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阿城

阿城在中国作家中可算异数, 也没见他写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也不见得多深刻,却偏偏教人过目不忘。
他文字犹如宋代白瓷般散淡,心态又平常,比如《威尼斯日记》中第一天老老实实记下“第某月第某日”,第
二天便大大自嘲一番,又说假如庄周第一天笑话自己的话,今天倒可以给他来个措手不及的。
又想,看他的书可用他形容文革后初见汪曾琪:一见之下,感觉如玉。
比如他写罗马,“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这是何等
素描手笔?
而他的白话,让写出《法源寺》的李敖看了不知会做何想。比如:“饭做好了,土豆非常新鲜,新鲜得好像自
己的嘴不干净。”又如“回到威尼斯,天色尚明,船在大运河里走,两岸是古老华丽布景般的楼宇,Rialto桥
上已经开灯了,黄色的灯”。这般错落有致的画像。

阿城的白话看起来总是一派闲散,仿佛无可无不可,其实个中不知经过多少淬炼。他自己就节奏说过:“中国
的戏里打单皮的若错了节奏,台上的武生甚至会跌死,文字其实也有如此的险境”——阿城的炼字痕迹可见他
早期那本《遍地风流》,赌气起来可以一整篇见不到人称,读者是懵懵懂懂跟着文字,在雾里行走一不小心也
要跌翻下去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喜欢看他不实验时候的东西。仿佛轻舟顺流,一日千里;又像是草原上行走,草软脚滑,舒坦自
在。
若看完阿城的书,以为他真是漫不经心,心无所住,那么也是误解了他。

“我的许多朋友常说,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酷烈,大作家大作品当会出现在上山下乡这一代。
我想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本质是狭窄与无知,反对它的人很容易被它的本质限制,
而在意识上变的与它一样高矮肥瘦。
文学的变化,并不相对于政治的变化,‘五四’新文学的倡导者,来不及有这种自觉,所以我这个晚辈对他们
的尊重,在于他们的不自觉处。”
“上山下乡这一代容易笼罩在‘秀才落难’这种类似一棵草的阴影里。‘苦难’这种东西不一定是个宝,常常
会把人卡在狭缝儿里去。”
“又不妨说,近年评家说先锋小说颠覆了权威话语,可是颠覆那么枯瘦的话语的结果,搞不好也是枯瘦,就好
比颠覆中学生范文会怎么样呢?而且,‘颠覆’这个词,我的感觉是还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造反有理’的
阴影下。”

他欣赏香港世俗的自为与热闹强旺, “香港的饭馆里大红大绿大金大银,语声喧哗,北人皆以为俗气,其实
你读唐诗,正是这种世俗的热闹,铺张而有元气。
香港人好鲜衣美食,不避中西,亦不贪言中华文化,正是唐代式的健朗”。
然后可以懂得原来他文字的世俗浅淡原是有意为之。

可是他亦不避讳世俗的卑鄙丑恶,所谓“俗不可耐”。
“俗世间本来是有自己的风光的”,“礼下庶人,道德区隔消失,权力的道德规范延入俗世,再加上刑一直下
庶人,日子难过了。”“解决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刑既上大夫也下庶人,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呢,则依权
力层次递减,也就是越到下层越宽松,生机越多。”

他惭愧着自己也在“这里开起药方来”,诺诺着告退。其实我也惭愧,本来是跟一位朋友介绍阿城的几句话,
因为偏爱,多说了几句,竟然扯到开药方上去,可真是书没读多少,读书人大而无当的神气学了个十足。



长夏
春日景和(春天片段之三)
小柯
做过的梦,爱过的人以及唱过的歌
笑忘书
Previous PageNext Page


看留言 | 写留言 | 回家 | 大门口 | 泡网俱乐部




Copyright © 1998-202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