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艺术说瞎话
-----2000“海上。上海”美术双年展

  2000“海上。上海”美术双年展11月8日开展,展期长达3个月。虽然很喜欢,一想时间长着呢,就一直没
有去。后来听一个圈内的朋友说,这次的2000“海上。上海”双年展,是我国“由政府出面、专家云集、针对
世界、面向大众的第一次现代艺术展”,称得上是一场现代艺术的盛会,一时来了兴致,直奔南京西路上的上
海美术馆新馆而去。
  南京西路325号的上海美术馆新馆的建筑本身就很有艺术感,三十年代的欧风建筑,粗犷的大石块,雍容
的灰色,尖顶。现在流行开放式庭院,美术馆于是没有了围墙,绿树青草隔出一段观望的距离,刚刚好。我想
到的一个词是“内敛的繁华”。
  院子里围着新馆主楼立着一溜排展示架,纯白的底版上贴着多彩的照片,有许多是此次双年展的参展艺术
家难以现场演示的装置艺术的记录,用银灰的荧光笔、随意的手写体来作简单精当的注释,令观众未进门就感
到了某种冲击。
  据介绍,与前两届相比,本届双年展国际性强,参展国分布广,参展的国外艺术家与华人艺术家基本达到
对等,艺术家知名度高,而且是第一次把展期拉长为国际惯例的3个月,实现了多方面的与国际接轨。尤其吸
引年轻人(比如我)的,是这次展出除了传统的纸上、布上绘画作品,更有相当部分的雕塑、装置、录像、媒
体展示等新颖独特的东西。
  我开始从一楼一层层往上边走边观赏,现代艺术不是传统艺术的那种“优美”,而是一种撞击人的视觉和
心灵的张力,特别是装置。一楼大厅角落有个黑乎乎的小房间。我轻轻掀开帘幕进去,黑洞洞的小屋,正中放
着一张桌子,确切说是一张桌子大小的荧光屏,淡黄色,上面闪动着一个个变化着的数字,而且这些数字的位
置也在不断变化。站在黑暗中,全神贯注于寂静中数字的变换,我真的感觉到了《漂浮的时间》。
  二楼也有装置厅,身着制服的小姐拉开门,让我走进四面一人多高的玻璃墙围成的圆周。音乐骤起,玻璃
墙成了显示屏,开始同时播放四段同主题的录象。穿上连体服装,闭目躺在透明的飞碟形状的塑料容器中的女
子,被置于纽约、东京、香港、上海的街头,录象记录下了各地路人各异的神色和举动。然后这个透明飞碟又
被置于金字塔等世界文明古迹之前,慢慢的,女子消失,接着飞碟消失,空余沙漠茫茫。——这就是日本女艺
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连接》,充满了神秘的探索味道。
  吸引了最多女性观众的是二楼靠近楼梯处的装置《一念之间的差异》。一张铺了雪白桌布的长条桌上摆满
了连着枝叶的红玫瑰。桌子的两边是两排支架,吊着许多医院里常见的白色的输液袋,每个袋子连着的输液管
都插进了一枝玫瑰。而这些袋子上,分别用中、英文标着“心灵净滤”、“自我训练”、“记忆移植”、“甘
露”等等无一重复的词语或是词组。看着满目已略有些干枯的红玫瑰,想到那些脑海里曾经的一闪念,大概每
一位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感慨吧。
  到了三楼,人也有些倦了,忽然听到有一丝苍凉的风琴声传来。循声而去,是一间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在放
小电影。我和那些先到的观众一样,很舒适地在地毯上坐下,背靠着墙,欣赏《影子队列》。南非的作品,却
象极了我国民间的皮影戏。空白的背景,感觉似乎是整个大农庄的迁移,先是欢快的音乐,全黑的侧影,却辨
得出贵夫人的华贵和大小姐的娇俏。音乐转为悲伤苍凉,和着低沉厚重的吟唱,走过去的是苦难的奴隶和负伤
的老兵。那悠扬的风琴声把观众的思绪引向了无限远。
  这里可圈可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现代艺术是不可图解的东西,只能自己体会,自己揣摩。装置之外
的绘画、雕塑、录象、照片等等,各具新意,绝对称得上是一场世界现代艺术的盛宴。而那种心灵的喜悦和满
足,又岂是美酒佳肴可以相比的呢?


其实我真的很在乎 -——美丽与残酷之初恋

Previous Page


看留言 | 写留言 | 天马行空 | 打开西窗 | 大门口 | 泡网俱乐部




Copyright © 1998-202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