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在流光中固守
一、感受苏州
要面对苏州园林,就必须先面对苏州,这座与杭州合称为人间天堂的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因其建城
几千年的历史,因其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所以就有了“姑
苏”这么一个美丽的名称。
但这些年,姑苏并不满足于它的古老和文化的定位,相反它在经济发展上也令人眩目的奇迹,去年,全国212
个地级市排座次,苏州位居第一。另外它的吸引外资也同样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在增长着。
走进苏州,还真有一种让人眼睛一亮之感,因为我们看多了国内城市千篇一律的石屎森林,而新苏州那独特的
白墙黑瓦,从建筑风格上还能看到勾檐雕梁的古典味儿来。这大概也是苏州城建特有的一种个性吧。
就在你要为这种“个性”讴歌时,且慢,那个 “小桥、流水、人家”的姑苏呢?哪个“苏州好,城里半园
亭”的姑苏呢?哪个吴冠中画笔下如诗如梦的姑苏呢?
很多年前,记者还在这儿求学,有友人问起对苏州的感觉,我说,那里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气,与几百里外的上
海刚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苏州的生活节奏舒缓如古筝声中的太极拳,那是一个历经沧海桑田,在此处反绉人
生、咀嚼回忆的好地方。
但现在的苏州,除了街边的建筑还坚守着那个“白墙黑瓦”,何处还有哪股灵仙之气呢?行走在那条大名鼎鼎
观前街上,那可是苏州人为之自豪的比杭州人与清河坊更血脉相连的地方,可除了那带有“苏州印记”的街边
建筑,但满眼洋字号的商店,街首、街尾麦当劳、肯德基的大红标记,步行街上流动着的观光车涮成了肯德基
外卖货车的模样,满耳是高分贝的各个商铺对着街道播放的快节奏的流行歌……我在这一排仿古的建筑中,居
然还有一幢建筑的名字叫“航天大厦”……
终于半天憋出一句:苏州,终于走向通俗了。
也正因为新苏州已很难体味“古典”两字,要想寻回历经千百年前的姑苏,只能到大墙里面的“苏州园林”去
解读了。
二、苏州园林
与北方的皇家园林相比,苏州园林的特色是小而精巧。皇家园林是将大片真山真水圈起来,而苏州园林是以私
家园林为主的,围墙圈不来真山真水,但可以将山水“缩小”,一番 “螺蛳壳里做道场”,就有了苏州园林
“假山假水”甲天下的神韵。
解读苏州园林,就如解读中国的国画,离不开那些“道具”,水、石、亭、廊、阁、再加花木。因为是自己家
中的庭院,所以随心所欲地“装修”,倒也似中国画家们用相同的题材绘出风格迥异的大作来。
苏州古典园林起始于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
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
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
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全体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
圃、耦园、退思园等五家苏州古典园林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说九家园林属于同一名录,但如果
单从分开的数量上来说,苏州,已成为我国拥有世界遗产地最多的城市了。
座落在拙政园内的园林博物馆里,有一部分专门介绍苏州园林申报世界遗产的经过。拙政园管理处宣教科的包
兰科长曾作为申报小组的成员见证了整个过程。她说,1995年年底开始向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申报,当时,有
一大批一起在申报,而苏州园林排在最后。由于申报世界遗产对周边环境要求特别高。在拙政园,靠近园林博
物馆的一片民居与环境极不协调,那是一片私家住宅,房子也是属于年代很久的老房子了,后来改装成马头
墙。在园中的最高处,往北能看到院墙外的一个制药厂,经过多方协商,药厂将对着拙政园的墙面处理成了暗
色;而院墙外的电线杆等都将高度降下来,有的干脆往地底下埋。其它如留园、网师园也都有类似的问题,网
师园边上有一个小学,为了使环境和谐,小学教学楼顶上的一层全部敲掉了。
方科长介绍说,市长兼任申报领导小组组长,也正因为政府下大决心,统一由市长主持现场会、协调会,苏州
园林才得已世界的瑰宝、全人类的遗产。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要求,四个申报世界遗产的园林进行了内外环境全面整治,也许是苏州园林特有的小
巧,苏州在这方面的投入只用去了800万元。 三、申报成功以后,园林有喜有忧
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给苏州园林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拙政园和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中的两个,本来就有极高的知名度,外地游客来苏州旅游的,基本上都会来此
游览。
拙政园管理处宣教科方兰科长说,与申报成功前相比,拙政园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欧美、澳洲及中东
的外国游客明显增多。
记者在园内也感动园内的游客几乎一大半都是外国游客,一个一个的导游,操着英语、日语、阿拉伯语及一些
听起来不知是什么语的外国语。在这个盛夏的烈日炎炎下,一个个大汗淋漓又一个个饶有兴致……
拙政园也不失时机地“自我修炼”, 不光成了国内第一家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论证的园林,还经常组织“职
工道德培训”、“业务管理知识培训”、“防火安全培训”等,由一外国团队和散客的增多,今年下半年的上
海APEC在苏州也有活动内容,123个正式职工人手一册《常用英语100句》等。
拙政园在“开发利用”上大做文章,一年两个花季,春天杜鹃节、夏天荷花节,再配合搞一些其它活动,并且
不断有新的内容注入进去,最近,还准备将明代文征明绘的拙政园较刻在青石板上供人参观。所以,每年能稳
定保持120万人次的游客。一张门票32元,一年光门票收入就是3000多万。在拙政园墙东侧,拙政园还投资
5000万元正在兴建旅游品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休闲、购物的功能。
与拙政园、留园这样的第一方阵相比,网师园、狮子林属于第二方阵,因为两园占地规模都相对较小,门票也
相对便宜。
网师园的古典夜游颇具特色。从1990年起,每年的3月15日至11月20日晚上,网师园都对外开放,除了能品味
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古筝,昆曲等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节目。
狮子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拙政园隔街相望,园内以假山众多,形状怪异著名,因而有“假山王国”之称。尤其
称奇的是园内假山酷似狮子者甚多,故该园得名狮子林并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
置身网师园和狮子林,虽说没有拙政园、留园这么多的团体游客,外国游客也并不多,但如我等之类的国内散
客还是挺多的,没有导游,他们自娱自乐,在“一步一景”里或徘徊或摄影留念。
园内环境也很令人满意,干净、整洁。唯一感到不足,在假山的某个角落,江苏宜兴产的铜黄发亮的陶瓷垃圾
桶还与十多年前一样,怎么看怎么不和谐。这在其他园林也都是摆放的这一种垃圾桶。拙政园里是将“铜黄色
的狮子造型”改成了“绿色的青蛙造型”。
作为第二批列入苏州园林世界遗产目录的耦园,原为清初太守陆锦私园,相当于市长官坻吧。无论从建园的年
代到占地面积(4亩)在苏州园林的大家庭中,只能算小字辈。但变化最大的可能也是耦园,许多年前,当记
者还在护城河对岸求学时,就非常喜欢到此喝茶,因为小,游览是称不上的,但五分或者一角钱的门票,邀上
几个好友,坐在里面的双照楼上喝着苏州碧螺春,好不惬意。所以说,对于耦园,我有一种更深的感情。
当出租车从干将路拐进仓街,我就发现这条路还是那么窄、那么残破,车过了一座小石桥到了小新巷口,下车
就看到耦园的墙门了。一下车,我更是大吃一惊:多么脏乱差的环境!
十字路口,停着一辆三轮拉货车,一个西瓜地摊沿着小河一侧的路沿摆开,出租车倒车时车轮还碰到了西瓜。
路边的树杈上拉着晾衣绳,衣物、毛巾、内衣胡乱地晾在一块,不宽的河面上停着两艘机帆船,河不混浊,河
面上还漂浮着许多垃圾,右侧是一家丝织厂,沿河而街的围墙原先涂成了烟灰色,许多地方已露出了里面的红
砖。从小桥到耦园墙门不足三十米,路面还胡乱堆着黄砂、砖等物,三五辆载人三轮车,干脆就将墙门堵住
了……
这么差的周边环境怎么能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那些专家呢?
原来,在小新巷的另一头,也就是靠近东面护城河的那头,新铺了一条路,并在原先属于东园的一块空地上修
建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旅游车就停在那儿,从停车场往西走,这一段路收拾得还算干净,河面也没有西面
脏,我看到小河里拉了一张网,网住了西边的垃圾。
但如我等之类的散客都是从仓街过来的,很不幸,我们就看到了鸵鸟的“屁股”。
25元的门票让人咋舌,因为我太知道耦园了。
还是那么大,但再也没有原先的清静了,一个一个的旅游团队进来,将这个小小的园落塞得到处都是人,导游
的电嗽叭时不时同时在几处响起。那座让我十多年都不能忘怀的双照楼,木楼梯和二楼的楼板上已铺上的劣质
的化纤地毯,当然也听不到楼梯响了。原先一上二楼也是喝茶的正厅,现改成耦园书场,一男一女,男的身穿
长衫,女的身穿旗袍,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尽管每人一把电风扇对着吹,还是看到他俩在冒汗,唱的是苏州评
弹,男女各唱一首,旅游团的人就又站起来从另一个楼梯下楼。每隔四五分钟,新的一拨游客又上楼了,还听
见楼下导游在用喝“江南19号”、“江南23号”什么的。
游客最后从北门出去坐船离开。两曲评弹和坐船离开,这是与十多年前相比,耦园增加的两项内容。
如果说耦园将“遗产”这张牌用到了极致,那么同一批列入名录的沧浪亭就显得有些“落伍”了。一下车,当
门的那条河,居然这么肮脏,立马想到大诗人闻一多的那首《死水》,河水泛出铜锈般的绿,河面上漂浮着各
种各样的垃圾。夏日的正午,几乎没有游客,门票也不贵,8元,售票的小伙子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也没
涨过价,游客也没有明显增多。当记者说到耦园的热闹,他不屑地说,那是有人承包经营的,他们与旅行社有
各种各样的协议的。
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后由北宋诗人苏子美重建,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的命名也出自《孟子
离骚》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漫步其中,总共不到三五个游客,满
园的香妃竹与众多的漏窗,以及雅素精巧,曲径通幽,使我等一俗人,还真能品出一点儿说不上来的意趣来。
上一次来这儿游玩,应该至少也有16年了吧,但有个奇怪的感觉,时间好象在这儿凝固了,园内似乎什么都没
变,而间隔的16年,也仿佛是过了一个署假。
寻找艺圃还是费了一点周折,看地图,它座落在老城西侧的金门、阊门之间一条叫宝林寺的路上,可乘上出租
车,司机说听说过,但不知道在哪,后来说开到一条叫吴趋坊的巷口,车就开不进去了,于是只能长长的步
行,问了好多居民,从吴趋坊拐到宝林寺路,再拐到一条叫文衙弄内,足足步行了二三里路,小巷是青一色的
老房,有些比杭州的老房子还要旧,但墙上没有大红的“拆”字,这些巷子汽车是开不进来的,老房子的住户
有的还在生煤炉子,几只斑驳的木制马桶立在屋檐下,让人感觉如置身于一部老电影什么的。
艺圃的大门就开在一条碎石铺就的小巷子内,建于明代,原名醉颖堂,后名药圃,主人是开药房的。
这应该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面积最小的园林了,3元钱一张的门票,三两个你在街边巷尾常能见到的戴红袖
装的老太太就是工作人员,进得园内,一个大水池子,其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并于水口之上各架
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建筑多在池水之北。院南临池处的水榭,刚好做成了茶室。因为很少有人会到这儿来
游玩,这儿就出奇地静,静得仿佛得听得见池水中鱼儿的呼吸。
走出园门,当然还是没有车,我沿着来自相反的方向走,那是一条叫“十间廊屋”的小巷。一路上我想着,当
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们又是如何走进这小巷的呢,坐人力三轮车吗?另外,这些木结构的老房子一旦火
灾,消防车肯定是派不上用场了,有没有一种消防飞机呢?
我将首批入选的环秀山庄放到最后,是因为环秀山庄是个特例。
当我在烈日炎炎中从出租车上下来,然后步行一段正在改造的景德路,终于找到了它的大门,却意外地得知:
这儿却是苏州刺绣研究所。也就是说作为苏州园林世界遗产一部分的环秀山庄被一个单位所占着。门卫告诉记
者,这儿不对外开放。当记者说,是前来采访作世界遗产的报道时,门卫说今天是星期天,领导不上班的。就
在我失望地想离开时,几个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子拎着相机出来了,并钻进了一辆挂着上海牌照的小轿车,扬长
而去。
这可能是全国独无尽有的现象了,申报了世界遗产,却属于某个单位。不对外开放,可能他们并不在意这其中
的商业或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珍贵的世界遗产吧。但愿如此!
要品味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也应当只是在人少之时,若移步之时看到四周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换
景的情致吗?可一旦真的游人很少,园林又从哪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呢?在苏州,听一个经商的同学
说,苏州正在着手整修许多年久失修的园林,待整修好后,准备出售给私人。不知这个说法是否真实,如果真
的将那些园林售给个人,到似乎是苏州园林的“回归”,因为苏州园林历史上都是私人园林嘛。只是越来越浮
躁的都市人,真的会有这份闲情趣致吗? 五、结束语
告别园林,也同时告别苏州。
站在人民路与干将路相交的大桥上,我比较着杭州与苏州。苏州有几处是值得杭州人学习的,首先是对于城市
建筑高度的坚守。想一想,我们从西湖上看杭州城,湖边还是有不少高楼硬是抑制不住地立了起来。
其次,尽管那些仿古的建筑风格不太让人接受,但至少苏州人在追求一种城市建筑的个性,杭州有个性吗?
在两城的比较中,我也找到了苏州的软肋:不宽的马路上,几十万辆助动车、轻便摩托车真是“一景”,为此
苏州人将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还有那条让苏州人无比自豪的干将路,原先的那条两边有小楼的小河,此刻被两条宽敞的马路夹着,倒象是一
条泛着墨黑色泽的水渠。
除却盘门之类的“特别保护区”,几乎所有的河道都是又黑又脏,何处再有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何处有“东方威尼斯”的影子呢?
而杭州,西湖是清的,运河的水也清了,城内的中河、东河、古新河的水也清了……但杭州还没有世界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