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女子梦圆中装

  
  染成淡栗色的短发,牛仔裤T恤衫加牛仔外套,磨砂的休闲皮鞋,
颈间是黑丝绳吊着单颗珍珠,拎着爱思的小休闲包。--眼前这个不
施粉黛的娇小女子,就是俞莺,2001年APEC领导人中式外套的设计者。

"APEC中装是我的得意之作"
  
  APEC领导人中式外套亮相以后引起的反响是俞莺没有想到的。会
议结束以后,她已经不知道接受了多少次采访,可是每次一提到这套
服装的设计细节,她立时变得神采飞扬,语调中充满了喜悦:"APEC
中装是我的得意之作!"
  在大多数人看来,APEC中装不过是立领、对襟、盘扣、滚边,没
什么复杂的地方,而对设计者来说,最能体现巧思的正是不易被人注
意的细节。俞莺将自己最得意的三个细节一一道来,说话之间仿佛又回
到了紧张的设计阶段。
  最独特的是面料的花型设计,以中国传统纹样--团花为基础,用
国花牡丹环绕"APEC"四个字母,这四个字母巧妙地变形为篆体的中国
文字形态,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辨认。将英文字母织进锦缎,这可是
俞莺的大胆设计,这批面料也是专门找了杭州一家丝织厂特制的,已
成“绝版”。小小的滚边也"暗藏玄机":与衣身的光面锦缎不同,滚
边选用的是素色凹凸感的寿字纹锦缎,有肌理效果,这种质地的反差
使得整件中装远看鲜亮、近观精致。俞莺为了这滚边的选料、选色试
了又试,可没少费心思。还有,这件中装的袖子却是地道的西式服装
的做法。中装的裁剪是平面裁剪,袖子是连袖,穿上去不很平整,所
以俞莺选择了西式服装的立体裁剪方式,袖子另外装上去,最后亮相
的袖子服贴的中装还真称得上是中西结合的呢。
  设计的全过程,俞莺笑着说是“一言难尽”。1999年10月接到设
计任务,当月她就画出了第一批设计画稿,筛选、修改、做样衣、再
修改——这个过程反复了多少回?她说不记得了,“反正2000年年初、
年中和下半年有三次大批制作样衣,我经常要自己跑到加工车间去督
工,生怕我的设计意图被工艺师误解了。”她至今仍保留着大部分画
稿,有近60张之多。辛苦没有白费,俞莺设计的款式在十几家单位的
竞标作品中脱颖而出,最后定下已是今年六月。接着她就开始设计面
料花型,7月开始制作,到10月16日已为APEC各经济体领导人每人做
好了一套成品和一套随时准备修改的半成品,10月17日开始领导人陆
续来试样,一直到20日晚上,俞莺才最后松了口气。“挺累的,人也
瘦了一圈,不过真的很高兴,比得了大奖还高兴。”说到这里,俞莺抿
嘴笑了,疲倦之色一扫而空。
  
  游走在前卫与民族之间的精灵
  
  中装一直是你设计的主题吗?——不止一个人这样问过俞莺。她
的回答令几乎每一个提问者意外:“其实我很喜欢前卫的流行元素,
也喜欢民族的东西,我希望能在这中间找到更让人惊喜的灵感。”
  1988年从事设计工作以来,俞莺已经得过近20个奖项,其中因为
民族元素的巧妙运用而得奖的有两次。1990年10月在上海--日本横滨
时装发布会上获特别奖的是“斗笠+中袖+灯笼裤+排须”的民族风情女
装,而此前在1989年9月第三届全国服装设计“金剪奖”大赛获得女装
优秀奖的是中式上装配飘逸宽松裤,写意大泼墨纹样的真丝面料和橘
色、黑色的滚边组合,将内敛的中装演绎出浓烈奔放的效果。“只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在设计中体会很深,所以我喜欢把民
族的东西融合于我的创意,体现出一种新意。”俞莺还说,她在每一
次参赛时都会努力把自己“崇尚自然,尽现生命浪漫”的设计理念注
入作品,“民族元素许多情形下都非常能够体现这一点。”
  其实,1982年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俞莺,在成长为上海
服装研究所的骨干设计师前,曾走了一段曲折路。她最初的专业是
“日用品造型和包装装潢”(学校当时没有服装设计专业),毕业
后分配到上海服装研究所,在一年的实习期内学习打样、裁剪,到
车间亲手做衣服,在学习中深深爱上了服装设计。俞莺闲时喜欢照
着时装画报画图,几可与画报乱真的画稿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于是
被抽调到研究所情报室当美编,专业绘图。这美编一当就是4、5年,
而俞莺一心向往做设计体现自己创意,几经周折,1988年她终于如愿
以偿调到了设计室。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就是,俞莺有了充分的自
信:“我的画稿是最棒的!”
  虽然时隔13年,俞莺对1988年12月第一次获奖时的情形依然记
忆犹新,她说:“那时我刚刚开始做设计,可以说是一炮打响,我
很受鼓舞。”俞莺回忆道,那是上海电视节服装博览会“白玉兰”
设计大赛,在短短3、4天里,她画出了粉色系列的6套服装设计稿,
当时得到了全国有名的高级服装设计师陈珊华的指点。
  直到今天,俞莺对陈老师给她的鼓励和点拨仍是念念不忘。这
6套系列服装需要的面料近20米,年轻瘦小的俞莺从布店里买了一整
卷布,硬是扛着布卷走到了上海服装研究所的服装加工厂。“那时
候上海还没有出租车呢,好在路不算太远,也不是特别重的毛料,
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回忆起当初的艰难,俞莺的语气却是
轻描淡写,神情很放松。后来,这一系列颇具舞台效果的服装得了三
等奖,对“新人”俞莺来说,“算得上是一份厚礼了。”
  
  艺术氛围浓厚的大小家庭
  
  在清简的办公室里,俞莺的办公桌与同事最大的不同就是放了两
只白色的音箱。她笑着说:“我工作是离不开音乐的。”她对音乐的
爱好非常广泛,既喜欢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宫廷音乐,也喜欢中国
的民乐,对欧美流行音乐同样兴趣浓厚。这一阵,她最常听的一张唱
片是国际唱片制作人马修.莱恩的《海角一乐园》,融合了中国民乐元
素的苏格兰音乐让她如醉如痴。
  既然谈到了音乐,俞莺的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她的先生。先生在日
立电器公司工作,虽然不是搞艺术的,曾学过小提琴的他却是个地道
的“发烧友”,家里最多的收藏就是唱片,其中又以西方古典音乐为
多。而两人当初走到一起,也是由于对音乐的共同爱好。俞莺在家里
工作时,总是先把工作台清理干净、放上唱片,然后全情投入作画,
并且经常还要根据心情和作品的不同换上不同的唱片。她刚上的初一
的儿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画,现在读的是美术特色班,在父亲的影
响下也积累了比同龄人丰富得多的音乐知识。一说起儿子,俞莺的脸
上满溢着母亲的柔情:“他现在画得不错,我们也希望他在这方面有
所发展。”
  “其实,父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说完了自己的“小家”,俞
莺又说起了父母的“大家”。她的父亲俞狮峰是中学的美术教师,退
休以后仍然学生不断,经他辅导的孩子基本都能考上美术类的专业院
校,“他在圈子里也是小有名气的。”俞莺对美术的最初爱好离不开
父亲的培养,她出色的画图也是因为儿时打下的坚实基础。父亲还会
弹钢琴,非常喜欢古典音乐,当年还曾因为女儿听邓丽君的歌差点吵
起来。俞莺总结了一句:“我一直生活在很有艺术味道的家庭里,这
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幸运。”
  
  未来要一步步走出来
  
  也许是习惯将想法藏在心里,也许是多年的职业生涯炼就的踏实
谨慎,俞莺并没有大谈她对未来蓝图的勾画。
  俞莺说自己最喜欢的设计师是香港的张璐璐和法国的范思哲,前
者的作品典雅、高贵,后者的作品浪漫、潇洒,都是她非常欣赏的。
她再次提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崇尚自然,尽现生命浪漫”,即使在
平常设计各种制服时,她也会反复推敲细节,希望能够尽量体现出自
己的风格。上海服装研究所设计室的人手不多,俞莺说她会尽量多做
一些。毕竟,把美带进生活,也是设计师的职责。
  此外,在上海服装研究所刚刚成立的中国装工作室里,俞莺是当
之无愧的主力,借着APEC带来的中装热潮,中国装工作室颇被看好。
俞莺却非常冷静:“看到曾经寂寞的中装又红火起来,我当然高兴,
但未来很难讲,未来是要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一定会努力。”
  
  



细节APEC3——“滴水不漏”的史美伦
细节APEC2---董建华连开“三语”谈双城
细节APEC1---惠普女总裁
香林花雨 -——悠游之五
千古之谜,印山王陵 -悠游之四
Previous PageNext Page


看留言 | 写留言 | 天马行空 | 打开西窗 | 大门口 | 泡网俱乐部




Copyright © 1998-202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