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千字观感
-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

电影从彩衣说书人说书开始:话说当年天下大乱,有人奋力求天书以得解策,结果放出一百零八将,分别是马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看官、这诸位壮志未酬的最后一个,便是本说书人,当年香港左派运动
的风云人物吴仲贤。
  弦乐紧促声中,一张张旧报纸一张张老照片飞般掠过,十万火急的头版头条触目惊心地喊出一个大时代的
到来。
  旋转镜头猝然收敛,一个蓝衣女子奔跑在暗淡背景中,一切都是晦暗不明,女子的眼神纯净空洞。一行字
徐徐滑出:To Forget。

  忘记。

  影片以演义式说书为一段线索,由当事人讲述整个轰轰烈烈的七十年代;长头发、红宝书、托洛斯基、革
命与爱情。当年的中坚分子于斗室之中陈说旧事,这本身、就是冷静的幽默。仿佛隔了几十年的尘埃看旧日自
己,漠然的笑。
  与此平行发展的是八十年代,与民主墙呼应的此岸红潮,是另一代年轻人的十年革命,在个人已无能为力
的年代里他们的青春、爱情、坚持与幻灭。

  影片里奔跑的女子叫阿凤,是八十年代左派运动的经历和参与者,79年的艇户上岸,84年的水上新娘,87
年的无证妈妈和89年的血染风采。她跟随这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那人告诉她要自己争取权利、要与政府抗
争、最后告诉她、为让当权者听到他们声音他必须进入体制之内。
  一条拯救之路,几千年知识分子奔走呐喊也不过如此收场、而这样,已算成功。

  如果说进入体制的邱明宽议员是民运分子的行动领导,神父甘阳则是我们尘世中的良心。他在街头用吉他
弹奏国际歌,以绝食声援每次运动,84年他的绝食令群情激愤传媒轰然。87年,已是议员的邱明宽先不表赞
同,继而传媒冷淡观者寥寥。。。。。。。就是这样,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坚持什么,终于发现个人努力微不足
道。此时的坚持成为惩罚,而放弃,就是幻灭。
  当神父在黑夜中点蜡烛向天空祈祷:‘上帝,为何我们总是不能坚持到底。我们应该坚持的’。语气中的
卑微让我掉泪。几天后他又如此祷告:‘绝食168小时,有时我真恨你。你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坏人’。我想神
父也不过如此,一样会后悔会放弃,一样分不清自己对错和前路明暗,可是,这也就是我们,脆弱易逝的理
想,冲动的行为和不能够的坚持。

  和阿凤神父一起出现,却置身运动之外的阿东是另一种类型。他在深夜街头问神父:‘你这样做有用
吗’?他是现实生活的我们,清醒旁观,出离狂热。
  神父回答:‘有没有用明天是看不到的,有些东西、我想到我死的那天也看不到’。
我记住编剧的名字:陈健忠。查资料发现他写过‘中南海保镖’和‘方世玉’。可是,他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语
言。

  当然,这一次绝食和无数运动中的绝食一样,没有结果、没有终点。神父没有饿死,阿凤却已经清醒。女
人的革命大多与爱情紧密相关,她灰心了邱明宽的冷酷,也就灰心了轰然的革命。
  许鞍华以女人的触觉,写出了革命和爱情一般,都是轰轰烈烈的,都是俗世中灵魂的救赎,然后就是同样
的幻灭。

  阿凤想离开革命者们,当堕掉邱明宽的孩子后她追上阿东,问:‘我们何时能再见面呢’?
  阿东的回答在几个月后的明信片里,他去了西藏,以为可以脱离尘嚣,忘记世界上浑浊的爱情与理想,他
每天在高原不停地走,‘希望可以走到世界尽头,在那里,遇见你’。
只是这样的愿望也是会醒来的,他会发觉世上没有纯净之土,容纳干净的你我。
  也许,人是有原罪的,我只能够这样想,不甘心,想哭。

  最后一段故事的标题是 NOVER FORGET 。

  许鞍华在‘革命十年’中已经毁灭了所有对革命理想的虔诚,所有这一切都注定要被忘记,成为历史里的
飞灰,记忆中的湮灭。
  甘阳离开了街头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但街头总有蜡烛、就像总有良心、总有青春时候的化学反应在发
疯,又一批人在绝食,凄厉的挽歌唱了起来,居然是‘血染的风采’,我笑,我在想这些终究都是要幻灭,是
盲目和无济于事的。可是难道真的没有一些永恒,没有可以永远铭记致死不忘的记忆?
  也许是,可以忘记,不能原谅。

  本片以个人的细腻触觉与大时代的命运交织,于细微处感受社会阵痛,就像许鞍华居然用邓丽君的‘千言
万语’柔媚之音作为影片的主题曲和片名,她并不掩饰革命对个人的影响,和接踵而来,无休无止琐细的感
伤。
  它搀杂了导演本身的回忆,像一个时代落幕时的袅袅余音,不绝于耳。



江湖子弟江湖老
谈不起像电影一般的恋爱
开满水仙的网络
彼岸
我们
Previous PageNext Page


看留言 | 写留言 | 回家 | 大门口 | 泡网俱乐部




Copyright © 1998-202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