后神清气爽、轻松愉快地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的休息时间她也
会回到自己的房间用音乐和阅读来犒劳犒劳自己。下班之后开始练习书
画和小提琴,最后伴着书香入睡。睡觉通常在10:00多,11:00前。即
使和朋友出去吃饭、泡吧,她也会很注意时间的控制。 从功利的角度看,书画音乐之类并不会给杨慧萍的工作带来直接的促进
,可是她却在这点滴的积累中将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快乐起来。她曾
在曼谷工作期间学过8个月小提琴,去年7、8月间在静安宾馆的小型音
乐会上结识了上海交响乐团的一位音乐老师,许是缘分许是天分,这位
老师一向来只收至少有10年学琴历史的学生,却答应了将杨慧萍收至门
下。她说音乐会令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纤细和敏感,她从马勒的复杂难懂
的音乐推测他的一生是坎坷的,这后来在阅读马勒的传记时得到了印证
。而她每次跟着老师学琴,心情一点微妙的变化都会被老师察觉。学书
画是从去年10月开始的,一直在练欧体,不过目前还在认真的描红,水
墨画倒是从第一幅画樱桃进展到牡丹、荷花又进展到了鸟和鱼。对杨慧
萍来说最难画的是石头,要有质感要有神韵绝非易事,她还在潜心琢磨
,不过据说现在已经画得有点石头的样子了。她说书画能够让你的心宁
静下来,变得非常平和、非常澄澈,对生活的节奏是很好的调节。
如果你了解杨慧萍再多一些,就会发现她更多的与众不同之处。她在家
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排行中间的孩子常常
会被父母忽略,排行最中间的杨慧萍却从小表现得有些与别人不同。她
不愿意和姐姐读同一所中学,不愿意跟在姐姐后面去参加社团活动,坚
持考进了别的中学。后来她考进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进入工商管理学院
专修金融,读到第三年,成绩优异的她作为交流学生去加拿大西安大略
大学读了一年书。在加拿大,她接触到了与东方的单向讲授式教育完全
不同的开放讨论式授课,起初很不习惯,渐渐学会了大胆积极地表达自
己,一年后回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养成了积极表达习惯的她反倒成了个
与众不同的“怪人”。不过她一直觉得那段经历对她的沟通和表达影响
很大。
刚从大学毕业,杨慧萍就离开了父母身边到泰国曼谷去工作了。最初她
的理想是自己开酒店做老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遭遇了一些生活中
的起落,她慢慢喜欢上了酒店公关的工作,开始调整自己的定位。“现
在我觉得做酒店公关可以发挥我的特长,我做得很开心。能够很开心地
做自己适合的工作,是一种幸福。”她不认为这种改变意味着进取心的
丧失,而是抛却了要向别人证明什么的虚荣,走向了更踏实的生活,懂
得了生活的重心如何调节,“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种成熟”。 杨慧萍还有惊人的语言天赋。她跟父亲学了潮州话、跟母亲学了马来西
亚文,在学校受的是中文和英文的双语教育,在中学里选修了6年法文和
1年西班牙文,在泰国工作时又学了泰文。她对法语这种优美的语言非常
迷恋,甚至法语并英语更好,因为工作中用的少,不得不常常温习一下。
为此特意把法文书带到了上海,临睡前总要翻一翻。她对语言的兴趣异
常浓厚,比如去意大利旅游她也会买一本意大利文的书研究一番,她说
是“语言学得多了,就会发现很多相通的地方,学起来很有趣。”
已经学会了享受在上海的生活,杨慧萍偶尔还会想起第一次来上海的情
形。2001年2月14日是杨慧萍第一次来上海的日子,专程赶来参加面试。
她到上海的那天特别冷,尤其是对来自新加坡的她来说。从虹桥机场下
来坐上出租车上一路开到浦东,开过世纪大道,她惊叹于上海的现代化,
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上海会是如此的摩登。这时的她已经在曼谷的威斯汀
酒店工作了三年,做过人力资源总监助理,做过餐厅经理,也做过公关。
不甘于现状的她希望能寻找更多的机会,做事业上的另一个冲刺。威斯
汀所属的喜达屋集团在马来西亚、新西兰、上海当时都有工作机会,包
括协助开一家新的酒店或者管理数家酒店的公关。最后,在马来西亚兰
卡威岛喜来登酒店和上海瑞吉红塔大酒店这两个选择中,她圈定了上海。
3月中旬,她正式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独自在异国打拼,杨慧萍比以前更珍惜与父母的感情,也更重视沟通,
每周都会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有时会聊上一个多小时。开始也用IP卡,
可是每每到45分钟左右时就会自动断掉,只能重新再拨。几次下来她嫌
麻烦,从此改用手机和家人煲电话粥。有一次她很认真地问朋友是不是
IP电话都有这样的问题,她的朋友笑起来说不知道,因为很少有人会有
IP卡连着打45分钟以上的国际长途。 与丰富的精神生活比起来,杨慧萍在上海的物质生活则简单得多。以前
在家时吃的是比较清淡的中国菜,到了上海,除了觉得偏甜,基本比较
适应,有时候会和朋友去吃印度菜,还特别喜欢一家叫“上海1931”的
餐馆,喜欢衡山路和茂名路上的酒吧。Shopping的时间也并不多,对衣
服不太重品牌,只要简单朴素舒适就好,比较喜欢素色,连条纹的衣服
都不大买,很喜欢去逛茂名路上人不太多的小服装铺子。化妆品也不是
很讲究,因为工作需要而上妆,自己其实更喜欢本色一点。 要说起愿望,她就会很温柔地笑着,说希望能够开一个有音乐有书的特
色吧,营造一种很悠雅很人文的气氛,给自己和朋友一个温馨写意的空
间。这时也许刚好有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干净的脸上,她的眼波纯净如
水,似乎可以看进她敏感、单纯、快乐的心里去。 然后你的脑海里会跳出那句话:“Carpe diem ”。
是的,杨慧萍,就是这样一个懂得珍惜懂得享受的异国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